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关于节日的散文600字_关于节日的散文600字初中

一起欣赏一下名家散文吧

关于节日的散文600字_关于节日的散文600字初中

 

春节来临

   你的春节都会做些什么呢?拜年,集福,还是做吃货?其实除了长肉这么快乐的事(认真脸),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时间(涨!姿!势!)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名家眼中的春节既可以愉快的过年,又可以开拓阅读面

日一二三四五六1234立春567891011放假121314情人节15读书16读书17读书18读书19读书20读书21读书22读书23上班2425262728网校,带你读书,不带你长肉!

壹刘绍棠

刘绍棠神童作家代表作:蒲柳人家特点:乡土文学、荷花淀派《本命年的回想》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

外的春节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

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

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

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

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

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

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

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

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

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贰莫言

莫言诺贝尔奖得主《红高粱》、《生死疲劳》寻根文学、魔幻现实主义               《过去的年》退回去几十年,在我们乡下,是不把阳历年当年的那时,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春节才是年这一是与物质生活的贫困有关——因为多一个节日就多一次奢侈的。

机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  春节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节日,春节一过,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而春天的来临,也就是新的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大人的事,对小孩子来说,春节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

当然还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        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

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我想我的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没有这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小孩子可以兴奋地说:过了年,我又长大了一岁;而。

老人们则叹息:嗨,又老了一岁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

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喝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

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

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

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

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

       祭完了灶,就把那张从灶马上裁下来的灶马头儿贴到炕头上,所谓灶马头,其实就是一张农历的年历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价的白纸上最上边印着一个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人,他的两边是两个圆脸的女人,一猜就知道是他的。

两个太太当年我就感到灶王爷这个神祇的很多矛盾之处,其一就是他整年累月地趴在锅灶里受着烟熏火燎,肯定是个黑脸的汉子——乡下人说某人脸黑:看你像个灶王爷似的——但灶马头上的灶王爷脸很白灶马头上都印着来年几龙治水的字样。

一龙治水的年头主涝,多龙治水的年头主旱,“人多乱,龙多旱”这句俗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原因与“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一样的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

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有几个像我们在忆苦戏里见到过的那些财主家的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样的孩子,正在那里放鞭炮。

轴子上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的名讳轴子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页饼干讲究的人家还做几个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摆着几片油炸的焦黄的豆腐之类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

谐音“福”字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的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后还是先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

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嘚嘚地打着战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

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

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亲说,年夜里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

秀才嘛,是知识分子,有学问的人,但刀才是什么,母亲也解说不清大概也是个很好的职业,譬如武将什么的,反正不会是屠户或者是刽子手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饺子下到锅里去了。

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

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活人们的庆典了。

在吃饺子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而长辈们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我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着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晚辈们磕了头,长。

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一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我们兴奋得想雀跃了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

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但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顺儿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夜里盛饺子时,就给公。

公婆婆的碗里盛上了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的欢喜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要了小命  过年时还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装财神和接财神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

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听到门外财神的歌唱声,母亲就盛上半碗饺子,让男孩送出去扮财神的,都是叫花子他们提着瓦罐,有的提着竹篮,站在寒风里,等待着人们的施舍这是叫花子们的黄金时刻。

,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不出那半碗饺子那时候我很想扮一次财神,但家长不同意我母亲说过一个叫花子扮财神的故事,说一个叫花子,大年夜里提着一个瓦罐去挨家讨要,讨了饺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觉到已经要了很多,想回家将百。

家饺子热热自己也过个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儿不知何时冻掉了,只有一个饺子冻在了瓦罐的边缘上叫花子不由得长叹一声,感叹自己多舛命运实在是糟糕,连一瓦罐饺子都担不上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

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

的年。

叁冰心

冰心作家、儿童文学家素描笔法,善于抒情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童年的春节》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

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 当母亲做这些事的。

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

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 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

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

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

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最。

先来到的自然是离我们最近的金钩寨的花会!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

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 ”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

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

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

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

”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