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英文散文著名短篇_英文散文著名短篇带翻译

北京师范大学何乃英教授点评了泰戈尔《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在内的散文诗~~

英文散文著名短篇_英文散文著名短篇带翻译

 

泰戈尔的散文诗

何乃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35编辑器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861 ~ 1941 ) 的诗歌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他既写格律诗,也写散文诗尽管在他一生所写的六十余部诗集(包括他自己译成英文的诗集) 中,大多数属于格律诗集,但在世界各国流传最广的却是英文散文诗集。

135编辑器

01泰戈尔的散文诗集可以分为英文散文诗集和孟加拉文散文诗集两类,前者大多出版于本世纪头十年,后者付梓于20-30年代。

英文散文诗集是指诗人自己翻译、创作或者认定的,主要包括《吉檀伽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 此外还有《采果集》、《爱者之贻》、《渡口》、《游思集》等。

《吉檀伽利》泰戈尔的第一部英文散文诗集,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英文散文诗集这部诗集是诗人自己从《献歌集》(1910)、《祭品集》(1910)、《回忆集》(1903)、《儿童集》(1903) 和《渡口集》(1906)等孟加拉文诗集选译成英文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孟加拉文诗集所收的都是格律诗,但诗人并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有时加以节略,有时进行阐释,有时甚至将两三首合并为一首,而且译文没有保留格律体,而是采用散文体事实证明,这种处理方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正是这部诗集使他荣获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诗人泰戈尔晚年回忆当时的情况时写道:“《吉檀伽利》的英译本受到了赞扬,我简直不知道如何办才好我觉得这些赞扬言过其实了我是个外国人,在译文中韵押得不对,格律也不齐,但总算他们感受到了我诗中的激情。

应当承认,他们是对的我觉得我的诗并未因为用散文形式译出而有所失色假若我是用诗的形式译出的话,那么可能会令人感到不足和不可取” (陈宗荣译文)

“吉檀伽利”是孟加拉文的译音,它的意思是奉献,其中的诗歌都是奉献给诗人所崇敬的神的这部诗集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表现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与神结合,以便达到合二而一理想境界的急迫心情;二是表现诗人虽然热烈追求,但却难以达到合二而一理想境界的无限痛苦;三是表现诗人经过顽强追求,终于达到合二而一理想境界以后的无限欢乐。

总之,其主旨是对于与神结合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达到这种境界的欢乐。

不过,泰戈尔的追求不是到现实世界外去追求,而是在现实世界中去追求所以,他对与神结合理想境界的追求,往往是和他对人间理想社会的追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于可以说,他对与神结合理想境界的追求,在不少场合其实就是他对人间理想社会的追求。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有限之内获得无限的喜悦” 。

泰戈尔在工作这正是《吉檀伽利》积极思想意义之所在此外,《吉檀伽利》之所以能够获得殊荣,不仅由于它表现了诗人深邃的、积极的思想,而且也由于它体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首先,他善于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任其自由驰骋,构成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图画。

其次,他善于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显得生动活泼,富有艺术力最后,他善于用朴实无华的形式表现丰富深刻的内涵,使人感到一种朴素的美 1912年问世的《吉檀伽利》所获得的意外成功,大大地增强了泰戈尔的自信心,激发了他的积极性。

第二年 , 他又接连发表了两部英文散文诗集《园丁集》和《新月集》。

1Some have tears that well up in the daylight, and others tears that are hidden in the gloom.有的人在白天流涌着眼泪,有的人把眼泪藏在幽深的黑暗里。

5I wish I were a watchman walking the streets all night chasing the shadows with my latern.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园丁集》是诗人自己从《梦幻集》(1900) 、《金帆船集》(1894) 和《刹那集》(1900) 等孟加拉文诗集选译成英文的。

关于这些诗歌产生的时代和内容,诗人在该诗集序言中写道:“印在这本书里的、从孟加拉文译过来的、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写作的年代,大部分比收在名为《吉檀伽利》那本书里的一系列宗教诗,要早得多” (吴岩译文)。

诚然,与《吉檀伽利》那虔诚的、神秘的格调不同,这部诗集的基调是欢快的、明朗的正如最后一行诗所描述的那样,诗人希望读者从中“感到一个春晨吟唱的活的欢乐,把它快乐的声音,传过一百年的时间” (谢冰心译文) 。

爱情诗在这部诗集里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诗的构思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爱恋的种种情态,描绘了爱恋在他们心中所激起的种种波澜尽管爱情是自古以来许多诗人反复咏唱的主题,表现爱情的诗歌自古以来多如牛毛,难以数计;可是,泰戈尔笔下的爱情诗仍然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其主要特点在于,善于敏锐地观察和捕捉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细腻、微妙的心理颤动,并且善于通过生动的笔触出神入化地描绘出这种心理颤动。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出版于1916年的《飞鸟集》是泰戈尔另一部蜚声诗坛的英文散文诗集。

这部诗集中的大多数作品译自孟加拉文诗集《微思集》(1889),其余作品是诗人用英文创作的。

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短小、简洁,一般每首仅有一二行、三四行,可谓短小到了极点,简洁到了极点就思想内容而言,它仿佛像一幅光怪陆离的彩锦,织进了诗人头脑中闪现出来的种种思想感受其中不少诗体现了诗人的泛神论观点,表现了诗人对于与神结合的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除此之外,有的诗表明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进步观点,如抨击压迫者的凶暴残忍,赞扬被压迫者的忠厚善良,坚信压迫者必将灭亡,被压迫者一定胜利,有的诗表明了诗人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如赞美造福大众、牺牲自我的,主张大胆进行实践、反对无所作为的,嘲笑欺下诌上的处世哲学的,提倡谦虚谨慎、不图虚名的。

就艺术表现而言,深邃隽永,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是其特色之一;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是其特色之二 。

02如果说上述英文散文诗集使泰戈尔获得了世界声誉为他的散文诗创作奠定了基础并开拓了道路,那么此后一系列孟加拉文散文诗集的问世则是其继续和发展,所不同的是前者使用外民族的语言文字,后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印度泰姬陵)印度有玄想的文化传统他的孟加拉文散文诗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采用了活生生的口头语言,而且大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展了诗歌的题材他的孟加拉文散文诗集有《随想集》、《再次集》、《最后的星期集》、《叶盘集》。

和《黑牛集》随想集(节选)   两个人之间,横亘着无限的天宇,在那里一片寂寞,在那里没有话语,只有用笛声去填补那巨大的寂寞如果没有辽阔天宇的掣隙,竹笛就不会奏起乐曲  横在我们之间的那块天宇跨入了黑暗在那里充满每天的劳作,话语,充满每天的恐惧,贫穷,忧虑……。

1922年出版的《随想集》并非专门的散文诗集,而是散文诗、寓言、童话和小品文的合集其中收入的十余首散文诗可以视为诗人的最初尝试有趣的是,《随想集》还有两首诗的英文译文被收入泰戈尔最后一部英文散文诗集《游思集》中,这就把他的孟加拉文散文诗与英文散文诗直接挂起钩来,使。

《随想集》成为从一十年代翻译英文散文诗向二三十年代创作孟加拉文散文诗的过渡阶段的产物 。

卡弥尼树的枝丫,悬曳着露水打湿的坚韧的蛛丝。花园曲径的两旁,星散着小小的棕色蚁垤。上午,下午,我穿行其间,忽然发现素馨花枝绽开了花苞,达迦尔树缀满了洁白的花朵。——《再次集》

《再次集》(1932) 是泰戈尔第一部成熟的孟加拉文散文诗集所谓“ 再次”,就是继《吉檀伽利》和《随想集》之后,再对孟加拉文散文诗进行一番尝试和探索的意思诗人在该诗集序言里写道:“《吉檀伽利》的诗歌,我译成了英语散文,译作被认为是诗。

于是,我脑子里产生一个问题:不保留格律的清晰铿锵,能否像英语那样,赋予孟加拉散文以诗的韵味我作了尝试我相信,汲取无拘无束的散文特色,可以扩大韵文的权限”(白开元译文)

《再次集》的确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既具有诗歌的韵味,又具有散文无拘无束的特色,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充分的多样化 从内容来说,有对昆虫飞鸟等动物天地的细致观察,有对花草树木等植物世界的生动描绘;有的是对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的感触,有的是对纷争好战的人类社会的谴责;有的记述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微妙关系。

有的表达自己对周围人们的深厚感情;有的探索死亡的奥秘,有的向往闲暇的乐趣;有的描写顽皮而又可爱的孩子,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深深的爱怜之情,有的刻画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字字句句流露出诗人由衷的钦佩之心

从形式来说,有的采用书信的体裁,仿佛信笔写来,其实自有章法,显得亲切自然,无拘无束;有的近似浓缩的短篇小说,几乎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等要素,只不过篇幅极短、语言极精而已;有的是寓言,思想新颖,构思奇特,能够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有的是故事。

人物鲜明,情节动人,并且往往包含进步的思想和深刻的意义

泰戈尔画像继《再次集》之后问世的是《最后的星期集》(1935)与《再次集》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在《最后的星期集》里,诗人更加注重提高散文诗的写作技巧, 构思更加精巧,语言更加凝练,节奏更加鲜明这表明诗人在散文诗的创作上又向前跨进了一步。

我完整地得到了你你的赠予融和着新春枝叶的嫩绿和秋夜圆月的清辉 你以黑发的水浪淹没我的双足,你说:“我的赠予不足以纳你王国的赋税,贫女子我再无可赠的东西”如《我完整地得到了你》是一首简洁有力、感人肺腑的抒情小诗。

当得到女方全心全意的爱恋时,“我”并未认识这种赠予的价值;但当失去女方的爱恋时,“我” 才真正懂得这种赠予的价值——“忆恋中显示你爱情的价值,失去了你我才完整地得到了你”( 白开元译文,下同) 《美好的早晨》。

写的是早晨的美好景致及其在诗人心里留下的美好印象诗的结尾写道:“我很想挽留这美好的早晨 可它轻闲地走来轻闲地离去” 这既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又说明了时光永不停息的客观规律《管家讲的故事》是对童年生活的生动回忆。

它很自然会使我们联想起诗人在《我的童年》和《回忆录》里所描写的童年故事两方面互相对照,相映成趣《死亡》是一首充满辩证精神的短诗在一般人看来,死亡是可怕的、消极的、向下的;但在诗人笔下,死亡却是可亲的、积极的、向上的。

死亡号召人不要停步,奋勇向前,救出创造,奔向未来这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致阿米亚昌德拉·查克巴迪的信》写于维沙克月25日,即诗人的生日在这首诗里,诗人回顾自己走过的不平坦的道路——童年时代受到严格禁锢,时常坐在窄小的窗前;少年时代充满浪漫情调,“。

幽香迷醉了我的晓梦” ;中年生活坎坷不平,时而领略憎恨,时而领略情爱;如今已届暮年,倍受人们敬慕和爱戴,但是人们的了解未必完全正确;尔后即将达到人生的尽头,希望能够 “怡然歇息”,这首诗以感情深沉、思想真挚、饱含哲理而为人们所爱读 。

“她站在树底下,回眸看见我惶惑、愁楚的面孔,快步走到我身旁,双手捧着我的手说:“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我琢磨着今日为何相遇”我说:“两个不认识之间,你我共筑永恒的桥梁,这个谜底在茫茫宇宙的中心”——《叶盘集》

”《叶盘集》和《黑牛集》是诗人写下的最后两部散文诗集这两部诗集虽出版于同一年——1936年, 但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所不同《叶盘集》最引人瞩目之处是其中收入几首充满时代气息和战斗精神的诗歌在开卷第一首诗《地球》里,诗人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致敬,并把地球描绘成一个自相矛盾的实体——既温柔又刚烈,既温存又凶狠,既古老又年轻。

既妩媚丰腆又瘦骨磷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势,因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非洲》一诗是对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和奴役非洲的直接谴责诗人首先回顾往事,无情地揭露了殖民者迫害非洲黑人的凶狠手段——“文明人野蛮的贪婪,暴裸了无耻的灭绝人性

”,撕破了他们伪善的面纱——“可是大海的彼岸,他们村落的教堂里,早晚响着礼拜的钟声,对慈悲的上帝祈福”;接着面对现实,严厉斥责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法西斯匪徒吞噬埃塞俄比亚的罪恶阴谋《射向中国的武力之箭》一诗是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的有力抨击。

诗人本来对日本抱有很大希望,曾经称之为“亚洲的新日出”;后来发现一小撮好战者将日本引入岐途,使日本成为东方的祸根,感到无比痛心当在日本报纸上看到杀人如麻的刽子手竟然跑到佛寺里去祈求胜利时,他怒火中烧,立即写下这首诗,把嗜血成性的侵略者和大慈大悲的佛陀加以对照,构成辛辣的讽刺。

这些政治性和战斗性很强的抒情诗突出地显示了诗人性格中须眉戟张、严霜烈日之一面。

泰戈尔画像《黑牛集》是以诗人晚年居住的一间泥屋的名字命名的泰戈尔一生喜欢到处旅行,当年事已高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旅行时,则不断改换住地,时而住在家里,时而迁居他乡后来他又自己设计一间简朴的泥屋,请工人盖好后,于1935年5月7日他生日那天搬了进去,命名为“黑牛石”,正如他在一首诗的开头所写的那样:。

“我要造一间晚年住的泥屋,起名‘黑牛’日后它坍塌,似同躺下睡觉泥土回归土壤的怀抱;旧柱昂着头悲叹,但不会和大地发生对抗残壁裸露着骨架,但绝不允许死去的日子的幽灵在其间栖息”《黑牛集》没有收入上引《叶盘集》中那样激昂慷慨的诗歌,所描绘的是对梦境的追寻,对生活的思索,对往事的回忆,对旧人的思念,一言以蔽之,是既细腻又感人的。

其中以思念伽登帕莉·代维的诗章最富于艺术魅力伽登帕莉·代维是诗人的五嫂诗人对她的感情十分深厚,因为在他母亲死后,她曾长期照料他的生活,关怀他的创作,帮助他的成长但在诗人二十四岁那年,五嫂却突然莫明其妙地自杀了。

这个沉重的打击使诗人经久难忘,直到七十余岁高龄仍然念念不已“你送来新鲜生活的美好形象 , 送给我心房第一阵惊喜和血液中第一阵激浪”——诗人在《天各一方》的开端满怀深情地写道随后,诗人一一描述了与五嫂的亲密交往,和五嫂的可怕诀别以及对五嫂的长年回忆,一直到写这首诗时,。

“我的眼眶仍不禁涌满泪水” ,因为“我弦琴的魔力来自你纤指最早的抚摸”, “是你首先从绿岸将少年的轻舟推入人世之河,轻舟才扬帆远航如今我在河中央一唱起渔歌,你的名字便和歌声一起荡漾” 正如伽登帕莉·代维在诗人心中水远具有魔力一样,这首情深意长的抒情诗在读者心中也永远具有魔力。

135编辑器03泰戈尔是一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歌格律和诗歌形式方面也不肯格守传统成法,囿于固定模式。

Poonam Mistry《印度剪纸在英国》正如本文开头所述,他以写格律诗为主,他所写的诗大部分属于格律诗,他所出版的诗集大部分属于格律诗集不过在格律方面他也有不少创造,如吸收孟加拉民歌韵律的长处,使这种较为自由的诗体登上大雅之堂;发挥孟加拉语发音的特点,改革抒情诗和叙事诗的韵律形式等等。

事实证明,他的格律诗促进了孟加拉格律诗的发展,为孟加拉格律诗开拓了新领域除此之外,他也写自由体诗和散文体集尽管这些诗在总体上占少数,但其世界影响不可低估,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创造精神

泰戈尔画像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泰戈尔对于诗歌格律和诗歌形式的认识有个变化过程在《孟加拉掠影》里,他曾将有韵律的诗歌比喻为有河岸的河流,而把无韵律的散文比喻为无河岸的湖泽其中写道:“河水在不再为河岸所制约,流散为一片单调的茫茫水泽时,便失去了自己的美。

就语言而言,韵律起着河岸的作用,赋予它以形式、美和特征正如河岸给每一条河以鲜明的个性一样、格律也使得每一首诗成为独创;散文就像那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湖泽而且,河流会流动,会前进;而湖泽只会以一片茫茫大水将土地吞没。

所以,为了给语言以力量,韵律的严密束缚是必要的;否则,它就会一再扩散开去,而无法前进”(刘建译文)这段话写于1893年,反映了他当时的看法在这里他极力强调韵律和格律对于诗歌的作用,并且褒诗歌而贬散文

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然而,他后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可以从他写于三十年代的两篇文章——《诗与韵律》和《散文诗和自由体诗》得到证实在这两篇文章里,他首先指出:“格律本身还不是诗。

诗的本质在于激情,格律只是起着次要的、用来表达这种激情的作用”(陈宗荣译文,下同 ) 他认为格律只是诗的形式,不是内容和本质;而诗是否全然取决于它的形式呢? “某些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我的回答则是否定的”。

其次,他进一步指出,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外在的格律却像诗歌一样有内在的韵律,只不过二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韵律在诗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在散文中则异常不明显这种不明显的韵律一旦被破坏,散文中的诗味就会丧失殆尽。

诗韵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是熟悉的,它受制于一定的规则;而散文的韵律却是另一回事,只能靠感觉才感受到它的存在” 他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加以说明:诗歌的韵律犹如久经训练的女舞蹈家的表演,当她们穿着令人目眩的衣服翩翩起舞时,我们知道她们的每一个舞姿都是教就的;而散文的韵律则如同未经训练的普通少女的动作,她们的本性是娇媚的,她们的举动有着自己的韵律,但这个韵律是固有的,不是教就的。

再次,他明确指出,散文诗具有自身的长处,因而应当在诗坛上占有一席地位一是散文诗的题材广泛,其使命在于“把平凡的世界和热情洋溢的世界结合起来”,因而几乎没有什么不值一写的;二是散文诗的风格质朴,能够使人感受到“

简朴的、日常的生活气息”,其外表并不富丽堂皇,但并不因此而不美所以,他的结论是:“争论什么是审美感是无益的我要讲的只有一句话:我写了许多散文诗;在这些散文诗中我想说的东西是其他形式不能表达的”最后,他也指出,尽管散文诗没有严格的格律和明显的韵律,但这决不意味着散文诗可以粗制滥造,不必精雕细琢。

这是他创作散文诗的经验之谈他主张有损散文诗名誉的劣质作品“应该受到鄙视和嘲笑”试将这两篇文章的论述与《孟加拉掠影》的论述加以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泰戈尔晚年对于诗歌格律和诗歌形式的认识仿佛更全面了, 对于诗歌散文和格律诗散文诗的态度仿佛更公允了。

更加令人感到兴味的是,泰戈尔晚年不仅在文章里用科学的语言阐述自己对于散文诗的观点,而且还在诗歌里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散文诗的见解,后者可举收入《最后的星期集》的两首诗——《我庭园里的鲜花》和《移植花盆里的诗歌》为例。

在前一首诗里,诗人先把散文诗比作不加编扎的鲜花,说它们好像“获得假日的美女,春日斜阳里容她们在花丛中开怀大笑,自由地追逐雀跃” ,希望读者“观赏她们随意举行的游戏,谛听她们纯正的歌声,并为此感到满意”(白开元译文,下同)

;再把散文诗比作自由飞泻奔驰的瀑布,说它们“时而粗犷,时而纤细,时而从崖顶落入深谷,时而躲在幽深的溶洞”;最后则针对某些人的责问,坚定地回答道:“她不加修饰的容貌清新无华,难免暂时不被人喜爱” 在后一首诗里,诗人又将格律诗喻为花园里栽在花盆中的花朵,说它们犹如。

“莫卧儿王朝珠围翠绕的妃子,深得皇上的宠爱,可是一举一动,被太监严密地监视”;而将散文诗喻为花园外昂首入云的按树和金篮树,说它们享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它们“是质朴的,不受法规、教仪的限制”; 在结尾处则明白表示

“我要把花盆里的诗歌移植到田野上,让它的枝条伸向无拘无束的韵律的森林” ,即将格律诗改为散文诗。

135编辑器

作者介绍何乃英,出生于193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编辑:fyl主编:桃子图:来自互联网

相关阅读:经典百书|诗有生命——读《唐诗三百首》经典百书|怎样读《诗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