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散文600字作文初二_春节散文600字作文初二开头
2023年1月4号,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编辑出版的国家级教育权威报纸《中国教师报》在第
2023年1月4号,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编辑出版的国家级教育权威报纸《中国教师报》在第八版“教师成长”周刊头条发表了郑晓君的文章《向“教是为了不教”之至境迈进》!
郑晓君作品(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第8版“教师成长”周刊头条)截图这是《中国教师报》与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特别策划”的第二个重大专题:“教是为了不教——与你共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一个重大专题为
:“共读《中国教育改造》,在新时代重温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于2022年5月18日隆重推出)。
2022年5月18日《中国教育报》“成长周刊”整版截图郑晓君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理事、“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获得者、“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决赛评委、某省级品牌杂志特约兼职编辑、荆门市儿童文学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已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等发表诗歌、散文、小说5000余篇(首),出版小说集《黄头发,黑头发》、诗集《乐声响起》《自由及其他》(。
诗集均被“艾青诗歌馆”永久珍藏,其中《自由及其他》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十年》《〈中国校园文学〉十年精粹·小说卷》《当代青年诗人十二家》《世界诗歌年鉴2021》(中英文对照翻译,全球发行)
等多种选集,在《中国教育报》《中学生》《语文天地》《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100多篇,编著出版《作文修改技巧》《永远的康乃馨》《让梦想远航》等教学专著20多部2022年10月31日《中国教师报》编辑辗转联系到郑晓君,说明了目的,并要了郑晓君的联系地址,随后。
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专门给郑晓君寄来了装帧精美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纪念典藏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纪念典藏版封面照片11月初,《中国教师报》编辑与郑晓君约定了交稿时间,并告诉郑晓君,此次活动,特约撰稿的分别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教育编辑部编辑、《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责任编辑、北京四中
名师、复旦大学附中名师和郑晓君等,真可谓大咖云集,希望此次的“特别策划”活动专版推出后,能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教育界(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思考,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特别策划”:“教是为了不教”——与你共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
“特别策划”:“教是为了不教”——与你共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23-01/04/content_618780.htm
《中国教育报》新年首期【2023年1月4日(周三)】电子版网址,如果直接点击打不开的话,可复制粘贴后点击访问,了解全部资讯【附录】郑晓君该文电子稿:向“教是为了不教”之至境迈进郑晓君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里。
,深深吸引我的是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教是为了不教”特别是在今天的教育生态下,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素养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已成教育共识,换句话说,今天的教育正向着“教是为了不教”之至境迈进。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观点,最早见于1962年4月10日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发表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先生在文中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叶圣陶先生最初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来的阅读,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不管什么人,也不论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阅读总是少不了的。
而老师能教的时间总是相对较少的,更多则是靠个人因此,青少年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与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发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是的,“任何功课”的学习,老师的“教”都应该朝着“。
为了不教”这一教育的至境而努力作为“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的获得者,我从事语文教学40多年且在学生写作指导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读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特别是先生关于写作教学的论述颇有感触这里,我主要谈两点。
一是写作贵在情真指导学生写作,必须要教会学生在写作中抒写真情实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如果这种本领没有练成,写作没有真挚的感情,作品是很难打动别人的。
如果“为文造情”,那么,获得的很可能不是同情,而是“痛情”——令人头痛的虚假感情!比如,某一年高考,题目是两组四幅漫画,其寓意是批判“唯分数论”的错误教育观念但有些考生不是根据出题人的意图分析“以分数论成败”的危害,并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和主张,而是“为文造情”,写自己因某次考试失误遭到了父母的暴打,导致自己好些天都是痛苦异常地带着伤痕上学。
每每看到这样的作文,当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我很是无奈文章是否情真,一个有经验的阅读者能够一眼看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这“胸中的积蓄”,必然是存储于心的真情实感,于己,是不吐不快;于人,是吐即感人。
当你“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时,这样的文章怎能不令人叫好?我的诗集《自由及其他》是在近10年的时间里,对家乡、父母、姐妹、儿女、朋友及乡邻的真情抒写,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真情实感后来,在全国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评审中脱颖而出——“情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是写作要掌握规律所谓“规律”,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现在有好些作文法一类的书……这些书大半从现成文章里归纳出一些法则来,告诉人家怎样怎样写作是合乎法则的,也附带说明怎样怎样写作是不合乎法则的我们有了这些知识,去看一般文章就有了一枝量尺,不但知道某一篇文章好,还说得出好在什么地方,不但知道某一篇文章不好,还说得出不好在什么地方。
”这“规律”或“法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包括文章的思路结构,还包括文章的语言特点等诗有诗的规律,小说有小说的规律——哪怕同样是写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就特别受人青睐而“规律”的掌握来自于学习,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
”这“榜样”,就是“规律”正如语文课本,既是语言文字学习的材料,又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比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在上这几篇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特别是文言文),理解“学习之道”,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等当作学习写议论文的范文来教。
学生学习这几篇文章之后,就知道议论文的结构该怎么安排,开头、结尾该怎么写,中间该用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在作文教学中,我提出了“有模有样”作文教学法所谓“有模有样”,就是老师希望学生写成什么样的作文,就给学生什么样的范文,让他们模仿范文进行写作,并逐步由最初的模仿走向自由写作——这“逐步”就是要教会学生“必须从特地留心成为不待经意的习惯,才能每一次都合乎法则”(叶圣陶先生语)。
这“合乎法则”的文章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像样”的文章,这“像样”,就是掌握了写作规律的作品!当然,写作的“规律”还包括叶圣陶先生曾说的:“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唯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即文学亦未能外此”这里,叶圣陶先生由小学生作文的要求推而广之,谈到“文学亦未能外此”,实是对写作“规律”中最重要的三项内容的准确概括。
总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汇聚了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精华,是一座资源丰厚的宝藏,在教育改革日趋激烈的当下,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开采与挖掘(作者系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获得者、特级教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文德学校教师)。
请读者思考近些年,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但语文的味儿、语文的美仍旧是我们不变的坚持我们应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怎样在变化中坚守不变?我们能否从叶圣陶先生的论著中找找答案?。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春节散文600字作文初二_春节散文600字作文初二开头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600字 篇1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
-
冰心代表作散文集_冰心代表作散文集有什么
品味农民最拙朴的“原生态”
- 三毛散文你若盛开_你若盛开原文
- 适合朗诵的红色散文_适合朗诵的红色散文作品
- 关于水仙花的散文_关于水仙花的散文10字左右
- 适合朗诵的励志散文_适合朗诵的励志散文短篇
- 关于夏天的优美散文_关于夏天的优美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