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散文烘焙人生_烘焙人生感悟
行至半途,雾气弥漫,好像突然陷入混沌世界,一时什么也看不清,只剩滚滚而来的浓雾翻卷而去,奔突而来,无边无际。
九皇山的味道文/魏群夫在山城保康,九皇山既是一座山,也是一种茶的地理标识。叫响这个品牌的制茶人是李天宝父子。李天宝自13岁接触茶,近六十年不间断,用手工制茶这一传统工艺把茶做到极致,做到供不应求。
明前茶,是茶的一个卖点,因上市早,条形好,口感佳,倍受消费者追捧,又因价格高,深得商家青睐所以,采茶人、制茶人、卖茶人,视清明为茶叶收益的分水岭,忙不失迭地抢在节前制作新年第一批茶,求高额利润为目睹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清明前,我们驱车上九皇山,拜会李天宝。
车一路蜿蜒向上,从海拔300米一直攀到1000米窗外,正是大自然最生动的时节,春天的气息席卷而来,花、鸟、树、草,无一不精神抖擞,生机勃发沿途的桃花、杏花、桐花开得姹紫嫣红,细雨霏霏中,掩映在一片片翠绿里,蕊含雨露,娇艳争芳,惹人怜爱。
入眼,皆是新绿葱葱,春和景明行至半途,雾气弥漫,好像突然陷入混沌世界,一时什么也看不清,只剩滚滚而来的浓雾翻卷而去,奔突而来,无边无际车慢而艰难爬行,及至山顶,瞬间天地清明澄澈,万物皆显,一揽众山小,真乃仙境矣。
回首看,给人一种突破重围的感觉,因为雾,仍在半山腰间来回奔流,四处游荡,遮蔽万物李天宝年逾七旬,其貌不扬,是个细高个儿,用他老伴的话说,长得像根“钓鱼杆儿”老李声音洪亮,是个“见人熟”,一下车,就份外感到他的热情。
寒暄罢,他把我们让进温室火垅山下,早已脱棉裤穿单裤,这里仍离不开火,让我们体验到了“高一丈、又一样”的温差之别山下茶农正忙活着采茶、制茶,老李却胜似闲庭信步,见我们神情诧异,他让我们慢慢品他去年制作的炒青。
“来的路上,你们可能看到一块牌子,叫‘九皇山的味道’,这个句话是我想的九皇山的味道,其实就是九皇山茶的味道,九皇山的茶是什么味道呢?你们品品,像不像‘栗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板栗香味儿”细细咂,慢慢品,还真就是栗香味儿!。
“九皇山的茶从不做广告,不设店铺,因为供不应求,茶还没出来,早被订购一空这里的茶,不在于上市早,恰恰上市晚,因为它的生长期要比中低山长九皇山没有明前茶,原因很简单,海拔高,气温低,明前无茶可采,这里的茶要比中低山至少晚半个月左右。
所以,今天你们看我快活的像神似”李天宝在九皇山一带素有“咆匠”之称(山里人对能说会道、语言夸张人的一种戏谑),今日一见,果真出语不凡,吊人胃口柴,一根接一根地塞进炉子,茶,一口接一口地饮啜,九皇山出好茶的秘诀,随着李天宝绘声绘色地讲述,被一一揭秘。
1967年秋,还是大集体时,城关区九皇山大队受邻近官山种茶成功启发,开始砍茶山、建茶厂半个月,将几十亩松树和灌木丛全部砍倒首期800斤茶籽是县农业科从武汉调的,运到区供销社后,由队里组织棒劳力从山梁子上一肩肩挑回来。
当时,李天宝13岁,因个子高,像个成年人,被队里选去挑茶籽,自此开始接触茶,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李天宝每天在队里挣十分,也就是一个成年人一天能挣的满工分,队里当时按工分分粮
大队没有懂技术的人,县农业科派出技术员,来了现砍茅草,临时搭窝棚,就地睡窝棚,驻队指导种茶李天宝每天跟着学种茶,当年冬,先从树下挖肥土,用糠筛筛出肥土面,铺20公分厚,建苗床茶籽泡一周左右,放入苗床中,就地取落叶铺在苗床上,保温保潮。
第二年5月,开始出苗,10月左右,苗子窜到二寸高,可以移栽进大田移栽前,大田要先掏60公分的深槽,底层铺上干树枝、树叶,使其腐烂后肥茶地(因当年条件有限,没有工业肥料,都是用这种传统土肥),然后将茶树连苗带土移栽。
从第三年开始,对茶苗掐尖,掐去20公分左右,逼茶树向四周发枝,这样茶头就会多,长成一簇簇的,再过三年即可长成圆球状,增至30至50个茶头如果不及时掐尖,茶树容易长成“一柱香”形状,虽然单根高,但茶头少,将来采摘不到茶叶。
茶园建成后,李天宝开始学炒茶,当年都是用传统工艺制茶1978年,土地下放后,李天宝分到几亩水田旱地,决心自己种茶私人种茶,李天宝是九皇山第一人,而且把种水稻的水田拿出来种茶,这在当年是不可思议的,很多人笑李天宝想钱想疯了。
李天宝的第一茬儿茶,都是他从大队集体茶园捡回来的茶籽繁殖的后来,为扩大种植面积,他又先后从浙江、恩施等地调种子因山高,外地茶种初来时不适应,好好的茶苗,一过冬,很多冻死了李天宝通过观察,每年冬季来临前,就用厚厚的落叶覆盖茶苗,慢慢地,各地茶苗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特殊气候。
“九皇山茶好,首先是茶苗好,茶树好好在哪里?好在它的多样性,因为来自全国多地的茶树在这里汇集,属群体性茶种,远胜无性繁殖和单一的茶种群体性茶种之间可以相互供花,交叉融合,茶质和茶香更丰富,更有层次”李天宝对自己当年坚持选多地茶种充满自豪。
都说靠山吃山,九皇山的茶,靠了两大优势,为一般地方所不具备:一是土壤,种茶的地方,对土的酸碱度有严格要求,PH值一般不超过6,九皇山是4.67,土为红沙壤土,土层深厚,含腐质质多,含硒量仅为17%,如果硒含量高,茶叶就会发苦。
二是海拔,九皇山种茶的地方,海拔从836米到1040米,茶树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除冬天外,一年其它时间大部分都是云雾缭绕,这样,茶叶长得慢、长得厚实,茶叶的活性酶生长期也就越长,称为“云雾茶”,而泡好喝。
为提高九皇山的茶叶品质,在利用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外部条件基础之上,李天宝又在外部干预的“人和”上下足工夫:一是所有茶树实行人工除草,从不为图省事、省工、省钱而用除草剂,保证茶叶绿色、环保、无公害二是除用少数茶叶专用肥外,全部用芝麻饼、菜籽饼、羊粪、牛粪和每年修剪下来的茶枝腐质质等无公害有机肥,保持茶树各种营养成份充足。
三是每年从阴历十月份剪枝,对二十年以上的老茶树进行砍挖、更新,砍后只留20公分左右的树蔸,促其生发新根,重新焕发生机四是在茶树四周、行间,广种桃树、兰草、刺玫瑰、桐树等树草,因这些花草、树木开花时,正是茶叶发芽时,而茶叶吸附异味儿能力极强,香味通过渗透,增加茶香,大大提升茶的品质。
茶叶好,生长占一半,另一半,则仰仗制作工艺李天宝说,要想看传统茶艺,等清明后再来,让其子方超为我们展示仍是一个悬念,只有耐心等待等待也是期待清明节过十余天,我们再次登上九皇山,迎接我们的是茶场小主人方超,也即李天宝的大公子,随他母亲姓,看上去四十来岁,一问,刚满四十七,但一说跟师王元成学炒茶三年,自已独炒二十八年,还是让我们大吃一惊。
为何没跟父亲学,成为“门弟师”?方超说,王师傅是九皇山传统制茶高手,14岁时就被父亲送去跟师,三年时间,潜心学习传统制茶我们想看的,正是传统制法方超与其父善言不同,没有“咆”劲,轻言细雨,慢条斯里,言词中多是专业。
他放好龙井锅,开闸升温,为我们展示制茶过程只见他搬把小椅子,坐下来,手离锅二十公分处,反复去试锅温,当感到有烤手感时,锅温在100度左右,迅速将采摘回来凉晒四五个小时,一斤左右呈萎凋的鲜叶倒入锅中顿时,锅内发出嗞嗞声,伴有轻烟冒出,此景颇像炒菜时菜刚下锅一样,然后不停地用手去翻炒,始终做到叶不离手,手不离叶。
叶在翻炒中渐渐枯萎,待闻到有香味时,且叶子捏而不散,起锅,倒入簸箕中摊凉,此谓杀头青凉后,在簸箕中顺同一方向用手对叶进行反复揉捻,成条型后,再将锅温升至80度左右,一边放入锅中用手翻炒,一边不时拿起用手轻搓,揉捻,反复重复同一动作,渐成干茶。
感觉干茶扎手了,不再揉,否则茶易破碎,此谓杀二青二青毕,将锅温再升至100度,反复翻炒,此谓提毫所谓提毫,因叶的四周有一层白色的微毫,遇高温始出提毫毕,放入提香机中烘干,半小时后,茶叶成矣过去没有提香机时,烘干主要用竹制烘焙,下置炭火,乃纯明火,可用炭灰稍稍覆盖明火,保温且防炭气破坏茶香。
烘焙中间摊一白布,干茶均匀铺其上,需翻茶时,左右手从两则向中间顺次去抄,既能使其受热均匀,又可防其破碎当干茶用手能捻成面,或一掰两断时,可判断茶已烘焙好方超说,过去烘干都用烘焙,烘焙是一种上下呈喇叭型的竹编烘茶器具,因烘烤过程中,竹子中所含竹油因受热而施放,竹香味对茶有增香奇效,所以,做好茶,方超宁可费力,仍喜欢用烘焙烘茶,使茶香中透着竹香。
茶烘好后,取出,自然放冷,放两周左右,密封,待活性酶再复活10%至20%,此时喝,茶不再爆,有绵柔感,与酒陈酿有异曲同工之妙方超把现场制作的新茶,为我们各泡一杯,开水冲下,茶叶徐徐展开舒腰展翅的芽头,峰毫显露,似沾有九皇山乳白色的雾气;翠绿油润的汤色,明亮清澈,似山间流淌的甘泉。
清香与栗香交融,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细品一口,唇齿留香一价难求的九皇山茶,果然名不虚传仅春季制茶,方超说,手因反复接近高温,反复揉捻,不出十天,就会褪一层皮炒茶的技术关键在火候把握上,火让茶实现从叶到条的涅槃、转换,实际上也是一次次人与火的不断交量、对抗。
这种传统做工,一天只能炒三斤左右干茶炒茶时,弯腰弓背,满头大汗,遇到鲜叶多时,能炒到夜里三四点,真是苦得很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茶场用机器代替手工制作,省力,效率高,但方超还是谨记父亲的教诲,加上弟弟方雪 ,父子三人始终坚持手工制茶,至少杀头青、二青必用手完成,让手的体温,人的情感,都一一倾注到一粒粒茶中,让茶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当茶在杯中上下舞蹈时,何尝不是茶在无声中表达生命的律动?!一芽一叶未展,称为“毛尖”,一芽一叶初展,且芽大于叶,称为“碧螺春”,一芽二叶、三叶称为“炒青”,这是行业内的约定俗成叶子逐渐放大,名称随之改变,品相、口味、价格也各不相同,但制作工艺大体相似,只是因叶大小不同,杀青时间长短不一,揉捻理条时间和力度也随之稍变而已。
李天宝说,古人说“粗茶淡饭”,这个“粗”,实际上是指茶要相对粗糙,不要过份讲究一芽一叶,喝茶必毛尖,那是喝名气,茶泡出来好看,未必味道最好,因为叶还过嫩,成熟度不够所以,我们很少制作毛尖,从不为了高价、抢市场去摘成熟度还不够的叶子。
真正最好喝的茶,其实是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炒青“粗”,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制茶不能过于精致,加工过于精致、精细,如果把控不好,极易破坏茶本有的面目和味道,就像菜一样,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加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留和锁住它原有的本味。
古人其实比我们会过生活多了,他们是真正研究透了生活的本质,认为人吃的喝的,最好的东西莫过于“粗茶淡饭”李天宝说,正因为抱持这样的理念,父子对每一片叶子都力争让它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一批新茶出来,李天宝必亲自品尝,看汤色,品味道,定级别,以级定价,让买者物有所值,这也许正是九皇山茶持久不衰真正秘诀。
我们临走时,李天宝说:“民间有‘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难得摘’的说法,再难得摘,白露过后,你们再来,我亲自手工炒点秋茶你们尝尝。”期待第三次上九皇山,为茶,似乎也不是为了茶,也许是为一个约定。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第二届汉水散文征文大赛要求一、征文主题自主命题,内容涵盖各行各业的发展史、奋斗史,风景名胜、情感话题、人生感悟等,要求主题鲜明、弘扬正气、内容健康向上,文章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二、征文对象襄阳籍,或在襄阳所辖范围内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各界人士。
三、征集时间征文自2023年5月16日起,至2025年4月30日止四、征集体裁体裁为散文,整篇文章字数不超过5000字五、参赛要求1、参赛作品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
2、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公开发表、出版如发现有剽窃、抄袭及非首发等情况,一律取消评奖资格;3、参赛作品需注明第二届“汉水散文征文大赛”字样,并写清投稿人姓名、单位、地址及联系方式,所有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稿底;。
4、参赛人员可报1-3篇作品,相关图片及视频可一起发至邮箱,用于公众号展示,一月内作品点击率超过500,文学院赠予图书或杂志;5、本次活动解释权归襄阳市文学院六、投稿方式投稿邮箱:xyswxy2018@163.com (主题处请标注第二届“汉水散文征文大赛”)。
七、评奖方式征文截稿后,将邀请省内知名作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出相应奖项征文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10名颁发荣誉证书、奖金、奖品征稿期间,由主办方推荐优质参赛作品在市内相关刊物、报纸刊登。
八、其他1、欢迎本地文学爱好者、作家踊跃投稿,共同把汉水散文征文大赛活动打造成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2、欢迎社会各界联系赞助,支持襄阳文化发展可在每篇文章中植入赞助单位或个人的相关图片,提高影响力。
3、联系人:小文联系电话:0710-3503998微信号:xywxy_2021九、赞助单位湖北汉家刘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襄阳唐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谷城九堰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襄阳市文学院
2024年9月30日
襄阳市文学院0710-3503998微信号:xywxy_2021我就知道你“在看”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散文诗世界杂志_散文诗世界杂志休刊了吗
一、《知音漫客》在大众期刊江湖,《知音》一直都是王炸类杂志般的存在。
-
有关奶奶的催泪散文_有关奶奶的催泪散文经过怎么写
投微刊、上纸刊、出文集:cmj86188(清涟一荷)\x0d\x0a当代文学家出版社
- 有关奶奶的催泪散文_有关奶奶的催泪散文经过怎么写
- 散文吧官网_散文吧网站
- 乡愁散文_乡愁散文精选
- 精美散文片段摘抄_精美散文片段摘抄50字
- 英语散文短篇_英语散文短篇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