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散文名篇_关于亲情的散文名篇简短
读马进祥散文随笔集《一顶白盖头》
/对故乡深情的回望/读马进祥散文随笔集《一顶白盖头》 在兰郎公路上有一个交通点——蒿支沟,它是和政县东大门,从蒿支沟口沿兰临高速向西行走一公里,便可看见路旁一个小村庄——尕新庄马进祥先生的老家就在尕新庄村山腰上一溜台地间,这个十多户的村落叫邓家山。
站在这里,天高地阔,视野宽广向西是南阳山郁郁葱葱的松林,向北是和政万亩啤特果园的——铁贡山,向东一条蜿蜒的公路通向广通河口,这片山青水秀之地是马进祥先生一辈子念念不忘的故土这里有他童年时光的生活履痕,有疼爱他的父母兄长,有他扯不断的亲情血缘,有他青少年时代艰辛的求学历程。
他从家门口的村小尕新庄小学开启了漫长人生路,怀揣对知识的渴求,走出曹家山的梦想,脚踏实地迈出了走向遥远知识殿堂的脚步在三合学校读完初中,和政一中读高中,成为和政恢复高考后首批跨入大学门槛的莘莘学子,以和政文科状元的骄人学绩,被西北民族学院录取,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榜样。
那是七十年代末,我们的国家从十年内乱的文革阵痛中刚刚拔乱反正,在乡下少数民族孩子读书的很少,父母不重视教育马进祥先生无疑是一面镜子,一个路标,他的成功是无形的巨力,带动了许多回族、东乡族孩子步入学堂去读书求知,让知识改变命运。
做为近在咫尺的邻居,年龄小先生几岁的我时至今日,对马进祥先生了解甚少,因为在蒿支沟这块狭小区域里,他是名人,是干大事业的官,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身份的卑微,让我好几次打消和错过想见先生的机缘。
我只能通过先生撰写的文字,发表文章的报刊,来了解他、拜读他、敬佩他,敬佩马进祥先生的学识与和蔼可亲,敬佩他刚正直爽的秉性我读过他写的好几篇发表在《党的建设》和《民族报》上的通讯和散文,因为在我们和政这个文化底蕴比较薄弱的地方,能当上省刊编辑,能在文化部门任职,能舞文弄墨者可谓凤毛鳞角,他可称得上和政的才子、文化名人。
当时我曾写过两篇杂谈的豆腐块,投寄到他做编辑的《党建》杂志,拙文在《党建》内参上发表我以不记得所写内容和题目,只记得是嘉昌老师编发,并给我寄来了样刊
同为故乡人,应知家乡事涂雅方块字,聊做文字戏也许是桑梓之谊和爱好文学这两大动力驱动了我,2019年马进祥先生的散文随笔集《一丁白盖头》出版后,他曾在和政三馆一中心举行了简短的新书发布会,当时他邀请了尕新庄小学、三合学校、和政一中三所母校的师生代表出席。
由于我住院无缘与先生谋面,也没有获得新书,很遗憾转眼到了2020年4月23日,第25个世界读书日,在和政县卜家庄乡吊塆村新开张的“天空花园”农家乐隆重举行我做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特邀参会,聆听了我省著名朗诵艺术家临溪和于芳老师倾情朗诵的散文《一丁白盖头》、《哦,那远去的啦啦声》,也亲眼目睹了马进祥先生用浓重的乡音——介绍了他的求学经历,也谈及了故乡留存在他心中的永恒记忆。
中间有一段家乡人隆冬时节,用老黄牛拉碌碡碾场时喊“啦啦”的劳动号子,让在场听众模仿喊啦啦唻,来唤醒和回望已弹出我们生活界面的浓浓乡愁或许是参会人多,还是马进祥先生对我这个素面不熟的故乡人感到陌生,我主动向他问好,他微微一笑做了应答。
这次读书沙龙活动,我如愿以偿得了一本《一丁白盖头》,想让先生签名,见他与州县领导交谈,就打消了念头
《一丁白盖头》是马进祥先生的扛鼎之作,曾获广河县举办的“良恒杯”全国散文诗歌大赛散文类一等奖,它堪比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相比美,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真情作者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聚化在一丁白盖头上,那是回族妇女特有的标识。
很显然作者以《一丁白盖头》做了书名是有深刻寓意和内涵,是对母亲的缅怀与讴歌全书分六个章节,分别以“亲情、乡味、旧事、求学、友情、其他”来归类,看得出“亲情、乡味、旧事”三个章节是本书的主旨,也是作者倾力倾心叙写的内容。
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皆以“情”感人,来拨动读者心弦这情表叙的物像,有的状物,有的言事,有的写人,而情滋生的生活环境也不同,有的倾重于回忆写过去,有的着眼于当下写现实,有的带着虚幻朦胧写意念和思绪。
马进祥先生的散文,当属写人忆事,这缘于他对蒿支沟那个邓家山小村的怀恋那是他堆放乡愁的坐标点,沉淀着故土情结,是他生命之根脉,灵魂憩息之所,更是他散文创作的发酵地,文学素材的生长塬,是创作的富矿这里的黄土地上,生活着他的父亲、母亲和哥嫂,他一生中最敬重的至亲。
尤其他在文中叙写哥嫂对他关怀照顾的几行简短文字,让人很受感动,呈现出一个回族之家尊老爱幼和睦相融的生活场景,是家和万事兴的写照,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马进祥先生用一个穆斯林客人的身份,把回族美食,手抓羊肉、宰鸡娃借文字界面,溶入到好客待客的场景中,让读者在品读书香的视觉盛宴中朵颐回族美食,也让人们感受到回族的热情豪爽其实,这也是作者借家乡美食,写亲情、乡情,从另一个角度倾诉热爱家乡、讴歌家乡的情感。
由于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板块,我对其旧事篇中那10篇叙写青少年时代苦难生活经历的叙事散文尤偏爱,因为我也有过和作者同样的经历陪父亲去太子山根的大、小峡拉过烧柴冬天冒着严寒,穿着爷爷遗留下的破羊皮褂,背上背斗在村子周围的崖坎地埂拾粪。
秋天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大豆地里挖鼠仓,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是真情的回放和流泻,是游子对故乡的一种感恩因为只有磨炼过的人生,才能感悟出生活的苦辣酸甜,才能抒发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因此,对亲情、乡情的真诚叙写,是这本散文随笔集的一个重要特色。
该书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写友情,书的第五章节内容,作者写他与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交往从作者朴实真挚地文字表述中,我们感觉出他与张承志的深厚交情难怪张承志写给本书的序题是:尕兄弟,他把作者称为兄弟,并以临夏人的方言“尕”代称。
这“尕”并不仅指小,还包含着长者对小者的疼爱和呵护,更有一种美好的祝福张承志对作者的殷殷关爱,是作者笔耕不辍的动力,他俩的友情,可与两千多年前诗仙李白与汪伦之友情相匹配作者着眼于平常小事,从小中见大,把友情升华为亲情,让人在阅读中感知人间纯洁的真情。
文集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乡土语言与文学叙事的完美融合集子中的每篇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词汇,没有滥用发泻情感的溢美之词,皆用平淡朴实的乡土语言,来支撑起作者透过文字表意背后所流露的真情,把自己对故乡的回望之情,自己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吐实话,说真情,达到了情动于中而言在于外的艺术效果。
作者按2023年9月4日,在松鸣镇花儿剧场参加马进祥先生文集《一顶白盖头》读书分享会后而作。
作者简介 PROFILE王新有 王新有,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临夏州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创作,勤奋笔耕20多年,已在《甘肃日报》《乡镇论坛》《中国民族报》《中国妇女报》《民主协商报》《文学与人生》《故土》《大唐民间艺术》《河州》《民族日报》省内外报刊杂志及《星灯文学》、《水缘文学》、《红烛文学》等众多微刊发表了近400多篇小说、散文、诗歌、杂谈、随笔等,获甘农报“春雨杯”小说大奖赛一等奖,甘肃省“我的平安梦”征文三等奖,临夏州网络文学大奖赛二等奖,《中国教育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二等奖等十多次文学奖。
SUMMER 2023宁定往事微信号|lde17013011270501邮箱|2082350065@qq.com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母亲散文余秋雨_母亲余秋雨阅读答案
这是一个灾难压顶却仍然坚守高尚的家庭!
-
母亲散文余秋雨_母亲余秋雨阅读答案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晰已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 散文诗二首ppt_散文诗二首PPT七上
- 写人记事的散文_写人记事的散文600字
- 名家散文摘抄加赏析_名家散文精彩段落摘抄
-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20篇_朱自清散文集摘抄20篇100字
-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20篇_朱自清散文集摘抄20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