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故乡散文_故乡散文诗朗诵

离乡十余年,一直在城市中蜗居和打拼,虽然年龄愈增,对于家乡的记忆却越发鲜活起来。对于乡村,周国平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情怀:“在乡村中,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季节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字。”

故乡散文_故乡散文诗朗诵

 

作者:韩晓菲 离乡十余年,一直在城市中蜗居和打拼,虽然年龄愈增,对于家乡的记忆却越发鲜活起来对于乡村,周国平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情怀:“在乡村中,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季节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字。

”可见,生态乡村早已在心里根深蒂固经过时间的耕种,我的故乡换了一副崭新的面貌,从众多乡村中脱颖而出高一米多的粮囤鼓起的肚子上贴着“丰”字大红纸,上边盖着麦秸秆编的苫子,伫立在路旁是谁做的?没人说得清可几十年来,它们就像守卫这条老街的门神,时刻注视着来往的车辆和人群。

时光如浪花涤荡着这里的人和物,有些人从这里走了,有些人又回到这里每次经过这里,它们都会成为焦点被聚焦的瞬间,它们悄悄走进色彩斑斓的回忆里:那些曾经掏过鸟窝的老杨树、钻过的苞米地、吃过的地瓜面窝头和野菜总之,你只要看到它,就会激动地向陌生人说,看,我们回家了!。

如今,粮囤就像曾经在生活中常见的古碗、老式照相机、纺车等都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则极为罕见了俗话说“囤里有粮,心中不慌”,所谓的“粮”,地瓜便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经过刨地、捡拾、刀切、晾晒,白花花的地瓜干在屋顶上像阳光下闪动的银子。

在粮食不足的时期,地瓜起到补充救济的作用,无论是蒸地瓜、晒地瓜干、熬地瓜粥,都成了农人的主食邻家二娘当初嫌弃家里穷,相亲时转头就走后来,媒人给家里出了个主意,大伙和二爷趁着月光微亮,用高粱杆和稻草在院子里编制了三个粮囤,装满了地瓜干,最终成全了这门亲事。

现在想来,二娘还乐呵呵地说:“饿怕啦!粮食满满,五谷丰登”粮囤已然成了那时候富裕的象征现在村里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大可不必考虑粮食短缺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直接销售,自然也省去了粮囤加上种树增多,百姓的收入相当可观。

跟大部分村庄无异,秀美的瓦房鳞次栉比,俨然整齐的士兵排列在公路两侧,唯一不同的是它的竹篱笆,上面最粗的两根竹竿似平行的梯子,中间呈“M”状排列,往下是竹片交叉拼成的格子,最下面是青砖垒砌的台子,农夫牵着耕牛行走在田埂的农耕图镶嵌在篱笆上,浓密的葡萄藤从小院里攀爬出来,既有山水画的意蕴,又充满着生机勃勃。

正值盛夏,雨后的马路格外清爽干净,同行的藏刀老师说:“村里富不富,要看路边盖板扣没扣得住”“哦?这就是盖板?真结实!”我用双脚使劲踩了踩他莞尔一笑我们并不甘于在村里走走,转瞬被槐花满地的小道吸引清香的槐花从胡同飘出,花瓣上还沾着未蒸发的雨珠,晶莹剔透。

芳香的空气中夹着暖湿气味,红砖铺设的小道泛着青苔,像绿洲上绽开的小白花,我忍不住从树上摘下一朵,含在嘴里,淡淡的甘甜沁人心脾,真是阔别已久的家乡味道啊!

“闺女,喜欢槐花呀?锅里还有槐花饼子,俺给你拿个吃!”这时我才仔细端详了大门口正在钉盖垫的老奶奶,她眉毛微白,低鼻梁,额头布满了深深的皱纹,眼中露出慈祥的微笑,显得很和蔼“奶奶,不用咧,您这是钉盖垫呢!”我们走向前俯下身来。

只见她用一夹棍将串成篦子两层秸秆沿对角线钉在一起,上层与下层在纹路走向上呈90度,四根粗针在指间灵活变换,穿引金色的麻线牢牢嵌入圆形的盖垫中,好不麻利!在农村,钉盖垫又称“钉锅盖”“钉盖帘”,属于纯手工产品,一直是许多农户的传统副业,一般为圆形,大小规格不同,大的用作锅盖,小的用以放馒头、饺子等,大部分用来销售,高精端的盖垫还能销往国外。

驻足良久,我走到马路上,俨然被量尺测过,又在拐角处精细描红我这里所说的描红是指雕刻“乡村振兴”的绿标识牌,五棵树分别代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晃一看,还以为是后面的树林偷跑出来的车子像一个墨点,缓缓移动在村庄,与田埂擦肩而过。

一切都是绿色的,包括我们放飞的心情途中,一垄垄红绿相间的薯藤铺满村南,乱麻似的纵横交错地覆盖在土包上"地瓜吧?"我故作精通农作物问道“没错,这是一片实验田,种的蜜薯!”崔青热情地介绍我继而想到香甜无丝,入口即化的网红蜜薯,悄然来到渤海湾畔,一串串蜜薯映红了村民的脸,收获了生活甜如“蜜”。

此处土地好流转,靠县城近,水源丰富,地瓜藤蔓长势喜人,铺展成绿地毯,引诱我们走进“康之源”高效示范农业基地“该处是市委组织部的扶贫项目,主要种植5种西红柿、西葫、羊角蜜等”听闻至此,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探究竟。

烈日炎炎下,一座座白色大棚犹如降落人间的热气球,次第排开,蔚为壮观大棚一侧精致的小屋,贴着大棚序号,下缀海丰街道扶贫资金增收的字样俯身进入,袖珍的窗户透进光,里面摆放着整齐的农具,再往里走,光线暗下来,温度逐渐升高,像在长长的隧道里,打开一扇拱形门。

热浪一波接一波,打在脸上,覆盖全身高擎的柱子顶着钢架,龟裂的土地冒出几根野草,到处光秃秃的我使劲揉了揉眼,瞬间被热气打湿原来是开始播种前进行高温灭菌,9号大棚则另一番景象,黄色的粘虫板挂在钢架上,吊蔓专用绳互相缠绕,翻耕过的泥土热气腾腾,已用稻壳有机肥施肥完毕,正在浇水闷棚。

渐渐地,我们汗流浃背,不停地擦汗定睛一看,温度计显示58度这真是乡村天然的汗蒸房!转念一想,在职的村民是怎么忍受超高温施肥,种苗,浇水,吊蔓,整植,修果的?诚然,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瓜果满园;却也算是恰逢其时,看到创业的青年人在希望的土地上挥洒青春。

“60后的农民快种不动地了,70后的不想种,更别提80.90后了”康之源生态产业园的负责人长叹一口气说他黝黑的皮肤在烈日下闪闪发亮,如果不主动跟我们搭话,还真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或者说,他已经融合了这片土地的元素,淳朴憨厚。

作为80后的“新农人”,常年累月扎根村庄,痴迷生态农业大棚种植,令我刮目相看走进园内,沉甸甸的葡萄缀满藤架,一串串“阳光玫瑰、美人指......”绿的发亮,果粒大小不一,兄弟般紧挨在一起,任谁也难分开园内正中央,悬挂无棣县文旅局颁发的党员服务示范基地的牌匾,熠熠生辉。

我走过砖砌的小路,小心翼翼摘了一颗绿葡萄,放在嘴里,果肉劲道,酸涩中透着甘甜还有半个月才能成熟,糖分在光照中一点点积累糖分出于对葡萄的误解,认为紫葡萄应该是甜的我又下意识尝了一串巨峰葡萄,果皮很容易剥离,肉嫩多汁,带一点淡淡的草莓香。

突然,两大串紫黑葡萄缀在藤架低处,我们欣喜若狂,刚要下手,庄主说它有个美丽的名字叫“月光之泪”,我的手又缩了回来,使劲咽了咽口水我想它肯定熬过无数个日夜,忍受孤独无人问津的的日子,才凝结出这种壮如小手指,蓝宝石的晶莹剔透吧!。

不远处,红叶石楠和月季花竞相绽放对面是村里“御用”菜园,成畦的朝天椒互相拥挤,娇艳欲滴;黄瓜嫩绿,垂钓着夏日热烈的阳光;豆角饱满,尽情地吸收田园的热量;我贪婪地享受着吹过的乡野清风,静静地躺在村庄的怀抱里.......。

(本文图片摄影,图一:Tom Fisk;图二:Emre;图三:Oleg Podlesnykh)作家简介韩晓菲,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诗歌、散文爱好者闲暇时钟情于诗歌朗诵,诗风清新自然,文字散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齐鲁晚报》《滨州日报》《滨州旅游》等。

以心暖心,爱寄生活,与友静等菩提花开壹点号一点写作课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