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心情散文随笔心情_心情散文随笔心情描写

郭宏文散文读后记

心情散文随笔心情_心情散文随笔心情描写

 

No.1阅读提示标题  散文的情感、流派、立场和情绪流——郭宏文散文读后记引子 ………………作者 ……韩文鑫简介正文 ……《散文的情感、流派、立场和情绪流》作家卡片 高海涛、宁珍志、初国卿、郭宏文链接 ……

No.2 引  子 那一年,郭宏文作品研讨会召开,会议邀请了高海涛、初国卿、宁珍志三位名家,地点在连山区政协二楼的大会议室现在的葫芦岛日报副总编侯铁和我还有一些文学同好参加了会议会议给了我发言的时间但是,因为宏文作品读得少,草草形成的几个观点也没有仔细地推敲和琢磨,因此,我的发言就很拘紧。

颇觉欣慰的是,三位名家的发言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高海涛老师学贯中西,他在网络平台上,时常晒出译作,读他的文章,常常让我沉浸在一种怀旧的阅读气氛中林建法老师退休后,高老师曾主政《当代作家评论》,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为。

左图:2005年,高海涛与张海迪在人民大会堂合影。下图:2006年,高海涛在辽宁文学院与印度作家代表团团长交流。 

宁珍志老师应该是“辽西派散文”概念的整理者和提出者,他作过《鸭绿江》杂志的编辑,深耕多少年,熟悉辽宁作家队伍和创作,对于这一流派的发展、判断和理论整理,是有想法和愿景的时值今日,在某些场合听他讲关于辽宁散文创作的发展和流向,都根是根,蔓是蔓。

初国卿老师供职于沈阳日报我们的接触是在2011年前后省作协的“文学擦亮城市”写作活动,因为笔下实力,在那次集体创作中,他即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我的散文《山海长卷三百里》的艺术构思,就来自初老师的建议彼时,我对辽西走廊的阅读还在初级阶段,初老师的这个建议,把我推进了形成观点阶段,带给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在那次会议之前,郭宏文的散文以发表量大、覆盖面广而受到文友们的广泛关注开会的时候,他的几本散文集都已出生或是即将落地会后,我和侯铁交流,他说:三位老师确实过硬,宏文作品的优点谈得充分,不足指得到位,所有与会者受益匪浅。

这些年,我亲自组织和参与的作品研讨会也有几个,这个研讨会留给我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不仅仅因为我由此开启了对郭宏文的阅读,还因为这个低调的会议,纯粹、专业,诚实、深情。

这期推出的这篇稿子,是我在今年初对当年准备的发言稿的再整理,先期发表在《连山文艺》,贴在这里,为的是给一代人的文学初心留个纪念!No.3 作  者

韩文鑫葫芦岛市文联二级调研员葫芦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No.4作家卡片1

高海涛,男,辽宁北票人,历任东北师大外语系助教,《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编辑、副编审,辽宁文学院院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研部主任、《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辽宁省美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翻译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文学院、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

著有《意识流:理论与实践》、《〈阿Q正传〉和〈老人与海〉的文化比较》、《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位置》、《文学在这里沉思》、《艾米莉·狄金森与中国想象》、《解构主义与文化批评》等数十篇论文,并有多篇译作和文化随笔发表或出版。

2003年被评为辽宁文艺之星。(信息摘自网络)2

宁珍志,男,1955年生,辽宁大连人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小学生》、《文学少年》编辑,《鸭绿江》编辑室主任、副主编,《鸭绿江》文学函授创作中心教务长,《文学大观》主编,编审。

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创研部编审,辽宁作协理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萌芽》、《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研究》、《文学自由谈》、《天涯》、《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理论文字多篇。

个人著作《烽火家园》(散文特写集)、《我对世界说》(儿童诗集)曾获中国图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辽宁文学奖(信息摘自网络)3

初国卿,1957年生于辽宁省北票市祖籍山东聊城1982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93年创办《大众生活》杂志,任社长兼总编辑,1996年评为编审2001年创办《车时代》、《垂钓》杂志并兼任总编辑。

2004年为《沈阳日》专副刊中心主任,历任《沈阳日报》编审,《辽海散文》主编,辽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沈阳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学院、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信息摘自网络)4

郭宏文,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葫芦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葫芦岛市连山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5

秦朝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学员,辽宁文学院特邀评论家,辽宁省最佳读书人,民进朝阳市委委员,朝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朝阳市龙翔书院院长,锦州师专中文系客座教授,渤海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曾在《光明日报》《青年文学》《作家》《鸭绿江》《当代作家评论》《辽宁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文学评论集《守望与诉说》获第八届辽宁文学奖No.5 正  文散文的情感、流派、立场和情绪流——郭宏文散文读后记

宏文散文创作的量与质那些年,很多散文杂志、报纸副刊,时常看到郭宏文的名字辽宁省作协组织作家赴新疆采风,在飞机上,王秀杰主席随手翻开一本航空杂志,就看见了郭宏文的名字,这说明,宏文的散文创作在大众阅读层面是有覆盖的。

这些年,宏文的文章一直在读,他是创作的多面手,散文、小说、诗歌均有涉猎,成就是得到公认的仅就散文而言,有三个方面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是以辽西母亲形象为中心的山屯、家庭、亲情生活题材作品著名评论家高海涛有言:郭宏文的笔下,创作了一个经典的辽西母亲形象。

再是以描写辽西山地景象风光、花草树木以及独特的自然风貌的作品其中的山花系列令人印象深刻三是以《一滴水的声音》为代表的,一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富有哲思、余味无尽、文学品质纯厚的作品一些具体作品,有很多朋友作了评论和解读,见仁见智,宏文的散文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审美享受和艺术思考。

情感的表达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一书中提到: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勿庸置疑,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要表达的当然是情感一个人乐于讲诉给别人听的东西,总是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喜欢,因为爱,所以,就特别愿意和他人分享。

这是人的自然的表达心理,也是文学写作中的一个起源《山屯物事》的宏文对这一点直接不讳,在后记里,直接就是这么说的:主要出于对生我养我的那个辽西山屯的热爱阅读过部分篇章,对此感同身受,作者对辽西丘陵深处的这块土地的热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叶一枝,作者都有饱含觉悟的眼神一遍遍地注目,用充满温情的手,一遍遍地抚摸,以小写小,以小见大,一个人,一条沟,一群山,在作者的笔下,浑然成为一个有情有义、水乳交融、难舍难分的世界因为有了浓厚的爱,所以,这里的一切,都极其美好、极其纯朴,浸透了善良和温暖,这样的世界,怎么不让人倍受感染和鼓舞呢!。

用手中的笔,去写对辽西山屯的爱,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尤其是像宏文这样,写出这么多,就更要面临严峻的考验一篇两篇来说爱,不难,一篇接一篇地说下去,如果里面藏了假,总会露出尾巴来宏文写了这么多,居然不露怯,这是作者情感的最好证明。

几乎每一篇,都让人感受到浓得化不开的热爱,《我家抱在藏木沟的怀里》、《守望梨花》等等,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心中的爱,通过一支笔表达出来,让人通过阅读,也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炽热情感,这就是托尔斯泰所论述的文学艺术本质。

所谓艺术能力和水平,就体现在这样的表达中几本厚厚的散文集,奠定了郭宏文散文创作的地位宏文的心中有真爱!“新辽西派”以及郭宏文的文学立场“新辽西派”作为一个文学概念,我的所知不多前几年,朝阳市评论家秦朝晖老师在《鸭绿江》上发表了一篇评论《还有多少乡土可以让我们重温》,是对“新辽西派”概念的产生和这一概念下的散文创作的一次重要梳理。

新辽西派散文作家,在秦朝晖的名录里,有一长串的名字,谢子安、齐明达、郭宏文、崔士学、魏泽先、李广智说句非常抱歉的话,我没有更多地阅读过包括宏文在内的其他朋友的作品,但是粗浅的接触,这些作家在我的脑海里,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迹。

谢子安让我感到,辽西的山水居然也可以写得这样纯美,写得这样有味道,写得和别人是如此的不一样;齐明达对于院子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束花草,每一道墙垛的深情抚摸,有如郭宏文对山峦沟谷的深情注目,纯情隽永崔士学的文章能让人读到纯粹、品质的纯粹;魏泽先是忠厚老实的、有文学激情的人。

我们曾经一起参加省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他的文章也常能在报刊上读到,文章就像他的人一样忠厚老实,但是,表达中总是让你有顿悟,有发现,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在一个写作人群里的脱颖而出;李广智的文章在于独特和味道,我常常想,文学可能真是需要天赋,比如李广智,那份独特和味道如果不是老天给的,那又是从何而来呢!。

宏文写辽西,已经有些年头了我们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接触,都是让文学给整晕了的那群人几十年下来,用情如此专一,令我感佩到今天,写出《山屯物事》,把“屯”字写进了书名,我觉得,这为辽西的文化争得了话语权。

从前的文学,都是“庄”的天下(《槐树庄》),“村”的天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寨”的天下(《石门寨》),以至于我们来写文章,也要跟着把屯子叫成村子今天,宏文笔下堂堂正正写“屯子”,将来还要写“营子”,写“堡子”,我觉得,这是“新辽西派”对辽西文化的一大贡献。

在文学上树起“辽西”这面旗,我觉得这是宏文这本书,和所有这一流派的作品非常重要的衍生价值写屯子需要勇气,因为这是一个突破No.6  链 接1.[随笔]郭宏文: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2.[随笔]王文一:散文应该怎样写。

3.[随笔]韩文鑫:一读就看见了“小说的样子”葫芦岛文艺漫评

出品:葫芦岛市文艺理论评论家协会编审:韩文鑫编辑:梓兰投稿邮箱:hldwypl@163.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