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离别的散文_离别的散文名句

【散文】 人性的感悟之二 永远的别离

离别的散文_离别的散文名句

 

【散文】 人性的感悟之二永远的别离                      赵丽静        妈妈走了,她走在芳草初绽的初春        我知道人会一天天老去,生命毕竟会在某一天消亡;每个人都有与自己的亲人生死离别的那一天,但这一天来了也真畏惧、难面对。

妈妈走了,我再也不能看见她,她的音容笑貌,她的一言一行,往后我要用回忆去捕捉;我从此失去了妈妈,她的教诲与呵护我只有从心中去寻找,顿时涌出迷茫失落、凄凉和那驱而不散的忧伤        陶潜的 《挽歌》中有这样的诗句是我印象最深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当周围的人都已经开始欢笑的时候,我还在独自悲伤是啊,毕竟妈妈是唯一的妈妈最后不多的日子里,虽然春节赶回老家陪妈妈过年了,但仅有几天的时间啊现在,不经意间,点滴小事,都会勾起我的回忆,成为永久的悔        妈妈走了,她熬过七月流火的夏天,度过滴水成冰的寒冬,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走了。

母亲不想在寒冬酷暑走,那是她有对抗老天考验的坚强意志,还有要给她儿女孝顺满意的答案她走在三月的春风里,山坡草儿青青,杨柳枝儿飞舞朋友安慰我,说妈妈选择了阳春三月的好天气,出远门了真是这样吗?这些天,路上每每看见散步的老人,就会想起妈妈。

朋友还说,让我想想电视画面里慢慢走入原始森林深处老去的大象,它会在来日不多的时间离群走向远方,走向鲜为人知的神秘地方这就是大自然里生命的轮回妈妈离我而去,她去向何处,这些天里我也在竭力说服我自己,相信那边有这样的世界,那里也有春风和艳阳天,此时此刻也许妈妈和我的北街奶奶、坡底姥姥,她们母女正在桃花源里叙拉家常。

         妈妈善良待人,心灵手巧,勤俭持家小时候家境贫寒,面对养育6位老人、5个儿女的大家庭,妈妈除了田里的劳作,靠自己会裁衣做衣的手艺,从市场扛回一匹匹的布,自己裁剪好,做成各式的小童装和鞋子,然后挂在我们小镇的街口卖,尽管每件衣服也许只有一毛两毛的利。

我们姐弟5人,包括后来8个孙辈、3个重孙,还有亲戚们家的小孩子,都是穿着妈妈缝制的衣服长大的直到上高中,看到街上流行什么款式的衣服,妈妈会不走样地给我们姐弟做出来,让我们自豪的走在大街上引来别人羡慕的注目礼。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半夜迷迷糊糊中,总听到妈妈踩缝纫机的声音从被窝里探出头揉揉眼睛看妈妈一眼,妈妈便走过来把我们的被角塞好,我们又甜蜜地睡去再小一点的记忆,就是每天晚上妈妈在纺车前纺花的样子随着嗡嗡的纺花声,还有我蹭在妈妈身边哭闹的记忆,妈妈便放下手中的纺车,抱我坐在一边,开始讲“狼娘”“香香屁”等一个个故事。

我们听的津津有味,有时也会捧腹大笑妈妈便拍拍我们的屁股,打发我们洗洗睡了,她又坐在纺车前了有时我哭闹时,妈妈也会拿出剪刀,给我剪纸,妈妈的手很巧,会剪出各种人物惟妙惟肖的样子,至今还能想起妈妈剪纸的样子。

         妈妈慈悲心肠乐善好施,经常关心比自己还要困难的人,记得小时候偶然改善一次生活,母亲总是让我把第一碗饭端给前院的大爸大妈和街口的麻铺老奶奶吃饥肠辘辘的我有时嘴里嘟囔着,甚至故意磨蹭时,妈妈便会拍拍我的头,催我快去。

端的次数多了,才知道母亲潜移默化让我树立与人为善、尊老爱老的良苦用心偶尔收破烂的、修补铝锅的声音在胡同里喊起时,妈妈也会急急地走出去,给人家找几件旧衣服、塞个馍、递碗水        小时候我体弱多病还很挑食,母亲为我操碎了心。

记忆中唯一挨妈妈的打,就是为了一块白面馒头小时候几乎天天在啃玉米窝头我很挑食,实在吃不下就天天偎在邻居一个奶奶身边说,“我不想吃玉米面馍,我吃红薯也不想吃玉米面馍......”邻居奶奶学给妈妈听,妈妈便落泪。

那时我们亲戚中只有东录村的大姑父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可以吃公家的供应粮,大姑有时省下点粮票,悄悄把粮票和姑父的粮油供应本塞给妈妈妈妈去粮站买点白面回来弟弟才几个月,妈妈由于生活的艰辛,又没奶给弟弟吃便把鸡蛋炒一炒,把白面馍馍和鸡蛋炒在一起,给弟弟喂,每次给我匀出一点点。

馋啊!姐姐们常形容我小时候的样子,挑食挑的脖子细长细长的,身体瘦瘦弱弱的,头发黄黄的,皮肤白白的,小伙伴们叫我“外国白脸妞“有一天,我摸到街口麻铺奶奶家门口玩时,看到她在县城上班的孙女给她包了一个灶上领的白面馍馍送来了。

我好馋啊,想着白面馍馍的味道,吞咽着口水,打起了白面馍馍的主意于是我蹭到麻铺奶奶的屋里,做出很可怜的样子,说“奶奶,弟弟病了,妈妈让我来问问有没有白面馍哩”麻铺奶奶惦着小脚,颤巍巍地马上把孙女送来的白面馍馍用手绢包好,抚摸着我的头说,“快送去,快送去”。

我把馍馍捂在胸口,逃也似地跑出门一蹦一跳地跑到胡同拐角,看看四处五人,狼吞虎咽地把一个白面馍馍吃进了肚子,带着“幸福”的满足跑出疯玩了一下午回到家门口时,猛然看到妈妈在台阶下等我,拧着我的嘴,噼里啪啦开始狠狠打我。

还记得妈妈一边打我,一边数落我,一边自己也流泪原来麻铺奶奶惦记着弟弟的“病”,下午又到家里来看看,才知道我这个馋嘴的妮子说了谎从那次的挨打后,我明白了要诚实、要自尊、自强的道理         就在春节回去陪妈妈过年的几天里,已暮暮垂危的妈妈,仍然给姐姐们讲起为了白面馍打我的旧事,还不断地说“那时候日子太苦了,苦了孩子们了”。

后来我从山西老家到了新疆工作,每次打电话,妈妈仍先问我吃饭没有,上班几个小时会不会饿,回家准备做什么好吃的过年回去说我冷,硬把她的棉背心脱下给我穿妈妈的举动有时你甚至会觉得好笑,可心里却涌出暖暖的感觉妈妈对我的爱并没因她病情加重而丝毫减弱。

回老家那几天,妈妈每天都嘱咐着姐姐变着花样给我做饭还特意嘱托大姐到邻居家要了我最喜欢吃的老家土办法做的酸菜并一次次嘱咐家人,“静吃的淡,炒菜不要放那么多盐”初五从家里离开时,妈妈还下床亲自指挥二姐拌了莲藕馅的饺子。

         妈妈教育我没有名言警句,她通俗的话却让我永远铭记大意就是人要自尊要有志气用书面语言表述,就是正义不畏权势妈妈常说在邪恶面前即使饿三天喝口凉水也要打个饱嗝对我工作中那些不伤大局的矛盾问题,每次电话里给妈妈唠叨时,妈妈总让我不要钻牛角尖,要学会宽容,自己明白即可;她说若有人无理说豆腐能做门墩你也可说亲眼见过吗?不要因为性急、任性伤人伤己。

让我学会大度、学会取舍我的基本还算得上的淡泊、豁达的性格大概受此影响吧         妈妈生命的最后日子,就像婴儿一样,挂完液体大多在病榻上沉沉睡去每天剧烈的呕吐后,只能靠一点点的流质维持着可恶的病魔使我美丽的妈妈身体完全消瘦地脱了型,几次大的手术,我们姊妹心疼地天天悄悄抹眼泪。

但妈妈没有叫过一声痛,每天自己梳洗,换衣,干干净净、利利落落到最后一刻春节回去陪妈妈时,每天早晨家人出去早早把车子预热,我便扶着妈妈从家走到胡同口,再坐车到县医院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天下午从医院回来,下车时我牵着妈妈的手,扶妈妈下车。

那是我第一次牵妈妈的手那一刻,妈妈像小孩子一样,就那样让我牵着她的手,还把我的手抓的紧紧的,紧紧的一直没松开,直到走进家门口那一刻,我刹那泪流满面,又不敢让妈妈看见因为真的深深觉得,到了生命的垂危期,刚强了一辈子的妈妈的那份脆弱。

突然地想,我们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牵着我们的手,一个个把我们养大妈妈老了,病了,我们有几次机会就这样牵过妈妈的手?         永久地痛,永久地悔......        北坡崖上的棵棵酸枣树在风中挺立,背靠着苍苍北山,崖下是家乡古老的涑水河。

沧桑岁月,人生犹如匆匆的过客,那样的短暂,像一片落叶随风而去,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永久沉入黑暗崖后幽静的山坡上,慈爱的妈妈就长眠在这里,青山作伴,黄土相依仁厚而慈善的地母啊,愿我们的妈妈在您的怀抱里永远安息。

赵丽静,女,1972年12月出生,山西绛县人1992年底—2002年先后在兵团四师两个团场、工矿企业多个岗位历练;2002年—2016年期间在兵团七师三个团场任职;2016年—2018年奔赴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作。

2018年7月调任兵团党委统战部工作1992年底,年仅20岁的赵丽静从山西老家来到兵团第四师,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可克达拉大地,用淳朴善良回报第二故乡66团的哺育之恩无论身在何处记得住乡愁,用清新的文字记录精神家园,传承文化之根。

     本期编辑:王 林     总务:吕自辉     主编:王 林     编辑:赵旭风  夏莉娜  王 彦《脊梁文学》平台长期征稿:投稿要求:1、文学作品、文体不限、原创、网络首发旗帜鲜明,弘扬正能量。

2、投稿作者简历和作者近照(也可按作者意愿)3、散文每篇3000字以内,诗歌3—5首,小说1万字以内(长篇连载例外)4、请按照投稿邮箱或编辑微信投稿十天未见回复,作者自行处理谢绝一稿多投(指网络)5、提倡作者提供配图,配图请勿文图相混,配图用附件二发送。

6、版权以国家规定为准,文责自负编辑投稿邮箱:王 林:504418913@qq.com吕自辉:1412086566qq.com赵旭风:1483625765@qq.com夏莉娜:964827642@qq.com。

王 彦:87731320@qq.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