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短篇散文_毕淑敏短篇散文作文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心理学专业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心理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班毕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毕淑敏以36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20课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写作就像织布作者:毕淑敏原标题《女儿,你在织布吗?》——《红处方》后记 在我正式写作十年以后,当我44岁的时候,完成了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名为《红处方》 在这之前,我一直在踌躇,自己要不要写长篇小说?因为它对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场马拉松。
我是个青年时代遭过苦的人,对所有长途跋涉的行动,都要三思而后行我甚至想过是不是一辈子不写长篇小说?因为有好几位我所尊敬的作家,写完长篇后撒手人寰,使我在敬佩的同时,惊悸不止,最后还是决定写,因为我心中的这个故事,像一颗泡过水的黄豆,不断膨胀着,呼唤着我。
写作也像做衣服,先要有材料鲁迅先生所说,宁可将小说素材压成速写,不可将作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讲的便是量体裁衣的规则在我对生活感受的储存里,有许多材料,它们像一些彩色的布头,每当我打开包袱皮,就闪烁着翻滚着跳到眼前,拼命表现自己,希望早些进入笔下。
我总是慢慢地审视着它们,估摸着自己裁剪缝纫的技艺,不敢贸然动手这其中有一堆素色的棉花,沉实地裹成一团,我数次因了它的滞重而绕过,它又在暗夜的思索中,经纬分明地浮现 这就是我在戒毒医院的身感神受,也许不仅仅是那数月间的有限体验。
也是我从医二十余年心灵感触的凝聚与扩散我又查阅了许多资料,几乎将国内有关戒毒方面的图书读尽 以一位前医生和一位现作家为职业的我,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是一个视责任为人职的人 我决定写这部长篇小说。
前期准备完成以后,接下来的具体问题就是——在哪里写呢?古话说,大隐隐于市我不是高人,没法在北京高分贝的声波中定下心来便向领导告了假,到了我母亲居住的地方那是北方的一座小城,并不是我父母的故乡,但他们离休后一直住在那里。
父亲最后的时光在那里度过,安息在那片土地上幽静的院落被一种深沉的暮气索绕,使我的心境浸入一种生命晚期的苍凉 母亲问我选在家中哪一间房屋写作,按她的意思,是将我安顿在一间大大的朝阳房屋,那是整所住宅中最豁亮的地方。
我迟疑着,想象中我未曾落笔的小说,似是一种更为凝重的调子我最后选定了父亲生前的卧室自老人仙逝以后,房门紧闭,一种极端的整洁和肃穆凝结在每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推开门来,是父亲巨大的遗像,关切地俯视着我正是冬天,母亲说,这屋冷啊。
我说,不怕我希望自己在写作的全过程中,始终感到微微的寒意,它督我努力,促我警醒 写作长篇小说,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可怕在大约3个月的时间里,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工厂的工人一般准时,每天以大约5000个字的匀速推进着。
有不少时候,我很想写得更多一些,汹涌的思绪,仿佛要代替我的手指敲击计算机键盘,欲罢不能但我克制住自己的激情,强行中止写作,去和妈妈聊天这不但是写作控制力的需要,更因为我既为人子,居在家中,和母亲的交流就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母亲从不问我写的是什么,只是偶尔推开我的房门,不发出任何声响地静静看着我,许久许久我知道这种探望对她是何种重要,就隐忍了很长时间,但有一天终于耐不住了,对她说,妈,您不能时不时地这样瞧着我您对我太重要了,您一推门,我的心思就立刻集中到您身上,事实上停止了写作。
我没法缎炼出对您的出现置若罔闻的能力…… 从此母亲不再看我,只是与我约定了每日三餐的时间,到了吃饭的钟点,要我自动走出那间紧闭的屋子,坐到饭厅偶尔我会沉浸在写作的惯性中,忘了时辰,母亲会极轻地敲敲门。
我恍然大悟地跑出去,才发现母亲守在餐桌旁,菜已凉,粥已冷,馒头不再冒气,面条凝成一坨……我怪她为什么不自己先吃一点,她总是说,你爸爸在的时候,我也总是等他一起吃 于是母女相对无言以后的日子,我再不敢丝毫贻误吃饭。
打印出稿纸越积越厚了,母亲有一次对我说,女儿,你是在织布吗? 我说,布是怎样织出来的,我没见过啊 母亲说,织布女人,要想织出上等的好布来,就得钻到一间像地窘样的房子里,每日早早地进屋,晚晚地才出来,不能叫人打搅,也不跟别人说话。
我说,布难道也像冬储大白菜似的,需遮风避雨不见光吗? 母亲说,地窖里土气潮湿,布丝不易断,织出的布才平整,人心绪不一样,手下的劲道也是不同的气力有大小,布的松紧也就不相同人若是能坚持一天不说话,心里的那口气是饱满均匀的,绵绵长长地吐出来,织的布才会像潭水一般光滑。
我凛然一惊 母亲的话里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可惜我听到它的时候,生平的第一匹长布,己是疙疙瘩瘩地快要织完了 好在我以后还会不断地织下去,穷毕生精力,争取织出一幅好布,以告慰无微不至关怀我的母亲,告慰父亲九天之上的英灵。
毕淑敏:文学创作的秘密 文学创作的秘密是什么呢? 就是没有秘密 毕淑敏说,文学创作没有秘密,因为文学创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有规律,那便可学习那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一,写作的理由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无论是做何事,总是考虑得足够清楚再去行动,才能持续地做谋定而后动,才能少覆众文学创作,通常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阻碍如果你文学创作的动力只有10分,被困难一打压,可能就变成0分了。
但如果你的文学创作的动力是100分,就算被挫折磨损了20分,你也还剩80分所以,要想长期坚持创作这件事,一定得想清楚自己为什么创作,得给自己找到一个创作的理由 这个理由,要足够长远,足够具体,足够丰富。
只有这样,当你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时,被人怀疑甚至自我怀疑时,才能有这个强大的理由来支撑你继续创作你为什么要创作? 是随便写写,还是热爱写作?或是觉得有社会责任,所以要用自己的文字发声? 是想分享心得,总结经验,启迪他人?还是想写出长篇巨著,让自己的思想得以超越个人生命的限制,穿越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参与到“无限游戏”中?
抑或是想在文学这座昆仑山峰上添一朵花,增一棵草? 在定了创作目标后,可以问自己两个核心的问题:“凭什么是你?为什么是你?” 创作的人千千万,凭什么你能实现这个目标?为什么你能实现这个目标?你比其他人有什么优势?你自己又有什么特质?
通过灵魂拷问,直击本质!让你更清楚地去思考底层逻辑,第一性原理 总之,你得找到自己创作的理由,因为心理学上讲“人是需要理由的动物”一件事情如果不知“为什么要做”,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或者就算做了也会出现身心矛盾,认知失调。
二,资源 写作,得先有写作资源 没有资源,写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长久不了 所以,写作之前,得找到资源 那什么是写作资源呢?又该如何找到写作资源呢?首先是,生活 写作来自于生活。
来自对生活的体察和体悟 曾有人说:“故事就是去掉无聊部分的生活”由此可见生活对于故事的重要性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种生活:全职作家就是把写作当成自己的全职,然后每天在一个屋子里写作 可是后来我想想,觉得这种写作状态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资源枯竭。
一个人闭门造车地写,所写皆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如若再没有社交,那这样的写作更是没有资源了所以,我觉得全职写作不大现实,写作的人一定得有其他的事在做,一定得与这个社会有接触,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是作者在生活中经历的所思所想没有足够的生活经历,便很难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所以,一个长久的写作者,得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或者处处留心观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体察出不一样的感悟来其次是,阅读。
有一句话说:“心灵和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这话是说,当我们不能行万里路的时候,可以选择读万卷书不管哪一种,都是身体或心灵的旅行,都能给身心带来新的东西,能给大脑注入新的源泉 “脚步到不了的地方,想象可以。
”每个人受其生活环境和大时代背景的限制,也就导致其生活范围是有限的,生活中能改变的地方也是有限的有些领域限于个人条件,个人很难改变但是,阅读,却可以超越这层限制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沉浸式地体验不同的人生,从中或给我们启发、警醒,或安慰。
总之,阅读,让我们体会文字世界中的悲欢离合 所以,一个好的写作者,首先一定是个好的阅读者唯有持续地阅读,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资源 再者是,强点 了解自己的强点 写作不是木桶理论,不是以最短的板决定自己的水平。
每项技能都达到平均水平,不一定能出圈 文学创作,是以长处取胜,以长处破圈,以长处得以在文学创作界立足所以,要扬长避短 要努力去找到自己的写作强点,去发掘自己擅长写什么擅长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更容易成功。
写作的类型有很多种: 比如作文常见的类型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继续说明文等 小说按长短可分为:微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小说按题材类型可分为:生活小说,传奇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
当然,除了小说外,还有诗歌、散文等等 总之,写作类型有很多种,总有一种适合你重要的是找到你适合的、你擅长的那一种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些类型无以表达你想写的东西,那你也可以自创比如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其写作类型可能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但是并不妨碍观众喜欢阅读。
所以,重要的不是写作类型,而是你擅长用这种类型的文字把事情说清楚,同时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了之后又收获,有启发三,选对题材 如果把写作比作做饭,那么选题材就像是选食材 食材不好,便做不出好饭菜。
比如选了霉变的大米,腐败的蔬菜,过期的调味料,就算烹饪技巧再好,做出的饭菜也是不能吃的关于选题材,毕淑敏老师说了三个要点:第一,不要跟风不要觉得什么火热,一拍脑袋就写什么从小长辈就教导我们:做人做事,不要跟风盲从。
而到了写文章选题材时,这条原则依然适用跟风选的题材,一来不一定适合你,二来这种题材不一定是好题材,三来就算你写了,也未必会有新意 第二,不要追求过于惊险的东西写文章,如做人,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来,才能行稳致远。
追求过于惊险的东西,那是剑走偏锋,以身犯险第三,不要媚俗不要为了迎合读者,就无底线无原则地写作不要为了博取流量而顺人性之下写作可以通俗易懂,可以简洁明快,但就是没必要媚俗媚俗的作品,就算能获取一时的关注,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就算暂时拥有了读者,但读者内心也不是真心尊敬文章作者的 选对题材,写作就成功了一半对于选的题材,写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当然,如果想写作更容易些,那就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只有足够熟悉,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细节和灵感,写出的文字、流动的思想,才能打动人心四,确立风格 确定自己的写作风格 写作之初就确立自己的风格。
风格选对,事半功倍在毕淑敏老师看来,文章的风格太多了,要是这也要那也要,容易眼花缭乱倒不如只选一种写作风格,擅长写什么,就写什么 确定自己的语言风格著名诗人作家周涛说:“五千个汉字是我的兵马,我驱动着五千个汉字在文学的田野里驰骋。
” 语言风格就像写作者说话的语气,有自己语言风格的作者,但凡读者只见这文字,根据语言风格就知道作者是谁然而,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需要在这五千多个汉字里不断锤炼,才能修炼出来五,听取意见并修改 写作者要善于听从各种意见。
哪怕是恶意的意见,也要正面去解读 其实,这点说到容易做到难对于写作者而言,自己写的作品,就像自己生的孩子一样一个母亲经过千辛万苦生的孩子,哪怕有再多的缺陷,在母亲眼里,都是可爱的 然而这个孩子登上台面之后,却要受别人的指指点点。
对于孩子的母亲而言,自然是不好受的在母亲眼里一切皆是可爱的、美好的孩子,落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一堆的缺点听到这些点评的话,母亲的心简直是在滴血 于是,便有那些溺爱孩子的“玻璃心”母亲,从此便把孩子藏起来,不再展示于人。
当然,也有一些坚韧的母亲,她们听取了他人的意见,哪怕是恶意的意见,也从正面去解读最终,自己综合意见,再独立判断之后,慢慢地改变孩子而这孩子,也在母亲的反省中一点点地变好 曾经听一个做产品的人说:“爱你的产品,但别太爱。
”我想这话用于写作者也是一样的爱你的作品,但别太爱不要因为太过喜爱自己的作品而固步自封,不肯改变文章不厌百回改,能改一点是一点【欢迎加入散文营】【散文写作训练营(第3期)】 7位散文家的文字密码 7位散文作家
600+分钟系统音频课数十年散文写作实战经验陪你发现,散文原来还可以这样写!更有视频直播答疑+结课作业点评+投稿绿色通道打通“学习-答疑-写作-投稿”闭环!长按下方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