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记叙性散文_记叙性散文代表作


1记叙性小散文的写作与要点到了五年级,到了小学高段,同学们要开始学习记叙性小散文的写作了说起记叙文,很多同学都不陌生,现阶段大家写的,主要就是记叙文记叙文从表达方式

记叙性散文_记叙性散文代表作

 

1记叙性小散文的写作与要点到了五年级,到了小学高段,同学们要开始学习记叙性小散文的写作了说起记叙文,很多同学都不陌生,现阶段大家写的,主要就是记叙文记叙文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主要是记叙和描写,配合一定的议论和抒情,通过写人记事,来抒发情感或者发表想法。

此前的学习中,大家都会选择或者设计一个具体事件,按照“开头、经过、结尾”的时间顺序,将故事写完整,文末将主题引出,就是一篇合格的文章了但这样的文章到了小学高段甚至初中会越来越难写,原因有二第一是素材很难寻找。

,想要在极短的时间里,从有限的生活经验中,围绕极有限制性的话题,选择一个又新颖、又丰富、又有感染力、又契合主题的故事会越来越难;第二是很难有感染力,一个故事从头到尾,情节太多,画面太少,最终文章写得足够长,实际包括的信息量不够,就很难打动人。

 这就要求着我们写作要从简单的记叙文转变为一个新的文体——记叙性小散文记叙文大家都清楚,那么什么是散文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意味着文章不是简单的“起因、经过、结尾”这样一个线性的结构,而是由若干个“。

同质异类”的画面构成,由于画面很多,文章有些“散”,这是从结构上来说的“形散”所谓“神不散”意味着几个画面共同反映同一主题,在主题上是统一的这种文体相对于简单的记叙文来说,好处有二第一是素材相对好找,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满意的完整的故事来反映主题,

但是我们很容易找到跟主题相关的很多生活片段,每个生活片段,我们都可以通过描写,让其成为一个画面,然后运用逻辑把几个画面组合起来,一篇文章素材就足够了;第二是感染力要强很多,画面的文字效率要远高于情节,画面可以直接进入描写,通过多种描写和表现手法,将一个画面有声有色地传递给读者,很容易让读者进入到文章情境当中,感染力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那么记叙性小散文怎么写?在入门阶段,不妨先试着学习用用线索,用一条线索串联起多个画面,来表达同一主题我们选择的这篇《老海棠树》就是一篇典型的用线索贯穿全文的作品那么,何为线索?线,很清楚,一根线,能够将很多东西穿在一起;索也一样,我们常说“绳索”。

所以线索在文学作品里的作用,就是将文章的各个事件或者多个画面贯穿起来,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文章凝聚如果不好理解,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珍珠项链珍珠项链想要好看,必须得一条线将多个珍珠穿起来这制作的过程呢,必须让几个珠子紧密地挨在一起,然后才会好看。

文章也是,几个画面如果很散乱,很没有系统性,那文章主题就容易写散了由此前的分析不难看出,给文章设置线索的好处有二其一,让文章紧凑,这是从结构层面来说;其二,让文章凝聚,这是从主题层面来说线索的种类大致三种:环境、物件或者人物的一句话。

第一种是环境,即所有事件发生在同一或者相近的环境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朱自清的散文《冬天》冬天即是文章的线索,文章所有的环境都发生在寒冷的冬夜在具体的画面中,第一个画面,作者选择了儿时冬夜里,父亲带着他与兄弟们吃白水煮豆腐,来表现寒冷冬夜里亲情的温暖;第二个画面,作者选择了青年时代冬夜里,与友人在西湖上划船的画面,来展现寒冷冬夜里友情的温暖;第三个画面,作者选择了中年时代的冬夜里,在陌生的空寂的台州城下班回家,妻子的等待,来展现寒冷冬夜里爱情的温暖。

所有的画面都发生在寒冷的冬夜里,于是一篇展现人间温情的文章就成型了第二种是物件,这种最多,本篇文章就是一个以老海棠树为线索的文章,一会儿我们来分享以物件为线索的文章最容易写,因为我们生活中充满了物件,很多物件都有故事,。

只要把跟物件有关的回忆挖掘起来,就很容易写成一篇以该物件为线索的文章第三种是人物的一句话这种在各种小说中常见,莫泊桑有一短篇小说名作叫《我的叔叔于勒》,就用了妈妈的一句话作为线索,有兴趣同学可以找来看看。

除了线索之外,画面同样重要记叙性小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用画面传递信息写好画面的好处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文字效率更高在作文限制字数的情况下,谁能够用相同的字数,表达更多的信息量,那么谁的文章就容易精彩相比于“起因经过结尾”这种写法, 。

画面能够截取其中最能抒情达意的片段来写,因此能够以更少的文字,表达更丰富的信息其次是更容易有画面感如果按照“起因、经过、结尾”来写,难免有很多交代的工作要做,叙述的表达方式太多,描写太少,而如果直接写画面,就可以直接进入画面的描写,感染力自然要强。

写好画面有这么三个方法第一点是感染力要强,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公式,氛围>画面>情节,所有写画面,先确定 氛围,再来搭配景物这种写法可以借鉴古诗词的写法,古诗词都是确定好氛围,比如哀伤孤寂的氛围,来搭配古藤老树昏鸦的景物,然后几个意象堆积起来,感染力自然而然就有了,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将感情抒发一下。

因此,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可以先通过环境描写来营造氛围,然后人物出场,通过人物互动关系构成画面最后可以穿插一些议论抒情,如此一个画面就算写好了第二点是运用多种描写,八大描写,写人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特殊的细节描写,写景物的环境描写,写场面的场面描写,。

多种描写结合起来,画面感自然会有第三点是表现手法的运用,表现手法很多,要明白一点核心“虚实相生”比如写实实在在的物体,老海棠树的枝桠,那么就用一个联想的虚的物件比如躺椅来形容,比喻、拟人的本质就是以虚写实,以想象、联想的虚的事物来形容一个实在的物体。

比如抒发虚的情感,多用实在的画面说话例如本文中,抒发对奶奶的思念和悔恨,就用在“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几个画面来表达就够了从这些人画面里,读者能够读出思念和悔恨的。

2文 本 精 析老海棠树(题目即为文章线索)● 史铁生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合欢树》是作者散文名篇,可以作为了解作家的一个背景,进行拓展阅读)。

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开头由物及人,由线索“老海棠树”写到了奶奶;同时设置了悬念,为什么要用老海棠树纪念奶奶呢?读者可以带着这个悬念,继续文章的阅读悬念式开头,推荐大家使用)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本段并未着急进入文章画面,而是做了一个缓冲,继续将悬念加深一层,为什么奶奶一生一世在老海棠树下张望?)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环境描写,比喻,以虚写实)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语言描写)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好动作描写的要点,一是将动作分解开,比如这一动作分了三步,奶奶举过头顶,我攀紧树桠,我接上来;二是用合适的动词,此处“举”,不能用“送/递”,以及“攀”,都是合适的动词)“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典型的调用多种感官,分别是嗅觉、听觉、触觉、视觉,很有画面感,可以作为公式来用,遇到需要环境描写,就可以试着调用多种感官来进行描写)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心理描写)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神态描写)这句话文章多次出现,在此处第一次出现,又继续强化悬念,并没有着急揭开学年),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来总结一下本段描写画面的写作技法。

首先是多种描写相结合,先后用了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短短文字里,八大描写用到了六个,其中注意语言描写,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戏剧性手法,让人物通过语言进行了三次交锋,人物的互动关系形成了矛盾冲突,让可读性增强了;其次是表现手法,很明显地运用了比喻、调用多种感官两种手法。

)(从本段的主题来看,作者在用一个典型的画面来传递背景信息,我们能读到的信息至少有二一是作者经常在树上,奶奶经常在树下,奶奶的目光总是迷茫、空荒;二是人物正式出场,可以看出我小时候是顽皮的,而奶奶是一个苦口婆心、对孙子又很宠爱的老人形象。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春天典型画面,环境描写开场)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其中一类高级词汇,把两个词倒过来,相近的还有“冷清”写作“清冷”,这种不要自创,但是遇到就可以积累起来,积累了就可以用,高级词汇用多了,文采自然有提升。

):“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语言描写)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不屑、不懂事),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

(此处注意,后文有对照),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动作、神态、细节描写)——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本段继续用多种描写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开头的环境描写,有类于电影镜头,先通过环境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再让人物出场,其后一段的结构完全相同。

)(把握本段中心,要抓住三次人物互动,从奶奶夸我,以鼓励我帮助;到奶奶有所抱怨,求我来帮助;到最后无奈张望,表现了“我”小时候不懂得帮助奶奶,而让奶奶在属下张望为什么张望?这里,悬念也同样没有揭开)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

(环境描写,夏天典型景物),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此处注意前一段对照,上一次是奶奶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本段与上一段结构几乎一模一样,注意“或者”的意味,作者是随便选择了一个夏天的画面,类似画面很多。

同样环境描写开头,多种描写相结合,三次人物互动交锋)(同样要注意三次交锋,奶奶请作者帮忙,作者不同于此前,帮了忙;由于“胡弄”,奶奶自己洗了;奶奶生气了,作者不再吭声这一段反映的是“我”稍微年长几岁的画面,依然不够懂事,因为不认真帮忙导致了奶奶的张望;奶奶的张望到底是什么,这一悬念还是没有揭开。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环境描写,氛围是凄凉感)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

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外貌描写)“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动作描写):“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语言描写)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

”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份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

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补偿这罪孽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

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这一段与此前两个画面分明有所不同,从描写上,依然多种描写相结合,但注意增加了外貌描写,一句“腰弯背驼”反映了奶奶的年迈;语言描写的互动开始以“我”为主,奶奶则是拒绝的一方,交锋同样发生了三次。

另外要注意,第八段一整段在议论和抒情)(把握这一段的主题尤为重要我们回头来看春夏秋三个画面“我”从拒绝帮忙到胡乱帮忙到主动帮忙,意味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事,这一点很好理解;而“奶奶”从请求帮忙到抱怨胡弄到拒绝帮忙,颇多意味需要去体会。

但是第八段,整段议论和抒情,说得极为清楚,此前的悬念到此也全部揭开奶奶在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去工作,就是为的证明自己“未必不能自力更生”,不断张望也是为了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更是为了“跟得上时代”)。

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环境描写)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动词用得妙,表现了奶奶的小心和谨慎)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语言描写)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心理描写)“奶奶”“奶奶!”“奶奶——”(三个不同标点有何特殊意味?句号表示陈述,作者意识到了对奶奶的伤害;惊叹号表示激动,是作者当下特别想挽回的激动心情;破折号表示延长,表明了作者挽不回过错的无奈和渴求。

)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在描写上,同样是用多种描写强化画面感;注意详略的安排,有的事件略写,比如念错字,有的详写,比如我伤害奶奶,能够表明中心的要详细描写)(在对本段中心的把握上,依然无法离开前几个画面,尤其是第八段的议论和抒情,奶奶工作也好,学习也好,就是为了自力更生,奶奶越努力、越迷茫与空荒,越想跟得上时代,我对奶奶的伤害就越大,我的悔恨就越强。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排比)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连续排比)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继续排比)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暗示奶奶的离世其实文章按照春夏秋冬来写,实际也在暗示奶奶的身体从强壮到“腰弯背驼”到“轰然倒下”,此是作者有意设计,仓促读过,未免有负作者的匠心。

)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要抒发对奶奶思念和悔恨这种“虚”的感受,用了实实在在的画面来写,是以实写虚,此前讲虚    实相生,此处是一个例子)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直接抒情)(结尾用了大量、连续排比酝酿感情,不断强化作者满心奔涌无处释放的情绪,最后以实写虚和直接抒情两种方式结束,既情感充沛,又留有余味)3文章的写作者视角分析。

(下次课重点讲)01结 构A顺序安排第一层次:1-2 段,文章的引出,交代了奶奶一生都在老海棠树下张望第二层次:3-4 段,介绍文章背景,小时候奶奶就经常在老海棠树下张望第三层次:5-9 段,奶奶在老海棠树下张望的具体画面,又细分为四个部分:第 5 段:春天,奶奶因我不帮助糊纸而在老海棠树下张望;。

第 6 段:夏天,奶奶因我胡弄洗菜而在老海棠树下张望;第 7-8 段:秋天,奶奶拒绝我帮忙扫地后我对奶奶的张望有所醒悟;第 9 段:冬天,我的无意中伤害了学习识字的奶奶,引起奶奶的愧疚第四层次:第 10 段,发表感慨,抒发对奶奶的思念和痛悔。

从顺序安排可以见到,文章一共五个画面,一个总括的背景,四个分画面,但都是由老海棠树这一线索贯穿下来除了几个画面之外,开头悬念和引出,结尾发表了感慨,文章顺序安排清晰而简练,别具匠心B详略安排第三层次为详写,也就是,文章最主体的部分是四个具体的画面,用画面传递了几乎全部的信息;。

在第三层次内部,详细写的是秋季、冬季的画面,有具体的细节、有大面积议论和抒情,原因在,这两部分揭示了奶奶张望的原因,更能表现我对奶奶的思念和痛悔的中心C首尾设计开头:由物及人外加悬念式开头,尤其悬念式开头值得模仿;。

结尾:以实写虚外加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很容易变为喊口号,不十分推荐,推荐以实写虚的写法,可以让文章留有余味02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细节描写、比喻、排比、象征、反复、对比(下节课详细解析)、调用多种感官。

03主 题浅层主题,表达了对奶奶的怀念和愧疚;深层主题,表现了特定时代    中人的无奈和迷茫4补充:作家小传史铁生,现当代大作家,二十岁双腿瘫痪后,开始从事写作在腿病之前,他就读于清华附中,学习优秀、擅长运动,家境还很好,是标准的男神,然而去陕北插队时腿患病,回京诊断已经无力回天,最终双腿残废,他的人生跌至最低谷。

残废之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怀疑人生,数次萌生死志但他的母亲不仅忙于给他治病,还鼓励他写作,一直为他奔波而史铁生不知道的事,她母亲此时肝癌已经到晚期母亲去世后,史铁生有所醒悟断腿之后,他一直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福的人,但从母亲身上,他明白了“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慢慢的经过长久的挣扎和思考,最终有所醒悟,成为了一代文豪。

要了解史铁生前创作前期的作品,可以去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中看,其中《秋天的回忆》与《合欢树》都记录了他与母亲的回忆,《我与地坛》、《好运设计》表现的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答案晚年史铁生患上了尿毒症,靠肾透析度日,在病床的日子,写下了哲思笔记《病隙碎笔》。

本篇《老海棠树》选自史铁生回忆性散文集《记忆与印象》。很多人对史铁生印象停留在”身残志坚“的层面,实际上,他的文学造诣非常之高。《记忆与印象》散文集推荐大家回去买了看看。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