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关于教育的优美散文_关于教育的优美散文名篇

古代散文当然也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对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出来的,那么后世的读者应该可以把它分析开来,以便了解、认识、评论作家的这一作品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也就是分析它的主题、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关于教育的优美散文_关于教育的优美散文名篇

 

倪其心(1934—2002),上海市人,著名学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和校勘学著有《校勘学大纲》《汉代诗歌新论》《韩愈》《历代诗歌选》等,与人合作《宋人绝句选》《中国古代游记选》《杜甫诗选译》等。

怎样分析古代散文文 |  倪其心一般地说,从先秦到明清,依照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来区分,古代散文可大体简括为两类:应用散文和创造散文应用散文要求内容切实,不能虚构;创造散文则恣意为文,有意虚构中唐作家柳宗元说:“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

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

”(《杨评事文集后序》)大致概括了中唐以前的文学观念:散文著述属于应用范畴,诗歌韵文则属创造系统所以诸子百家、《左传》《史记》《汉书》、两汉政论、魏晋文章,以及《水经注》《颜氏家训》等,都为散文之列,其中或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但都是著述的例证,并非独立的创作。

而是辞为《诗》的变体,汉赋是古《诗》之流,六朝骈文讲究情韵骈丽乃至韩愈《进学解》、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等,都是辞赋骈文的流变中唐出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独立的创作散文作品出现了。

但是,严格的说,真正可称为文学创作的散文,其实是用散文语言创作的别种样式,例如韩愈《毛颖传》应属寓言性传奇,柳宗元《永州三戒》实属寓言作品,而大量出现的散文创作是传奇小说一般的散文作品,大多仍属应用散文,如序跋题记、史论传赞之类,都是“著述者流”,切实而不虚构。

但是由于中唐以后,散文取代了流行的骈文,作家刻意为文,各种各类应用性散文的文学性较高,因此就视为文学散文实际上,宋远至明清,在传统的文学观念里,散文作品仍属应用的范畴,因此,朱熹说,作文“大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明吴讷以为“文辞以体制为先”(《文章辨体序说》),而传统的文体分类仍以“诗”“文”为两大类。

所以,本文谈的“古代散文”,实际是指古代的应用性散文中文学性较高的作品古代散文当然也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对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出来的,那么后世的读者应该可以把它分析开来,以便了解、认识、评论作家的这一作品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也就是分析它的主题、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古今语言的距离,我们今天阅读古代散文,首先要克服语言困难,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其次要切实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主题思想,能够中肯得当地说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成就,也就是能确切回答:这一作品些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就必须进行分析。

分析作品是阅读和欣赏作品之间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不同于阅读,也不同于欣赏,而分析与欣赏的区别更为微妙分析作品要求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和作者的本来意图,而欣赏作品则主要是读者的审美观念起主导作用分析作品不应有读者的主观成分,不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给作者和作品。

而欣赏则只能由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观念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因此,分析可以加深对作品的欣赏,但不等于欣赏同样,欣赏也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作品,但不能取代分析对直觉艺术来说,观与赏之间的分析过程,也许会被忽略,产生“一见钟情”的直接效果。

但对于语言艺术来说,无论古今,阅读与欣赏之间的分析过程是无从回避和忽略的当读者把语言构成的艺术作品在自己头脑中变成具体的艺术形象时,实际上是经过分析、综合而达到的如果能够自觉地对一篇古代散文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则既可加深理解,也有助于欣赏。

知人论世、具体分析01历史唯物论要求认识客观事物,一切事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用之于认识一篇古代作品,那就应当是知人论文,具体分析古代散文既然是古代作家的作品,当然是依据他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创作出来的因此,。

分析一篇古代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它们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再进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的发展而变化着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艺术的上的差异。

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散文,应当而且必须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具体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这一作家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及艺术进展,等等这就是知人论文。

如果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那是很难认识这一作品的特点,更难做出恰当的历史评价的

从分析结构入手02知人论文,具体分析,是分析一篇古代作品的一般方法那么,具体地说,作品读懂了从哪里入手分析呢?从分析结构入手古代散文结构一般都有三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二是思想内容结构,三是艺术形式结构。

所谓文体结构,就是看它属于哪种文体自从魏武帝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的四科八体之后,文体分类日益繁细中唐以后,骈散分道,宋代应用文体已多达几十种,而到了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则仅正统的文体就近八十种,可见文体在古代很受重视。

古代散文大多遵循传统文体,所以我们分析作品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古代散文的题目,有自拟的,也有后人代拟的,但都表明文体例如元结《右溪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和曾巩《墨池记》,都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一般要求记叙何时何地何事,当事人,事情经过,作记缘由等等,这三篇记对这些格式要求都是遵循并达到了的。

它们都是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和影响,最后说明作记缘由等等可见文体格式是根据这一文体的应用需要而确定的,实质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结构形式,对应写的内容具有框架作用文体既有格式要求和框架作用,就会在作品的结构形式上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古代散文结构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

优秀的古代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立意”,来写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所谓的“谋篇”因此,一篇散文的具体结构首先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就要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比较而言,叙事文、说理文的内容结构容易分析和把握,写景文、抒情文则要困难一些因为前者直接表现为逻辑结构,而后者则往往以具体形象或形象性手法来表达思想,并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诗的特点,即形象的跳跃性和逻辑省略,如寓情于景、用典喻理、比兴寄托等,这就必须分析具体形象的含意,把握它们的逻辑联系。

试举一例:唐代王维《山中与秀才裴迪书》是抒情散文的名篇王维写此文是为了约好友裴迪在明年春天科试之后,来自己的山中别墅一游主题思想是劝裴迪不要热衷功名,留恋仕途,希望裴迪在仕隐的抉择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超脱的态度。

这一主题思想决定这封信的内容结构:第一段说明作者了解裴迪在这年冬天忙于温经,准备投身明年春天科试,因而不便邀请裴迪今冬同去山中别墅,只能独自归山;第二段描述自己到达山中别墅时十分想念裴迪;第三段约请裴迪在明年春天务必来山中同游。

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著名的写景抒情文字: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第二段分三个层次,“北涉”二句概括途中情景,突出明月,寓有兴意,显出清高独往“夜登华子冈”九句,即景抒情登华子冈,便到达此行归宿的目的地,也就是希望裴迪同来的山中别墅所在地登冈夜望,一派冬天月夜的山村景象。

寒冬天气,山里更冷,作者点出“寒山”“寒犬”,但主要却不写冷“辋水”四句,写山水夜景,显示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意境“深巷”四句写山村田园,渲染一种单纯朴素的情调作者对这起惬意的环境和理想的归宿,内心满足,精神怡悦。

“此时”五句写沉思和回忆点出“独坐”,说明僮仆并不理解他此时心情;而曾经与他一起在此地同游赋诗的好友裴迪,此时却不能同来,要忙于温经科试在这缺少知己的孤独怅惘之中,既有对好友的思念和关切,也有不同道的遗憾。

因此,第三段便以暂时的遗憾心情写明春邀请的希望,所以说“当待春中”“草木”六句是描写山中的春天景象,生气勃勃,自由自在然而这只是作者所喜爱的山中春色,对于裴迪则未必如此所以反问一句:“到那时候,你果真能来山中共游吗?”这就是说,明春科试你榜上有名也罢,不幸名落孙山也罢,你还会有兴致来欣赏山中春色吗?其含意是希望裴迪摆脱仕途功名的束缚,无论考中考不中都一定来山中共游,所以说裴迪是“天机清妙”,能够理解山中闲游的“不急之务”的“深趣”。

可见这一段的邀约,实质是希望裴迪隐逸超脱总起来看,此信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是:因为裴迪要温经科试,与自己志趣发生分歧,使自己失去一位同道好友,感到孤独,深为思念,更觉抱憾,但希望裴迪终于能对仕途清醒超脱,重归清高隐逸的道路。

但由于作者以独归和邀约同游山中为主题,态度委婉,表现含蓄,不直接以逻辑语言表达,因此必须分析它的具体写景抒情的形象,把握它的逻辑联系由此也可以看到,它的思想内容的结构决定它的艺术形式结构,而它的艺术形式结构是它的思想内容结构的具体体现。

一篇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是由作者依据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选材、剪辑和安排而成的分析一篇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实质是具体分析它的选材、剪辑和安排例如上述王维的信,选材是裴迪温经,自己独归,途中所见,山中所思,思念裴迪,想象春景,提出邀约。

其中着力加工的题材是山中所见和想象春景但是,凡所选材,都作详略曲直的适当处理,置于恰当地位,结合成思想清楚、层次突出的层次段落,而完成整体结构试再比较下列三文:

《右溪记》主题:记叙修筑石溪主题思想:批评埋没材用;呼吁发挥材用首段(所在):点出右溪无名次段(景观):重在泉石幽趣三段(功用):感慨无人赏爱末段(缘由):作记以示来人《醉翁亭记》主题:记叙亭名“醉翁”用意

主题思想:发挥与民同乐思想,托乐而无逸情怀首段(所在):点出取名用意次段(景观):概写四时景观三段(功用):可供官民同乐末段(缘由):点出醒时作记《墨池记》主题:记述古迹墨池主题思想:批评虚夸作风,倡导踏实学风

首段(所在):直接说明所在次段(景观):指出古迹不实三段(功用):强调不由天成末段(缘由):讽喻宣扬不当上文说过,这三篇都是“记”体,文体结构大致类同但由于主题和主题思想不同,它们的侧重不同,选材、剪辑、安排便也不同。

《右溪记》借修筑右溪以感慨卑微良材埋没不用,因此记其所在时,点出右溪原是道州城西近边一条无名小溪;描写景观,则着重写小溪水石的自然形态,表现天然情趣,突出素质优美《醉翁亭记》借为亭取名而书写与民同乐、乐而无逸的志士仁人胸襟,因此记其所在之后,直接说明自己为当地太守身份和取名“醉翁”的用意;描写景观,则着重写亭中所获山水乐趣,表现亭的位置适当,突出朝暮四时的自然变化的景象。

而《墨池记》则借抚州学校修筑相传为东晋王羲之学书的墨池古迹,批评这种虚夸作风,倡导儒家道德文章并重的踏实致成的学风,因而记明所在之后,并不写景,直接指出墨池传说荒诞不经,不符史实,重在事理考证,进行议论发挥,它们剪裁题材各按主题思想需要,一在突出素质优美,一在写出乐趣,一在议论事理。

而安排则由上表可见,既符合记体格式框架,更各有自己的主题思想逻辑,而落实于选材、裁剪、安排所结合成的整体结构

对古代散文艺术形象的分析03古代散文的艺术形象,实质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认识,用形象化手法技巧表现的客观事物因此,一篇散文的艺术形象是由作品所写客观事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交融而成的凡优秀的散文作品,不但客观形象生动,而且作者自我形象鲜明,跃然欲出。

而正由于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和艺术素养不同,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艺术有变化,因而每篇优秀散文各有独特的艺术形象,既表现于客观事物,也表现于自我形象一般地说,客观形象通常是由作品具体题材综合而成的主题的形象,自我形象则是作者对主题的认识、感情、态度、倾向的特征表现或流露的总和。

因而具体分析一篇散文的艺术形象,其实就是要求回答:是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手法技巧表现的?表现或流露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把全篇的具体题材一一分析,然后加以综合归纳,便较确切地了解、把握全篇主题的形象性和作者自我形象的表现,从而认识这一作品的艺术特点。

具体地说,分析说理文的形象性,就是分析其中例证的特点和表述:分析叙事文的形象性,就是分析其细节的特点和描述;例如韩愈的《原毁》是说理文,其客观形象就是文中用形象化的方式表述的例证它的正面例证是那种见贤思齐的人物类型,思想明确,栩栩如生:它的反面例证便是几种妒贤嫉能、党同伐异的人物嘴脸,特征鲜明,丑态毕露;正反对比,反复比较,从而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诽谤的缘由和丑恶。

又如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一封批评信,也是说理文信中正面批评揭露谏官高若讷文过饰非,颠倒是非,“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但它并不具体描绘高若讷的丑恶嘴脸,而是反复论述高的行为动机和后果,论证高不是真君子、好谏官,揭露他品质卑劣、内心肮脏,令人感觉此人形象丑恶。

显然,韩文是概括说理,欧文是具体批驳,因而构成其客观艺术形象性的特点和表现较易区别而抒情文多用比兴手法技巧,就比较不易把握例如引到的王维那封信中“夜登华子冈”一节,全是优美生动的写景那就必须先抓住这些景象的特点,指出它是空旷寂静、单纯朴素的山中村落的冬夜景象,然后分析它运用光照、音响比衬的表现技巧,动中见静、象外有神的表现手法,以及由远及近的层次结构,出色地完成融情于景的艺术形象表现。

一篇散文中的作者自我形象,通常并不是通过自我描写刻画而表现出来的在第一人称散文中,是通过所述主题形象而显示出来;在第三人称散文中,是通过被写人事而流露出来读者感觉和了解作者自我形象,其实是以读者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充实而想象完成的。

因此,分析散文作品的自我形象,实际上是在分析题材形象性的同时取得的应当指出,一篇散文中的自我形象是作者在所写的主题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倾向,并非作者全人的整体形象,因而实质上与主题形象一样,只是形象性的表现。

正因如此,所以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所表现的自我形象可能颇不相似例如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和《醉翁亭记》两文所表现的作者自我形象,几乎是两个人《书》中的自我形象显得尖锐激烈,斩钉截铁,而《记》中的自我形象则是那样忠厚坦荡,自乐乐人。

《书》是抨击不正直的丑恶的东西,所以是非分明,针锋相对;《记》是赞美与民同乐的善举,所以情畅意悦,徐徐说来这是由不同的主题和主题思想而来的作者不同的形象表现可见分析散文作品的自我形象,实际上是分析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综合归纳起来,便形成读者头脑中的作者形象。

对古代散文语言的分析04 最后,简单谈谈散文语言的分析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散文的物质手段只有一个,就是语言它既不如诗歌有声韵格律,更比不上戏曲有音乐、舞台和演员因此,散文可为最单纯的语言艺术作家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读者从弄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而最后要归结到欣赏它的语言艺术。

由于古代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应用散文,因而语言的技术和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韩愈倡导古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认为写古文必须以此为起点也就是说,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正确运用语法规律,恰当利用修辞技巧。

因而分析古代散文语言也就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其次,古代散文作品语言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口语,提炼成为生动的书面语言因此,分析古代散文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

第三,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总起来说,古代散文作品的语言分析,实质上是古代汉语语法修辞的技术技巧的分析,是文学表现手法技巧赖以实行的工具手段的分析,并非文学性的分析。

因此,这里就不多谈了

本文选自任翔主编的《文学的旅程》(教师素养读本3),济南出版社2016年版。

△ 探讨语文教育理论△ 开展语文教育实践△ 关注语文教育热点微信号:muduoyuwen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发请标明出处

木 铎 语 文(第281期)责编:马胜科   奚   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