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经典散文诗欣赏50篇_经典散文诗欣赏50篇我是什么?

点击\x26quot;大荔文学\x26quot;免费订阅1210有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先生所

经典散文诗欣赏50篇_经典散文诗欣赏50篇我是什么?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1210

有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先生所著他在这本书里,将陕北的一个小山城称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都城”,这便是保安,今延安市志丹县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红都山城——志丹便成了我灵魂深处今生今世永远也抹不去的一道印记。

1.坐“闷罐子”火车千里求学那是在一九八二年的春天,我才十六岁,初中还没上完当时,我的一位亲戚,叫孙治学,他是原志丹县中学校长,比我大二十多岁他父亲是我表哥,他自然比我小一辈我父亲和他父亲春节时在一起谈论我考学的事,说到想让我去陕北志丹县,上完初中最后一学期,这样就能让孙治学更好地照看我的学习,更好地照顾我的生活。

他们征求我意见时,我毫不思索,满口答应,因为我心中有个梦想,很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早日跳出“农”门,为父母争光于是,在过完年的正月十六,我便去追随孙治学,去陕北求学,并且想好了,到了志丹县中学见到他就称他为“孙老师”,让他成为我一辈子的老师。

在那个农村还普遍“点着煤油灯”的年代,我只身一人扛着大大小小六个包,洗漱用品、大荔土特产、换洗的衣服,带了一大堆我搭班车摇摇晃晃坐到蒲城县的孙镇火车站,上了一列那时候特有的拉货拉牛也拉人的“闷罐子”火车,咣咣铛铛一路北上,蜿蜒行进。

大荔到志丹约有五百多公里,当天是到不了的我是个农村娃,从没独自出过远门,并且是第一次坐火车,心里多少有些害怕,总是提防着身边的每一位旅客,一路上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只想着心里那个青涩稚嫩不断拔节的梦当时火车还不通延安,只能坐到铜川,换乘去延安的班车,再到延安换乘去志丹的班车,第二天才能到达。

四十年过去了,蓦然回首,我简直无法想象,那个时候我一个十来岁的瘦小的农村娃,提着那么多的包,我是怎样一路颠簸折腾吃尽苦头到志丹的?客车到延安已经天黑了,我在车站附近找了个极其简陋的小旅社,一间房住了十几个南来北往的男人,通铺,一个挨着一个睡。

晚上,房间的灯泡瓦数小,幽暗、潮湿,拥挤,脚臭气满屋,大约能熏死蚊子的那种刺鼻的臭记得我的邻铺是个四五十岁的肥胖男人,东北大汉,半夜里时不时地咬牙、放屁、打呼噜,让我这个累了一天的学生娃实在难以入睡我盖着一床很薄很脏的被子,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还是感觉很冷。

第二天天不亮,我便起床,先去候车室寄存行李,再在黑压压一片人群的后面,排队买票,拿了票,在车场找到去志丹的客车,旋即上到车顶,用绳子绑好行李,赶紧溜下来,跑着去了趟WC,返回来我是最后一个跃上班车的还好,车上司机放了一盘八十年代特有的磁带,是陕北民歌。

我美滋滋地听了一路,《黄土高坡》《三十里铺》《兰花花》《绣金匾》等,每一首歌都非常悦耳,记忆深刻的是那首八十年代经典情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2.“开门见山”的山城风景车子从革命圣地延安,向西北曲曲折折行进百公里,俯视黄土塬,我的眼前出现一座不大的城镇,这便是红都山城志丹在志丹县中学,孙老师很快便安顿好了我的学习和生活平时我在学校灶上吃,礼拜天在他家里吃,学校灶上最难忘的是每天吃“钢丝饸饹”,是一种用玉米面做的饸饹,吃起来很硬、很难吃的,只盼着礼拜天,才有可口的饭菜改善生活。

我常常在春风沉醉的早晨,来到城北的炮楼山上,眺望全城这是我和大自然亲近和对话的最佳时刻其实,整个县城就在一个山沟里抽根烟的时间,能从县城这头走到那头沿沟蠕动着一条白带,人称周河,是洛河的支流水极瘦,细悠悠流淌而过,将志丹城环抱于怀。

城内有两条街,每逢雨过天晴,新铺的柏油路面平滑如镜古城墙的残垣、古炮台的旧痕与新建的楼房、窑洞一同延伸到四周的山巅山以险峻成其巍峨待久了,就有了对这座小城纵深的认知,红都志丹的确是小山沟里一座古老、偏僻、清秀、驰名的山城。

我生在关中沙苑,长在平原乡村,以前从没到过山里,第一次看山,感觉景色怡人,空气清新,非常美好早上起来,家家户户“开门见山”,苍翠的大山就是每一家人的风景,人人都在风景里金秋时节,这座山城静静地停泊于周河之滨,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庄重和美丽。

城外,空旷中透出成熟的秋果馨香;城内,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直延伸到郊外瞧那山梁上,一层层梯田沐浴着阳光,拦羊老汉赶着一群山羊匆匆地往回走不由得让我想起那首陕北民歌《赶牲灵》: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

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了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朝南得的那个咬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儿哟噢过呀来了你若是我的哥哥儿哟哦你招一招的那个手你不是我那哥哥哟走你得的那个路…………这美妙的信天游,原汁原味的旋律,从我的脑海里飘过黄土高坡。

每每徜徉于志丹街头、周河岸边,抑或那满山燃烧着红叶、粗犷的黄土塬,便激起我深深的仰慕和沉痛之情思想的魔力,往往闪烁着伟大的人格光芒想当年,李自成的铁骑曾在这里飞奔驰骋,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辛劳的汗水曾在这里挥洒浇灌,特别是保安人民的儿子——刘志丹等革命先辈,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多少震撼人心的传说!。

山城志丹,革命根据地的一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你如此渺小,但却群雄荟萃,风景如画,驰名中外3.最喧嚣最民俗的山城集市周河的水在潺潺地流淌,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悲催在那些苦难的岁月,志丹人吃的是小米、土豆、粗糠,住的是窑洞、草庵、烂房,生活极其清苦。

长期的负重和磨砺,使志丹人的渴望象满山遍野的山丹丹花儿一样,年年开了又败,年年败了又开那时候,山民们似乎满足于“三亩好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坑头”式的生活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有首打油诗写得好:“四碟炒菜一壶酒,老虎杠子五魁手;豪车豪宅样样有,听老婆话跟党走。

”曾记得,我学会猜拳是这大山里的农民教的那年,我从志丹中学上完初中,便考上了延安师范学校,三年后的一九八五年,我被分配到志丹县教育局参加了工作上班后的第二年,县上号召干部下基层一年,没人想去那山沟里工作,我却自告奋勇,自愿报名,带着铺盖卷儿和行李箱,来到了距离县城一百多里路的旦八镇王湾村,我要给自己的人生来一场“沉浸式全景体验陕北风情”的洗礼。

我每天吃派饭,和村民们一同下地干活,和干部们一同开会学习,闲了就和村里那些同龄人喝酒、打扑克牌,乐成一片有一次,我回县城办事,返回王湾时是我所在单位教育局的司机边兆庆开吉普车送我的车子来到旦八镇,正赶上集市,热闹非凡。

集市是志丹城乡最喧嚣最民俗的好去处,是人们做买卖、寻开心、饱眼福的绝好场所婆姨女子提着筐筐篮篮,老汉后生赶着骡子毛驴儿,从四面八方的沟沟岔岔、坡坡洼洼涌向镇上有点文化细胞的后生们见到时尚女子,仿佛看着“仙女下凡”,远而慕之,相互诡秘一笑,戏曰:“蛋白梨花面,清风杨柳腰”。

山沟沟里的老太婆老汉们没文化,也没见过什么世面,一老汉看到我坐的小吉普车停下来,便稀奇地围着车转了一圈儿,这里瞅一瞅,那里瞧一瞧,随之用手摸着车灯,惊喜地喊叫道:“大伙儿快来看啊,哎吆吆,这东西还有眼窝哩!不知道你们每天给它喂什么吃?”

4.永记心坎上的彪哥一家人我离开志丹已有好多年了,最震撼我灵魂的是,志丹人把淳朴和真诚刻进骨子里的感人情怀记得刚去王湾的时候,我住在队长姚学彪家里姚学彪当年28 岁,看上去却像 40 多岁,满脸黝黑皱巴,地地道道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我常叫他彪哥。

那时候他家很穷,没有多余的窑洞,只有一孔很大的土窑,住人,兼做厨房偌大的火炕,我睡最边儿,彪哥挨着我,他的婆姨和两个小孩子睡在最里面半夜里,“墙虱”叮咬,彪哥的“鼾声”如雷,常常让我难以入睡早上醒来一睁眼,总是不见彪哥的身影,他已经去山地干活了,他婆姨正在做饭。

见我睡醒,便笑盈盈地说一句“兄弟,你睡醒了”我在嗓子眼“嗯”一声,她不出窑洞,我就不敢起床穿衣服,那时候刚刚二十一岁的我,见女人还是很害羞的更有最尴尬的事,有时候我醒来早,一看彪哥不在,他婆姨和孩子还没睡醒,我便难堪得赶紧闭上眼睛装睡,待他婆姨起床走出窑洞外,我才赶忙穿衣起床。

彪哥是陕北典型的庄稼汉,他婆姨是陕北典型的家庭主妇,他们待我真的像对待亲弟弟一样那种悉心的呵护,那种淳朴的爱,那种真诚的情,淬炼了我的心,浇铸了我的灵魂后来,我住在了老队长的儿子王勇家印象最深的是老队长一顿饭能吃一大碗肥腻腻的炒肉片,足有一斤多,也是非常典型的陕北好汉。

王勇小名叫正正,比我小几岁,他和我好得犹如亲兄弟一般我们以心相交,成其久远在他家,还是土窑,还是土炕,还是有“墙虱”叮咬,我的生活却更加舒畅,更加自在,更加充满乐趣我们俩经常聊到半夜,我或听,或想,或写,常常是“夜猫子”,乐此不疲。

在王勇家的那些日子里,自不量力的我,总是在想着,一定得脚踩陕北的这片热土,锚定陕北的绿水青山,谱写文学的华章,让心中的梦破茧而出,让我心中青春的火焰,散发出炽热的光芒5.王湾人的喝酒待客之道王湾,是山城的一个缩影。

酒场,其实是陕北民俗的“丰硕粮仓”和“精神标识”,集结了整个陕北乡愁乡韵和乡风乡情的文化精髓,很值得挖掘、提炼和展现它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我从王湾人的喝酒待客之道,可窥一斑王湾人待客吃饭,一定离不开酒饭菜总是用一个漆皮斑驳的大木盘端上炕,男人们都盘着腿,围坐在一个小桌子旁,一般情况下女人和孩子是不能上桌子的。

他们教我猜拳,让我喝他们自家酿造的米酒和稠酒,也喝白酒,给我唱陕北味最浓的酒曲儿,甚至唱勾人魂魄的酸曲儿,很土的带点“黄”的酸曲儿唱得我不由得举杯畅饮,夜里喝醉了,他们就不让我回王勇家住,就让我和他们一家人睡在同一个炕上。

记得最能触动我味蕾的是,王湾人常常给我吃陕北最好的美食炖羊肉和羊肉剁荞面,吃一碗羊肉、喝两壶米酒、唱几个酸曲儿,这是陕北人对远方来的客人最好的招待王湾人待客喝酒,有个人人都知道但不说出口的“潜规则”,就是变着法儿要让你“喝好、喝倒”。

在酒场上,几乎个个都像他们的性子,敦厚,真诚,豪爽客人醉倒了,就算今天把客人招呼好了如果你没醉,他会叫来婆姨敬酒,会叫来家里所有孩子,让孩子们站在炕沿下,轮换着每人给你敬一杯酒,你不喝,娃们就瞅着你老举着杯,眼里充满了热切的恳求......  。

混熟了,王湾人便给我讲述他们贫穷却充满乐趣的故事,带我去参加某个队上某个人家的红白喜事,体验当地最传统的风土民俗。如今,我对志丹的乡风民俗也是了如指掌,并且能说几句鼻音很重的陕北话。

6.刻骨铭心的建校“大会战”在王湾村驻队的日子是我最难忘的那时候,我的心性早已经被同化了我总是牵挂王湾人的急难愁盼,总是关心王湾人的安危冷暖触摸那个年代,点点星火,可以汇聚成炬给王湾小学修建石窑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起初,我刚去王湾时,王湾小学只有一名代课老师,领着七八个小学生,这些小学生身穿少颜缺色长短不合身的破烂衣裳,脸上污垢斑斑,背着补丁摞补丁的书包这,就是山里的“学校”吗?我震惊了!有一天,我想去教室看看师生们上复式教学课的情形。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窑口用几根木椽支撑着,我刚到跟前,正巧有土疙瘩掉落,才发现是危窑我赶忙回县城联系我们教育局的领导,汇报了王湾小学的危窑和生源情况不久,上级给王湾小学拨建校补助款八百元,可以建两三孔石窑。

一时间,村民们欢呼雀跃,所有劳力上山采石、打石、拉土、运水修建王湾小学那激动人心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山底轰隆隆的炸石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背石人的吆喝声,山梁上砌窑洞匠人们嘈杂的笑语声,宁静的大山似乎沸腾了......。

王湾村人声鼎沸,三孔石窑的建校工程,他们苦干了三十多天我第一次领略了陕北人的吃苦精神,他们把干活叫“下苦”背一块重达百十斤的大石头,走陡峭的山崖,攀沟越岭,从没见过山民艰辛劳动场景的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又为山民走山道如履平地敬佩不已。

流血流汗的三十多天,是在炎热的夏季,每个王湾人的脸上、衣服上、手上身上都被岩灰、石屑、土尘、汗水弄得面目难辨,衣服挂破,污垢结甲作为下乡干部的我,也汇入人群,背起石块,肩膀的肉磨出血痂,结成茧皮一个山民的一条腿被石块砸断了,疼得嘶心号叫,他在沟里打滚,我们立刻抬着他直奔镇卫生院,后又送他到县医院。

伤者令人揪心的呻吟,后来常常回荡在我的耳边那场景,永远镌刻在了我的心坎上,抹也抹不掉当看到五星红旗插在新建的学校窑顶上迎风飘扬时,我非常激动,内心不禁一颤,灵魂深处涌起一股振奋人心的自豪感和热爱教育的家国情怀。

7.五星八角帽的红色印记一种精神,凝聚着力量一朵山花,绽放着情怀陕北的山上,有一种花儿,叫山丹丹因为一首歌的缘故,一说到山丹丹,就会联想到红艳艳,于是,山丹丹花儿成了人们赞美勤劳、歌颂爱情、憧憬未来最美好的观照。

陕北经典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歌词这样写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呦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把门开哎咳哎咳哟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来吧哟热腾腾的油糕哎咳哎咳哟

摆上个桌哎咳哎咳哟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儿,隐喻是红色革命,象征的是永不凋零的延安精神听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经典的陕北民歌,充满了浓浓的陕北风情,不禁让人热血沸腾,浮想联翩,似乎这花儿天生就是给党献礼的花儿。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山城志丹发展的轨迹记录着先驱们奋斗的足印,岁月的年轮镌刻着红色革命历史的印痕毛主席和中央红军转战陕北十三年,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在志丹战斗生活了六个月零七天,他的红星八角帽照片,就是在县城北炮楼山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拍。

当时,党中央站在历史的峰峦上,洞察时代风云,把握前进方向,在山城志丹定都,是继江西瑞金之后中国革命的第二个红色首都那时候,志丹成为了领导全国红军和抗日救国运动的中心岁月流转,枝叶关情真理之光照耀,具有独特红色基因的山城志丹,惠风正劲,砥砺前行,积聚万壑归流的洪荒之力,喷薄于红都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土地上。

雄伟的炮楼山见证着志丹的沧桑巨变,奔腾的周河水奏响了恢弘乐章今天,毛主席在山城志丹住过的红石窑洞里,濒添了无数的敬仰与虔诚,窑洞旁边那棵拴马的大槐树更显得粗壮和苍翠当年中央政治局办公处,改建成县招待所,后来又开发成大型商场。

建筑古朴典雅,环境整洁舒适,是志丹人时尚消费的新窗口外地人到了这座山城,志丹陵是必不可少的去处陵园内亭台楼阁,石碑林立,松绿柏翠,鸟语花香“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的英灵静静地躺卧在炮楼山下清明时节,成百上千的人纷至沓来,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8.如泉奔涌的“黑金”石油昼夜流淌志丹有西川和东川之分东川最远的乡镇,叫侯市,距离县城一百八十里,西川最远的是吴起镇,如今成了吴起县志丹的十多个乡镇,不管远近,如今都有了“黑色金子”一样的石油从九十年代初开采石油后,志丹的乡亲们逐渐过上了好日子,加之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应用,他们常常会高兴地说:“尔格(陕北方言,现在的意思)是身在大山沟,链接全世界呵!”。

东川的杏子河日夜流淌,拍击着这座山城的梦今天,梦终归变成现实如泉喷涌的“黑金”石油昼夜流淌,大油罐车从铺满黄尘的山路上不停地向外运送——在群山的陪衬下,犹如一只只出港的油轮……如今,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志丹县的不少乡村,都富裕起来,营造出了绿绕村庄、花开庭院、乡韵乡愁、生态宜居的和美山村景象,在这个读“屏”时代,山民们。

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油然而生9.志丹是融进我血脉的第二故乡其实,在那个年代,我在志丹中学只上了初三的最后一学期,便离开志丹去延安上学,三年后我被分到这个山城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是四十二块五,不管三七二十一,从没穿过皮鞋的我,先花二十二元给自己买了一双皮鞋。

后来,我在当地找了个姑娘,谈恋爱,结婚生子结婚很简单,照了个二寸黑白照就领了证,用父亲给我寄来的一百元摆了两桌酒席,鸡、鱼、肘子齐全,很是丰盛,这样我便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为了纪念红都志丹县,我给儿子起名为“武丹”,沿用至今。

一九八九年,我因“恋家”的缘故,更需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和在志丹生、在志丹长的爱人先后调回了老家大荔然而,红都山城却成了我醉心的可以品读终生的第二故乡,融入了我的血脉中举目千山绿,新程好扬帆此刻,我的梦已和这座山城激荡交融,我的心已与这座山城同频共振。

一场远征,正始于脚下红都山城,我从你的静水流深中窥见了乡村振兴的波澜壮阔,从你的红色印记中明晰了前行的节奏和步伐红都山城,你的厚重历史让人回味无穷,你的绚丽今朝让人惊叹不已,你的锦绣未来让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

红都山城,你感化了我的性情,你涵养了我的胸襟,你遥隔千里,却也近在指尖。几回回梦里回志丹,即便跋山涉水,也遮挡不住我穿越时空的视线。2023年4月17日于聚大荔·凌烟阁

文/武德平图/网  络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评论·武德平】乡土气息的诗性呈现——杨发兴散文《大地流声》读后感【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盛开的玉兰花      【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也说吃烟      【大荔文学·抗疫文苑·武德平】竹花姨的一袋青菜

【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父亲爱吃鱼【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品味骨汤泡【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生命中的“水”与“影”【大荔文学·随笔·武德平】杖写天涯的人【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百年浆水【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雨夜探访画家李拙

【武德平·“金玉卉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学作品征文】红都保安散记【大荔文学·游记·武德平】在沙苑体验春天的味道【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清明,栽种百年吉祥【大荔文学·诗歌·武德平】致诗人与文友

【大荔文学·诗歌·武德平】一棵小草【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想起伯父【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品读罗翁【大荔文学·随笔·武德平】舔碗【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夜半借火【大荔文学·诗歌·武德平】正月里【大荔文学·散文·武德平】爱心蒸饺

作者简介武德平,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资深媒体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沙苑》文学期刊执行主编,大荔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宣传委主任。

总编:夏春晓副主编:田小勇顾问:张仕德主编:李跃峰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小说编审:田小勇散文编审:常盈  杨发兴诗歌编审:官华  高明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请关注杨坚故里,美丽大荔原创高地,温馨舒适投稿须知1、投稿体裁:小说、现代诗、古体诗、散文诗、散文、随笔、杂文、时评等2、投送稿件必须是原创首发文稿即没有在任何网络媒体、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过的作品严禁抄袭、侵权,所来稿件文责自负。

3、投稿时请附个人生活照片一张及50到100字的 个人简介。请作者把稿件中的错别字消灭掉,标点 符号用正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