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特点_汪曾祺散文特点与风格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说教,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似鲁迅散文的悲怆,不像余秋雨的居高临下的启蒙,他的散文是一种感身边的事,用恬静之心、朴实之情,化伤痛为淡泊。
汪曾祺散文特点概述尹恩熙摘要 :汪曾祺,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散文家之一,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淡然的人生态度为读者构建出了一个唯美,明丽,自然的文学世界在当代文学史上书写下了最绚丽的篇章他的散文深得古典散文遗韵,凡事皆可成为文章素材,语言多用白描,于平淡见真蕴于风俗中见洁雅。
天然而不失于雕琢,古朴而不流于粗糙文章首先论述汪曾祺生平,为下文做铺垫其后分别从其散文的纯文学性,语言,内容,精神气质等方面对文章整体进行论述关键字 汪曾祺;散文;特点
绪论上世纪80年代,文坛兴起一股散文热,以沈从文,周作人为首的一大批被埋没的作家被重新挖掘,而作为沈从文弟子的汪曾祺也正是在此时被大家所认识并日益成为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为人”和“为文”均独树一帜,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从开始时的默默无闻到后来引领了一股“汪曾祺热”,他的散文经历了一个经典化得过程文学界对汪曾祺的研究,以1980年唐挚的《赞受戒》和张同吾的《写吧,为了心灵》为发端,直到现在30余年,研究文献层出不穷对于汪曾祺作品的的解读,各家向来自有见解,这是由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等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近年来,学界对汪曾祺的热评还在持续,其中也涌现出诸多争议诸多新观点,例如近年来有些研究者提出汪曾祺先生散文中所蕴含的愤怒,悲伤,忧郁与传统的淡然,随遇而安,大相径庭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视角放置在了其散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中,他的散文吃、喝、玩物、民俗等内容,面面俱到,包罗大全。
总的来说汪曾祺小说看似趋于平淡,实则皮里春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审视其独特的散文价值,不要简单嵌套,只关心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而是真正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其内在蕴涵,独特品性而本文就是从其文章中所体现的风俗文化入手来展现其作品的丰富性。
一、汪曾祺生平汪曾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20—1949年汪曾棋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高邮是历史悠久的古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祖父是清朝末年的拔贡,父亲性情温和,多才多艺。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沈从文等著名作家和学者同时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引起文坛注意1949年去往北平,次年结婚这头三十年的家庭和教育奠定了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根基良好的环境,悉心教授的名师使他始终延续了一种安然的人生状态。
第二个阶段:1949—1979年1958年被划为右派,下放河北文革期间被关进牛棚直到1968年被江青选调创作样板戏文革后还因为此事受到审查这三十年,是他的多事之秋而他却在时代的沉浮中做到了随遇而安,处之坦然,并为他之后的创作积累了更多的沉淀。
第三阶段:1980—1997年这是汪曾祺人生的最后阶段1980年他写作发表了《受戒》《岁寒三友》,一时洛阳纸贵之后发表了大量散文,形成了一股汪曾祺热他的主要代表性作品都在这个阶段写就,人,谈吃,谈花鸟鱼虫,随心所遇。
于平淡中绽放出一朵绚烂之花
二、汪曾祺散文特点汪曾祺,作为沈从文的弟子,中国京派的代表人物,其人品,文品都是独树一帜的而他的散文更是有着丰富且不同于常人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几个大方面对其散文进行综述(一)其散文具有很浓的纯文学性纯文学,是汉语词汇,包含三种含义,第一种是与古代“文学”概念相对的现代独立的文学学科观念;第二种是指与工具论文学观相对立的自律的审美的文学观;第三种是与商业文化相对抗的文学观。
对于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个崭新的、陌生的、难以用世俗语言表达的、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广大无边的世界纵观整个文学史,文学沦为附庸的时候不在少数,比如,在抗战时期的左联文学,文革时期的文革文学都将文学作为了政治的附庸。
而进入商品社会之后,众多作家出版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将文学作为了经济的附庸在文学工具论,商业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汪曾祺仍然坚持文学艺术的特殊性与审美规律,反对把文学作为政治工具和宣传品,反对用文学图解政治,弃绝一切为金钱,图虚名,赶时髦或迎合政治权势的艺术的狭隘功利主义,坚决捍卫艺术的审美本质与纯正性的。
纵观汪曾祺的所以散文,几乎未曾涉猎政治问题,更不曾出现过一篇为政治歌功颂德,对政府大加吹捧的文章,而正是这点,使得他同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在建国到八十年代当中始终被排除于主流文学之外,不曾获得更多发表文章的机会。
而到了八十年散文复兴的时期,汪曾祺仍然与他人不同,将书写的中心放在了日常小事和花草美食上例如,散文集《人间草木》,当中描写了众多植物,桂花,夹竹桃,葡萄……此外夏天的昆虫,泰山的片石北京的胡同,应有尽有。
而正是这种书写自己,书写生命,书写一花一草,书写寻常小事的坚持,换来了中国散文的一次大复兴
(二)雅俗结合式的语言众所周知,汪曾祺不止一次的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曾受到归有光的极大影响,而归有光的散文则几乎通篇白描,却能从白描中自然延伸出一种风韵,给人无限遐想白描多用于古典散文当中,当代散文作家运用不太多,而汪曾祺就是其中一个。
李陀在《道不自器,舆之方》中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这句话正是对其语言特点的很好总结在《花园》一文里,他迫不及待地追忆起童年时的那座花园,“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整篇文章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而最令人感动的则是在结尾处与父亲一同坐在花园中,汪曾祺说: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和父亲靠的近极了父子间的亲情,就在这沉默间彼此感知而在另一篇很有诗意的文章《冬天》一文中写道:“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
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机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茫茫雪天,万物雪白,唯有腊梅于天地间傲然独立,那一抹红色足以使人侧目,浮想联翩平淡冲和温情、和谐和静穆的自然之美一览无遗。
这些描写无疑有着明清小品文的韵味,显得十分清雅、幽远,又多用四六句式,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每句看似都是简单的罗列,却将黄色,红色,白色直接呈现给读者,具有很强的形象感与画面美,营造出了一种淡远幽雅的意境。
汪曾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离。
”“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汪曾祺的语言可以用平淡中出于绚烂来形容.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这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
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语言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
不舒服,令人别扭,不真实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显得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
(三)以小见大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事例,寓巧于拙,表达真挚感情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当中,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汪曾祺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江南才子型的人物,他是个画家,会制作图章,会摆弄各种乐器,为了哄孩子们开心,他会用几天几夜的时间去制作各种各样的孩子玩品——风筝、玩灯、镂空玻璃的能养小小昆虫的精致的小桥小亭八角水晶球、草扎的纺织娘、重瓣荷花灯、小西瓜做的烛灯。
而另一件小事则凸显了其为人与性格妻子病逝后,他为其制作冥衣,做得十分精巧,可以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品种繁多,四季皆有从制作冥衣这段描写当中不难看出,制作冥衣时他有多虔诚有多用心,里面糅合着他对妻子那种经历了时间洗涤沉淀下来的最为质朴也最为动人的情感。
汪曾祺不直接写父母之间的感情有多好,只是截取了为妻子制作冥衣的过程,即完全按着妻子生前的喜好来制作冥衣,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妻子的宠爱、娇惯,那简单的行为里面凝聚着他对妻子的深沉的爱恋、无尽的思念、细心的呵护和至真的疼惜。
他希望妻子在另一个世界里,也仍然温暖、幸福和如意而对于本身已经成为了父亲的汪曾祺来说,又与他的父辈不同,身为长辈的他与儿子建立了一种不同常人的朋友关系儿子作文好,他总是将孩子的作文到处拿给人看,引为自豪。
儿子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及格就行,并不苛求儿子十几岁学会了抽烟喝酒,他也不以为是沾染了恶习自己喝酒时,还总是给儿子倒上一杯,抽烟时,又总是先递给儿子一根,还先为儿子点火儿子十七岁开始了早恋,在家写情书,他做父亲的没有大惊小怪,相反,却在旁边为他瞎出主意。
整篇文章中都是从身边小事写起虽然平淡,却从点点滴滴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从他愿意放低身段,与儿子称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们的人。
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总的来说,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四)随遇而安的精神气质汪曾祺与其他散文大家不同的一点,就是其文章整体所传达出的精神核心,同时也是汪曾祺文章的内层,自身的历史,与其整个的性情观,即随遇而安汪曾祺有一篇回忆自身的散文,名字就叫《随遇而安》,写的是他被打成右派,被下放,被批斗的历史,开门见山地读到这么一句: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
只这一句,就已让我大开眼界反思文革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有的声泪俱下,有的悲悲切切,像汪曾祺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似乎还不多见除此之外,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最常干的是给果树喷波尔多液硫酸铜加石灰,兑上适量的水便是波尔多液,颜色浅蓝如晴空,很好看”我认为这句话写的是极好的,汪曾祺出生于富裕人家,自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甚至还有保姆,对于重体力劳动根本就没有接触过。
而在当时,他不仅被下放,受着心灵的折磨,更承受着曾未经历过的身体的劳苦,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非但没有像常人一样抱怨,反而苦中作乐,观察上了喷果树的农药,并说他的颜色像纯净的天空一样蓝,很美丽,从这几个字就可以凸显出他内心的平静与恬淡,对于一个有着发现美的眼睛的人,对于一个有着可以感受美的心灵的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可以适应环境,发现生活之美。
作家丁玲在被发配的北大荒劳动,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当时的心态是“逆来顺受”汪老却是主动地适应,主动地融入,将环境对心灵造成的伤害和痛苦降为零一个主动地适应,主动地融入,一个是被动地忍受,对于身处相同环境的人来说,受到伤害的程度和心灵痛苦的深度孰轻孰重就可想而知了。
(五)文坛上的美食家在汪曾祺众多散文当中,对于饮食的描写无疑是怎样都无法让人忽视的正因为大量的对美食的描写,也使他与陆文夫并称为“文坛上的美食家”,虽是文人,却寄情于美食,喜欢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产,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都呈现在他的笔下,他出生高邮,少年去昆明留学,而后在上海教书,又于北京结婚长住。
期间还被下放至塞北农村他这一生,地域跨度之广,不可不谓丰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他尝尽南北方各地菜肴,写下关于不同菜系的各种文章其中有篇名为《五味》的文章,也许大家会有一种感觉,原来生活中的琐细的饮食风俗也能写成文章。
的确,汪曾祺不仅能写,而且还将其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生活对美食的热爱和关注我们说一位作家的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一是他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深刻,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再就是他写出了大家心里想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的认识、道理和体会。
就拿对五味的爱好来说,山西人爱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我们都知道,而且有不少或曰“细节”的小故事,比如,“山西老乡爱喝醋,缴枪不缴醋葫芦”啦;火车一开入娘子关,响声就变成“喝醋”“喝醋”啦。
等等谁也没想到它们能成为写文章的素材看起来,对生活的热爱,应该包括它的方方面面,自然“吃”也是一项重要的方面,“民以食为天”,很是有道理的而另一一篇文章——《胡同文化》,也是汪曾祺散文中的名篇,里面就提到了北京人的吃饭,如同本篇所写到的北京人爱吃“虾米皮熬白菜”的习惯,还写到“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不同的是,本篇所写是说人们对食物的习惯,而《胡同文化》中,则是把这种习惯与北京人的心理,实际上是文化,紧紧地连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对身边事物进行理性的、文化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对生活积累后,精心选择细节,合理组织成文,再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同样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就像本篇文章,再回到山西人的喜欢吃醋的问题,汪曾祺在文章的开头就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但是作为山西人,我们想一想,山西人的吃醋究竟是缘于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山西人喜爱吃面食,用醋调味,才更突出其美味呢?如同南方人的吃辣是因为气候潮热,辣有驱湿的作用一样;再就是山西五谷杂粮丰富,特别是晋北一带盛产高粱,用来做醋是很好的原料。
这是地域方面的优势;再一点大概就是习惯的作用了生于兹,长于兹,老乡每年要做一大缸醋,每家饭桌上顿顿离不开醋壶,吃面要有醋提味,炒肉要用醋去腥到饭店吃饭,将空碗碟倒点醋涮涮,等于消了毒家里有人感冒,怕传染别人,锅里放点醋,在火上熬熬,等于空气中杀了菌。
还有多吃醋可以美容,常吃醋能软化血管,洗头发加点醋可使头发柔软亮泽等等吃醋、用醋简直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久而久之习惯养成,自然山西人是离不开醋的了这种习惯,在山西算不了什么,但外地人看来,就成了新鲜事了。
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步的揭开读者的疑问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其饮食文章中数不胜数
结语总而言之,文如其人,尤其是散文汪曾祺的散文没有说教,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似鲁迅散文的悲怆,不像余秋雨的居高临下的启蒙,他的散文是一种感身边的事,用恬静之心、朴实之情,化伤痛为淡泊。
如果说鲁迅的散文像一杯咖啡,苦却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余秋雨的散文像一杯烈酒,呛且有时会伤身,那么汪曾祺的散文则是一杯国产的铁观音,看似无味,细品方之甘甜,清幽宁静,有一种儒生的雅致因为这才是平凡的生活汪曾祺的散文世界是很精妙的,他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
他的散文不仅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还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淡泊宁静,但却对现世人生持肯定和执著的态度,为生命、生活而积极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谐,用自然宁静、淡泊之心执著追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愈加高频,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来不及去体味它的意义便被现实抛到脑后。
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没机会去留恋自己生活的美好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汪曾祺散文特点_汪曾祺散文特点与风格
有这样一个人,他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
-
父亲写的散文诗mp3_父亲写的散文诗mp3下载
给娃儿取名字一直都是件大事,但是有些家长给孩子取名真的是太!不!走!心!了!寓意还是很好的,想要孩子成为巨星…
- 借景抒情的散文_借景抒情的散文500字高中作文
- 红色经典散文_红色经典散文朗诵稿
- 林清玄散文摘抄_林清玄散文摘抄及感悟
- 汪曾祺散文精选_汪曾祺散文精选摘抄
- 关于元旦的散文诗歌_关于元旦的散文诗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