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散文的结构特点_散文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不少考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束手无策,或把构思的特点仅仅理解为结构上的特点。包括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研究布局结构和探索适当的表现形式等。

散文的结构特点_散文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解说】1.散文的构思(谋篇布局)的特点是高考的一个核心考点不少考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束手无策,或把构思的特点仅仅理解为结构上的特点2.构思特点等同于谋篇布局的特点先了解概念构思:指作者在写文章或创作文艺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某种思维活动。

包括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研究布局结构和探索适当的表现形式等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散文的构思特点:(1)人称在这个方面要一般考虑是否使用第二人称,是否是各种人称交替使用A.使用第二人称,有呼告效果,便于对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

(若用于物,有拟人效果,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B.不同人称的交替使用,能形成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丰富文章的叙述手段,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2)叙述顺序要考虑是否使用了倒叙、插叙和平叙,如果是则分析其作用。

A.使用倒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B.使用插叙增大了文章容量,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增强.C.使用平叙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 写的眉目清楚 ,有条不紊补充:平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一种是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3)结构方式(组织、安排材料)A.散文的最基本结构就是形散而神聚,即围绕中心,将人、事、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即所谓的线穿珠式所以首先要考虑线索B.是否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C.是否是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D.是否是按时空的转换安排结构

(4)表达技巧(5)材料与主旨关系A.是否是以小见大以小见大释义: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的对象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

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B.是否是由实到虚(化实为虚)化实为虚指化景物为情思,从而达到或虚中见实,或实入虚中的妙境比如由“伞” 我们想到为人遮阳挡雨赞扬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桥”我们想到沟通交流,由“母亲的手”我们想到辛劳、关爱等。

【典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杨家大院周亚鹰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门楼的气派超出了我们的意料跨过门槛,走进院中,院子里却出奇地阴暗,我们定了好一会神,才看清院子的布局。

院落中央有一约三十平方的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厅堂,形成四合院格局,屋檐上雨水全部落入天井,达成四水归一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大院角落停着一辆几欲绝迹的手推独轮车,看车架的破损和陈旧程度,该有些年头了房主杨展三老人说,百十年前,有一推独轮车的江西广丰人在廿八都做生意亏了本,欠了杨家不少钱,承诺回乡后筹钱还债,一年后广丰人的儿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廿八都找到杨家,说其父临终前交代:“有钱还债,没钱就拿独轮车抵债。

”这独轮车在杨家一放就是上百年,成了杨家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甘八都地处深山,少受战乱,镇上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杨家先祖清嘉庆年间移民到此,兴建了这座院落,当时规模还大得多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

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搏取功名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

以教育后人切勿玩物丧志,而要以八君子为榜样,培养高雅的志趣老人如数家珍,一口气介绍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的君子八爱图雕,又兴致勃勃地展示了立柱门衣上“松鼠偷葡萄”的连环镂空雕刻,厢房上寓意“多子长寿保平安”和“四平八稳大团圆”的窗雕,并对书房、厢房、跑马楼、后花园甚至柱础等一一作了介绍。

我们对杨家大院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以我对古镇老宅的理解和认知,我确定这杨家大院300年风雨中必定有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果然,在我们刨根式的追问下,杨老先生断断续续地道出大院的百年沧桑杨家的祖上是大宋“杨家将”杨继业的后裔,其中一支迁至浙江江山市廿八都镇。

杨家在廿八都一度成为望族,老人的父亲,抗战期间曾做过国民党云南抗日飞虎队航空总站站长,母亲则是中共地下党员因这段经历,解放后他们颇受了一些委屈,文革期间更甚我们在老人的卧室看到一张十分陈旧的照片,男主人潇洒俊朗,女主人美丽端庄,杨老说那就是他的父母亲。

这么一段极富传奇色彩且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记忆的往事,杨老却讲述得如此平静自若,如此波澜不惊,他似乎在复述一件跟自己丝毫无关的事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幡然醒悟——作为这段往事的亲历者,老人和这古老的杨家大院一起,跟这段历史已经有机相融了。

当然这平静只属于他,我却心意难平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他现在不缺钱用,四个子女中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北京中关村开公司,最小的女儿也在厦门工作他现在就是寂寞,因此,他将杨家大院开放供人参观,门票虽定五元,但给与不给全在客人,最好是有客入住,那样他也就有了伴了。

没有客人的时候,老杨就对着正厅一张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案发呆,就伫立在天井中仰望着牛腿上的木雕出神,要么就在卧屋里侍弄自己苦心收藏的一大堆“宝贝”说到宝贝,老人的眼睛就发亮,他爱好收藏,什么清代的明朝的宋代的甚至唐朝的魏晋三国的,什么陶碗、瓷 盆、铜器、夜壶、古币、清代的消防水枪、百年前的借据、发黄的官府布告等,数量之多年月之久叫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当然这些藏品多是大院保留的。

注目这些丰富的藏品,我的眼前慢慢地升腾起一幅人声沸于天井、小童嬉于堂前、欢呼响于厢房、宾客揖于中堂、茶香漫于案前的祥和的画面走出杨家大院,天已擦黑,夜色初起,山风轻袭待回首,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节选自《非鱼居随笔》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家保留广丰人的独轮车做活教材,意在教育子孙,做生意可能有亏有赚,但做人做事千万不可失了信用B.作者听了老人叙述父母的遭遇,虽是与自己毫不相干,但仍心意难平,为那段充满硝烟和波折的往事感慨不已。

C.大院的窗花门雕,寄予了先祖对子孙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厚望,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D.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守护的不仅是一处院落,还有上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传统。

答案:1.C (很少有考生选错)2.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6分)答案: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2分)写出杨家大院现在的衰败、幽寂和冷落孤独,仿佛被遗弃在人们的生活之外,原先的热闹、繁华和强盛如同梦幻已经不复返。

(2分)突出了作者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2分)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6分)答案:构思特点:文章以游踪为序,写了大院的总体布局、摆放的物品、各处木雕和人文生活,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分)文章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

结尾写走出大院,首尾呼应,层次清晰(2分)解析:叙述顺序、人称上没有什么特点就不用谢由于本题将“构思特点”与“语言特色”分开了,所以“表达特色”就没有必要在这里答了语言特色:语言简洁,典雅,平易首尾多用短句,“廿八都古镇,浔里街”“夜色初起,山风轻袭”等句子简洁,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2分)【典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我从荒漠来冯苓植我爱荒漠,我爱骆驼,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公元一九五九年,我从大学毕业了,自愿申请到内蒙古西部的荒僻地区,分配到一所以治沙为主的林业学校当教员,开始涉足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大沙漠,从此和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海海漫漫的戈壁荒原就成了我的家,我开始和一些沉默的朋友打交道:牛马、羊、骆驼,还有那些沙原兔、沙原孤、沙原跳鼠,以及遍地乱蹿的沙原蜥蜴……当然,我的老师还是那些奔放的牧马人、美丽纯真的牧羊姑娘,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魁梧深沉的土莫沁——放驼人。

沙海周围的戈壁荒漠,统称为阿拉善草原,集中着全国近一半的骆驼这些放驼人可称为戈壁滩上的骄子、茫茫瀚海上的水手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我发现,他们话少,心中的牢骚更少,仿佛正因为这样,胸怀里才会为他人留出更多的地方。

在墨绿色的骆驼刺丛旁,我虽然只能和他们挤在一顶小小的帐篷里,却觉得心里分外舒畅和坦荡这其间,我还学会了一种特殊的晒衣方法一件衬衣洗干净后,直接就摊开在明沙上,片刻就干了,一抖沙尘,即洁白无比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初到荒漠,我很幼稚,耐不得寂寞,也不甘心寂寞……一开始,我骑马,从马背上摔下来;骑驴,让驴子掀翻在地;骑牛,又觉得有失身份骆驼虽高,却很老实,而且背有双峰,抱一个、靠一个,跨在其间,其乐无穷当时我年仅二十岁,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骑士风度。

但有一次穿过沙漠去驮盐,这种风度就随着沙漠的温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颜色看:黄沙、黄沙、永远是灼热的黄沙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

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人在其间,顿时显得那么渺小,我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粒沙沙丘、沙丘,眼前总是走不断的沙丘!一个比个高,一个比一个陡伙计,北京香山那鬼见愁算什么鬼见愁,来这儿试试,我跨在驼峰间在沙海里晃荡着,茫然间突然感到,骆驼才真正是大漠的主人!这大个子朋友要是一发脾气把我扔了,我将会陷入什么处境?天哪!一种恐惧感,使我的骑士风度霎时化为烟尘。

我赶忙反过头来谦逊地对骆驼表示友好,捧着炒米请它吃,捧着咸盐让它舔,甚至有点拍马屁——不,不不!拍驼屁之嫌烈日炙烤,汗水刚刚流出来就蒸发掉了,身上只留下一层沙尘太阳就像在贴着沙丘滚动,挨着你的嘴唇就撕掉层皮儿。

舌干口燥,昏昏欲睡,驼峰变成了摇篮,骑士变成了婴儿突然,我从驼峰间栽了下来,顺着高耸的沙脊飞流直下……好险!幸亏大漠的胸怀是柔软的,我虽然安然无恙,但心很惶恐我望着沙丘上昂首屹立的骆驼,顿时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情,我一边往上爬,一边往下滑,还一边哀求地呼唤着:“等等我!等等我!……”。

后来,我偶尔翻开历史,总觉得一页页上仿佛都有骆驼的足迹是它们连起了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但它们却永远保持着沉默,心甘情愿地呆在戈壁荒漠上,吃着带针刺的柴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话少了,却和沙原上那些土莫沁的心贴得更紧了,甚至自己也想做个放驼人。

就这样,在寂寥的荒原上,我又想起了写作,而且也试着动了笔但是,我再不满足于捕捉沙漠里的各种奇幻景象,更不满足于猎取荒原上的各种奇风异俗我看到了沙原人从深井里打水……茫茫的戈壁荒原上是多么缺水啊!方圆几十里オ能见到一眼井,而且是那么深,石头的井台上被井绳磨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

据说过去打水是用马拽的,水斗子放下去了,猛地一鞭,骏马便拉着井绳跑去,跑啊,跑啊,跑出了老远,水斗子才从井里拉出来但这水是清的、纯的、甘冽的我喝到了,久久地品尝过……后来,我带着一身沙子,调回了这个地区的一个歌舞团从事写作,但茫茫的大漠仍在我的胸怀中延伸着。

除了演出时来到这里,我还不断单独去探望那些土莫沁……我写了长篇小说《神秘的松布尔》,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沉默的荒原》等等,写了沙原人、沙原驼,还有探索沙原奥秘的科学工作者这一切都是沉默的沙原给我的。

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我想念那浩浩渺渺的沙海,也想念那坦坦荡荡的荒漠,还有那些漫漫戈壁上丛生的沙蒿、沙柳、冬青、芨芨草和骆驼刺我要回去,掘取那甘冽的清泉生活中更深的,也就更美!啊!骆驼……(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放驼人的生活状态B.本文除了写骆驼、牛、马、羊以外,还写到“沙原兔”和“沙蒿”等动植物,表明作者对荒漠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C.沙漠里的“特殊的晒衣方法”,使作者受到了教育,明白了沙子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因而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D.“穿过沙漠去驮盐”时,灼热的黄沙、连绵不断的高陡沙丘,使作者真切地感受到沙漠的威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篇文章开篇不凡,前两个短句直抒胸臆,“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悬念一般在记叙类的文章中出现设置悬念,实际上就是平时所说的“故弄玄虚”,特指把故事的内容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

设置悬念是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只简单地介绍五种:倒叙法、疑问法、误会法、巧合法、省略法网上居然还能找到制造悬念的145种方法,“悬念”被泛化了,。

在记叙类文章中说“制造悬念”一般都错不了)B.“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有骑士风度”“骑士风霎时化为烟尘”“骑士变成了婴儿”,语言活泼,风趣幽默C.“我带着一身沙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带着《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调到了歌舞团。

D.“啊!骆驼……”照应开头,表达了对骆驼的赞美和无限崇敬的感情,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言犹未尽的感觉3.文中多次提到骆驼,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骆驼有哪些特点(4分)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从荒漠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1.C(3分)(“明白了沙子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因而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说法有误,原文中说“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2.C(3分)(“带着《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调到了歌舞团”的说法有误)

3.(4分)(1)生命之舟(或“沙漠之舟”)(2)忠诚老实(3)默默奉献,无所奢求(或“索取很少,奉献很多”)(4)困境中的希望,文明的使者(本题4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6分)(1)“我从荒漠来”,指荒漠的生活经历,成就了“我”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是本文的核心内容(2)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的老师荒漠放驼人”“沙漠驮盐遇险”“荒原深井打水”等相关内容(3)最后,以“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

,呼应题目,升华主题(本题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这个题目模仿了2020年全国卷3当中的《记忆里的光》本题难在还要分析题目如何统摄全文,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拿满6分还是有可能的。

【典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

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疹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轨道上听到。

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的太疼了,就换另一支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越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的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

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的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字创作。

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备注,此处省略最后一句话,因为有敏感词……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的“说”了出来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务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参考答案:7.C8.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9.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解析:看了第9题的设问与答案,不知道你会有什么感想?高考题就是指挥棒,要深入地研究,连高考题都不研究,你的努力很可能是假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