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寓言故事_成人寓言故事50则及道理
生活与教育的结论同样是:它既不像那些优秀教师说的那般容易,也不像那些处于困境中的教师所说的那样不堪。你有你的情况,观察他人、学习他人,但教育的“河”还需要你自己去“过”。
这十多年来,听我讲课的老师和同学们,记忆中除了有《生命因你而动听》《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电影片段,可能还有《坐井观天》的“青蛙和小鸟”关于电影,2017年出过《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体悟教育与人生》,关于寓言,4月14日给深圳龙岗的老师讲过“教师人生寓言与思维改善”。
事后反馈,老师们对这种方式表示接受:
这让自己生发了开发寓言做教师专业成长资源的念头带着弟子们选了十则寓言研究和讨论,我给出样章,他们根据讨论的框架和我提供一些素材先写,再讨论和修改《福建教育》的谢冰滨老师知道后,期望看看发去几篇,征得主编同意,拟开“寓言里的教育学”。
今日因为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发现已刊出首篇。谢谢谢老师,谢谢《福建教育》!
编 者 按 : 寓 言 是寄 寓 人 生道 理 的 故 事 , 但我 们 是 否 想 过其 中 也蕴 藏 着 诸 多 可 以 启 迪 教 育行 动 的 智 慧 ? 成 都 大 学 的 陈 大伟 教授 认 为 , 寓 言也 是理 解 和 表达教 师 专 业 成 长 的 途 径之 一 。
他 对许 多 寓 言 有 自 己 独 特 的 解读 , 从 寓 言 中 体悟 出 许 多 教 育 智 慧 , 并 持 续 十 多 年 与 教师 分 享 这 些 智 慧 从本 期 开 始 , 我 们 特 别 推 出 “ 寓 言 里 的 教 育 学 ” 系 列 , 邀请 陈 大 伟 老 师 择 取 若 干 则 常 见 寓 言 , 从 不 同 的 侧 面 和 情 境揭 示 它 们 所 蕴 藏 的 教 育 智 慧 , 以 期 能 给读 者朋 友 带 来 一 些 改 变 自 己 教 育 生 活 的 有 益 启 示 。
《小马过河》是彭文席先生于1955年创作的一篇寓言,选入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故事说老马让小马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途中遇到一条小河,小马询问老牛能不能过河,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就在小马准备过河的时候,树上跳下的松鼠却。
阻拦说河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只好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小马:“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小马再次来到河边,小心地趟到了对岸,他发现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寓言是蕴含着人生道理的故事小时候读《小马过河》,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些道理:做人要向小马学习,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并且勇敢地去实践,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今天,从教师生活的角度,我们不仅可以讨论老马(老师)让小马(学生)亲身经历的教育意义,讨论老马指导小马的“知”与“行”——实践中应该先想还是先试——的先后关系,而且可以讨论老牛、小马和松鼠对话中存在的“知识诅咒”现象,以及如何增进彼此理解的方法。
本文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展开一、“知识的诅咒”及警惕(一)何谓“知识的诅咒”“知识诅咒”最为简单的说法就是对于某一件事情如果你知道了、你会了,你就会把做这件事情、理解这个事情看得很容易,并用这种心理去推断他人。
最好的例证是1990年斯坦福大学的 Elizabeth Newton 做的一个心理实验实验中,受试者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人为听歌者,他戴上耳机听歌,并用手敲出歌曲的节奏;另一人为听节奏者,任务是猜歌曲的名字,实验所选的歌曲都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曲子。
试验结束后,听歌者猜测听节奏者可以说对歌曲名的是50%,而实际的比例只有2.5%在这里,听歌者已拥有的知识(歌曲题目)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的听节奏者会是什么情形当他们敲击的时候,他们不能想象听节奏者听到的是那些独立的敲击声而不是一首首曲子。
在《小马过河》中,和小马比较,老牛自己身材高大,又有过河的经验,过起河来轻而易举因此,当小马问他能不能过河时,他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有了这样的经验和能力,对于小马不敢过河,他可能会不理解,对小马回家问老马也会认为多此一举,会说小马太胆小。
这样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中了“知识诅咒”(二)无处不在的“知识诅咒”“诅咒”魔力巨大,被诅咒者逃无可逃让我们来看一看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诅咒”现象:作为成人,现在您吃饭穿衣是很容易的事情,您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吃饭穿衣特别磨蹭、特别笨?您会背“五的乘法口诀”了,您会不会觉得读幼儿园、或者一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差劲,怎么教“五的乘法口诀”,他都记不住?。
作为教师,我们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这些经历也让我们有了不同的知识体系,拥有了不同程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后,会不会让我们对学生不解与抱怨:“这个问题这么简单,为什么他们总是教不会?”“稍微想一想就明白了,为什么他们这么笨?”。
在成人、同事之间这种“知识的诅咒”现象也屡见不鲜有一位老师说自己带徒弟,徒弟是新教师,课堂上的问题太多了:“我去听课,看见出问题我就自己上去给讲两分钟,马上效果就好了;让她上去,不一会又有问题了我就让她看我的课,看了再上,结果还是出问题。
你说她怎么这么笨呀?”这是不是自己水平高了,就把教学和管理看得容易,就不能理解他人不易的“知识诅咒”?……(三)警惕“知识诅咒”因为“知识诅咒”如影随形,所以对此要时刻心怀警惕现在我们可能明白了: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懒,不是学生笨,而是他还不具备这样的经历,没有这样的经验。
缺乏这样的经历和经验,在成人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对小孩就会是问题,用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经典台词,那就是“臣妾做不到”在小马过河的故事中,老牛可以过河,小马可以过河,松鼠就是无法自己单独过河,你如果要一定让他过这一条河,他就会说:“臣妾做不到。
”如果你坚持认为他应该做得到,他就可能自我怀疑、就可能生出挫折感,就可能丧失信心,并最终放弃;或者被你逼着去“过河”,他就可能死在“过河”的过程中必须承认,有知识有能力是好事,这有助于我们胜任和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
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知识和技能又可能成为一道“诅咒”,成为彼此之间的“障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不放弃对学生教育和引导的责任时,教师一定要对“诅咒”现象有所警惕,时时自我提醒,学会对学生有所等待,给他们以慢慢长大的时间。
二、学习换位思考与表达警惕“知识诅咒”,需要我们理解他人,并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表达,以此完成对他人的教育和引导(一)“想想当初我自己”四川有一句俗话:“要得好,打个调(tiào)”意思是要想事情办得好,需要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警惕“知识诅咒”,对于孩子,首先可以以自身为例,“想想当初我自己”比如,当家长的可以想想自己是孩子的时候;当老师的,也可以多想想自己当学生的时候这就有可能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以笔者(专指陈大伟,下同)的经历为例,也曾经在晚自习偷偷溜出去看电影,也曾经因为不认真复习而补考,也曾经在课堂上看小说……。
记得高中一年级,语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列宁的《伟大的创举》,我却沉醉在堂吉柯德大战风车的情节中下课后,老师将我叫到办公室,责备我不听他的话,并说对我如何寄予期望和付出心血说到不被理解的伤心处,老师老泪纵横(也就是说,我当初也曾经气哭过老师)。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样经历,并常常回想起这样一些经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无伤大雅的毛病和过失也就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教育生活也就多了一份淡然和从容2004年秋,我给刚实习回来的学生上师德修养的课可能同学们潜意识里对这一类课有偏见,所以听得并不认真,有的同学还带了其它书籍在课堂上看。
我喜欢在教室中间走着上课,在我边讲边巡视时,总能看到一些同学为了礼貌,将课外书藏在桌下的动作每当看到他们的狼狈像,我就会想当初我也这样,想起曾经教我的语文老师,意识到这不过是历史在重演这时,我忍不住会给这些同学一个理解的会心的微笑。
期末,在提交的作业中,几个同学说,他们被这微笑感动,开始认真考量我的师德修养课是否值得听,最后他们选择了认真听课,并有了“受益匪浅”的感觉(二)想一想“他的条件可能不如我优越”回到过去,回到童年,回到自己学生时代,许多朋友也可能不以为然:“我当初如何如何,哪像他今天这个样子”“我们那个时候如何如何”……一副学霸的样子。
这里也可能有人总有捡光荣骄傲的事情回忆,以获得更充分的自我满足心理在作祟犹如关公,他在回忆中可能优先选择的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对走麦城失荆州一定避而不谈,或者一定放在最后现在,姑且当你就是学霸,
“想想当初我自己”还不能让你转换过来第二种方法就是要想一想,面前的这些学生(或者这些学生)条件可能不如你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的这样一段话:“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的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生活历史和生活现状具有多样性,生活中很多人的条件不如我们,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接纳也以笔者为例,高中入学的化学摸底考试,一个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我写成了。
“H2O===H2↑+O↑”,对于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化学老师给予了理解:当时一些初中办在村上,学习者缺乏好好学习和学得更好的条件(三)换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当初我自己”是用我的成长、我的经历去认识他,去理解他。
但他是他,他不是我,所以仅有“想想当初我自己”仅仅是理解的第一步,更进一步的方式是把“我”放在旁边,从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笔者曾经讨论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村学校的老师上课时收了一个四年级学生的手机,因为这位学生上课时一直在玩并且影响了其他同学。
手机被收,学生情绪变得亢奋,冲上窗户上站着,说如果不还手机就跳下去,老师只好立刻归还手机后来老师联系家长,但家长来了怒气冲冲,说这位老师不会教这位老师委屈地给我说:“现在的家长冥顽不灵” 对于这位老师的委屈我们能够理解。
但导致这样的结果,老师是不是少了一点对方的立场呢?站在学生角度:一个农村学校的四年级学生,手机在他心中是一份多重大的财产?你不加说明的“收”,在他心里就是自己一笔巨大的财富会被你据为己有,他哪里会心甘情愿?再退后一步: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是要制止的,但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玩一下手机一定要大动肝火吗?想一想,你自己在中学、大学的课堂上玩手机没有?就是现在,你在下面听人做报告、开会时你玩过手机没有?是成人都做不到,干嘛对孩子就不能多一些宽容?
当然不是不纠正,不是不教育理解以后,你可以选择温和的方式比如可以说:“课堂上玩手机会影响你的学习,但手机在你手里自己管不住现在把手机放在讲台上,下课以后你再自己拿下去,下次不要带进教室了”这样就可以让他意识到手机不会失去,不会被损坏。
柔性的处理可能让他少一些抗拒如果他不拿上来你也不要较真去“收”,这会搞得自己下不了台还可以换一种方式:“我希望你要把手机放在讲桌上,结果你知道自己想办法,关闭手机放在桌子下面,这也不错”给他指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下台阶。
站在老师的角度,家长应该配合教育但站在家长的角度呢?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里都要跳楼了,你着急不着急?恐怕也会着急,如果对子女死活都不着急,那可能就不是亲生的了这样你就可以理解和接受这些家长的态度了(四)注意使用对方的话语、立场沟通
回到小马过河的故事中,老牛(老师)的话语现在是“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能不能换成“我过去时水很浅,刚没小腿;从你的身高看,应该能过去”再以上述名优教师带徒弟为例看到新老师课堂管理效果不好上去代讲。
笔者问她:“那你想一想,如果你才参加工作,我来观察你的课,上两三分钟的时候我来指导你一次你怎么看?你需要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帮助”换到对方的立场,提供的帮助和引导就可能更有价值、也更能够为对方所接受再用上述收学生手机案例,在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态度后,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沟通:
首先,还是要用道歉来安抚和平息对方冲动的情绪“很抱歉,遇到这样的事情把您请来,耽搁您的工作了”(想一想,如果你孩子的老师不时叫你到学校,你要请假换工作,你烦不烦?所以道歉是应该的,而且又不会带来什么损失)。
其次,要说明自己管理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避免对方无理取闹:“课堂上学生玩手机,老师应该管,不管是不负责任”第三,说明导致的结果是意外:“没有想到你的孩子会这样冲动,会做出这样的举动”第四,说明请家长来的目的:“今天请您来,是想了解一下你的孩子平时是不是也出现过这样任性冲动的举动。
因为孩子这样冲动今后很危险,我们一起商量一下怎么办”想一想,试一试,这样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地沟通,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变?(五)看到他人发展变化的可能性 再来看看小松鼠,“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这是提供自己的意见,告诫朋友“怎么?你不要命啦”,这是尽职尽责。
这样的尽职尽责却仅仅是基于自身的局限,忽视了他人的其他可能:“你自己不能,难道他人就一定不能?” 2006年,笔者在贵州山区小学执教《24时计时法》,提出这样的问题:“陈老师手里有一张机票,标出起飞时间是
20:45我们今天要学习和理解20:45表示什么时间如果学不会这样的内容,我们今后就可能误掉飞机”这样教的本意一是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二是想引导农村学生走出去,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议课时,一位老师不以为然:“这些娃儿还想坐飞机?我们都没有坐过飞机”现在,我们没有乘过飞机,孩子就不能乘飞机了?这就出现了“小松鼠”的局限:没有看到孩子的未来可能性,没有看到时代的迅猛发展和可改变性从这种意义上。
,教师一方面不能小看同学们未来的前途;另一方面,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就是引导孩子去过比我们更好的生活,去超越我们今天的生活说了这么多生活如何?教育如何?教育研究如何?小马过河的结论是“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生活与教育的结论同样是:它既不像那些优秀教师说的那般容易,也不像那些处于困境中的教师所说的那样不堪你有你的情况,观察他人、学习他人,但教育的“河”还需要你自己去“过”如果对文章有引用,格式为:陈大伟、郭彦华.警惕“知识诅咒”,尽力理解他人 ——寓言《小马过河》的启示[J].福建教育,2020(36):20-22.。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成人寓言故事_成人寓言故事50则及道理
大家好,这里是绿色天宝说,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寓言有一家大型养殖场,同时招了两个工作人员:小甲、小乙。在工作了一…
-
寓言故事杯弓蛇影_寓言故事杯弓蛇影原文
1.爱听奉承话的老虎 森林里有一种猴子叫 “猱 (náo),身体轻捷,善于爬树,一对爪子象小 刀一样尖利。…
- 寓言故事杯弓蛇影_寓言故事杯弓蛇影原文
- 寓言故事作文_寓言故事作文600字初中
- 寓言故事作文_寓言故事作文600字初中
- 外国寓言故事_外国寓言故事有哪些?
- 励志寓言故事_励志寓言故事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