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_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补充一句,后世太平天国虽然袭用了很多西周制度,但洪秀全称天王而不称帝,是因为他觉得“皇上帝乃是帝也,虽世间之主称王足矣。岂容一毫僭越于其间哉!”这一点,他的“天王”之号和周天子的“天王”尊称还是有区别的。
话说,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抛弃了“帝”的称谓,改称为“王”,又尊称为“天王”,以别于旧时代,彰显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开始补充一句,后世太平天国虽然袭用了很多西周制度,但洪秀全称天王而不称帝,是因为他觉得“皇上帝乃是帝也,虽世间之主称王足矣。
岂容一毫僭越于其间哉!”这一点,他的“天王”之号和周天子的“天王”尊称还是有区别的周武王为了对国家实施有效的管理,他利用了宗法上尊祖敬宗的观念和血缘亲戚的关系进行分封,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归国王直接管理,而将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进行分封,封成几十个面积很小的封国,让他们象群星捧月一样拱卫着王畿,以实现自己在宗法上为天下之大宗、政治上为天下之共主的地位。
不得不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管理制度还是很有成效的比如说,东夷叛乱,成王一声令下,鲁公伯禽就率领三族军队,屁颠屁颠地前去讨伐又比如说,齐国太公姜尚,多次奉周王之令征讨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侯伯小国,全心全意辅佐周室。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宗法统治秩序就出现了松动如康王的儿子昭王率军征讨楚国等南方各部族和国家时,在汉水边上遭到了当地各族的围攻,昭王本人淹死于汉水,周朝的军队全部覆没昭王之子穆王曾挥军去攻打犬戎,出现了“荒服者不至”的现象。
即在昭、穆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偶露窘态。但是,周王对分封的诸侯还保持有绝对指挥、调动、统治的权力。

如周穆王以后传了四代,到了周夷王时期,齐国国君齐哀公荒于田猎酒色,又不尊礼制周夷王二话不说,将齐哀公召到过都,烹煮杀死西周历史的巨大转折,出现在周厉王时期周厉王施行暴政,国内出现了“厉王止谤,道路以目”的严酷氛围。
《史记·周本纪》记:“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最终,忍无可忍的人民将周厉王驱逐出了镐京西周进入了共伯和主持的“共和行政”时代厉王被逐,意味着自命为天子的周王的神话地位从此跌落在了凡间厉王之子宣王即位,汲取了厉王行暴政而被逐的教训,克勤克俭,重修“文、武、成、康”之制,还利于民,平定四方,收服诸侯。
西周出现了短暂的中兴没有人会想到,宣王的儿子幽王继位之后,一下子就把这中兴之火掐灭了,甚至,把强盛的西周王朝给玩死了史家对周幽王的评价非常低东汉人王逸在《正部论》里将周幽王、周厉王并列在一起进行批评,说:“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
“司马迁的《史记》的指责更加严厉,说:“幽厉昏乱,既丧酆镐。”按照《史记》的记载,周幽王的最大罪过就是“烽火戏诸侯”。

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全过程,《史记·周本纪》这样交待:“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即周幽王专宠襃姒襃姒生有一子名伯服周幽王打算废黜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国申侯之女,为王后周幽王自从得到了襃姒,爱不释手,打算废黜申王后,并除去太子宜臼,改立襃姒为王后,册封伯服为太子。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取悦于她,便大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全都赶来了,却发现并无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褒姒哈哈大笑这之后,周幽王为了取悦于她,多次举烽火玩弄诸侯,最终透支了自己的信用度周幽王又宠信佞臣虢石父,废掉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
申后之父申侯大怒,联络鄫侯及犬戎入侵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都不来救应致使幽王被弑于骊山脚下,褒姒亦被劫掳这故事和《狼来了》故事的内涵是完全一样的《狼来了》故事是假的,这则故事也是假的西周的灭亡,肯定与褒姒有关。
《诗经》里有很多诗篇都有斥责褒姒乱政、干政,以至于灭国之句如《瞻卬》中说:“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小雅•正月》中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另外的《节南山》、《正月》及《十月之交》也都有提到幽王不恤政务、宠幸褒姒,听信女子之言。
但并无一语提到“烽火戏诸侯”之事《国语.周语》和《国语.郑语》借太史伯阳之口总结西周灭亡的教训,说周幽王重用虢公石父和宠幸褒姒,为立伯服为太子而欲杀宜臼,导致申候与缯国、犬戎勾结等等,没有“烽火戏诸侯”情节。
实际上,现代学者通过考证,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西汉以前存在“烽火”。即“烽火”这一报警系统应该是西汉防御匈奴人而在长城一带制定出来的。

在司马迁之前的文献中,只有《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周幽王戏诸侯的故事,但不是点燃烽火,而是让人击鼓《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写:“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无论是“击鼓”还是“举烽火”,只能应用于城市之间近距离的示警,退一万步说,就算能应用于远距离传递讯息,则众诸侯国征发士兵、集结士兵、准备粮秣、整训、出发也是需要时间的,短则半个月,长则三五个月,根本不可能出现那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喜剧效果。
而且,各地诸侯远近有别,他们的军队只能是陆续地抵达,分批次而至,怎么会出现司马迁说的“诸侯悉至”的理想状态呢?史学大家钱穆因此在《国史大纲》笑批:“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
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我们知道,《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创造出了许多寓言故事像我们所熟知的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掩耳盗铃等等,都出自此书显而易见,《吕氏春秋》是把周幽王戏诸侯的故事当作寓言故事来讲的。

司马迁不察,以为是真事,仅以“烽火”来代替“鼓声”,一本正经地当成了史事来叙述,后人读史,不可不察从《史记·周本纪》里面的叙述来看,周幽王的最大罪过,就是不应该违背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度,废世子宜臼而改立伯服。
要知道,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周王朝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的最重要一项是“嫡子继承制度”,即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国王或爵位的人从名字来看,褒姒的儿子伯服名字中有“伯”字,很可能他是周幽王的长子。
但这并不重要褒姒只是周幽王的一个妃子,不是正妻只有正妻生的儿子才能成为嫡子,褒姒生的儿子只能是庶子那么,在正妻生有儿子的前提下,褒姒所生的庶子是没有王位继承权的周幽王的正妻申王后,是申国申侯的女儿,生下了太子宜臼。
周幽王废掉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激怒了申后之父申侯。申侯联络鄫侯及犬戎入侵,杀了周幽王,劫掳了褒姒。

《史记·周本纪》行文至此,笔锋急转,写“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将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的经过一笔带过,漏掉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周朝的“二王并立”事件。
关于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的历史转折,《竹书纪年》记述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三年,王嬖褒姒;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九月,桃杏实。
王师伐申;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对照《史记·周本纪》来看,《竹书纪年》在这里的记载显然多了好几个情节:。
一、周幽王是在周幽王十一年秦正月被乱臣弑杀的,但太子宜臼早在周幽王三年就逃到了外公申侯的家里了二、周幽王曾于十年大会诸侯,并于该年秋九月出师征伐过申国三、申国与鄫国、犬戎联兵击退了王师,并且反攻到镐京,在镐京城里弑杀了周幽王。
被杀的还有郑桓公和太子伯服四、申侯、鲁侯、许男、郑子在申国立宜臼为周王时,周王室的近亲之国虢国的虢公翰也在携地(今陕西渭南)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周王,是为周携王也就是说,与周平王同时被推举为王的,还有一个周携王!。
《史记·周本纪》没有提到周携王,不是司马迁要隐瞒什么,而是周携王与周平王相争失败,已被周朝的史官刻意从史册上抹去了。那么,周携王与周平王“二王并立”时,谁是正统、谁是僭越呢?

我们看,无论是《史记·周本纪》还是《竹书纪年》,都已经明确表明,他已经被周幽王废黜了,从法理上说,他已经丧失了继承王位的资格了再有,宜臼并不是在周国由周室臣民拥立,而是在申国、由申国国君扶上王位的,这就属于来路不正了。
最糟糕的是,扶立宜臼的申侯,是联合缯国及犬戎进攻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劫掠和火烧了镐京的周室罪人,即申国和申侯,属于周室的敌国和敌人那么,周平王的王位,明显属于僭越周平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伪主反观周携王,他是周地百姓及周室王公贵族所拥立,应属正统。
周携王与周平王“二王并立”的局面维持了多久呢?《竹书纪年》记:“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当作文侯)所杀”——即周携王是在周平王二十一年被晋文侯杀掉的,这个局面维持了二十一年不用说,这二十一年时间里,各地诸侯,纷纷站队,其中的晋文侯,站在了周平王这一边。
实际上,不但晋国的晋文侯,秦国的秦襄公也站在周平王这一边。

周平王属于勾结犬戎杀害父兄的乱臣贼子,得位不正,而且,根据史料记载,他后来东迁洛邑后,天下诸侯在长达九年的时间内不肯入朝觐见,这说明,他在一开始是得不到绝大多数诸侯承认的那么,他是怎么获得晋文侯、秦襄公等人的支持的?。
结合各方面的史实推断,他是在外祖父申侯积极的出谋划策下,甘愿丧权卖国,通过各种收买手段,拉拢到了晋文侯、秦襄公对于晋文侯,周平王作了一篇《文侯之命》,通篇溢美之辞,准许他在汾水流域扩张对于秦襄公,周平王与他盟誓,封给他爵位,许诺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秦襄公因此得以建立诸侯国,成为了秦国开国之君司马贞称赞说:“襄公救周,始命列国”司马迁也说:“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秦国也从享有与齐、晋、郑等国同等的地位,“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正式立国之初,秦襄公大张旗鼓地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头的太牢大礼,在西畴祭祀白帝那一段时间,《史记·秦本纪》记:“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不管秦襄公如何有功,功劳都没晋文侯大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偷袭周携王得手,周携王死了。
二王并立的局面宣告结束,拥戴周携王的传统大国虢国、虞国等走向衰落。周平王一枝独大,在晋文侯的引导下,离开了申国,回到了周都镐京。

不过,由于周平王杀父篡位,引外族洗劫镐京,得不到镐京人的拥护,而且,镐京也已经残破了为此,他提出东迁雒邑秦襄公自告奋勇,“以兵送周平王”周平王东迁,等于主动放弃了关中,使得周王室失去了一半王畿领地,实力大减,从此失去了统领诸侯的能力。
而周平王向秦襄公许以关中西部的地方,鼓励晋文侯沿汾水流域扩张等种种做法,等于是支持诸侯国互相兼并,允许诸侯国自行扩张,明显是对周王国秩序的破坏。

由此,大混乱开始,孔子所哀叹的“礼乐崩坏”的时代来临,诸侯国家的力量日益强盛,郑、齐、宋、晋、秦、楚、吴、越等国家相继称霸于中原,其中的秦国笑到了最后也许,周平王把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岐、丰让给秦襄公时,秦襄公就有了秦国由此兴起,最后统一天下的畅想。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就说:“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二年级寓言小故事大全_二年级寓言小故事大全简短
导语:寓言故事是引导孩子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工具,而二年级上册寓言故事全集,则是一套特别设计…
-
二年级寓言小故事大全_二年级寓言小故事大全简短
农夫与蛇:冷血无情的人就算对他们再好他们也不会感激你,也指好心善意要看人看事再去做。 狐狸与葡萄:那些达不到目的,得不到想要的…
- 有哪些寓言_有哪些寓言故事的名字
- 狐假虎威的寓言小故事_狐假虎威的寓言小故事有哪些
- 列子里的寓言故事_列子里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 寓言小故事200字左右_寓言小故事200字左右带道理
- 短的寓言故事_取长补短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