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_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原文
以溯源导读法学习“买椟还珠”,将会重新审视这一寓言故事的寓意和成语的比喻义。
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自愿推荐,注明出处如遇喜欢,敬请置顶;如有感想,文末留言有感于“溯源阅读法”:一、溯源阅读法是丹华多年探索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已创造过不少成功的课例,给它命名为“溯源阅读法”则是近期的事;。
二、溯源阅读法是一种大量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突破教室的时空局限,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认知领域任意遨游,这对活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无疑具有常规课堂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三、溯源阅读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搜索、鉴别、筛选、研究资料的能力,这其实是一种初级的学术训练,对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何种研究工作都有启蒙的意义;
四、溯源阅读法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初读课文开始,到上网搜索资料,直至获得感悟,都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操作,教师的作用仅限于引领、指导、评价,而不是以教师自己的认知结果代替学生的认知结果因此,语文导读法的基本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也是“溯源阅读法”的基本理念;。
五、可以这样认为:溯源阅读法是语文导读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更新换代,丹华也乐意把它称之为“溯源导读法”我作为语文导读法的倡导者,乐意接受“溯源导读法”这位可爱的小妹妹 ——钱梦龙。
(图片来自网络)沪教版课文《中国古代寓言四则》中的四则寓言分别是“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和“画蛇添足”除了“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其他几则均出自《韩非子》因此,我以溯源导读法解读“买椟还珠”,可以给各位老师一个示例,其他几则寓言的教学思路同理。
一、初步感知课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买椟还珠”原文如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大意: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
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美玉、翡翠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思考:
1、这则寓言故事大意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2、生活中有无类似的事例?问题主要出在哪一方?二、运用溯源导读法学习课文,查阅文体特点、作者及其思想精髓,还原文本完整内容,探究作者创作动机及创作风格,此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它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的特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2、韩非子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韩非子是一位法治理论家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又清醒地认识到商、申、慎三人理论的长短利弊,故而能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同时,他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4、在韩非看来,“法”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君主给臣民们的规定——哪些不能做,做了要受惩罚,哪些应该做,做了会得奖赏只有人人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完全按照职责规定的范围行事了,如果因罪受到惩罚,也不要怨恨君主,如果因功受赏,也不要对君主感恩,那么,臣民个个都在忠于职守,而“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术”论,实际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艺术或领导艺术,其二是指除奸而使用行刺暗杀、爵禄引诱等手段;韩非所说的“势”,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自然之势”,二是“人为之势”或政治权势。
4、储说,是韩非创造的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的基本特点是全文由“经”、“说”两部分组成每篇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说明论点叫“经”,举例叫“说”(也有人称之为“解”)“经”文字简练,便于记诵;“说”包括若干故事,相当于将许多故事积聚在一起,故有“储说”之名。
5、“外储说”之“外”,是相对于“内储说”之“内”而言的“内”是指“君之内谋”,即君主应该怎样防奸和君主应该知道臣下可能有哪些奸术,这些都是针对君主本身而言的,故称“内谋”;“外”是指“君之外谋”,即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臣下实行赏罚,它针对的方向是朝外的,故称“外谋”。
本段共有六段“经文”和“说文”“经一”和“说一”论述君主“听言”不要只顾言辞美丽动听、“观行”不要只看行动闳大深远,而应重在实效“经二”和“说二”进一步说明“人主之听言也”,应以功用为准的,并批判了当时各种空谈学派。
5、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将《韩非子》全文(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对照版)通读一遍,在了解法家的思想与韩非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找出“买椟还珠”所在的“外储说左上”这一部分内容,仔细阅读“买椟还珠”原文前后的几段相关故事及文字:
前有一则小故事: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大意: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
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这个故事是说秦伯错误地过分装扮了那些“媵”(陪嫁的婢女),与下文的“买椟还珠”异曲同工(“买椟还珠”批评了楚人错误地把心思花在装扮匣子上)。
这个小故事前有这么一段话: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后面也有一段话:。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漂亮动听的言词,君主只看到了它们表面的文采而忘记了它们是否有用。
墨子的学说,传播先王之道,论述圣人的言词,把它们宣传给人们如果把他的文词修饰得很华丽,就怕人们会记住它的文词的华丽而忘记了它的内在价值,因为文词而损害了实用这样就和楚国人卖宝珠、秦伯嫁女儿成了同类了,所以他的言词大多不漂亮动听。
)这些内容连贯起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不要让外在的华丽蒙蔽了世人的双眼,从而诱导世人关注了本不应该关注的东西,而把自己要宣扬的东西被世人忽略了,达不到本应达到的效果后有两则故事:其一:“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大意:墨子制作木鸢,三年才做成,飞行一天就坏了。
弟子说:“先生真是巧手,以至于能使木头的鸢飞起来”墨子说:“我赶不上做车輗的人手巧他用八寸长的小木头,不费一早晨的功夫,就能做出承担三十石重量的车輗,能行至远方且力量很大,还可以用许多年现在我做木鸢,三年才做成,飞行了一天就坏了。
”惠子听到这番话后说:“墨子真是太聪明了,知道做车輗是巧的,做木鸢是笨拙的”)在我看来,这则故事主要说明任何事不能光看无用的形式,而要看实际的功能与效用其二:“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
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大意:宋国的国王和齐国有仇,(宋王)建练武场。
名叫癸的歌手唱歌,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干活的人不知道疲倦宋王听说了,召见他并赏赐了他(癸)回答说:“我的老师射稽唱的歌比我的更好”宋王召见射稽让他唱歌,走路的人不停下来,干活的人知道疲倦宋王说:“走路的人不停下来,干活的人知道疲倦,他的歌声不比癸强吗,为什么呢?”(癸)回答说:“国王您请测试它的功效。
”癸唱歌时干活的人筑墙夹四块板,射稽唱歌时夹八块;用砸的方式检查墙的坚硬度,癸唱歌时筑的墙砸进去五寸,射稽唱歌时筑的墙砸进去二寸这则故事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不要只看表面,要注重实质,否则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两则小故事后有一段话: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大意:所以说,效果好的药总是苦涩难以下咽的,只有智慧的人愿意饮用这些药,因为他们知道吃了这药可以治疗自己的疾病;忠言总是听起来很难以接受,只有贤明的君主才愿意听取,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话可以让自己创造伟大的功绩。
)两个故事加上后面的话,我把它理解为:相比于形式,内容更重要;相比于表面,实质更重要因此,在君王面前,不要多花功夫在表面上,要让君王专注于接受内容;作为君王,也不要被表面所蒙蔽,要考量事物的实质让学生把这些内容连贯起来理解,引导他们体会:。
韩非子这段话所要表述的完整意思,是建议君王以功用为准则,避免被华而不实的语言所诱惑这与《韩非子》一书《外储说左上》“题解”部分的内容完全一致了解到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对“买椟还珠”成语释义有所怀疑(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
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他们自然对此提出质疑:(1)《韩非子》批评这位楚人“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而完全没有指责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现行成语及其释义,却把原书对楚人鬻珠的批评,变成了对郑人买椟还珠的批评。
这不是颠倒了《韩非子》的原意吗?(2)原书批评的是学者们以浮夸的辩辞淹没经世致用的理论,完全没有指责读者(听众)过分欣赏其词章的文采;而现行成语及其释义,却把原书对学者以文害用的批评,变成了批评受众的取舍不当,显然也完全违背了原著的旨意。
(图片来自网络)三、深入领悟文本,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与主旨,此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溯源导读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寓言“买椟还珠”原文与其寓意,教师再次提问:1、这则寓言对我们的启发,能否从两个角度来说?。
(这时学生懂得了:从卖者的角度来说,不要过分本末倒置,在不该花费心思的外在花过多的精力,犹如“缘木求鱼”,终究达不到目的;从买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注意取舍,不要舍本求末)2、能否从两个方面举出日常生活中“买椟还珠”的例子?。
(商家将东西的外包装做得非常精美,但商品本身却乏善可陈,这是“买椟还珠”;消费者因看中一种商品的外包装而买下商品,却将商品本身弃之不顾,这也是“买椟还珠”,小孩尤其容易犯这种错误,被华而不实的花哨包装所吸引。
很多人在化妆上花功夫,却忽略了皮肤保养甚至日常饮食、睡眠等对身体有利的生活规律,某种意义上也算“买椟还珠”;有人在求偶时看中对方外貌而忽视对方内在质地是否优秀、是否与自己契合,其实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买椟还珠”)。
3、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一书中的句子表明,他倒是忠实于原作者,没有歪曲原文的意思——“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楚珠鬻郑,为薰桂之椟,郑人买椟还珠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复在于兹矣”刘勰就是站在批评“卖者”的角度来生发议论的。
这样的溯源导读,学生在认知内驱力的驱动下,必然爱上阅读现在学生普遍不爱看书,原因有很多,这里不作具体阐述而要引导他们热爱阅读,不仅要多渠道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进行一些外力的推动和奖励,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真正的阅读兴趣。
有句话大家一定耳熟能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中运用溯源导读法,可以让学生真正对阅读“乐之”,因为这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的欲望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 我要告诉你,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哩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也就是说,叶老认为,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我在教学课文时,从课文“引入”,只抓要害处让学生理解;再以溯源导读法从课文中“出”,“宕开一笔”引导他们查阅并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倒推作者的创作动机;然后再重新回到课文,让学生就起初的“重点”与“难点”等领会不了或者领会肤浅的地方重新加以审视,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会有新的高度。
叶老还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适当地多动脑筋,脑筋是不会受伤的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东西格外深刻溯源导读法,完全符合叶老的教学观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课文溯源的过程,就是动脑筋探究的过程,因此比起囫囵吞枣的被动接受,显然体验深刻、领悟更深。
寻找真实的自我, 关注内心的真实体验, 这颗心永远属于自己, 安置好自己, 才不枉这一生 人生最奢侈的是时间,一定要将之挥霍于最美好的事情 图文(除标注外)均为原创,有所得、有交流敬请文末留言,本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合作请联系邮箱dhy17@139.com; QQ:2727642879; 手机:18918921360; 个人微信号:yaodanhua1(为主)、yaodanhua2
长按关注“稚吟秋声文学艺术生活” 最好的打赏是转发与荐号推荐关注公众号“老子长寿”,敬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_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原文
为了卖高价,他用了名贵的木头做了一个盒子,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香,又用各种办法,把盒子装饰得很美观,然后把珍珠装在里面。…
-
关于寓言的故事_关于寓言的故事成语
大集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哦。
- 守株待兔寓言故事原文_守株待兔寓言故事原文怎么讲
-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全文_滥竽充数寓言故事全文带拼音
-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全文_滥竽充数寓言故事全文带拼音
- 对牛弹琴寓言故事_对牛弹琴是寓言故事还是成语故事
- 对牛弹琴寓言故事_对牛弹琴是寓言故事还是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