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承蜩寓言故事_佝偻承蜩寓言故事原文
【序】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庄子堪称先秦
【序】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庄子堪称先秦诸子中唯一的文学家,他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多地注目于寓言和神话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改造加工,也不乏自出机杼的即兴创作,把深刻的哲学思想形象地寄寓于扑朔迷离、真伪莫辨的虚妄情节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思想。
”“《庄子》的文辞之美,千古卓绝,秦汉以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闻一多语)目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寓言故事,不少出自《庄子》之中我们根据广大庄子爱好者的要求,在前二辑五十六个源自《庄子》的成语故事之后,续编出自《庄子》充满隽永谐趣、奇肆想象的寓言,继续让大家感受庄子不仅是一位先哲,同样是一位文学大师的风范,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庄子·外篇·达生》【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译文】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妙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自己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练习,在竿头能迭起两个泥丸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泥丸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泥丸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面上拾东西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好比戳出地面的断木桩,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树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唯独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粘不住蝉的翅膀呢!”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故事】孔子为谋求官职,四处应聘,一天带着学生们来到楚国时逢炎夏,火伞高张,旅途小憩于一片树林,周边蝉声盈耳孔子坐在林间,看见一位驼背老人走来,一手提竹篮,一手持竹竿,竿头涂着粘胶,正在粘蝉驼背老人在树下看准了树梢的鸣蝉,举竿粘捕,就象随手拾取掉在地上的物件那样容易。
捕到的蝉关在竹篮内,明天早晨用油煎得又香又脆,拌上椒盐,送到城里去卖,收入肯定不少看得出来他操此业已多年了孔子问老人:“你手艺真巧哟有门道窍门吗?”老人回答说:“我有门道呢年年五六月间,蝉季到了,我每天练习竿顶累小球。
这类杂技,先生该看过吧如果这天只累二球仍然不掉,我出门去粘蝉,有失手,不多如果累了三球不掉,把握就更大了,十蝉九捕如果累到五球仍然不掉,例如今天,那我保证十蝉十捕,就象随手拾物那样容易,信手拈来我操作时,站在树下不动,身体好像木桩,举竿伸臂好像老树枯枝。
世界虽大,万物虽多,通通与我 无缘人只注意蝉翼,蝉翼便是一切我在左顾右盼,也不东猜西想,便是江山也换不了我的蝉翼你说,我能不手到擒来吗!”驼背老人继续粘蝉去了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心思专一出神功唔,说的是驼背老人吧。
”庄子借“痀偻”“承蜩”的故事,说明养神的基本方法,就是要神思高度凝聚专一。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佝偻承蜩寓言故事_佝偻承蜩寓言故事原文
《佝偻者承蜩》摘自《庄子·达生》。【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
-
韩非子寓言故事_韩非子寓言故事6则
延课不停学 | 林珊名师工作室林威老师带你领略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 儿童故事寓言故事_儿童寓言典故
- 儿童故事寓言故事_儿童寓言典故
- 关于团结的寓言故事_关于团结的寓言故事简短
- 四字寓言成语_四字寓言成语大全
- 十个寓言故事及道理_十个寓言故事及道理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