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邯郸学步寓言故事原文_邯郸学步寓言故事原文300字

用知识考古的方法,发掘常识背后思维与逻辑的荒谬。

邯郸学步寓言故事原文_邯郸学步寓言故事原文300字

 

邯郸学步——维护低自尊的借口一第一次听到邯郸学步的故事,是在初一,从我的语文老师口中我的语文老师很好,他是六十年代高中生,很爱读书钻研,在全校语文老师中是最有学问的了他爱引用些格言警句来教育我们,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

他还给我们讲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卧薪尝胆之类的励志故事这些名言警句和成语在我们的课本里都没有,他写在黑板上叫我们抄下来,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学习是很艰苦的,又说学习方法也很重要,于是给我们讲了邯郸学步的故事。

我记得听到老师讲那个到邯郸学走路的人后来忘了怎样走路,只好爬着回去时,全班都笑了笑完,老师又讲了些什么,搞忘了,只记得当时心里产生了一个伴随了我好多年的念头:原来学习不但是艰苦的,而且是有危险的,千万不要随便向别人学习。

邯郸学步的故事,如今是教育小学生的材料在语文出版社(通称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里,有“寓言两则”一课,其中一则就是“邯郸学步”我在网上查到了一些小学老师的教案,他们讲的几乎如出一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要盲目模仿别人,否则,不但学不到别人的优点,而且连自己的原有的本领都会失去。

还有的分析得更“辩证”:学习他人的长处,不能盲目机械,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特点,以我为主,灵活运用,否则就会如何如何我突然觉得,我小时候的感受真是太准确了:这不都是告诫我们,学习他人是有危险的吗?我还特别地查了成人世界是怎样解释和运用邯郸学步这个成语的,发现跟小学老师所讲的完全一样:邯郸学步是可笑的,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还会起反作用。

看来,邯郸学步这个寓言所包含的道理,既是常识,也是共识二邯郸学步典出于《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步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从文中看,它并不是庄子编写的一个完整的寓言故事,倒像是引述的一个典故,所以很多必要的细节,在原文中没有交代。

故事的主人公是寿陵人,而且是个“余子”“余子”按通常说法就是“未应丁夫”,就是没有应征服役的子弟但他为什么不去当兵而去学步,学步的过程怎样,为什么会“失其故行”,都语焉不详,而原故事又没能流传下来,后人只有靠想象补充。

走路是三岁小孩就会的事,还需要学吗?而且哪里学不行,为什么偏偏到邯郸去学?于是,有人就想象因为邯郸人走路好看,这人又是世家子弟,爱风流,爱显摆,所以他就去学了可是都是成人了,专程跑到外国去学走路毕竟违反常理。

于是,又人有说,学的不是走路,而是邯郸人一种类似芭蕾的踮脚行走的舞步还有人把他想象成一个刻苦努力的少年,因学这种高难度的舞步而摔断了腿,只好爬回家官府也出来凑热闹,在邯郸城里造了一座名为“学步桥”的伪古迹,标明寿陵少年学步处,供人们瞻仰。

——这些演绎终归有些无聊:人家明明是个虚构的寓言,你犯不着把它历史化、生活化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既然是去学走路,为什么不仅没学会人家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走路的方法都忘记了呢?庄子完全没解释,所以更需要人们去补充。

语教版小学课文是这样演绎的:从前,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决定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一进邯郸城,他就觉得路上的行人走路的姿势十分优雅,很有特点,就跟在行人后面一扭一摆地学起来学了几天,不见进步。

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习惯太顽固了,只有把原来的走法彻底忘掉,才可能学到新的走法于是,他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新的走法没有学会,原来的走法倒全忘了当他返回燕国时,只好爬着回去。

按照小学课文的意思,寿陵人之所以学步失败,就是因为第一机械模仿他人,第二忘掉了自己原来的走法总之,没有坚持自己的特点,没有以我为主换成更时髦的语言就是:没有坚持寿陵特色的学步道路我认识几位画画的朋友,他们有时带参加艺术高考的学生。

谈到教学生时,一致说,他们最怕带那种“有基础”的学生,因为这种所谓基础,很可能就是错误的观念和从小养成的坏习惯,纠正起来麻烦得很,远不如什么基础都没有的学生教起来省心就像画画一样,在一张白纸上画,比在已经画得乱七八糟的纸上画,要容易得多。

我一位教网球的朋友告诉我,教人打网球也一样,只有改掉你以往形成的各种坏毛病,你才可能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打网球我认为学步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既然是学人家走路,不改掉自己走路的习惯,不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学得像模像样,还没开始学你就宣称以我为主,千方百计要坚持自己的寿陵特色,这样你能学到邯郸人的步态吗?就像学外语,你不把自己母语的发音和语法暂时忘记,反而还要坚持自己母语的特色,你确定学到的是外语吗?

常言道:“虚心使人进步”什么叫“虚心”,不就是清空自己的旧思想坏习惯,避免先入为主,全心全意吸收人家的东西吗?故事中寿陵人的学习方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首先,他认为邯郸人走路十分优雅,值得学习,在态度上应该是诚恳的;其次,他决定彻底忘掉自己以前的习惯,一心学习新的走法,在策略上应该是合理的;第三,抬腿、跨步、摆手、扭腰,从各个细节上模仿,在技术上应该是对路的。

既然方法是对的,剩下的就是反复练习,只需假以时日,就会水到渠成了不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吗?然而,他最终却一败涂地,连自己以前怎么走路都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瞧这故事讲的,既违反常识,也违反逻辑,真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我们去分析这个故事下面的深层结构就知道,说穿了,这故事就是要告诉大家:学别人是不必要的,学人走路本身就是可笑的;学别人是危险的,有可能没学到人家的长处,又失去自己的特点所以,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不要去学别人。

凡是去学别人又需要改变自己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盲目学习”“盲目学习”是注定要失败的三其实庄子引用这个故事时,根本不是为了说明不能盲目学习、要保持自己的特点的意思《秋水》整篇都在说物无贵贱、大小、是非之分,要安于自然的道理。

文章中,庄子虚构了公孙龙和魏牟的对话公孙龙是先秦名家的代表,就是那个讲“白马非马”的人公孙龙说:“我少年时学先王之道,长大了又明白仁义之行我的知识能让百家显得窘迫,我的辩才能让诸子无话可说我认为自己已经很牛X了。

但现在听了庄子的话,却心中茫然又觉得不同凡响,想说点什么又不知怎么开口请问,我是论辩不如他,还是才智不如他?我该怎么办呢?”魏牟就给他讲了井底之蛙的故事说,庄子的学问太高妙了,是你的智力不能理解的,是你的辩才无法探究的,你就像井底之蛙那样具有先天的认识局限。

然后魏牟又讲了邯郸学步的故事,告诫他:“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意思说,你先生还是赶紧走吧,否则就会像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一样,庄子的学问没学到,还忘记自己原来的知识,抛弃自己的学业了很显然,庄子这是借魏牟之口,显摆自己学问高深莫测,掌握了宇宙真理,是公孙龙这样一心要“合异同”、“离坚白”、凡事要辩个明白的人想理解也理解不了,想学也学不会的。

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所以魏牟叫公孙龙赶紧滚蛋——可是,这个故事哪里说到了不能放弃自己的特色、机械模仿他人了?然而,庄子不是这个意思,后世却都是这样解读的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把邯郸学步解读为学习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的,我考了半天古也考不出个所以然,这里也不是讨论的重点,按下不表。

比较而言,更让我感兴趣是:为什么会这样解读?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化的成年人,对他人的学习,往往以对自我的评判为前提因为学习的行为,本质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放弃自我的行为,这是会牵涉到人的自尊心的一个高自尊的人,可以在学习中接受他人的优越性,并乐于改变自我,让自我在学习中成长;一个低自尊(自卑)的人,总是表现为脆弱性,难以接受他人比自己优越的现实,他会拒绝向他人学习,从而拒绝改变自我。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往往跟我们的思维结构和心理期待相关在对“邯郸学步”的解读中,对以我为主的追捧,为拒绝学习他人找到了最合适的借口;对寿陵人的嘲笑,维持了盲目的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实际上这些都是病态的自尊的产物,真实反映了拒绝承认他人优越、拒绝认识真实的自我的自卑心理。

中华民族是个好学习的民族,可是,我们在学习中往往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我们自古热衷于学习的是应试的知识和谋生的技艺,只要觉得有用,我们学得又虚心,又虔诚,从来不说以我为主;而一旦要学那些“无用”的东西,尤其是他人思想上的优点和思维上的长处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大谈不要盲目模仿、讥讽邯郸学步了。

李白有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古风·其三十五》),可见对邯郸学步的嘲笑源远流长面对整个民族如此漫长的嘲笑史,让我深感担忧的其实是那些小学生在嘲笑声中,他们会受到强烈的心理暗示:保持自己已有的东西,比虚心向他人学习更重要;维护自己的低自尊,比改变和完善自我更重要。

这种从小形成的思维定势很难改变,因为它已经积淀为常识,就像本能一样不容易被察觉到。不能察觉就无法改变。就我而言,从认识到排除当年好心的语文老师无意中种下的毒素,竟然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