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三岁看老(三岁看老这句话有道理吗)太疯狂了

文/心理咨询师九儿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会很疑惑,妈妈和孩子小时候的互动怎么会是这个孩子出轨的原因呢?这离得也太远了吧,怎么想也不挨着。但是我告诉

三岁看老(三岁看老这句话有道理吗)太疯狂了

 

文/心理咨询师九儿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会很疑惑,妈妈和孩子小时候的互动怎么会是这个孩子出轨的原因呢?这离得也太远了吧,怎么想也不挨着。但是我告诉大家,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 孟晓飞出轨了孟晓飞曾经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她坐在我的对面,怯生生的眼神告诉我,她的内心波涛汹涌她正在叙述自己外遇的过程,以及在这个事件中自己内心的状态:无奈、无助、内疚、想爆发,无人懂自己……她说自己像一只困兽,想挣脱但是又很无力。

孟晓飞的原生家庭中,上面有一个姐姐。由于家里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她两岁多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全托幼儿园,每周见父母一次,一直到上小学回到父母身边。年纪小小的晓飞在这几年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经历过磨难。

有一次她肚子疼,正好父母来看她,于是小小的晓飞拿起自己的小被子、小褥子准备跟着父母回家可是,就在自己那么难受的情况下,父母毅然决然地离开幼儿园,晓飞眼巴巴看着父母离开,她也只能用撕心裂肺的哭喊来表达这件事情让小小年纪的晓飞处于绝望、无助之中。

我对面的晓飞泪流满面,在叙述过程中一直在说:“妈妈不要走!不要走”“那又能怎样?”反复说这两句话意思是父母留下来又能怎样,最后不还是自己一个人在幼儿园生活晓飞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和现在的爱人结婚,生活平淡而安定。

可是晓飞出轨了,对象是当时被称为“校草”的高中同学,这位同学上学时曾经追求过被公认为是“校花”的孟晓飞

◆孟晓飞的分离焦虑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的行为模式,大部分都是我们6岁前行为的重复,只不过很多行为仅仅是升级而没有改变比如说在关系中,我们的应对模式: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经典理论。

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时候讨好父母,长大了很可能讨好权威(这个权威是自己认为的),这种讨好行为的本质没变,只是方式方法升级变化了在我们2-3岁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和父母是分离的,在自己可劲折腾的过程中发现,会遇到很多困难,发现离开妈妈是不可以的,所以就会时不时转回到母亲身边。

如果妈妈这时候回应不及时孩子就会有分离焦虑,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导致妈妈不回应如果妈妈给到的依靠很少,孩子就感觉到没有依靠,这种依靠感越少,孩子的分离焦虑越重,分离焦虑越重,妈妈的重要性越大,孩子就会越发黏着妈妈,孩子的自卑感就会越重。

大家发现没,这是一个链条:依靠感少→分离焦虑加重→妈妈的重要性越大→孩子粘着妈妈→孩子的自卑感加重(我不重要)。

比如,晓飞肚子疼的那次,自己在那么难受的情况下,晓飞当时希望父母给到自己一个积极热情的回应——带自己回家但父母依然决绝地离开(父母的离开可能有自己的原因),这就会让晓飞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没有带自己回家。

这会让晓飞产生很多的分离焦虑,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自卑的种子◆得不到妈妈支持的孟晓飞会一直寻找这种支持这个过程是这样的:2-3岁的时候,孩子在生活中学会的东西特别希望妈妈可以看到如果妈妈是因为自身的原因选择忽视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就更加期待被妈妈看到。

最糟糕的事情是,当孩子想和你分享自己的喜悦或者烦恼时,妈妈无动于衷,没有回应,这样孩子学习技能的强化作用是不够的。

所以,在孩子三岁之前,孩子学习的每一项技能,养育者都要有意识地强化:鼓励、看见、关注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印象:2-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在TA们拿着一件东西的时候,会不停地往地上扔,你捡起来,TA还要扔下去,有时候会把东西摔碎在地上。

养育者如何让解读孩子的这种行为呢?养育者要清楚,孩子是在探索自己扔东西过程中的声音,而妈妈想的是“浪费钱”“这孩子太难带”等,就会训斥孩子。孩子真正的意图是想和你分享。

如果这个部分没有在父母那里被看到、被满足,长大后因为这种缺失还在,孩子就会转向婚姻关系,希望爱人能看到自己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求表扬的想法就会很多晓飞的经历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父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在母亲处得不到支持,就会转向父亲。

如果父亲给到的支持足够,孩子这时候的自卑感会降低很多,行为效能会增加如果父亲处理得当,建立起父母一体的行为模式,孩子就会认为我有两个可依靠的对象,安全感足够如果父母之间经常起冲突呢?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父母都靠不住,小小的TA会自己负重前行,就会有深入骨髓的孤独感。

如果父母都给不到相应的支持,那么孩子就会害怕失去相应的客体,害怕被遗弃,对父母会有恳求如果这种恳求化解不好,就会产生讨好对于晓飞来讲,父亲的支持也没有◆ 小孩子的“窜出”行为平时刷视频,我们经常刷到2、3岁的小孩从父母身边“嗖”就窜出去了,结果有可能是出意外:或是摔倒、、被磕碰或是被车撞等等。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孩子突然地“窜出”行为,快速离开母亲。其实,孩子这时候要的是期望被妈妈追逐,被妈妈快速揽入怀中。

孩子的“窜出”行为并不是代表了TA要你追随,也并不代表TA不会过马路,而是渴望通过这个行为被母亲关注到尤其是在危险、紧急的情境下更是如此:你越是着急,小家伙就越是添乱如果养育者不了解孩子的这个特点,认为孩子一定会跟着你,真的不一定,因为孩子要的是被妈妈追逐,被妈妈揽到怀抱中。

如果妈妈选择呵斥,孩子的这种行为会更加变本加厉,因为孩子“被拥入怀”的目的没达到。

◆妈妈的回应行为决定着孟晓飞行为方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妈妈持一种包容、鼓励的态度,孩子就会放心大胆地去做,把所有的能量都放在对外探索上,孩子感觉到的是后方无忧如果孩子的探索过程每一个进步都给予支持、理解关注,同时还有培养技能,孩子就会知道,妈妈是我的大后方基地,是稳定的,就算是我遇到了困难,我还可以回到妈妈这边来加油、充电。

这是一种“有依靠的”感觉,这就是安全感最早的来源——母亲给到的依靠感。

孩子在探索过程中,有时候发现自己很多事情搞不定,这种无能感会向母亲亲近,如果母亲的态度不是鼓励、抱持的态度,孩子会感觉到这里是不安全的:我的后方基地是没办法满足我的探索过程中的陌生感、探索时技巧的不足,以及这种情感支持不足导致的自卑感,这时候就会感觉到这里是不安全的,探索欲就会受限。

如果这个部分处理不好,孩子的焦虑水平会很高。分离焦虑很高的时候,即使妈妈不好,我也要粘着你,而粘着你,你的态度又不好,那我就只有讨好你,18个月到36个月是孩子讨好形成的关键期。

孟晓飞在全托幼儿园,父母对于她的支持很少◆妈妈可以尝试这三种方法和晓飞互动首先是在孩子很小时可以替代孩子做事情第二是信任晓飞并且教给她做事情的方法第三是化解晓飞在探索过程中无能感、无力感的冲突这样才能做一个教练式的妈妈,导师型的妈妈。

◆窜出行为和出轨紧密相连孩子的窜出行为在小时候可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能满足孩子被妈妈揽入怀的感觉,这也仅仅是在小时候有作用,但是长大后,情境变化后就不适用了。

但是晓飞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行为、认知模式婚姻关系中,她依然沿用小时候的“窜出”的行为来处理关系但是这种模式对于爱人来讲并不熟悉,他并不知道晓飞这种行为背后是晓飞需要像妈妈那样的抱持久而久之,爱人就会很烦而晓飞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她对爱人很多的指责和抱怨,从而导致和前夫关系的破裂。

第二次婚姻,晓飞依然沿用这种行为和认知模式,爱人依然不清楚晓飞这种行为背后的缺失但是已经离过一次婚的晓飞很清楚,如果再次离婚对她意味着什么社会道德层面的压力会很大还有,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选项所以在长时间的压抑后,依然采用了小时候的“窜出”行为——出轨,来满足自己内在被妈妈关注的缺失。

从这个角度来看,窜出行为和出轨同根同源。

◆晓飞出轨行为背后的信念是什么?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晓飞在2岁——6岁之间的这个时间段和父母的情感链接几乎是断裂的,她所需要的支持大部分都不能得到满足她所能面对的只能是幼儿园的老师,也就是她的情感客体是幼儿园的老师。

而幼儿园的老师会经常换,这种不稳定的关系,这对于晓飞来说也是一种不安全感她在探索过程中,被鼓励或是被制止的行为都无法被父母看到,由此延伸出的“窜出行为”更是无法被父母解读幼儿园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孩子,也不能时时顾及晓飞的需求和感受。

◆晓飞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①呼吸:为了对抗较深层次的焦虑,我们通常会去压缩自己的呼吸,选择较充分且深度的呼吸可以开启新的功能它代表并促使我们愿意去体验自己当下内在所发生的一切呼吸时,我们会对自己既有的的模式有较多的觉察。

②承认:晓飞可以选择向他人和自己承认这些模式,“承认”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僵固的否认模式:解开僵固,再度与爱人连接③觉察:孟晓飞要清楚自己的出轨行为和小时候的“窜出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轨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被支持、被鼓励和被看见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于是在婚姻关系中寻找。

④接纳: 明白了自己出轨的原因,那就先要接纳自己的行为,而不是陷在自责和愧疚当中⑤行动:改变自己之前限制性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对于爱的人看法,尝试着去发现爱人的优点晓飞可以选择一种适合夫妻的沟通方式,可以试着向爱人表达自己不堪的一面,当然这需要力量的累加。

⑥欣赏:做了这些之后,夫妻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在行进中对这个过程的省思,可以让自己因为勇于面对内在的挣扎而欣赏自己。

◆写在最后古人有一句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三岁和六岁是我们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节点,在这两个重要节点上,母亲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孩子一生古人有“孟母三迁”,孟母选择改变周围环境来促进孟子的成长。

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成长和学习给到孩子抱持、平和的环境反之,孩子长大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最要命的是,孩子会把这种行为和认知模式传承给下一代,从而完成代际的传承原生家庭和我们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生家庭中,母亲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阻断,也可以强化代际传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