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解释(心经解释白话文解释)这样也行?
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
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每日一句,易学易懂,在我们心田上播撒智慧的种子,感悟人生大智慧。
《心经》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话译为白话是: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这样,在声闻人的智慧中:因为他们觉得有实在的无明,这才有了无明的灭除;因为有老死,才有老死的灭除。
而菩萨境界观照无明乃至老死都是无自性空,无明乃至老死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假相,梦幻泡影,因此菩萨不灭除生死,也不必厌离生死,在生死中通达生死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人生问题包罗万象,总括起来,不外“生死”二字,世人关心生活,其实,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古往今来,东西方各种哲学、宗教努力探讨生的来源及及死的归宿佛教作为人生智慧及生命科学,不仅对有情生死问题有着深入探究,更为我们指出解决之道。
无明至老死,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续的十二个过程,又名十二缘起何谓十二缘起?具体为: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1)老死,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生。
(2)生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有(3)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著一种力量叫做‘有’ ‘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取。
(4)取取是追求执著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著可爱事物为我所有,这叫做取(5)爱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著,有追求执著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
(6)受、(7)触、(8)六入的关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著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
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物件)六境的机能。
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名色(9)名色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识(10)识。
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物件)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
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无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十二缘起(11)行‘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著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
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著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无明(12)无明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
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这十二支在佛法中称为十二因缘因缘:是条件,相互依赖的佛经中给它下了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四句话可以简单归结为三个字:此故彼彼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此的存在,结合十二因缘看:无明的存在,故有行的存在;行的存在,故有识的存在乃至生的存在,故有老死的存在十二因缘中前支都是作为后支生起的条件十二因缘,佛教中又将它归纳为惑、业、苦三法。
其中无明、爱、取三法为惑惑是困惑,代表著有情生命现在所处的状态;行、有为业,业是业行;识、名、色、六入、处、受、生、老、死为苦果生命的延续就是由惑造业,由业感果,有情在生死苦果中又起惑,依惑又造业,业感苦果,众生生死就在这样情况下,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的轮回著。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无明尽到老死尽这是佛陀教导声闻弟子修行的方法《经》曰:‘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菩萨境界有无明,有老死,随无明到老死而流转,这是凡夫;认识到无明至老死延续的过患,灭尽无明乃至灭尽老死,这是声闻;以般若慧观照无明乃至老死,照见无明乃至老死皆空,认识到:无明不异空,空不异无明,无明即是空,空即是无明。
这是菩萨如果无明没有了,行也没有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受也灭,受灭爱也灭,爱灭取也灭,取灭有也灭,有灭生老死都灭这是还灭十二因缘所以说无明尽本性空,本性空了,没有无明。
读《心经》就是读一部易懂的哲学著作,里面许多道理正是我们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读《心经》,用心去感悟,愿大家都能迅速地开显般若智慧,速成佛道!“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柳永词集(柳永词集名叫什么)快来看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人,生于沂州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
春的词语(春的词语四字词语)速看
用再美的辞藻描绘春天都不为过。我们所熟知的关于春天的成语。【释义】和暖的春风令人适意,后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
- 现代散文家名家经典散文推荐
- 散文评论女孩子的花心的句子怎么写散文评论要点分析题答题技巧散文评论要点题型有哪些
- 熬煎散文散文评论范文800字左右怎么写
- 散文语言的诗化特点散文集摘抄优美散文文段
- 散文集精选摘抄美文摘抄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