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500字)学到了吗

往事如烟,生活如铁,的确,有许多话涌上心头,不知如何说起,就让记忆漫无边际地去随想吧…我们的家长如果说现在的语文报社是一个大家庭的话,它的草创阶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500字)学到了吗

 

语文报社30周年了!准确地说,是《语文教学通讯》30周年了! 30年,几代人; 30年,我的青春与梦想;30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行……往事如烟,生活如铁,的确,有许多话涌上心头,不知如何说起, 就让记忆漫无边际地去随想吧……

我们的家长 如果说现在的语文报社是一个大家庭的话,它的草创阶段,就是一个家庭,而陶本一先生就是我们的家长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陶本一心中压抑了多年的对教育事业的热情,骤然迸发出来他想着要做一些事情,于是有了《语文教学通讯》,时在1978年。

毫无疑问,陶本一是有远见卓识的!他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捕捉到了教育的风向,他以废寝忘食和殚精竭虑为代价,换来了丰硕的收获《语文教学通讯》不仅成为全国四 大语文刊物之一,而且成为面向国外发行数量最大的语文期刊。

毫无疑问,陶本一其实是孤独的!他没有孩子,爱人又在外地工作他需要亲情和关爱,需要家于是,他的家就成了我们大家的家他的图书就是我们的资料库,他的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就是我们的交通工具,他准备的那些挂面就是我们最可口的夜宵……。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1981年,陶本一又云集国内各路专家,经过反复论证,一举创办了《语文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行动,是陶本一毕生的杰出作品,也是对中国教育的伟大贡献!《语文报》一问世,发行量即达78万份,直到现在的500 多万份。

并成为中国传媒界的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 30年过去了,陶本一老了!但他依然是我们敬爱的师长,是我们亲切的家长遥想当年,他在极度悲愤或极度欢乐时发出的那一声震耳的男高音,常常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久久不能平息……。

《中学生文学》文学是有感情的,文学是有生命的, 文学是有诱惑力的, 文学是我们永恒的梦想……1985年 , 报社委托我来筹建《中学生文学》注入所有的爱和情感,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1986年1月,《中学生文学》问世了! 。

这是国内第一份纯文学的中学生文学期刊它的宗旨就是:“中学生写,写中学生”! 几个编辑全是年轻人,全是文学爱好者我们爱《语文报》,更爱《中学生文学》《中学生文学》是月刊,每份刊物的扉页上都写着:“这是一个摇篮,养育着文坛上 新的一代;这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祖国文学的未来!” 。

发刊词这样写道:“我们衷心希望,有志于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的朋友们,能用自己赤诚的心,去拥抱生活、思索生活,能把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深深地渗透进自己的作品可以坚信,我们——一代酷爱文学的中学生朋友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

希望就在我们中间!” 诱惑是巨大的,热情是高涨的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汇成两麻袋 我们不分昼夜,我们没有上下班 大约有半年的时间,我是住在编辑部的 但是我们没有怨言,我们辛劳而且快乐! 发行量节节上升,最多时达到了15万份。

中学生们倍加欢迎,文学爱好者十分珍惜,专家和各界人士好评如潮……不幸的是,正当你勇往直前的时候,冷不防背后一粒流弹将你击毙!鉴于不可思议的历史原因,《中学生文学》被迫停刊那时,她才四周岁!遗憾,深深地遗憾!但又无可奈何!。

《中学生文学》虽然年轻,虽然悲壮地倒下了,但她的确培养了许多文学新人这些人中间的佼佼者,现在依然活跃在中国文学的一线,成为新一代文学的开路者和脊梁!对于《中学生文学》,我们不凭吊,只怀念! 发行十年谁都不会相信我会搞发行。

真的,连我自己也不相信但我的确搞了,而且一搞十年 从1995年出任发行部主任,后来当了副社长分管发行工作,到2004年底社领导调整分工不再管发行,我走过了整整十年时间痛苦啊,内疚啊! 你想想,我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诗人性格的人,一夜之间成了一个营销者,一个半吊子商人。

我觉得我出卖了自己因为当时报社没有合适我的位置,而我也感到自己需要有一个位置 没有别的选择,硬着头皮,上! 诗,不写了;文章,不写了 一门心思搞发行 慢慢地,我适应了这个职业 我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学中干,干中学。

不断地组建队伍,发展网络;不断地调整政策,扩大发行量……我和各地的发行人员谈工作,交朋友 我也像穆仁智一样地去讨过账! 发行量逐渐地上来了,而且每年都在增长…… 大家认可了我 这的确是个苦差事我曾和一位同事在大西部的一次班子调整中,两个人一个星期没有打开过电视机;也曾和一位同事在东南部的一次清账中,备受对方的怠慢和捉弄;也曾在公共汽车上被扒钱包,也曾连续十个多小时站在火车上;也曾和下边的工作人员吵架, 也曾想过不干了……。

回想十年发行,还算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人们的期望 当2004年底因社领导分工调整,我终于卸下这副担子时,真想亮开嗓子呐喊:扎西德勒! 中国驰名商标 也许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太深,我本人不太看重功名,完全悖逆了我父亲期盼我建功立业的意愿。

然而,事情总是很具戏剧性 2000年末,报社正式启动了申请“语文报”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这项工程作为分管宣传工作的副社长,这项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的头上 我无话可说,唯有不遗余力 这的确是项工程,而且是很大的工程。

几年间材料准备了两大卷不下30万字又从报社所在的临汾市工商管理部门、山西省工商管理部门直至国家工商管理部门,一级一级上报申请,一级一级补充完善材料同时,等于把语文报社的销售、税收、财务、经营,整个翻了个家底;还有报社的荣誉、业绩、影响、覆盖等等,一并归类核实。

最重要的是,这项工程的申请,不仅仅是因为商标驰名,而且需要商标受到侵权的大量案例说实话,从2000年岁末开始,到2006年10月“语文报”商标成功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历时六年六年间,从报社一把手到我这个分管领导,还有相关领导和主要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扒了一层皮。

谢天谢地,总算修成了正果! 因为来之不易,所以特别兴奋!这是我国教辅类报刊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也是我国传媒界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为此,山西省人民政府奖励语文报社100万元! 为此,报社专门召开了“语文报”成功认定“中国驰名商标”表彰庆祝大会。

我领到了分量最重的一块金色奖牌。奖牌上写着:

30年来,我在《语文报》的成长中成长,在《语文报》的发展中发展 我感谢《语文报》!我不会忘记《语文报》!我愿意永远做语文报人! 赋诗一首,藉以抒怀:三十春秋举手间,胸中万壑走云烟 半生认定一条道,两眼看破九重天。

四书五经不我厚,六弦七调由君弹等闲坐拥八面风,荡尽浮虚享百年(选自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纪念文集《历史与细节》)作者介绍赵建功,1956年2月生,山西省河津市人编审,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在语文报社工作至今先后任《语文教学通讯》编辑,《中学生文学》主编,语文报社发行部主任、副社长爱好文学,热衷书画获得的主要荣誉有:1999年被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山西省报业协会授予全省“报业先进管理工作者”称号;

2000 年被中国报业协会授予“中国报业百佳发行工作者”称号; 2001年被中共山西师大委员会、山西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工会山西师大委员会授予“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2002年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评为“第二届全国语文报刊优秀编辑”;

2006年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编辑评选活动杰出成就奖”; 2006年被语文报社授予“语文报成功认定中国驰名商标重大贡献奖”; 2007年被中共山西师范大学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