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燃文小说网123(锦文小说网)这都可以?

又到清明季,人生谁无经历过亲人逝世,奔丧,祭拜,大殓,追思。读了鲁兵先生的文章,发觉这图文字里行间不仅是对亲人怀念,生动叙述了一个大家庭前辈和小

燃文小说网123(锦文小说网)这都可以?

 

奔 丧鲁兵老编先说又到清明季,人生谁无经历过亲人逝世,奔丧,祭拜,大殓,追思这悲伤和思念不同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读了鲁兵先生的文章,发觉这图文字里行间不仅是对亲人怀念,生动叙述了一个大家庭前辈和小辈们结集在祖辈下的日子。

内心深处自爆了一个农村孩子对家乡的一片缅恋,孝道之心对“跳进龙门”事业有成的城里人来说,留住这份本色实属不易鲁兵先生不仅是国内有名的油画家,从他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到他扎实深厚的文字功底,顶尖出色的写作水平,想必与他在周浦中学读书时是文学爱好者有关吧。

二十七年前,元月十六那一晚,休息时已是十七日凌晨却辗转反复无睡意,朦胧中见墙上恍惚的灯影,突觉空间向四周幅射伸展......电子钟指针已从3字指到4字却还是没有倦意,我就意守丹田,呼唤远山,想象腾云驾雾中的天庭佛景,却隐约听到老母在呼我:“明早侬爷从县里回来,我要跟他去”。

我一惊,晃晃头,就像会议时几秒钟的瞌睡,逝去20多年父亲的影子悄然而过,猛然记起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已经痛苦挣扎了八个月......

▲母亲像我索性爬起来,到阳台上活动一下,整理晨务,准备电视台预约的录像,突然电话响了分明是弟弟颤抖的声音,“老娘今晨刚刚过世!”我愕然大惊!见时钟正是六点半我怀疑消息的真实性因二哥经常在通电话,每次都报平安。

我还准备假日前去尽点责任想象着母亲病愈的安排突然间,大半个世纪的熟悉身影就要消失了?根据老母的意志力,熬过冬日是没问题的这几天一直阴雨连绵,16日晴空万里不是吉兆吗?我用十几分钟收拾简单行装上了路跨出家门,却又下起雨来,泪水和雨水蒙住了眼。

我这多年回归故里之梦,就是靠着母亲的健在编织起来的那闪亮的锄柄、蓝印花的头巾、转动的纺轮、来回奔突的梭子,围着桌裙从柴灶后边转出身来,慈祥地呼唤“阿四”的景象永在我的心里.....由于浦东汽车脱班,我从公路弯进通往老家的小路时天全黑了,我顺着泥泞的路面水光,顶着旋转的寒风细雨,跨进了侄女的堂屋,见两支明晃晃的大烛后面,挂着我绘制的老母画像。

我突然觉得胸口发闷,喉头堵塞,跪下痛哭我这不孝之子,几十年竟没能实现伺候老人家的意愿,老娘真是白养我一场!

▲老宅是夜,妻子和老奶奶一直惦念的那最小的孙子也冒雨赶到根据弟弟安排,弟兄守灵到深夜,他叫我休息,我也实在太困,和二哥合睡一床记得22年前,父亲去世时,我们兄弟三人也合睡一床,回忆父亲的辛劳,商量共度当时的难关。

父亲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栋梁,我们担忧往后的艰难日子那时正值批林批孔,未能设置灵堂,亲朋好友也未全聚,我只能叫张大卫的书法老师写了一条大横幅,用粗壮的颜体在县城殡仪馆里举行告别仪式第二天,嫂嫂们早就起来了,灵堂摆起来,香火缭绕,供品满桌,猪头三牲,花圈绸缎,纸折元宝,鞠躬叩头。

请来了专业茶炉子担,搭起了棚屋,支起茶炉,全家动手,宅邻帮忙,亲朋好友,内眷外戚,坐拢来足足100多人老母的老家,由我去报丧进入那熟悉的老宅,这四十年前闭眼也能进出的每一个角落今日已经屋破木朽,那粗大的梁架已经发黑,地板全部腐烂,客堂、庭心、过弄,东西厢房悄然无声。

这浦东乡宅的典型建筑格局,眼看就要消失几十年前的嬉笑声仿佛就在昨天:没有战争只有时间、时间半个世纪,弹指一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望着低陷的地板,耳里回荡着外婆逗乐表妹的声音:“团圆镜子敲一记(下),房里小姐哭一声......”。

还有大舅舅的宽宏的男中音:“这一棵树,老态龙钟,尹的岁月........我们跟着唱,第一次摸到手风琴这是老母受教养的地方外婆只生两个女儿,都上过“洋学堂”,她们和叔公、婆婆都有着值得回忆的姑娘时代妈妈不止一次地谈起在外婆身边的幸福时光。

母亲十七成嫁到鲁宅,在严厉的家规下与父亲度过了几十年的创业生涯战争、灾荒、贫困、失业、养育儿女,依靠顽强的意志支撑到世纪的末端,悄然地离去了...姨娘拄着拐杖被叫来了,在小表妹的房子里,我告诉了老母的消息。

她显然没有得到讯息,伤心地嚎哭起来,老泪纵横地念道如烟的往事,……

▲母亲和父亲画像我们兄弟都未见过外公,据母亲说喜欢“白相”,年少气盛而早夭外婆守寡几十年,拉扯大两个女儿,熬出了头为了后继有人,姨母长期等待着招郎的机会因此,姨父是个东北沦落到上海的单身汉,无父无母无牵挂,姨母结婚时,连我这个排行老四的外孙也记得清楚,那时姨母起码已是三十出头了,结婚后,她退职在家,与外婆一起早出晚归。

我就常过来带领表妹,在外婆家住了二年光景,常听到外婆爽朗的笑声和姨父低沉的京腔见到姚家同宗的婆婆,太太及年轻长辈们的悲欢聚散外婆家离周浦十二里,她常常往来于姚、鲁二宅间半放的小脚在羊肠小道上走得飞快我们兄弟常在宅西的屋角眺望外婆和妈妈一起归来的身影。

弟兄们欢呼雀跃这是最最开心的时刻......不管饥饿、劳累,只要在太阳西沉的余晖中出现卖菜归来的亲娘和手提竹篮的外婆,三哥顺着小路奔跑,弟弟跟在后面呼叫,不管篮底是否有蛋糕那种开心和悬念,使兄弟们忘掉一切。

有时母亲不归,我们就沿着小路往西探候,走过高家木桥,陈家石桥,蔡家宅,孟姜堂,最远到六里外的赵家宅,在油菜花和麦浪遮挡的小道上,寻找到娘亲的身影,蹦跳着赶回冒着炊烟的鲁宅老屋,在煤油灯下听母亲脚踩纺纱车的呜鸣声。

每逢星期六的黄昏,大家等父亲从上海归来轮流去屋角看望那悠悠电磨灯,听那清脆的车铃声,等待那高大的身影跨进家门的幸福时光这时,屋里的油灯更加明亮是整个家庭最欢乐的时光分了家的大哥也会过来,除了吃的,有时还见父亲摸出赖以生存的命脉:钱,递给母亲。

星期天的早晨,父亲肯定从镇上回来,篮子里有肉、百叶、油豆腐这时可见父亲心情快乐,举止潇洒,语言幽默这个时代,也是互助组,合作化的兴旺时代二哥进了工厂,我们三兄弟在上学,大孙子在拖鼻涕的时代,乡下五谷丰登,生活有了转机。

老母从桌裙袋里摸出来的钱,打发油、盐、酱、醋而有余,还交了我三个兄弟的学费,盖起了二间房子,大家工作卖力,读书用功,还时时将两个宝贝表妹接来耍乐......本家和亲朋都来祭拜大婶叩了头,悄然坐在女眷的旁边一起折元宝。

她小母亲几岁,腰板笔直,饮食起居一直自理,去年我还见她在田里劳作呢她的最大优点是耳聋而不闻外界事,因而心态怡然老母却相反,耳敏,喜问,在众长辈中是能作主的人二妯娌形影不离,是这个村盘上最老的长辈

▲妯娌形影不离这里的祖辈都长寿,但到父辈一代就不行了大叔50多岁就去世了,父亲66岁离世,林川、根生的父亲都未超过60岁,这与他们年轻时的动荡及战争的苦难有关而今日,发臭的河水和不堪入目的环境,就可知道我辈将来之命运了。

叔伯兄阿东来叩头他是大叔的长子大叔家四男三女,在父辈四兄弟中子女最多现他家老四在新疆乌市也退了休,年轻时,和他相处时间最长,一同上学,一块儿下田,一起捉鱼,一伙儿玩耍,直到他参军去西北就再也没碰过面,也不知道他叶落能归么?。

荣江婶婶来叩头,还有阿兴婶婶也叫“家西头婶婶”金泉婶婶、根兴婶婶这些婶婶其实都有本名合作化、公社化时出工名单上都有:沈月林,蔡金珠,陆佩新...都是很好听的名字但这里已经惯用男人之姓,只须在男姓后加一个婶婶呼叫就没错。

致使我在考查家谱时,老祖宗四个女儿的名字也无人记得了中午设了十二桌,坐在一起的根生说,伲跟侬娘这辈子没有淘过气、红过脸,侬娘好实际上,文革中这里也不太平,七十年代我回家时,见到家屋墙上的标语和被撬烂了的地板,以及父亲被迫写的“检查“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农村的“革命”居然殃及到普通的工人和军属!这些“造反队”,押着父亲回乡批斗,他们的理由是:为国民党修过飞机,反对农业大跃进父亲和三兄从此病倒在家,使这个大家庭在20多年前就失去了大梁!

▲母亲和父亲文革中不分青红皂白的无情斗争,把参加过抗战救护队,解放上海时的护厂队、又为中国抗战空军修过飞机,仅在大跃进的浮夸风中说过一句实在话的工人老师傅打成反革命叫他怎么能想得通?元月18日出殡,二哥和弟弟借来了五辆小车,队伍也算浩荡。

出宅时,起了大风,女眷们大哭起来,气氛悲凉,大家庭的纽带断了,小辈们结集在祖辈下的日子一去不回了老母,老父,婶婶,连同未来的兄嫂等我辈,都是人生家庭前进路上的个个标杆,未来的家庭结构和人生观早已形成,并在标杆倒下的转折点分化、瓦解、繁荣或消亡。

殡仪馆近在赵家楼,汽车20分钟就到,整个场馆比20年前的县城那座气派三个厅都在用,但不久就轮到了母亲的告别仪式横幅拉了上去,姚龙珠是老母不太用的名字,宅邻大多叫她大嫂嫂,老祖母叫她阿荣拉或“新娘子”阿荣是父亲的小名,“阿荣啦新娘子”是母亲嫁过来祖母一直叫的称谓,直到祖母过世。

这称谓沿用到现今母亲有时也叫嫂嫂们为“新娘子”,一直到我妻这辈改口叫名字而母亲在外婆家却被叫成“小姐”我清楚记得,有位教书的锦文婆婆,碰到母亲时叫她“龙珠小姐”,他们大多将姑娘时代或媳妇时代的称呼,从年轻叫到入土。

人都有灿烂的年轻时代老母的光彩是在她十六岁之前,背着书包上洋学堂她是这辈女孩的佼佼者年老后是村里老年人中唯一知道天下大事者她知道七大洲和北冰洋,知道英吉利和法兰西,知道阿根廷的首都叫布利诺斯艾利斯一本民国地图册常常在煤油灯下查看,有时还要考我们的地理知识。

她清楚地给我们兄弟讲述五四运动的故事,叙述青年们被军阀枪杀时群情激昂、伤心落泪的情形在互助组和合作化时代,她因种植改良棉和突破亩产棉花的社乡纪录,获得县级劳模她是村中有名的纺纱织布能手,脚踏纺车上一手同时能拉纺出三根棉纱,一天能织三十尺棉布,全家七口人的衣帽鞋袜全部由她包下,弟兄五个是在她的纺织声中长大。

▲母亲用过的纺织器具灵堂里排满了亲属宅邻,兄弟的单位也来了人仪式开始,众人停止了哭泣弟弟用上海话夹着普通话,念着由我草拟的告别词当他念到“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闻不到你煮的饭香”时,喉头哽咽,随之侄女,媳妇和孙儿女们大哭!大伤心、大伤感!失去了奶奶,失去了太太,失去了老祖宗,闻不到包米香,见不到呼鸡赶鸭的身影.......“她是千万劳动者的代表,是浦东大地上的真正脊梁!”弟弟念到悼词的最后,声音盖过了哭声,这是对老一辈的劳动者的真正评价。

他们与大地同在,如阳光永生现在,头兜蓝白头巾的老人快要消失,由他们时代创造的优秀传统将会永生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将永远铭记这吃苦耐劳的一代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玻璃罩中的老母亲安详地合着眼,脸色略显苍白,大概是8个月没有晒太阳之故。

还在不到一年前的日子里,她还起早摸黑,屋前宅后,培育着刚出土的青苗,赶着迟归的鸡鸭在痛苦地挣扎了8个月后,带着对子孙和大地的眷恋,停止了她的劳作和叹息...我真不愿这熟悉的验庞消失,心胸俱痛,泣不成声,把整个告别队伍给堵住了......直到兄弟们把我拖开,老人家被推进了铁门。

这一步是人间地狱之界,在子孙的嚎陶声中,我想起那但丁之舟,叶片似地漂落,刚从水中冒出却又被吞没......再也无人给我整理行装,再也无人探视我的画面,查看色彩和笔触,谈起儿时的梦,唱起先辈的歌....按照规矩,迎接了骨灰,放于堂屋,即可去公墓入土,我们兄弟到了安放老父的方寸之地,安下了母亲之灵。

23年,老夫妻终于在一起,周围是他们熟悉的先辈和环境,沟沟浜浜,还有那细小的本地芦苇,水草和低田火光燃升起来,床架、棉被、蚊帐和冥币送给二老上冥国之路我猛然想起路途上和一位年轻和尚争论灵魂和转世之事,他坚持善恶因果之论,能求来世有好报。

母亲的灵魂何往?依我看,最好的归宿是留在我们两代人的记忆里....风卷着纸灰在寒风中飞舞,短暂的白天过去了,悲伤中又迎来了寒冷的夜照例是百十号人的晚餐大家闷闷地吃饭,一切秩序井然,然后散席离去屋里顷刻冷了起来。

我望着烛光恍惚中的母亲画像,她嘴上挂着劳累和苦涩长茧的手,无力地安放在膝盖上,蓝桌裙和蓝头巾已经退色,眼睛慈祥地对着我我泪如泉涌,追悔人生的每一次过失!现今老宅已经不存,新楼不断高升,城里的生活方式延伸到了乡村,没有天井,没有过弄,没有客堂和厢房,更没了大树,竹林和清澈之河。

外来打工者云集,屋里大铁门紧闭,垃圾堆积如山,河道发黑,鱼暇灭绝,早已不是吟诗作画的地方了,它和所有的城市郊区没有两样,只有我这个浦东菜园子,一个城中的乡下人,对于这片行将失去的村庄,存有着乡情和思念,因为这曾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一块桃花和油菜花盛开的地方。

▲母亲织的蓝桌裙和蓝头巾母亲的杉木床上有朴素的雕刻,纺轮上有优美的纹样,箱子里还有留给小孙女的二个土布,这是母亲给我最后的纪念站在她的老屋里,我突感到茫然而空冷,还回“家”么?一个没有了父母的家!想着杭州的急事,匆忙买票赶路,后面跟着儿子和妻子,一块儿赶回了杭城。

(浦东菜园子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于杭州)图片由为平台选用编辑/排版 家灵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好友让更多人看到#头条创作挑战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