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鸡毛换糖(鸡毛换糖的精神是什么)居然可以这样


共富观微信公众号 中必兴
“鸡毛换糖”是义乌的代名词,拨浪鼓精神是义乌人精神明清时期,义乌就有“鸡毛换糖”的习俗每年腊月,趁家家户户杀鸡宰鸭,义乌汉子肩挑担子出

鸡毛换糖(鸡毛换糖的精神是什么)居然可以这样

 

共富观微信公众号 中必兴

“鸡毛换糖”是义乌的代名词,拨浪鼓精神是义乌人精神明清时期,义乌就有“鸡毛换糖”的习俗每年腊月,趁家家户户杀鸡宰鸭,义乌汉子肩挑担子出门,用自家做的白糖换各种毛好毛卖钱,叫红毛;差毛做肥料,叫田毛“鸡毛换糖”是个苦差事。

人家在喝酒吃肉欢度春节,义乌人却带着干粮,脚穿草鞋,迎风踏雪,爬山过涧,手摇拨浪鼓,敲糖换鸡毛1970年代初,这个传统习惯被迫中断了当时,“鸡毛换糖”被视为“弃农经商”“投机倒把”,是必须割掉的“资本主义尾巴”。

1978年腊月,“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1978年底,许多饭吃不饱但是脑子活络的义乌农民,一听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就悄悄挑起货郎担偷偷出门了1979年初,冰河解冻,春回大地,中国回荡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声音。

但是,全国性的一些禁令尚未消除,上级部门对“鸡毛换糖”尚无定论,农民外出“敲糖换鸡毛”尚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地“如何看待农民外出‘敲糖换鸡毛’?”这就是当时义乌各级党政领导十分头痛而又难以回避的问题。

这时,杨守春站了出来,浙江日报站了出来1979年3月24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过去3个月28岁的义乌县委秘书杨守春采写的《“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刊登在了《浙江日报》2版2000来字的文章,如平地一声惊雷。

浙江日报收到了来自全省各地有关部门的批评信,严厉指责“用稿轻率”、“堂堂党报竟然公开为投机倒把分子唱赞歌!”但良知无敌,时至今日,此文被公认为叩响商品经济之门的“为民请命书”此文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义乌县平畴公社党委以新兴大队为例,算了一笔账:该大队110多户人家,300亩土地,一直是全公社数得着的高产稳产队,粮食产量高就高在鸡毛上。

到了1976年春节前,刹“鸡毛换糖”的风,全大队还溜出去一二十副担子,换来的鸡毛少了,总共只千把斤这一年生产队缺肥料,粮食也减了产1978年春节前后,公社党委松了松手,新兴大队便出去70多副担子,20天左右就收回鸡毛1万多斤,为国家提供出口红毛2000斤,价值近4000元。

更主要的是给生产队积储了鸡毛这一特等有机肥料8000多斤这一年虽然遭受严重的干旱,粮食总产和单产却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外出回来的社员把红毛和其他破旧卖给当地收购站,得了现钱,备足了1年的油盐酱醋钱一笔账算出了三个利:一利国家,二利集体,三利社员自己。

会上,平畴公社党委负责人老刘说:“‘鸡毛换糖’是社员正当家庭副业和集体贸易的综合,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实践证明,‘鸡毛换糖’利多弊少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办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我们为什么不为农民的富裕拍手叫好,而偏要设置重重障碍呢?”。

正月十五以后,外出的社员都满面春风地回到家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男女老少,还有外地邀来帮忙的亲戚朋友都围着桌子、筛子或者门板埋头选择红鸡毛有一件事却引起了干部们的注意:有个社员明明收回了500多斤鸡毛,自己却只承认200来斤。

经过多方调查了解,群众的心里话出来了:一怕干部翻老账,到时候弄个“发财致富”的帽子戴;二怕政治运动来了添麻烦,“吞到肚里吐不出(指退赔)”找到病症所在,马上开方下药平畴公社党委坚决落实多劳多得,谁收谁有的政策,并决定对那些毛交得多、质量好、贡献大的社员,给予表扬。

“政策落实人心定看了公社党委的一举一动,社员们提起来的心放下了不少社员把货郎担、拨浪鼓擦了一遍又一遍,收藏起来,待到来年春节时,再把响鼓咚咚敲”杨守春最后的行文如此欢欣1982年秋天,义乌允许农民进城摆地摊。

1982年5月,谢高华就任义乌县委书记面对当地干部的重重顾虑,他明确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8月25日,义乌县“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加强义乌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这是中国第一份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9月5日,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正式开业,允许农民进城摆地摊11月25日,谢书记在全县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上提出“四个允许”政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1984年10月,义乌县委、县政府确立“兴商建县”战略。

于是,“敲糖换鸡毛”从“地下”走到了“地上”谁也不曾料想,这一放开,居然真的让“鸡毛飞上天”1995年,谢高华在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富裕起来的义乌百姓也从未忘记他,每年的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期间,众多市民自发组成车队在义乌高速公路出口处,举着横幅、手摇拨浪鼓欢迎谢书记“回家”。

2022年秋天,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时光荏苒,四十年后的今天,义乌已经成为“购物天堂”,成为“世界的义乌”据统计,1982年义乌全县56.8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185.9万人,小县城成为超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四十年里,义乌当年的地摊小百货市场,已经迭代升级到第五代400余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市场年成交额从400万元增加到1866亿元,连续31年位列中国专业市场榜首;外贸进出口额突破38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全市市场经营户数8.5万户,市场从业人员数21万人,服务全国217万家中小微企业,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1500万个。

市场创造财富2021年,义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46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58元,稳居全国县域第一义乌居民收入数据,已经超过北京(75002元)、深圳(70847元)、广州(6.89万元)三个一线城市,仅次于上海(78027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让人民群众吃饱饭、让人民群众富起来,这是“鸡毛换糖”的义乌价值,也是今天“共同富裕”的时代追求。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