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有声小说白眉大侠(白眉大侠小说单田芳播讲白眉大侠)新鲜出炉

单田芳压箱底的白眉大侠,究竟是何方神圣?,单传忠,三侠五义,白眉大侠,评书

有声小说白眉大侠(白眉大侠小说单田芳播讲白眉大侠)新鲜出炉

 

作者|李开周,专栏作家,著有《武侠物理》、《武侠化学》、《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等书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谢绝转载我敢赌十块钱,凡是愿意花力气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小时候都听过评书,特别是单田芳先生的评书。

我小时候,大概七八岁那时候吧,我姥姥住在我们家她老人家七十多岁,眼不花,耳不聋,精精神神一个小脚老太太,但从来不找别的老太太串门打牌聊家常她只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抽烟,再就是抱着一台比两块板砖摞起来都要厚的大号收音机听评书。

她听刘兰芳的《杨家将》,听田连元的《包公案》,听袁阔成的《薛刚反唐》,但听得最多的,还是单田芳那时候单先生已经名满天下,从中央电台到省电台,从省电台到市电台,从市电台到我们乡镇广播站转播的“大喇叭”,只要一到中午十二点前后,到处都是单先生播讲的评书。

我记得那时候,她听过《隋唐演义》,听过《乱世枭雄》,听过《三侠五义》,听过《白眉大侠》,听过《童林传》,听过《三侠剑》,听过《明英烈》,听过《连环套》,还听过一部现在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的《铁伞怪侠》,那也是单先生播讲的作品,讲的是岳飞后人岳霆闯荡江湖的故事。

之所以记得住这么一长串书单,是因为我也听过这些评书我姥姥抱着收音机在院子里听,我坐在屋里小书桌跟前听,眼睛看的是作业本,耳朵里听的是单先生云遮月的哑嗓子:“徐良和小诸葛沈仲元来到院里一看,对面站着个高大的僧人,此人身高九尺挂零,长得相貌凶恶,五大三粗……”。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评书的艺术价值并不高,可是故事性强,通俗好懂,引人入胜那时候可没有别的娱乐,家里没钱买电视,就算有电视也不能像收音机那样随身携带,可以一边干活儿一边听所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上学的孩子,老老少少都爱听单田芳。

我每天上午放学回家,帮我妈烧火做饭,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支棱着耳朵,就等广播里传来最振奋人心的那句通告:“现在是评书联播节目时间……”即使到了今天,我都年近不惑了,仍然有听着单田芳入眠的习惯——睡前打开手机,点开一个电台APP,找出下载的《白眉大侠》,随便从哪一集开始播,单老的声音响起来,我们回到童年时代,然后不知不觉就睡熟了。

如果您跟我一样也有这个毛病,那么好,请一起举杯,向单老的在天之灵默默致敬单老二十多岁登台,从艺五十多年,一生播讲过一百多部评书,我只听过其中三十多部,要数最喜欢的,还是那部《白眉大侠》至于《白眉大侠》讲的是哪朝哪代哪些人物,别人或许不知道,今天看这篇文章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所以不用啰嗦。

我今天想跟大伙聊的是,这部曾经影响无数受众,曾经比金庸小说还要火的经典评书,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当然,单老播讲的《白眉大侠》是他自己的版本,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出版了同名纸质书,作者就是单老本人。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描述的:“《白眉大侠》是单田芳根据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创作的续书,是由清末传统文学《小五义》、《续小五义》等作品创作改编的评书作品”这个描述大致准确,但太模糊,太简略,丢失了一些中间环节,并且没有追溯到源头。

说它大致准确,是因为《白眉大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脱胎于《三侠五义》《三侠五义》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包拯为引子,从包拯多灾多难的幼年开始讲起,到包公进京考进士,途中结识南侠展昭,然后考中进士,进入官场,结识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收为四大护卫,然后向皇帝举荐展昭,使展昭得封“御猫”,然后陷空岛五鼠中的锦毛鼠白玉堂不服展昭,然后白玉堂被捉,他的结拜兄弟前去搭救,被包拯感化,于是五鼠与御猫一起为朝廷效力,协助包拯办案,直到最后平定襄阳王之乱。

《三侠五义》里的三侠,是指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以及并称双侠的丁兆兰和丁兆蕙;五义就是早先混迹陷空岛、后来投奔包公的五鼠,包括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这部书以包拯查案为主线,但实际上写的主要是三侠和五义,所以它不是庙堂演义,而是江湖演义。

《三侠五义》是在清朝末年成书的,成书后不久即推出续集《小五义》《小五义》全称《忠烈小五义传》,又名《续忠烈侠义传》,成书最迟不晚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说的是襄阳王谋反,包拯的门生颜查散去查办,锦毛鼠白玉堂随同保护,孤身独闯襄阳王府,陷入铜网阵,死在乱箭之下。

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蕙、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黑妖狐智化等人为白玉堂报仇,没有成功这时候,穿山鼠徐庆的儿子徐良、钻天鼠卢方的儿子卢珍、彻地鼠韩彰的义子韩天锦、锦毛鼠白玉堂的侄子白芸生、北侠欧阳春的义子艾虎,五位英雄后代长大成人,与三侠等人齐心协力,破了铜网阵,铲除了叛贼,维护了大宋平安。

也就是说,从《小五义》这部成型于清朝末年的作品开始,徐良以及他的结拜兄弟们基本上都已经浮出水面,为后来的《白眉大侠》奠定了基础如果仅有《三侠五义》和《小五义》打底子的话,单老恐怕还创作不出《白眉大侠》,在这部经典评书与《小五义》之间,其实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跳板,那就是民国前期出版的《白眉大侠》,以及民国后期出版的《白眉毛》(一名《白眉毛传》)。

民国版《白眉大侠》由武侠小说家何一峰创作,1930年由上海育古山房出版《白眉毛》则由另一位武侠小说家江蝶庐创作,1946年由上海鸿文书局出版这两部书将“小五义”里的徐良单独挑出来,叙述了徐良从学武到成名的历程。

单老出身于曲艺世家,父亲单永魁是弦师,母亲王香桂是评书演员,大伯单永生会唱西河大鼓,三叔单永槐会说评书,外祖父王福义是竹板书老艺人,三舅王来君也是出名的评书演员但是在这个曲艺大家庭当中,只有三舅受过两年的私塾教育,其他人因为幼年贫寒,都没有读过什么书,他们开讲的评书几乎都是来自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

但是单田芳先生则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为在他少年时代,母亲王香桂是东北地区最红的评书演员之一,只要登台演出,必定场场爆满,收入是非常丰厚的,供得起他上学用单老后来在自传作品《单田芳说单田芳》中的话说:“鼓槌一响,黄金万两,茶社观众天天爆满,白花花的银子又流进我们钱包,有了经济收入。

”单老小时候读过很多书,从《隋唐》、《明英烈》等“长袍戏”,到《三侠五义》、《小五义》等武侠书,他都爱看不但看,他还做记录他不但记录书上的故事,也记录母亲、舅舅、师父、师兄们口传的故事所以他后来登台之时,能讲的素材要远远超过他的师长和同门。

他们单家的门里活儿是“长袍书”,也就是《薛刚反唐》、《三国演义》这种历史评书,到了他手里,无论历史评书、武侠评书,还是反映时代风尚的新式评书,他都能信手拈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单老创作《白眉大侠》这部评书时,不仅从清末作品《三侠五义》和《小五义》吸取了营养,也借鉴了民国同名作品《白眉大侠》和《白眉毛》的故事结构。

不过比较之后就能发现,单老构架长篇和推进情节的功底,以及他塑造人物特征的本事,都要远远超过他借鉴的这几本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