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不要告诉别人韩子昂(韩子昂为什么会死)

小时候观看《ET外星人》时,Elliot载着E.T.在空中飞翔的画面,至今还深深留在脑海——电影传递的温情,留下的美妙幻想——幻想某一天也能偶遇

不要告诉别人韩子昂(韩子昂为什么会死)

 

小时候观看《ET外星人》时, Elliot载着E.T.在空中飞翔的画面,至今还深深留在脑海——电影传递的温情,留下的美妙幻想——幻想某一天也能偶遇外星人,一起经历有趣的故事那一刻,直至现在,这种情怀和幻想一种存在脑海。

自从孩子诞生后,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电影,一直在努力让孩子也能像我一样能看到这样的电影,让他的人生情感中,也能多一份这样的温情,他的求知生涯中,也能多一份这样的幻想和探求。

终于,我们等来了《流浪地球》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原著,通过原著和电影的对比,我们会发现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怀更有积极意义,更适合大众接受,也更能给观影的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在采访中,吴京说:“束缚我们自由的并非地心引力,而是想象力,创造力。

挣脱束缚,飞向自由,这就是电影《流浪地球》故事的核心内核,这就是中国人的美学,这就是中国人现在的科学进步,文化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未来的展望,我更希望《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的第一部科幻史诗般的电影能够给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科幻的种子。

当孩子看到相对熟悉的上海标志建筑物,看到地面冰天雪地的情景时,很自然流露出了一种恐惧,对未来人类世界面临的灾难的恐惧如果影片沿着原著的情绪,孩子自然而然内心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惧会更加强烈但电影中救援队的坚毅,世界各地的救援队员的团结坚守,孩子自然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人类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生而为人,是值得自豪,一个有坚毅,有大义的人,是自豪的这是平时生活和学校的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电影最后各种族的人类选择了希望,联合起来点燃木星,拯救地球,宏伟的画面,感人的画面,燃起了孩子家园和希望的情怀。

人类大家园的观念和意识,人类众生团结的情怀,人类永怀希望的情怀,都在孩子内心慢慢地拓展开了

观看完电影,孩子就连续问了我好几个问题:“我们现在地球是什么样?”“地球能找到新的星系吗?”“我们人类未来是那样的吗?”……这意味着孩子对地球、对太空、对未来的探求已经开启了孩子的思维触角已经从自身、从地面延伸到了大家园——地球,延伸到了地球之外的太空,孩子的脑洞也洞开了。

这多么令人激动和兴奋呀当一个孩子的视野越宽广的时候,他的求知欲望,他的探索热情,可以确定地说已经点燃了网上不少科学专家纷纷点赞《流浪地球》,包括国外顶尖的导演、电影制作人也点赞,都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的新纪元。

但我更想说,《流浪地球》将开启中国科幻教育的新纪元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孩子,甚至开学后,孩子们在学校里会纷纷讨论他们所观看的《流浪地球》,谈论他们所认识的地球,他们所认识的宇宙。

《流浪地球》燃了,燃起了孩子求知的火,燃起了孩子希望的火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三个问题如果不在看电影之前或者观影之后与孩子进行一番讨论,年龄15岁以下孩子的三观很可能就跑偏了!所以,作为一名家长,我们要和孩子讨论一下下面这三个问题:。

●讨论1:刘启和妹妹朵朵的行为,是否妥当《流浪地球》最大的问题可能就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里,主人翁刘启和妹妹朵朵的故事内容有可能会严重误导青少年。

电影开始阶段看到的妹妹韩朵朵,在学校里呈现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叛逆,厌学,酷影片中刻意让班长用特别虚假的腔调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其实是对正常接受教育的同学的一种丑化也许有人辩解说这是在讽刺当今中国的教育弊端,但是,孩子们能理解到这一层么?。

显然不能。

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即使在影片设定的星际航行时代和悲情笼罩的灾难氛围中,人类一代接一代地传递知识,仍然是生存繁衍下去的必须学习,探索,正是人类在已知物种中成为最强大族群的原因!按照影片设想,地球流浪计划需要2000多年才能完成;需要很多代人接力,用学识驾驭科技装备、应对未知挑战,人类才能抵达新的安全轨道。

再说问题最大的刘启这个大男孩刚出场时,身上充满暴力色彩,口吐脏字,动辄武力攻击他人为了能让妹妹逃学,为了能去地面,刘启竟然在学校制造灾难和混乱!他与“黑社会”造假团伙交易,谋取合法身份,这和今天的伪造身份证和出国护照毫无区别。

在没有驾驶资格的情况下,他以偷的方式开走了运载车,与其它车辆连碰带撞地驶向心中的远方甚至刘启进“拘留所”后,姥爷还为他行贿,在拘留所里他还不忘暴力袭击他人

如果这样的行为被社会接受,我们的孩子会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如果有人效仿呢?所以,电影一结束,大人就要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影片把他刻画成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前半段,他做的对吗?一位律师指出,按照现行法律,刘启至少触犯了三条刑律。

我们决不能让青少年以为:以违法手段实现自己的合理目的是可以被接受的●讨论2:影片中的父亲形象,如何看待《流浪地球》中,为让大多数人能够活下去,人类残酷地选择了“抽签”进入地下避难所因为名额有限,吴京饰演的航天员刘培强无奈放弃了身患绝症、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妻子,决定让4岁的儿子刘启和孩子的姥爷韩子昂进入地下城。

而这,正是刘启不能原谅父亲、对他屡屡不尊的原因仇恨给了自己生存机会的父亲是否符合情理,可能没有标准答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让孩子提出想法刘培强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要是你,你会怎么做?这其实已经不是故事的合理性问题了,也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责任问题,而是如何对待生命权的问题。

我们不妨抓住电影热点,让我们的孩子对生命有更多理解,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和他们未来的担当也很重要

《流浪地球》中,其实父亲的责任感和正能量比比皆是,这一点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从气势磅礴的特效画面中准确找到吴京、吴孟达和李光洁分别饰演的航天员、驾驶员和救援队长,在电影里都是父亲电影中的人类已经进入全新星际时代,但父亲们的形象仍然是传统文化中的父亲。

几位主要父亲角色有着中国传统好父亲的共同特征:坚毅刚强、无惧一切危险;默默付出、不在乎成败得失;不善表达,但在他心中你是占第一位的!

他们身上造成的一些矛盾、形成的一些遗憾很值得当代父亲思考他们身上还有另外一些精神标识:他们都有家国情怀,他们心中有大我,他们愿为他人、为人类做出自我牺牲与孩子们讨论一下父亲角色,我们的孩子会更加成熟●讨论3:

如何看待牺牲和人工智能的未来《流浪地球》中最让人感动的,其实是李光洁饰演的救援队长,以及他的队员们!灾难来临,他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义无反顾地执行领受的救援任务这很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英雄,当其他人逃离危险的时候,他们往危险的中心冲去!。

在救援过程中,队员们遭遇了很多艰险当运载车行驶到上海地区,大陆板块发生断裂引发地震,他们几度处在死亡绝境在崩塌的峡谷、在倾覆的大厦、在废弃的电梯(电梯里的照明灯光是哪里来的,我一直没想明白)……他们舍身忘死,互相救助,连眼皮都不眨一下!。

他们的唯一信念,就是将“火石”运到目的地,保存拯救人类的希望!电影观众几次以为他们得放弃任务了,而他们仍然在坚持有一个画面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失去了强大的运载车之后,队员们迎着寒风拖着沉重的“火石”在冰雪中前行!。

牺牲是惨痛的,有些牺牲甚至感觉是徒劳的前赴后继的队员们以身为炬,才是最终点燃拯救地球之火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一切,在宇宙空间站的控制者(莫斯)眼中,究竟有没有意义?影片中的莫斯是空间站中拥有最高权限的机器人,但是莫斯执行的,一定是人类编辑好的程序和控制指令。

在什么情况下放弃地球,在什么情况下放弃空间站,应该也是人类的意愿

有人说,既然莫斯早就计算出人类已没有希望摆脱木星,为何一直欺瞒人类,让他们无谓牺牲?也有人说,看完电影觉得莫斯才是对的,是吴京(刘培强)太冲动了,空间站应该承载着人类希望的火种活下去,地球虽躲过了这次灾难但还会死在下一次上……这些想法是否合理?我们都可以让孩子们发表意见。

莫斯杀死了帮助刘培强的外国宇航员,这属于什么性质?当刘培强想用空间站点燃木星,莫斯则果断切断了通讯联系……要知道,莫斯的行为是人类设定的,所有的优先权都是在对人类最有利的原则下制定的那么片中很多牺牲的意义,我们是否要换个角度重新看待?。

当智能机器人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否会像莫斯那样试图主宰人类命运呢?无论如何,推荐大家带孩子一起看看这部电影,尽管有学者指出影片中存在一些科学常识上的错误,但仍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片子在震撼的场面里,隐藏着许多值得和孩子一起明晰、一起鉴别、一起珍藏、一起抛弃的东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