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万万没想到谖怎么读(谖怎么读什么意思)

俞春霞,扬州市甘泉中学语文教师。立根乡土教育,享受平凡拒绝平庸。感恩君姐,感恩湿地,匍匐语文湿地,决心做一只狂奔的蜗牛。

万万没想到谖怎么读(谖怎么读什么意思)

 

导读列表【谖草专栏】春霞读王君(一)沉入词语,在词语中出生入死(上)【谖草专栏】春霞读君姐(二)【谖草专栏】春霞读君姐(三):“整合”中的惊喜春霞读君姐(四)虚词、标点,低头静心方才得见!文/俞春霞人生就似在爬坡,爬到什么层次,看到不同的景。

不曾到达一定的高处,心中匆匆想着高处的景美,常常忽略了近处一些寻常又不寻常的景教师解读文本也一样,不同年龄,不同的修为,对文本的切入点是不尽相同的从前年轻教高中,看初中的语文老师在一个词句上逗留半天,心中很不以为然,这也太琐碎了吧?后来自己教了初中,不知不觉间也能在一些词句中品尝出“满口芳香”来。

直到认识王君,君姐。在她的文本解读案例中,常常见其在一个“标点”一个“虚词”上费尽思量,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浅薄。

标点《背影》中——父亲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君姐说,父亲既然都说出自己“大去之期不远”这样严重的话题来了,为什么不用“!”而用“”呢?引导学生说出:他是在故作轻松,掩饰自己的想念。

继而引出《背影》背后的故事这样,《背影》就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父爱的主题了,而是到了人本身,到了生活本身一个标点符号的切入却打破我们心中对《背影》惯常的贴“父爱”标签的符号,真让人耳目一新!《老山界》中——。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君姐说,如果改一个标点符号,我们会读得更好,作者的情怀也会表达得更鲜明引导学生将句末的“”改成了“!”结果诵读效果立马出现了适当调整,会出现奇迹,智慧之举《松树金龟子》中——

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我抓住机会跟踪它们,观察它们雄虫满怀激情地展开触角末端的折扇,悄悄地反复向停有雌虫的树枝飞去,它们的黑色身影掠过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飞飞停停,左右盘桓。

君姐说,这两段文字,都有标点不恰当的地方,改正出来引导学生指出,第一句第一个“,”可以改成“”或“:”;第二句,“飞去”后应用“”因为这个句子到此结束了天,多么大胆的质疑,多么敏锐的目光啊,叹为观止

虚词《社戏》——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君姐:请各自设计出这句话的潜台词学生:老旦啊,老旦啊,你千万不要出现啊学生:天啊,老旦你怎么还是不请自来了,这怎么是好啊!……虚词“终于”的意思就这样明晰了,不是期待的“终于”,是不想却最终逃不过的“终于”。

小孩子的心理跃然纸上妙哉,鲁迅!妙哉,君姐!《阿长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君姐:一个“却”,一个“确”怎么理解?明确:“却”,阿长之爱和别人之爱不一样,越愚昧越震撼人心,越质朴越感天动地。

“却”中有作者的惊喜,更有作者的感动“确”则暗示了作者幼年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个中有还有故事在虚词中品析人物,果然细腻!读着君姐的文本解读,我逐渐改变了对“标点”“虚词”的“三观”:从前/虚词标点就像是衣服袖子上的一个不起作用的扣子/是我门前的小河边经常视若无睹的彼岸花/抑或是我窗前蜘蛛网上的不入眼的小露珠/从前,虚词标点就像是我最普通最不在意的邻家小妹/抑或是我看的一部主角纷呈的大戏中的路人甲/当我的脚步匆匆/当我的眼光向上/它们都被我粗鲁地踩在脚下。

如今/虚词标点是我眼中黑幕上的星星/是蚌壳里的珍珠/是通往人物内心的一把金钥匙/是作者含蓄的一滴清泪/是打开格局的一块撬门砖。眼睛就此亮了。

等我自己再上《背影》——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引导学生:此处的“!”号中,你能读出什么?家境颓唐,面对儿子的悲伤,父亲用特别肯定的话语给儿子打气,其实也是给自己惨淡的内心一种暗示。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是妻儿的天,可是他自己何尝不需要别人的安慰那个社会“父为子纲”的形象凸显出来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边“再三”态度坚决,对返程无虞的自信;一边“只”写出父亲的“固执”。

两父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出一辙这样的父子之间发生矛盾也是再正常不过父亲的话里的“!”,是命令也是商讨,只是不管怎样结果都是一样真实地写出儿子虽已成年,在父亲的眼里还是孩子父亲是个不会表达爱的人,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作为儿子的作者在那个年龄不能体会呢。

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真”和“太”两个副词的连用,再加一个“!”表明了我做了父亲后回忆往事和自己的父亲共处时觉出了自己当初真是幼稚得可笑,是发自肺腑的愧疚和自责,也是僵硬的父子关系打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哇,果然“虚词”“标点”中都蕴含了作者的深情,能看出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虔诚的心去写自己的父亲呢,完全符合王君老师的行文“真小新”的标准等我再上《我的母亲》——我发现作者对失去母亲深切的痛和憾,但是作者很少用“!”。

比如: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看似平淡的语言,在虚词“就”中情感暴露无遗,十三岁就失去了母亲,令人疼惜再如: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依旧平淡的话语,一个“才”字,写尽对母亲的怜惜,二十九岁多美好的年华啊,就香消玉殒了,人们不禁要问:是谁造成的这个悲剧?腐旧的社会!。

语气平淡,何尝不是作者在轻声哽咽,越是这样平淡的语气越让人动容正应了那个旋律“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曲终,斯人已去,听者业已满面泪痕佛家有言:众生平等终于知道,在文章中一字一点都是有同样分量的。

可惜,从前血气方刚的我,不曾见其实回想来,我们不也是别人眼中的一个逗号,一个顿号,最多也就是一个惊叹号我们不也是别人眼中的一个“也”,一个“又”,最多也就是一个“啊”低下头,静下心,不再忽略一个标点,不再忽略一个虚词,就像我们不再忽视自己一样。

顿悟:昭君教我解析文本,何尝不是教我为人?

作者简介:俞春霞,扬州市甘泉中学语文教师。立根乡土教育,享受平凡拒绝平庸。感恩君姐,感恩湿地,匍匐语文湿地,决心做一只狂奔的蜗牛。

王君新书《一路修行教作文》正在印刷12日出库16日到京17日入库18日发货预订启动,即日起到1月16日截止,6.8折优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湿地微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