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没想到皴(皴是什么意思)

前人长期观察自然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出山水画的基本绘制技法:勾、皴、擦、点、染。勾,用笔以线的表现为主,主要用于轮廓及结构明确处,将物体的

没想到皴(皴是什么意思)

 

山水画绘制技法山石是山水画中最基本的内容。前人长期观察自然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出山水画的基本绘制技法:勾、皴、擦、点、染。

勾,用笔以线的表现为主,主要用于轮廓及结构明确处,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关系勾勒出来它起到撑起骨架的作用皴,原指人的皮肤开裂的纹理,移用画上,表现山、石、树给人的感觉,又体现对象的质性(刚或柔,如对土山以披麻皴表现土质之柔)。

整体概括为三种:线皴(以披麻为主)、面皴(以斧劈为主)和点皴(以豆瓣、雨点为主)擦,运用擦笔须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它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或使皴笔浑成,增加过渡墨迹点,也称点苔,它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的附生于石、树上的小植物,或远山(远景)的小树;或提醒画面,使之更趋精神。

染的作用在山水画中主要是丰润笔墨、统一画面、调合气韵。

①勾 ②皴 ③擦 ④点 ⑤染皴法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的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皴法的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有披麻皴、解锁皴、折带皴、牛毛皴、米点皴、雨点皴、豆瓣皴、刮铁皴、钉头皴、斧劈皴等。

《仿王蒙山水图轴》清·王原祁斧劈皴斧劈皴是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其用笔如斧劈木之痕,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多呈此状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属于面皴斧劈皴源于五代,盛行于唐宋,南宋的山水画家将斧劈皴用于水墨山水,表现出水墨苍劲的 风格。

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然后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披麻皴披麻皴是表现土山外观的主要方法,皴的笔法如开的麻披状,呈长线条,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构和脉胳的体积感多用来画我国南方的山水。

卷云皴卷云皴又叫云头皴,运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犹如云彩一般,因此得名这种皴法由北宋山水画家郭熙首用,而郭熙的《早春图》就是采用卷云皴绘制的卷云皴法,用含蓄的圆笔中锋,以湿笔皴出山石轮廓,凹处以片状或卷曲之笔密皴,中侧锋并用。

《早春图》宋·郭熙豆瓣皴豆瓣皴是点皴的变体,形如大小相间的豆瓣,聚散有致,因此而得名豆瓣皴笔需蘸淡墨后把笔锋按扁,擦写出上圆下齐的点,墨色逐渐加深层次不宜过多,两三层即可皴画时,不能填满,要适当留白,以体现山石的受光面。

关仝的《山溪待渡图》透露了这种皴法的排列样式,特点是大小间错的豆瓣形状,聚散有致

《溪山行旅图》(局部)宋·关仝荷叶皴荷叶皴因皴笔从峰头向下,其皴法结构主体形如荷叶的筋脉而得名荷叶皴常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的深刻的裂纹荷叶皴外轮廓亦柔亦刚;柔美的用于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冲刷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刚劲的用于表现北方的高山峻峰。

元代赵孟頫以“复古”来改变南宋画院的弊习,山水常以荷叶皴表现,代表作品《鹊华秋色图》等,作品中山峰的最高处为起点,一线垂直而下,然后左右延伸支线,以此表现山脉的起伏变化

《鹊华秋色图》(局部)元·赵孟頫折带皴折带皴因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名绘制时用侧锋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折带皴常用于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用“渴笔”(笔头水分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刮铁皴刮铁皴和斧劈皴一样都是面皴法,由宋代李唐首创刮铁皴的特点是: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由此得名与斧劈皴相比,刮铁皴用墨含水量较少,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沉着有力,适合表现石质坚硬的山石。

《横塘图》明·文征明米点皴 米点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从董源的米点皴变化而来的,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常用于表现江南水乡初雨后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牛毛皴牛毛皴是元代画家王蒙从“披麻皴”和“解索皴”变化而来一种皴法,这种皴法细若盘丝,厚若牛毛,因此得名。

牛毛皴适合表现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苍苍的景象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就是牛毛皴的典范作品

《夏日高隐图》元·王蒙(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学习更多绘画知识,关注头条号:绘画视界。一直是你绘画路上的良师益友,简单而有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