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全运会几年举办一次(全运会几年举办一次下次啥时候)
接地气的比赛更好看——透视第十三届全运会改革探索之一进入火热的7月,第十三届全运会19个群众比赛项目决赛全面展开,8000余名业余选手在首次为普通群众搭建的全国顶级
接地气的比赛更好看——透视第十三届全运会改革探索之一进入火热的7月,第十三届全运会19个群众比赛项目决赛全面展开,8000余名业余选手在首次为普通群众搭建的全国顶级竞技平台一展身手“全民全运”的改革将给已有58年历史的全运会带来哪些改变,能否借此带动全民健身的发展?未来的一个月或许是最佳的“考察期”。
回归全民大势所趋自1959年首届全运会举办以来,全运会在我国体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创办之初,全运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统筹全国体育资源和力量,调动地方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争取好成绩,为国争光,展现国家实力,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随着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全运会与奥运会的结合愈发紧密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全运会由奥运会前一年举行调整到奥运会后一年举行从1997年开始,全运会设项开始与奥运会看齐,仅保留武术、棒垒球(2008年后暂别奥运会)等极少数非奥项目。
全运会由此变得愈发突出竞技属性,成为奥运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全运会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以奥运和金牌为单一评价模式的运行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过去几届全运会,由金牌负载的过度利益导致的负面新闻时有曝光。
体育学者卢元镇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全运会的价值不应只体现在体育系统内部,体育是与全体人民息息相关的事情要意识到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不能简单割裂,全运会才能找到新的坐标”近些年来,“全民全运”的呼声日隆,全运会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由此,第十三届全运会诸多项目向大众打开了大门。
赛事定位仍需明晰从第十三届全运会的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全运会正试图把高水平竞技和大众参与“嫁接”在一起19个群众参与的项目“登堂入室”,来自天南海北的体育爱好者在全运会的舞台上一展身手,收获属于自己的骄傲与快乐。
“我要上全运”,广大体育爱好者用这样的口号,表达出对全运会的向往不仅如此,第十三届全运会在游泳大项的3个小项上也向业余选手开放,田径、游泳、体操、乒乓球等26个大项都接受全世界外籍华人、华侨中的高水平运动员报名参赛。
对此,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说:“这种改变初衷非常好,以前高精尖的比赛也开始接地气了但也要注意具体如何操作落实,专业和业余运动员的身份问题怎么区别清楚,比如曾经有过体校训练经历,没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省体校不合格退回来的,这样算不算专业运动员?”在今年4月底进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首个群众项目决赛马拉松比赛的报名阶段,便有一名选手在公示阶段被发现有专业注册经历而被取消了报名资格。
此外,群众项目的大量加入,让全运会的定位也开始变得模糊,任海说:“全运会是服务于奥运争光,还是要兼顾全民健身?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和业余选手的参赛目的不同,一个是要出成绩,要表现;一个是参与,在体验中感受快乐。
全运会的定位和价值如何体现发展需求和时代特色,构建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的赛事体系,应该仔细考虑第十三届全运会迈出了积极的脚步”积极融入发展潮流近年来,除了项目设置改革,“全运瘦身”的呼声也非常强烈如今,从4月开始的各类群众项目比赛,进一步增加了主办方的压力。
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在不增加人数、比赛时间和场地设施的前提下,也已将除柔道、小轮车外的所有东京奥运会新设小项列入比赛日程,这些都考验着东道主的赛事运行能力从发展的角度看,第十三届全运会的种种改革举措,有利于改变过去的“高冷形象”,让全运会真正走进大众,有利于全民健身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中国体育的项目布局,让体育发展更多元更丰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各地体育部门的政绩意识,推动良性竞争。
率先展开的马拉松群众项目决赛经过严格的成绩筛选后仍有4000多名业余选手跻身决赛,乒乓球、羽毛球以及气排球等群众项目的预赛空前火爆,既印证着全民全运的必要,也折射出全民健身的巨大潜力实际上,放眼当今国际体坛,“接地气”已经成为一股潮流。
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冬奥会的项目调整,一个主导思路就是增加大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如冲浪、轮滑等,力图扩大参与面,吸引更多人投身运动之中当不再仅仅围绕“奥运争光”,而是以积极求变的姿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全运会一定能开掘更富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动力。
关注度越高 生命力越强——透视第十三届全运会改革探索之二回顾新中国体育,全运会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它被认为是新中国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和风向标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全面接轨“奥运争光”计划,再从“共享全运”“节俭办赛”到“全运惠民,健康中国”。
在全运会58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体育的价值取向不断丰富,人们看待全运会的视角也更为多元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努力破除机制障碍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体育里程碑式的大事,朝气蓬勃的新中国运动健儿展示了自信自立、热爱生活的风貌。
而1983年的第五届全运会,则是中国重返国际奥运大家庭之后的首届全运会在新中国竞技体育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全运会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将全运会举办时间调整为奥运会后一年;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的设项全面与奥运会接轨,并将奥运会金牌带入全运会计算。
进入新世纪,中国军团跻身世界体坛最强竞争者的行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登上金牌榜首位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负责人表示,全运会是国内练兵的主赛场,是选拔和培养奥运人才的重要渠道和舞台在奥运争光计划中,全运会的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体操、举重等项目上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竞技人才,创造了许多好成绩,圆满完成了奥运会备战任务,充分发挥了竞赛的杠杆和资源配置作用。
另一方面,与中国选手在国际赛场争金夺银的形势形成反差的是,全运会的关注度近几届有所下降面对日益高企的改革呼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全运会也开始积极探求自身新定位比如,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关于新建体育设施赛后利用的考虑;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践行“节俭办赛”理念;即将举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公布七大改革举措,增加群众比赛项目等。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负责人表示,要以全运会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深化体育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破除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利益藩篱和机制障碍挖掘赛会综合功能,让全运会成为群众的节日有人把全运会比喻成“以各省区为单位参加的奥运会”,在以往以金牌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里,各省区市体育部门都会将全运会的成绩和排名,视作衡量一段时期内体育工作好坏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
2015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发文,取消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奖项的评选,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负责人表示,要从根本上扭转金牌至上的政绩观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全运会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挖掘并发挥综合性运动会的多元价值和综合功能。
眼下,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项目比赛正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姚喆文,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柔力球技艺精湛,“特别希望到大舞台上展示,观众越多,我就越想表现”年近50岁的北京市龙舟队队员马玲玲带伤备战,日均徒手划桨训练2000次,“为了全运,为了心中的梦想,拼一把,没有下次机会了”。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认为,一个运动会的主要价值体现在项目设置上,增加群众比赛项目让全运会成为群众的节日,这种思路值得肯定长期以来,全运会遵循奥运会的竞赛体系,奥运会的设项变化在全运会上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
例如,橄榄球、高尔夫球在成为里约奥运会项目之后,也第一时间进入第十二届全运会而第十三届全运会并没有完全“复制”东京奥运会的项目安排,空手道、冲浪项目受一定条件制约,不完全符合列入全运会项目的标准和条件相反,龙舟、舞龙、柔力球、太极拳、健身气功、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等覆盖各年龄阶段、各类人群喜好的非奥运项目纷纷进入全运会。
钟秉枢说:“无论参赛的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选手,都竭尽全力,都要争胜,超越自我从这个角度看,群众比赛项目和竞技体育项目的金牌是一样的,是等价的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健全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取消全运金牌榜,奥运金牌与地方体育部门不直接挂钩。
有人为此心怀顾虑:既然全运会和奥运会没有关系了,还有什么理由让各省区市为奥运会投入呢?对此,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负责人表示,要通过全运会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引导地方把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放在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水平、培育体育精神等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奥运争光计划在体育发展的新时期有新的收获。
第十三届全运会设20项田径和14项游泳小年龄组比赛,群众比赛项目则让普通体育爱好者参与到全运会的激烈竞争中,一些项目还鼓励高水平业余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这都是创新选材思路、拓展选材范围、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奥运会备战、从更广阔的范围中选拔竞技人才的重要举措。
“未来能为中国体育争光的人将来源于多元培养体系,这也将推动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之前有李娜和丁俊晖这样的模式,现在有男子冰球队的选拔和组建模式,都在往这个方向改变”钟秉枢说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勇夺冠军。
郎平执教中国女排期间,运动员都向往入选国家队,各省市体育局也全力支持,国家队一呼百应,各方一路绿灯同时,市场手段也没有缺位,复合型保障团队对女排登顶也功不可没女排的胜利,是举国体制和市场手段发挥各自优势、融合进步的结果,这一点得到业内外人士广泛认同。
步入2017年的中国体育,显示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改革气魄第十三届全运会的改革力度强劲,各界也寄予厚望当全运会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时候,体育也将展示金牌之外的更多社会价值开门办赛 百姓点赞——透视第十三届全运会改革探索之三。
7月8日,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桥牌项目的120多名运动员、教练和领队来到了离赛场不远的天津西沽公园,这座1958年兴建的“老字号”公园正发生着华丽的蜕变:室内健身房、室外足篮球场、体质测试中心、乒乓球长廊、充气膜游泳馆、健身步道……今年“五一”开始投入使用的天津市红桥区全民健身中心建在公园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我运动,我快乐”的健身乐园。
以筹办全运会为契机,跳出竞技框架,让民生体育释放崭新活力,嵌入城市的发展与管理,第十三届全运会举办城市天津迈出了“全运惠民”的坚实一步“这反映出当今体育发展思路的变化,从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关起门来搞赛事,到现在敞开大门、开放心态。
”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表示,本届全运会改革尝试以大赛效应带动全民健身的开展,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从中获益圆了普通人的体育梦,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随着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的临近,家住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的吕文霞更加忙碌了,除了照常组织社区的文体活动外,她还经常带领社区的志愿者队伍走上街头,为扮靓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社区做志愿服务已经有20多年,吕文霞一步步创建起晨练队、腰鼓队、合唱队、秧歌队等基层健身组织,把居民的业余文体活动组织得红红火火如今她又有了一个新身份——第十三届全运会形象大使“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锻炼身体、追求健康生活的队伍中来。
”这是吕文霞的心愿将健康理念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中,本届全运会的舞台从竞技场延伸到城市中的每个角落,不只是普通百姓拥有与体育明星同台竞技的机会,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健身活动渗透到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社团、志愿者、社会体育指导员来到了市民身边。
“过去办全运会是追求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是金牌之争,现在加入了惠民的理念,增强了老百姓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李克敏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运会被赋予更多元的功能,理应成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深化体育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助推器和风向标。
本届全运会新增设的19个群众比赛项目,圆了普通人的体育梦,也掀起了新一波健身热潮在柔力球决赛赛场,四川选手刘宝洲、张从蓉凭借自编套路《天边》,夺得了一枚铜牌对50岁的张从蓉而言,这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体育锻炼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健康的身体,更带来乐观的心态,参与全运会的经历将是我未来的美好回忆。
以实施“全运惠民”为引领,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全运效应”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不仅仅停留在竞技体育层面,这一点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已经有所体现从制订迎接全运会行动规划到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辽宁全省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了80.69%,建设乡镇健身工程434个,社区健身路径实现了全覆盖。
而这样积极的改变,也正发生在天津2016年,以实施“全运惠民”为引领,20项民心体育工程将健身设施铺展到更大范围两个体育公园、900个健身园、10条登山步道、500个绿色健身站、122个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和拼装式游泳池……一系列组合拳和大动作,让这座城市的体育氛围日渐浓厚。
在李克敏看来,借助全运会拉动全民健身开展,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比以前大了许多“今年,我们要新建100个社区内的健身会、健身社团,让基层体育组织真正壮大起来,把健康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在西沽公园,功能齐全的科学健身智慧体育指导站已经建成,百姓花1元钱就能做体质测试,并得到运动健康处方。
政府资助采购设备,河北工业大学的志愿者在里面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把健身场馆与公益服务相结合,这一探索正准备在全市各区推广,为全民健身加一把火举办全运会只有十几天,但推进全民健身瞄准的是长远据了解,天津打造城市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布局和规划已酝酿成熟。
“未来,天津要着力构建起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建成‘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45%以上……”李克敏说,第十三届全运会的改革给推动全民健身带来了新支点。
既留下场馆设施资源,也挖掘独特的精神财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往往给举办地留下丰富的场馆设施资源,这次也不例外为举办第十三届全运会,天津共计划新建21座体育场馆,其中有一半以上建在了高校校园天津市体育局基建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姚国伟表示,全运会场馆建设、改造不仅是赛会需要,更多的将在赛后为专业运动队、高校师生及全民健身群众服务。
本届全运会对于场馆赛后利用的考量,从规划布局阶段就已经渗透其中“高校自身及周边都有体育场馆的使用需求,建设时会综合考虑高校本身的规模和需求以及功能布局,全运会后,这些场馆可以为学校所用,并对社区开放,实现利用率最大化。
”李克敏说除了场馆设施赛后利用,主办城市更看重全运会独特的“精神财富”全运会举办前夕,“我要上全运,健康中国人”的活动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武术选拔赛场,各个协会的武术爱好者彼此切磋、兴奋不已“这样的活动是对普通人追求体育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
”一位现场观众如此感慨走过58年历史的全运会,唯有深入挖掘体育文化价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据了解,天津已打算在全运会后推出“体育文化精品工程”,推出纪录片、展览等一系列汇聚全运亮点特色、讲述天津体育故事的文化作品,让赛事留下的精神财富得以保存。
“体育是激励人们追求健康、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力量,不能只在赛事期间热闹一阵,更要注重体育核心精神的传承,不断为城市注入正能量”李克敏充满信心,第十三届全运会留下的财富将超出竞技范畴,比想象的更多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淘宝店
【晋中中柔】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http://c.b0yp.com/h.6XttKJ?cv=UYsVZuaIS3V&sm=1c1c22或复制这条信息¥UYsVZuaIS3V¥后打开手机淘宝都可以直接选购我们的产品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中柔柔力球了解更多柔力球活动详情与我们共创柔力球体育事业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墙裂推荐全运会几年举办一次(全运会几年举办一次下次啥时候)
8月2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广东、香港、澳门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函》,国务院同意广东、香港、澳门…
-
燃爆了caixin(菜心)
节日快乐哇!
- 新鲜出炉caixin(菜心)
- 墙裂推荐5分钟等于多少毫秒(1.5分钟等于多少毫秒)
- 真没想到5分钟等于多少毫秒(1.5分钟等于多少毫秒)
- 这样也行?中庸(中庸全文原文)
- 太疯狂了中庸(中庸全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