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燃爆了贫困县(贫困县有什么好处)

取消国家贫困县使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平均降低了。

燃爆了贫困县(贫困县有什么好处)

 

   本文刊于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ume 69 October 2021),文题为Removing the“Hats of Poverty”: Effects of ending the national poverty county program on fiscal expenditures.

1文章内容  当前,国家级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我们知道,贫困县“摘帽”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回答“‘摘帽’对贫困县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对“零贫困县”目标实现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树立新的发展目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对梳理中国反贫困经验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为此,本文通过双重差分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2014至2018年中国全部贫困县的数据,其后发现“摘帽”之后贫困县的人均GDP、财政收入、产业经济状况等经济指标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唯有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的金额在“摘帽”之后有显著下降。

我们通过“反向捕蝇纸效应”和“主动/被动浪费效应”来解释财政支出下降的原因基于这样的发现我们也提供了政策建议   中国贫困县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依据是区域导向型政策,简单来说,区域导向型政策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特定区域发展,缩小整体区域之间差距。

与贫困县政策类似的政策还有中国的经济特区政策,美国联邦赋权区、联邦企业社区政策,欧盟结构基金和欧洲社会基金,英国的区域选择性援助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区域导向型政策的福利效应、成本和收益等方面内容一直饱受关注,但这个政策始终存在争议。

一方面,区域导向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促进发展,对经济发展有利;但是另一方面,区域导向型政策由于外部干预,而存在许多的市场扭曲和错配,不利于经济发展为此许多研究讨论了设定区域导向型政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效果,但是,取消区域导向型政策的例子还相对少见,中国贫困县“摘帽”即贫困县退出政策,就是这样的例子。

   中国国家级贫困县认定是1986年开始的,1994年确定了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县可以享受国家的专项扶贫资金以及可享受贷款贴息,国家给予贫困县的金融政策、产业招商引资政策都有一定优惠贫困县“摘帽”在2016年之后陆续开始,退出贫困县的标准主要是贫困发生率,“摘帽”当年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贫困发生率低于3%,其他标准包含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以及群众认可度。

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贫困县“摘帽”之后相应的优惠政策依然得以了延续那么“摘帽”究竟带来了什么呢?实际上,“摘帽”并不是把原来贫困县享受的政策给取消了,而是把原来的帮扶政策变为了发展的激励政策,比如优先退出的贫困县将获得奖励,再比如实施县党政领导班子的以社会发展、实绩为主导的考核标准。

  通过定量研究,本文发现“摘帽”之后原贫困县的县级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降了3.78%,并且财政支出效率有所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支出金额除以财政收入金额表示)可见,“摘帽”之后县级政策更加精打细算了、不敢乱花钱了,开支更加谨慎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案例  作为贫困县,本应该勒紧裤带过日子,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可有的县偏偏要打肿脸充胖子据报道,“在某国家级贫困县,这个40多人的股级卫生局,新建的豪华办公楼高达9层,多达9000多平方米。

与之相邻,并且规模相当的新大楼,还有在建的县人防工程信息中心、县交通局货运信息中心在建或已建的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地税局、森林公安局等多个部门的豪华办公楼,每隔百米左右就是一幢”再比如,某国家级贫困县耗资8600万打造的人物雕像,高66米比美国自由女神像还高20米。

并且这个贫困县还在这一区域建五星级园林酒店和会展中心,耗资将超十亿作为该省深度贫困县和全省不考核GDP的县,这样的支出不可谓不耗资巨大   可以说,戴上“贫困帽的帽子”,国家资金来得容易,也成为了很多贫困县随意开销的重要原因。

“摘帽”之后,从只享受好处的帮扶政策到激励政策,实际上引导了贫困县树立以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为重点的政绩观而县级财政支出减少、效率提高正是对这一转变的反应,人均GDP、产业经济状况等指标不受“摘帽”影响也佐证了“摘帽”改变的是地方政府的行为。

这里我们用“反向捕蝇纸效应”和“主动/被动浪费效应”来解释这样的现象首先,粘蝇纸效应说的是“钱好像粘在了粘蝇纸上”,用以形容转移支付和地方支付支出的关系英曼(Inman)在2008年提出了一个关于粘蝇纸效应的观点,说财政支出实际上与晋升激励紧密相连,而这样的观点正好解释了贫困县“摘帽”之后考核激励机制变化对财政支出金额下降、效率提高的现象。

其次,主动和被动浪费效应是基于官员效用来区别的,被动浪费是指浪费或者说财政支出效率不高并不会使地方官员受益,主动浪费指浪费导致官员获利由于数据获取的原因,我们没有办法明确地区分“摘帽”之后财政支出减少是由于主动还是被动的浪费。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以往划定贫困县名单给钱给政策的做法并不完全符合经济学规律,也不一定能始终对脱贫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在最优状况下(in a first-best world),“摘帽”政策本身就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在次优状况下(in a second-best world),当委托-代理问题存在,例如存在主动的浪费,那么指定规制和激励的政策就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作者:朱炯、 刘守英 、Yihao Li摄影排版:夏日漱石

END

扫码关注我们!出品:良友文化招商局慈善基金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