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吗三点水一个尺(三点水一个尺子的尺)
度量衡对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的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度量衡对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的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竞争态势下的度量衡泠纶的故事,当然纯属虚构,还在传承当中变成了一个文化语码,反反复复被写进诗歌比如王安石有一首咏物诗,从各个角度赞美竹子,最后两句就是“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泠纶的“泠”,左边三点水,右边是“命令”的“令”,三点水经常被写成单人旁单人旁的“伶”字就是我们熟悉的了文艺工作者叫作伶人,皇家歌舞团里有职位的文艺工作者叫作伶官东汉末年的儒家大权威郑玄有过解释,说伶氏家族是古代很杰出的乐官世家,所以后人就把乐官通称为伶官。
(《毛诗注疏》卷2∙简兮)故事里边,如何确定黄钟律,全凭泠纶的一双耳朵,这会不会太主观呢?事实上,音律就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考古实物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线索: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上边有着内容丰富的铭文,告诉我们在战国时代,各国的音律并不一致。
任何乐器的调音,确定相对音高并不难,有三分损益法就完全够用了,但在使用三分损益法的时候,一开始那个基准音高到底该怎么定,注定因人而异,就看大家能不能约定一个标准了比如真的找出某个竹管,无论用它吹出什么音高,大家约定这就是黄钟的音高,然后各自拿这个音高当成基准音,再依照三分损益法推演五音十二律。
这个道理,听上去很简单,只要各国音乐家经常交流就可以了,比如每年搞一场国际伶官研讨会,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然而在实操层面上,即便大家都知道这个办法不但可行,而且易行,但还是不愿意去行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上,音乐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艺术或者技术问题,而是意识形态问题——谁有资格给音乐定标准,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政治权威。
以前周天子可以给天下诸侯制定绝对音高的标准,而随着王纲解纽,强国当然都想拿到定标准的资格,但没办法,谁也不服谁所以大家各用各的标准,不统一也无所谓,反正自己必须用自己的标准,不能用别人的标准至于长度、重量、容积这一类的常用度量标准,其实也遵循着同样的道理。
但凡有自家地盘的人,都想执行一套自己的标准只有具备了自己的标准,执行标准的时候才能有自己的话语权当有跨境交易发生的时候,交易双方越麻烦,领主的获利空间就越大比如我是一个领主,我定下规矩,无论谁来我的地盘做交易,都必须使用我的度量标准,而我的全套度量衡只在我指定的地方可以租用。
不难想见,一套度量标准就等于一套准入许可证掌握了许可证,就相当于掌握了准入门槛和汇率标准这不但会给商业增添重重阻力,也让政府的赋税征收变得艰难这就意味着,要想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势在必行《资治通鉴》关于公孙鞅第二轮的变法的记载是从《史记∙商君列传》抄过来的,在《史记》的版本里,说公孙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yǒng)、权、衡、丈、尺”,而《资治通鉴》在文字上做了一点修改,把“为田开阡陌封疆”改成了那句很著名的“废井田,开阡陌”,不露声色地给公孙鞅加了一个废除井田制的罪名,接下来,“而赋税平”这4个字被一笔勾销,然后照抄《史记》下面那句“平斗、桶、权、衡、丈、尺”。
我们所谓公孙鞅统一度量衡,指的就是这句“平斗、桶、权、衡、丈、尺”“平”是齐一、均等的意思,说明这次改革,统一了容量、重量、长度方面的6大度量单位在《史记》的版本里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公孙鞅这一次无论是土地改革还是度量衡改革,目标和结果都是统一赋税标准。
从此以后,谁种多少田就交多少税简明扼要、整齐划一的政策不给任何人留出动手脚、耍花招的空间那么,为什么司马光要删掉“而赋税平”这4个字呢?推想起来,大概因为这里的“平”也可以理解成“公平”的意思,而司马光不想让读者认为法家也能给出了公平的赋税政策吧。
公平一直都是儒家的价值取向,孔子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穷没关系,分配不均才有麻烦而法家管理模式里的整齐划一,看似追求公平,其实一是为了追求管理效率,一刀切,二是为了刺激生产和作战的积极性,这两点都和儒家的公平原则相悖。
在统一度量衡这件事上,儒家倒是可以和法家达成技术上的共识,那就是:统一确实有必要但到底应该怎么统一,标准就不同了儒家大概率上会沿用周天子的现成标准,这才是政治正确的唯一做法两件文物:东周铜尺和商鞅方升1920年代,洛阳金村古墓出土了一把东周王室使用的铜尺,刻度在铜尺的侧面,分为10寸,但分隔得不太均匀。
大体来说,当时的1寸合今天的2.31厘米,1尺合23.1厘米既然周王室有现成的度量衡标准,一切向它看齐也就是了但是,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墓葬出土了一件秦国木尺,墓葬年代可以确定在秦国晚期,这把尺子的来历自然不会更晚。
从这把尺子的刻度上面应该就可以看出公孙鞅统一度量衡的成果:1寸合2.4厘米,1尺合24厘米,尺和寸都比那把东周王室的铜尺略长更有说服力的出土器物是著名的商鞅方升,现藏上海博物馆,这是公孙鞅监督铸造的测量容量的标准器。
所谓标准器,意味着一切同类型的容器都要拿它来校准商鞅方升是一件长方形的铜器,三面都有铭文,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它是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颁发给重(chóng)泉的一件标准器重泉在今天的陕西蒲城,从重泉向西南大约130公里就是西安。
今天的重泉已经被发掘出了历史文化价值,当地修起了一座重泉古城,努力发展旅游业了作为容器,商鞅方升是长方形而不是圆形,这在今天看来有点奇怪,但在当时,长方形的器物很容易测量长宽高的尺寸,容易测量就容易复制,也容易核对、校准。
铭文标明了这件标准器的容积,原文是“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积”这里是指容积,“十六尊”就是16寸,“五分尊壹”是1/5寸,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以容积16.2立方寸为1升今天借助现代仪器,再换算成当时的度量单位,测量结果是这件商鞅方升的容积果然就是16.2立方寸。
秦国造出了这样一个容积标准器,并不就一劳永逸了,还需要定期校准,怕有磨损 在商鞅方升的底部还有一段文字,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追刻的内容,说既然天下安定了,度量衡也该重新校准一下了校正度量衡是当时一个很必要的程序。
古人认为,每年只有特定的月份里才适合校正度量衡,从内容推断,应该是秦始皇把这件标准器从重泉召回咸阳,校准无误之后,刻上新的诏书内容,再把它发送到一个叫“临”的地方划重点1.一套度量衡,就等于一套准入许可证。
2.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公孙鞅度量衡改革的目标和结果,跟土地改革一样,都是统一赋税标准,加强中央集权。3.儒家和法家在统一度量衡上,可以达成技术上的共识。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真没想到三点水一个尺(三点水一个尺子的尺)
汉代隶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学习隶书者,汉隶为主要取法对象。…
-
写景散文特点散文的分类图例
故国的繁华强盛而献出芳华和热血
- 朱自清散文《匆匆》散文随感作文800字初中生版怎么写
- 散文诗书推荐风筝原文
- 散文随感是什么意思啊怎么写好看散文随感作文800字初中篇目
- 晨练散文随感300字左右怎么写作文散文的题材分类
- 散文精选1000字左右散文随感是什么意思啊怎么写好看的字散文诗和散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