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学会了吗亨利定律(亨利定律与拉乌尔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致各位读者: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想正常看到“木木谈化学”的推送,需要大家在阅读后,在文末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或者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我们每次的新文章

学会了吗亨利定律(亨利定律与拉乌尔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致各位读者: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想正常看到“木木谈化学”的推送,需要大家在阅读后,在文末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或者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我们每次的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人海茫茫,不想和大家错过,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

教学资源--化学史

【走近化学家】亨利

【走近化学家】阿伏伽德罗

【走近化学家】拉瓦锡

【走近化学家】戴维

【走近化学家】盖-吕萨克

【走近化学家】贝格曼

【走近化学家】普利斯特利

【走近化学家】卡文迪许

【走近化学家】罗蒙诺索夫

【走近化学家】波义耳为什么比牛顿还牛?

【走近化学家】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中学教师实用化学辞典】第二部分:化学家——德谟克利特化学史第一章 化学的萌芽一、火的发现及使用1.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2.早期化学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古代化学具有

实用和经验的特点,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是化学的萌芽时期3.人类第一个化学发现:是对火的认识和利用4.产生火的原因:雷电袭击、火山爆发、陨石落地、长期干旱都可产生火5.人类用火的时间: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在中国云南元谋猿人遗址,发现了人类最早的用火遗迹。

(在五十万年前,中国周口店的狼人洞穴中发现灰层,灰层中有木炭,说明碳的稳定性)6.人类第一次驾驭自然(控制火)----钻木取火二、陶瓷1.人类第一个化学工艺-----制陶 (已有八千多年历史) (黏土:二氧化硅 。

石灰:碳酸钙 草木灰:碳酸钾 )2.中国是第一个制作瓷器的国家 (陶都----江苏宜兴 瓷都----江西景德镇)3.陶和瓷的区别(1)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的烧成温度为800--1200℃,瓷器的烧成温度为1。

200-1400℃(2)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硬度较差,瓷器硬度较好(3)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瓷器用高岭土 (Al2O3·2SiO2·2H2O)(4)透明程度不同陶器不透明,瓷器半透明(5)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三、玻璃1.埃及人发现了制玻璃技术 (天然碱与石英砂混合焙烧,反应如下)

SiO2+Na2CO3=Na2SiO3+CO2 (气体,标箭头;条件高温)

SiO2+CaCO3=CaSiO3+CO2 (气体,标箭头;条件高温)(反应发生的原因:强酸制备弱酸;高温条件;有气体生成)2.罗马人发明了吹制技术和彩色玻璃 (蓝色钴玻璃、红色玻璃)(加入了有色金属如钴)

四、铜铁冶炼1.中国在早商时期就出现了青铜,商代后期达到了顶峰中国古代不仅发明了火炼铜,还有湿法炼铜(1)火法炼铜:2CuFeS2==Cu2S+2FeS+SCu2O+FeS→Cu2S+FeOCu2S+O

2==2Cu+SO2(2)湿法炼铜:CuO+H2SO4==CuSO4+H2O(条件:高温)CuSO4+Fe==FeSO4+Cu2.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河南安阳,875Kg )3.铜合金 (青铜

 Cu-Sn黄铜Cu-Zn白铜 Cu-Ni紫铜 Cu>99%)4.黄铜矿 CuFeS2 黄硫矿FeS2灰铜矿 Cu2S5.人类发展的一个新台阶——炼铁技术,公元前2000年,由亚述人和小亚细亚的赫梯人首先掌握炼铁技术。

煅烧黄铁矿 4FeS2+11O2=2Fe2O3+8SO22Fe2O3+ CO==2Fe+3CO2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鎏金技术,即把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经烘烤,把汞蒸掉剩下金7.造纸----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技术,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春秋前用兽骨、龟甲或青铜,西汉后改用竹筒)8.炼丹术----中国是炼丹术出现最早的国家始于秦代,盛行汉代,到唐宋时期达到最高潮9.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炼丹理论著作——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10.炼丹术从理论走向实践——葛洪 《抱朴子内篇》

11.8、9世纪 中国炼丹术从中国传到阿拉伯发展成为炼金术,到11、12世纪从阿拉伯传到欧洲12.炼丹常用:汞、铅、硫五、火药1.火药——中国古代炼丹术最大遗产 黑火药(由硝石、硫黄、木炭为原料:1硫 

2 硝 3炭 )

S+2KNO3+3C==K2S+N2+3CO22.(1)金丹术 :建立许多化学方法,生成新物质(2)西方炼金术:发展成为科学的化学3.中国最系统、完整、科学的医学著作(东方医学巨典)——李时珍 《本草纲目》

4.针对手工业生产全面的总结的科技著作——宋应星《天工开物》5.化学的萌芽:火——陶、瓷——造纸——炼铜、铁——炼丹——火药——炼金6.问题汇总(1)在挂陶衣的黏土稠浆中加入一些石灰或草木灰等物质时,烧制出的陶器表面会呈现光滑明亮的一层,即釉层。

为什么加入石灰或草木灰因为石灰、草木灰中所含的CaCO3、K2CO3转化成的碱性物质,如CaO是SiO2的助熔剂,在高温烧制中生成光滑明亮的玻璃层,粘附在胚体上(2)炼铁时,为什么不是将所有物料从上端倒下来,为什么加入石灰石?。

因为固体从上往下,气体从下往上,可以充分接触加入石灰石,能够与铁矿石中熔点很高的脉石(SiO2)反应生成硅酸盐而除去,从而降低了生铁中的杂质含量炼铁时,会有CO2等有害气体产生,放入石灰石可以中和,减少有害气体逸出。

第二章 近代化学创始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一、元素论与燃素说1.近代化学:元素说——燃素说——氧化说元素论的诞生标志着:化学学科的确立2.原子-分子论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史上的两次大综合,化学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化学科学实验、化学工业生产)。

3.希腊哲学史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4.元素论的发展历程(1)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五行说——金木水火土(2)柏拉图最早提出元素概念——四元素说(水、火、气、土四种元素)(3)古印度——五元素说(地、火、木、风、空)

(4)15-16世纪 帕拉赛斯——三元素说 (盐、硫、汞)(5)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波义耳a.第一次提出了具有科学性质的元素概念(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 b.代表作 《怀疑派化学家》——标志化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c.波义耳定律:在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定律 5.燃素说把化学引入歧途 (斯塔尔提出燃素说)二、重要气体的发现1.H2——卡文迪许 (1766

年)2.CO2——卡文迪许 (1767年水和固定空气→CO2) 《论人工空气》获科普利奖章)3.稀有气体 氩 ——瑞利、拉姆塞4.具有“革命意义”的氧气的发现 ——舍勒最早制得较纯氧气并研究的人加热氧化汞

加热硝石加热高锰酸钾加热Ag2CO3、HgCO3的混合物1777年出版《火与空气》KNO3+H2SO4(浓)==KHSO4+HNO34HNO3==2H2O+4NO2+O25.化学气体之父——普利斯特利,独立发现了氧气、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二氧化硫 

(O2、NO2、NO、SO2)6.确立质量守恒定律——拉瓦锡 (通过分解红色氧化汞) 代表作《化学纲要》 (1777年,拉瓦锡发表《燃烧概论》,反对燃素说,提出了氧化学说)第一个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罗蒙诺索夫

第三章 化学元素的发现1.1661年,波义耳第一次提出元素的概念,确认的第一种元素是磷P2.1889年,德国的波兰特是第一个提取到磷(P)的人 (沙子、木炭、石灰和尿混合加热) (Ca3(PO4)2+5C==3CaO+5CO+2P

)(高温、隔绝空气)(古代发现的鬼火也是因为P,P与强碱反应生成H3P,接触到空气的反应形成鬼火)3.电解法发现活泼金属(1)1807-1808年戴维通过电解法发现 K、Na、Mg、Ca、Sr利用K、N

a作为还原剂,得到B、Ba在16岁时,发现了笑气(N2O)(2)金属矿石冶炼的基本规律——K、Ca、Na——(Mg、Al)-Cu——Hg、Ag电解法 氧化还原法 加热分解法注意:(1)MgO用氧化还原法 ,M。

gCl2用电解法(2)Al2O3(熔融 加冰晶石(Na3AlF6) 用电解法(3) 火法炼铜 Cu2S+O2==2Cu+SO2湿法炼铜 Fe+CuSO4==FeSO4+Cu4.戴维最伟大的发现——法拉第(英国物理、化学发明家)(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

法拉第的发明:电解定律、电动机、变压器、苯、安全矿灯(戴维和法拉第共同发明)5.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了伏打电池1800年英国的尼克尔逊和卡利斯尔用伏打电池成功电解水6.戴维利用伏打电池从KOH 

和NaOH 中分离出K、Na(密闭坩埚)7.Al的发现(1)1827年,维勒用金属K还原无水AlCl3,得到Al(2) 德维尔用金属Na 还原AlCl3, 得到更纯净的Al8. 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CO

(NH2)2+ 提取到Al(3K+ AlCl3==Al+3KCl9.卤素的发现氯 (1774年,舍勒) 、碘(1811年,库特瓦(浓硫酸+海藻灰))、溴(1824年,拉巴德)、氟(1886 ,莫瓦桑(获1

906年诺贝尔化学奖)) Cl——I——Br——F(自1768年发现HF到1886年得到单质F,历时118年)10.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制得氮气(1)从空气中除去O2、CO2和水蒸气,得到氮气

(2)分解亚硝酸铵,得到氮气11.莱姆塞发现 氩氦氖氪氙(按时间顺序)稀有气体,并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2.一些奖章:(1)1895年,雷利 “法拉第奖章”(2)1896年,莱姆塞 “戴维奖章”

(3)1904年 莱姆塞 “诺贝尔化学奖” (因发现惰性气体而获奖)第四章 化学计量定律的确定1.1774年,拉瓦锡确定了质量守恒定律(最早是由罗蒙诺索夫提出的)2.1799年,普罗斯证明了同一种化合物都是一样的,正确区分了化合物和混合物,阐明了

“定组成定律”(定比定律) (指组成某一化合物时,各成分元素依一定的质量比相互化合(化合物有固定的组成))3.1797年,里希特提出当量定律,即当物质完全反应时,各反应物的当量数一定相等4.1888年,

勒夏特列因为提出“勒夏特列原理”闻名世界5.1804年,道尔顿提出倍比定律,并以此论证其原子学说6.1801年,道尔顿提出“混合气体分压定律”(观察气象57年)第五章 原子论开辟了化学新时代1.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原子概念,并提出原子学说

2.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以前人为基础,总结了原子学说(没有实验依据)(要点: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原子;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基本特征(核心))3.1803年10月18日,道尔顿在曼切斯特的哲学会上第一次宣读他的有关原子学说及原子量计算的论文。

第六章 原子——分子论的计算1.1808年,盖·吕萨克提出盖·吕萨克定律,即各种气体在相互化和时常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2.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3.康尼查罗确立了原子-分子学说4.阿伏伽德罗定律:

在同温同压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书目的分子(阿伏伽德罗常数NA6.02x1023)质量守恒定律——当量定律——定组成定律——勒夏特列定律——原子概念——原子学说(倍比定律)——分子概念——原子-分子学说。

第七章 元素周期表的确立1.元素周期表的确立(1)1789年,拉瓦锡 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 33种元素 ,分成四类(2)1829年,德贝莱纳 三素组 (根据性质和相似性)(3)1862年,尚古多 

《螺旋图》 (按原子量大小)(4)1863年,欧德林 《原子量的元素符号表》(5)1864年,迈尔 《现代化学理论》 《六元素表》(按原子量、物理性质分族,只排了27种元素)(6)1865年,纽兰兹 八音律 

(按相对原子质量 从小到大排列)(7)1868年,迈尔 揭示了元素的原子量与原子体积的关系(8)1969年,迈尔 第二张 周期表(9)1869年,门捷列夫(卓越的理论型化学家) 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按原子量、化学性质分族)(10)1871年,门捷列夫 第二张元素周期表(划分至副族,预言了类硅、类铝)2.证明预言(1)镓(类铝)——布瓦波德朗(利用光谱分析)(2)钪(类硼)——尼文森(3)锗 (类硅)——文克勒

3.诺贝尔奖汇总(1901—1911年)(1)1901年,范特霍夫 ——溶液渗透压和化学动力学(2)1902年,费歇尔 ——糖类和嘌呤的合成(3)1903年,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4)1904年,莱姆塞——稀有气体的发现

(5)1905年,拜尔——有机染料和氢化芳香化合物(6)1906年,莫瓦桑——从氢氟酸中分离出单质氟,发明高温电气弧光灯(7)1907年,布赫纳——发酵酶(8)1908年,卢瑟福(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元素裂变和放射性物质

(9)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10)1910年,瓦拉赫——对脂环族化合物的开创研究(11)1911年,居里——放射性元素钋、镭4.奖章汇总(1)1882年,迈尔、门捷列夫——戴维奖章 (英皇会最高荣誉)

(2)1887年,纽兰兹——戴维奖章第八章 有机化学的发展1.维勒(1)人工合成尿素,打破有机化合物“生命力论”的说法(2)发现硅的化合物(3)1827年、1828年发现铝和硅(4)最早研究 NH4(S

CN)、Ag(SCN)——硫氰酸汞受热产生蛇状物质(毒蛇出洞) 4Hg(SCN)2==4HgS+2CS2+3(CN)2+N2 (条件:加热)(5)1824年,制备氰酸铵,结果得到了草酸(乙二酸)和尿素(白色晶状物质)C

O(NH2)2(6)1828年,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物 (用氯化铵和氰酸银可以合成尿素)(7)1830年,提出同分异构 (1824年,维勒的氰酸根(AgOCN)与李比希的雷酸根(A

gONC),物质化学元素组成而性质不同后发现酒石酸和葡萄酸也有类似情况 (2.3-二羟基丁二酸)(8)1841年,提出同素异形2.1845年,柯尔伯以木炭、硫黄和水合成醋酸3.有机化学之父——贝采里乌斯。

(现代化学命名体系的建设者)(1)硅、硒、锆 、钍、铈的发现者(2)“电化二元论”的提出者(3)同分异地、同素异性形的发现者(4)首次用现代元素符号公布原子量表(以氧元素原子量为基础)(除了K Na Ag 

三个原子量有错,其他与现代值相同)(5)首先使用催化剂、有机物概念4.李比希——农业化学的奠基人(1)使有机分析发展成为定量分析技术(1830年)(2)建立化学实验室(对学生实验训练)(3)农业化学的奠基人

5.杜马(1)“蜡烛事件”有机取代反应的发现(2)氯与松节油有机物的反应,提出了“取代学说”,杜马的学生罗朗,进一步研究卤素对有机物的反应,修正和发展“取代学说”6.凯库勒(1)结构化学奠基人(2)提出“碳四价”学说和“碳与碳之间可以连接”

(3)将有机化学定义为有机化学是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学7.库帕——提出“碳四价”和“碳可以成链”学说8.苯结构的确立(1)1825年,法拉第发现苯(2)凯库勒提出苯具有环状结构9.有机立体化学的发展(1)

巴斯德研究19种酒石酸盐晶体(2)范霍夫提出 碳四面体构型,开创了有机立体化学10.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1)柏琴——第一个人工合成染料 苯胺紫,开创了有机合成工业(2)格雷贝和利伯曼从 煤焦油提取蒽为原料人工合成了第一种天然染料——茜素

(3)霍夫曼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4)法贝儿从煤焦油得到糖精(邻磺酰苯酰亚胺)11.诺贝尔(1)研制出优质炸药:硝酸甘油(2)共获得255项科学发明专利(3)1895年开始创办诺贝尔奖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核化学

1.19世纪建立的原子论和元素周期律这两大理论,是对化学的两次辩证综合,但只是对原子外部表现规律的概括,还没有涉及到原的内部结构的实质2.19世纪末,随着电子、X射线、放射性等相继被发现,化学发展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3.电子的发现(1)盖斯勒发明了一种真空泵,制成高真空的玻璃管,将高压电流通过时,阴极出现灿烂的绿色荧光(2)戈尔德斯将其称为阴极射线(3)克鲁克斯通过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带阴电荷的粒子流(4)汤姆逊测定粒子的电荷和质量的比值,引出电荷基本单位电子。

电荷和质量的比值又称为:荷质比(5)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一个电子的质量,并计算出一个电子的电荷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4.X射线——伦琴 也称为伦琴射线——1895年,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5.

放射性的发现(1)贝克勒因为发现放射性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奖(2)居里夫人首先发现元素“钋”,同年12月发现元素“镭”分别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6.核化学——卢瑟福的散射实验。

把镭盐放在铅槽里,用电场作用于镭发出的射线,射线分为三部分:α、β、γα射线:粒子流,粒子的质量等于氢原子的四倍β射线:电子流,电子的质量约为H的 1/1800速度为1000000公里每秒γ射线:电磁波,行进速度接近于光速 (3

x108m/S)7.原子结构模型(1)古希腊原子论(2)道尔顿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3)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4)卢瑟福原子模型(行星原子模型)(5)波尔原子模型(轨道模型)

(6)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8.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构想(2)戴维逊得到第一张“电子衍射图”(3)汤姆逊获得“电子衍射环纹图”9.量子力学——微观粒子运动规律

经薛定谔、波恩、海森堡、鲍利、洪特等研究,建立了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的根本科学理论)——从宏观实验和经验归纳 装维微观演绎和推理10.现代原子结构理论揭示了化学元素的本质,阐明了各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占位置的根本原因。

1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理论——卢瑟福 (放射性是由于原子本身分裂或蜕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引起的)12.索迪提出同位素假说 (一种化学元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原子量和放射性,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同一位置,索迪把它们命名为同位素)

13.张青莲院士——我国稳定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我国重水及稳定同位素化学研究的先驱14.击破原子核——卢瑟福用极强的α射线对氮轰击,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并发现了质子其学生查德威克用α射线对铍轰击,发现了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15.核化学的开山鼻祖——卢瑟福16.原子能时代(1)哈恩发现铀被中子轰击后发生核裂变反应(2)梅特涅对原子核裂变后估算出一个铀核裂变会释放2亿电子伏特的巨大能量 (3)两人合作30年在核裂变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1。

944年只有哈恩获诺贝尔奖(4)费米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7.两弹一星(1)刚开始为原子弹、氢弹(后来合称为核弹)、人造卫星(2)后来为核弹、导弹、人造卫星(3)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时间:1

970年——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4)中国第一颗导弹(1960年) 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 第一颗氢弹(1967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

第十章 物理化学的形成1.罗蒙诺索夫第一次提出“物理化学”概念2.荷兰范霍夫、瑞典阿伦尼乌斯和德国的奥斯特瓦尔德(三剑客)对于物理化学的形成有着巨大的贡献,三人合办的《物理化学杂志》——标志着“物理化学学科”的正式确立

3.范霍夫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提出了碳四面体构型4.奥斯特瓦尔德是德国科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物理化学的奠基者和代言人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真正的伯乐、宽宏大量、杰出的教师)(提出稀释定律、电离常数、溶度积、酸碱指示剂、热力学第二定律

5.奥斯特奥尔德两次大错:创立“唯能论”,反对唯物论;一战利用氨制造硝酸,使德国军队军火得到补给6.培根: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7.格罗特斯和法拉第将水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归于电流的作用8.拉乌尔:盐分子解离并不需要电流作用并未撼动法拉第的权威

9.波义耳和吉布斯并称为“怀疑派化学家”第十一章 无机化学工业的发展1.19世纪兴起了无机酸、碱的工业发展2.硫酸工业(1)孤刚子《黄帝九鼎丹经诀》介绍了蒸馏胆矾制取硫酸的方法:CuSO4·5H2O=150

℃= CuSO4+5H2O ;②CuSO4=650℃= CuO+SO3SO3+H2O==H2SO4(2)罗巴克建造了铅室法生产硫酸工厂 (与空气作用生产SO3,再与水反应生成硫酸)(3)以硫酸为原料的盐酸工业、硝酸工业兴起:浓硫酸与硝酸钾、硝酸钠制得硝酸;浓硫酸与氯化钾、氯化钠制得盐酸。

3.胆矾:五水硫酸铜 绿矾 :七水硫酸亚铁 明矾 十二水硫酸铝钾 皓矾 七水硫酸锌4.黄铁矿:FeS2+O2=Fe2O3+SO25.纯碱工业(1)路布兰制碱法(此法分为三步,先使氯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2NaCl+H

₂SO₄===Na₂SO₄+2HCl↑ (条件:加热)然后用焦炭还原硫酸钠得硫化钠:Na₂SO₄+4C===Na₂S+4CO↑ (条件:高温)最后利用硫化钠与石灰石的反应生产碳酸钠:Na₂S+CaCO₃

===Na₂CO₃+CaS)(2)索尔维制碱法(1867年,索尔在巴黎世界博览会获得铜质奖章)(反应步骤为:NaCl+NH₃+CO₂+H₂O===NaHCO₃↓+NH₄Cl,CaCO₃=高温=CaO+CO

₂↑,CaO+H₂O=Ca(OH)₂,2NH₄Cl+Ca(OH)₂===2NH₃↑+CaCl₂+2H₂O2NaHCO₃=高温=Na₂CO₃+CO₂↑ +H₂O反应生成的CO₂和NH₃可重新作为原料使用总反应

式为:CaCO₃+2NaCl=高温=CaCl₂+Na₂CO₃)(3)侯氏制碱法(联合以食盐、氨及合成氨工业副产的二氧化碳为原料,同时生产纯碱及氯化铵两种产品简称“联合制碱”或称“联碱”其总反应方程式为)

合成氨工业的诞生——化学理论与社会需求的结合1.17、18世纪化学家不屑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2.氮——庄稼的第一营养元素(一般植物只能吸收和利用化合态的氮,闪电时氮气转化、自然界中的硝石(硝酸钾、硝酸钠))

3.大自然固氮(N2→NO3-、NO2、NH3)4.非生物固氮(哈伯—空气变面包) 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N2+3H2=铂催化剂(加热、加压)=2NH32NH3+4O2=Pt=2HN03+2H2O2HN0

3+ NH3==NH4NO35.中国近现代化学家——侯德榜、黄鸣龙6.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内容1.绪言部分——近代化学发展的几个里程碑(1)波义耳1661年提出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2)拉瓦锡1774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使得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3)道尔顿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阿伏伽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学说,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5)门捷列夫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2.丁达尔效应(1)丁达尔效应因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于1869年发现而得名胶体经光照有条光亮的通路,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物理方法。

(2)奥斯特瓦尔德最先提出胶体(光在传播过程中照到粒子时,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发生反射;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发生散射)丁达尔效应也称为乳光现象(3)注意: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悬浊液有时也会出现光路,但粒子的阻碍作用过大,使得产生的光路很短,不太明显

3.12C原子量基准(1)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2)195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提出以C的同位素12C=12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以

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3)原因①12C易在质谱仪中测定②分布广,形成很多物质,利于测定质谱(自然界中含量多)③采用12C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变动不大④12C在自然界中丰度比较稳定⑤密度最小的

H的相对原子质量仍不小于14.原子价键理论(1)路易斯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原子价电子理论和化学热力学,1916年,主要研究共价键理论对酸碱的定义:能接收电子的物质叫酸;能给出电子的物质叫碱(2)柯塞尔主要研究电价键理论,1。

901年、1907年在《美国科技学会杂志》上著文,提出“逸度”“活度”的概念 (逸度:实际气体的有效压强 活度:也叫衰变率,指有效浓度),1923年给自由能、活度等概念作出新解释5.硫的发现和提取(1)

古罗马,利用硫燃烧产生的SO2清扫消毒住屋或漂白布匹(2)1776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确定了S的不可分割性,认为硫是一种元素(3)硫黄——α-As4S4 (石黄、鸡冠石,是一种含硫和砷的矿石,常与雌黄

As2S3共生,不溶于盐和水,可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加热可生成砒霜As2O3)6.阿伏伽德罗常数(NA)的测定(1)阿伏伽德罗提出著名的分子假说,但未测出一定容积内的气体分子究竟有多少(2)洛施米特于1

865年成功估计出分子平均直径N值=8.66x1014个分子/mm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最早值,又称为洛施米特常数)(3)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研究悬浮粒子运动论文,提出了测定分子大小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新方法-

--液体中分子大小的测定(4)1908年,让·佩兰利用离心法求得N=5-8x1023(5)1971年,改用阿伏伽德罗常数NA7.电离理论(1)法拉第认为溶液中“离子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2)阿伦尼乌斯认为“浓度影响着许多稀溶液的导电性”-

-氨不导电、氨水导电,浓度越稀导电性越好(说法错误)(非电解质:CO2 SO2NH3)(3)阿伦尼乌斯发现电解质的浓度对导电性有明显的影响(4)阿伦尼乌斯提出: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点(非活性分析以分子形式存在,活性分子以离子形式存在)——开创新领域(离子化学)

l在学习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中主题3“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尤其是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的时候,可以引入以邢其毅为代表的化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故事它是人类历史上第1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对治疗糖尿病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化学家对于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胰岛素由A,B 2条肽链组成,共计17种51个氨基酸(RCHNH2-COOH)人工合成胰岛素,首先要按照严格的顺序将各种氨基酸联结起来,组成 A 链和B 链;然后再把A,B 2条链连在一起,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英国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因获得1958年诺贝尔奖,功绩是首次阐明了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认为人工合成胰岛素还有待于遥远的将来但我国化学家们经过仅6年的时间就成功合成了,这是当时我国在艰苦条件下唯一与诺贝尔奖零距离接触的研究,它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和多肽合成化学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不仅提升了蛋白质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l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逆合成”时,可以运用我国化学家吴蕴初与味精的故事来展开教学近年来,人们对于味精(谷氨酸钠)的质疑声越来越大,究竟这种物质是什么,是否对人体有害?教师以此问题直指教学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能力。

1866年德国人里德豪森从面筋中发现一种能增加鲜味的物质,后由日本池田菊从大豆、面筋等物质中提取出来做成商品民国时期,日本将其传入我国并大肆宣传,“每年……约为一千万元日金,其额不为不巨”当时吴蕴初留学归来,发誓要做出我们自己的“味精”。

没有配方,加之条件艰苦,没有高端仪器,但吴蕴初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从淀粉中提取出了“味精”,并且他无私地向国内同行公布合成路线,从而使味精市场很快回归国人手中现在,生物发酵法又成为制作味精的主要方式,弥补了化学方法中烦琐的过程与不安全的因素。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跟随着教师发现、创造“味精”,由“科学阅读”活动领略吴蕴初爱国奉献、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由“化身化学家”的活动自主设计味精逆合成路线,落实有机合成的原理和知识l“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而理解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是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这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以实验探究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合作与讨论过程中展示学生不同的概念思维,让学生在主体体验中由科学事实、现象抽象出科学概念在“化学平衡”教学中,可用“炼丹”仪器的发展过程为素材展开。

古时候,汞这种金属经常被用来炼丹、入药,但是天然水银非常少,不过丹砂(HgS)很常见于是开始有炼丹家运用仪器由丹砂制备单质汞,涉及的可逆反应为HgS(s)Hg(g)+S(g)最初使用的仪器为土釜,唐宋时期开始换土釜为铁釜,并且有炼丹家发现在反应中加入铜粉会增加反应的速率,元明清时代开始向其中加入炭,从而大大增加了汞的产率。

这个教学片段以中国炼丹家提炼汞为情境,借化学史实引导学生猜测浓度对反应平衡的影响,即利用Fe,Cu,C等与生成物S反应,以减少生成物的浓度,从而促进化学平衡的移动然后请学生控制变量、自主设计方案,探究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化学史料,在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问题情境,而且为推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顺利掌握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为之后学习勒夏特列原理建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物质不同时代涉及的认识硫秦汉:阳城罐(用一种称为“坩”的陶土炼制的陶罐。

耐高温,不易炸裂)三国—隋朝:A.制作火药(S,C,KNO3等);B.发现火山周边天然硫磺元明清: 火法炼硫:焙烧黄铁矿石2FeS2=2FeS+S23FeS+5O2=Fe3O4+3SO2SO2+2C=0.5S

2+2CO(g) 2CO+SO2=0.5S2(g)+2CO2(g)铜殷周:铜器的冶炼 A.红铜;B.青铜秦汉:“白青得铁,即化为铜”(白青:碱式碳酸铜)三国—隋朝:“石胆……烧之变白色者真” CuSO4

·5H2O=CuSO4(白)+5H2O唐宋:“土绿红银法”(汞与少量水放于铁釜中加热沸腾,投入胆矾,锅铁将其置换出来,生成汞铜合金)元明清:A.胆水浸铜(批量生产、液体硫酸铜)CuSO4+Fe=FeSO

4+Cu;B.淋铜法(硫酸铜与土的混合物为原料)H2SO4及硫酸盐秦汉:硫酸酐(公元前7世纪、狐刚子)三国-隋朝:蒸馏胆矾制硫酸:“炼石胆取精华法”(比西方早1个世纪)CuSO4·5H2O=Cu(OH)

2+H2SO4+3H2O唐宋:“石胆具蚀气”元明清:“青矾之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草木不茂” (青矾FeSO4·7H2O)KOH殷周:A.驱虫;B.漂洗秦汉:入药,膏状不纯三国—隋朝:“生梨灰,石灰,生姜灰……以鸡毛插入,即集析药成”连续提取、浓液中分离、鸡毛上“集析”

秦汉:A.使用草木灰;B.称“Na2CO3”为卤碱Na2CO3和唐宋:天然碳酸钠:石碱K2CO3元明清:配以淀粉、香料使用原理不同时代涉及的认识物质守恒定律殷周—隋唐:A.五行说,原始元素论;B.首次明确提物质守恒(墨子);C. 天地都是物质性的(王充)

唐宋: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论证物质守恒科学思想(张载)元明清:定性到定量“损益”(王夫之)物质运动守恒殷周—隋唐:丹砂是由水银、石气、(烧石得到的气体)和石胎组成,反应前后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金陵子)首提运动守恒“以水与冰为例”(张载)

自然辩证法看运动守恒,“变必通、穷必变”运动中有转化但无量增减【质量守恒定律】(王夫之)勒夏特列原理(工艺运用:丹砂抽汞)殷周-秦汉:加入黄矾:Fe2(SO4)3·9H2OFe2(SO4)3·9H2O= Fe

2O3+3SO3+9H2O, 2SO3(g)+S(g)=3SO2(g),HgS(s)+2SO3(g)=Hg(g)+3 SO2(g) G(800 ℃)<0 (狐刚子)三国-隋朝:A.发现反应的可逆性(葛洪)

B.“灵汞”是因为加入了铅:铅和硫反应得到硫化铅唐-清:A.丹砂与赤金(红铜)混合加热(白玉蟾等);B.使用铁釜,而不是土釜;C.加入碳:碳增加了硫化汞的还原性 HgS(s)+C(s)=SC2(g)+Hg(g)。

实验不同时代涉及的认识定性实验殷周—隋唐:焰色反应(K+): “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硫酸钠)大同小异,胐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硝酸钾)也”唐宋:结石胆沙子法:磨光的铁锅表面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的铜立即与汞生成铜汞齐,露出了铁,再加入胆矾,再进行置换,得到不可流动的“沙子”,再抽汞就是铜了。

定量实验唐宋:A.制HgS法:“汞一斤,石硫磺……可用炭十斤……”(金陵子一派);B.水法炼铜;C.金银合金定量分离《小录》元明清:A.水法炼锌;B.火法炼硫发现与创造技术与生产理论研究古代无名氏(殷商时期):酿造文化

金陵子、葛洪(秦):炼丹术、炼金术李时珍(明):《本草纲目》孙思邈(唐):黑火药蔡伦(东汉):造纸……沈括(北宋):石油(命名、用途)毕升(宋):活字印刷术……近代黄鸣龙(1898):甾体激素避孕药(计划生育)

范旭东(1883)徐寿(1818):翻译化学工艺书籍13部精盐厂、制碱厂、金属铝、合成氨工厂、硫酸铵、化学肥料(皆中国第一人)……侯德榜(1890)傅鹰(1902)制碱法《制碱工学》表面化学(胶体、高分子等)。

……吴蕴初(1891):味精、氯碱工厂(盐酸、烧碱、漂白粉)……现代邢其毅(1911)、龚岳亭(1928):结晶牛胰岛素(人类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李远哲(1936,台)卢嘉锡(1915)交叉分子束方法

结构化学,现代结构化学奠基人钱永健(1952)徐光宪(1920)杨承宗(1911)绿色荧光蛋白稀土化学,“中国稀土之父”放射化学:分离出镤233、锕227…………屠呦呦(1930)青蒿素(诺贝尔奖)往期推荐

【走近化学家】亨利【走近化学家】阿伏伽德罗【走近化学家】拉瓦锡【走近化学家】戴维【走近化学家】盖-吕萨克【走近化学家】贝格曼【走近化学家】普利斯特利【走近化学家】卡文迪许【走近化学家】罗蒙诺索夫【走近化学家

】波义耳为什么比牛顿还牛?【走近化学家】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中学教师实用化学辞典】第二部分:化学家——德谟克利特教学资源--化学史扫码关注我们

公众号:木木谈化学扫码关注了解更多中学化学资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