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法租界(法租界是好是坏)
1924年,一位寓居上海的日本作家,目睹了上海租界内外判若云泥的“魔幻之境”,出版了见闻录《魔都》,这也是“魔都”一词首次在历史中出现最近,大家的话题都离不开电影《八佰
1924年,一位寓居上海的日本作家,目睹了上海租界内外判若云泥的“魔幻之境”,出版了见闻录《魔都》,这也是“魔都”一词首次在历史中出现最近,大家的话题都离不开电影《八佰》,很多人坦言这是一部让人哭得很爽的片子。
电影开头的一幕就让人惊恐不已,对战这边黑暗恐怖、死气沉沉,而河对岸则一派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八佰》电影画面一明一暗,一静一动,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纳罕,战火为什么只烧到四行仓库?苏州河南岸的太平并非有什么神灵庇佑,只因为它是租界提起租界,很多人不分青红皂白,就准备上民族情操论了事实上,我们真正了解它吗?。
一 上海租界是怎样一个存在时至今日,我们对租界的认识已有些模糊,但是租界对近代上海的影响可以说既深且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租界的上海绝不是今天的样子,所以很有必要我们翻一翻这老黄历今天所说的上海租界主要指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从时间跨度上讲,租界历史从1845年延续到1943年,历时近百年,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爆发,租界几乎一个不拉,所以粗略的说,一部租界史几乎等同于一部上海近代史从空间维度上讲,租界从最初的860亩,通过诸如越界筑路等手段扩张到近5万亩,面积扩大50多倍。
不仅堂而皇之的占据,而且彻底改变了这块土地的建筑格局和风土风貌
上海租界分布图 制图@Daisy租界经常被称为“国中之国”,它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强权、屈辱挂钩可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讲,近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也是租界点火、助推的,甚至是最关键的那一把火 二 天使还是魔鬼。
租界的二重分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租界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十里洋场外滩是“十里洋场”的中心,沿岸高楼轮番冒头,争先要成为天际线的统治者早期的摩天大楼基本都是英国建筑,如最早的英国领事馆、海关大楼,以及后来居上的汇丰银行。
原上海汇丰银行前总部 到30年代,上海天际线的最高记录被24层高的国际饭店摘得它同时带来一种典型的美式建筑风格:外观是摩天大楼,内部是富丽的装饰艺术这种风格在百乐门舞厅、光明电影院等建筑都不断重现
上海国际饭店一则老格言说,“上海有22层高的外国大楼,也有棺材似的的茅房”新式的摩天大楼与传统民居之间的巨大落差,正是不平等社会的真实写照高楼大厦与大饭店自然不是平常人家所能想望的,但是华人和洋人之间也并非水火不容。
基础设施的改变:1865年第一家煤气厂投产供气,1882年第一家电力厂正式供电,1883年自来水厂向居民供水……电话、电报、电车这些“高科技”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上海车墩影视城复原场景异域玩意的刺激:电影院、咖啡馆、戏院、舞厅、公园和跑马场……浓郁的异国特色又惊艳了多少人。特别法租界那种迷人的浪漫情调,更是文人墨客难以抗拒的。
法租界著名的游乐场所上海大世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大刀阔斧的走来,而华人对西方新器物新生活的接受过程可以概括成:“初则惊,继则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事实上,上海早早就兴起了外语热,那时的英语也分三六九等,洋泾浜英语有点像土味英语,圣约翰英语则胜似我们今天所说“一口纯粹的伦敦腔”,自带傲娇气质。
“东方哈佛”圣约翰大学租界也绝非一副圣女模样,事实上“杂”才是它的本相近代上海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八成以上是外来人口自开埠以来,三教九流进入上海,进入租界,把上海这片浑水趟得更浑,有来逃难的,有来做生意的,有来混饭吃的,有来考文凭的,有来闹革命的,有来搞文化的。
一句话,这里有机会
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其中40%左右为非本地户籍人口 图为上海不同国家风格的建筑 @Echo_HG在Pixabay上发布 租界并非铁板一块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之间满是缝隙。
,他们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是有序的,但是在整体的市政管理上是无序的在公共租界犯了事,逃到法租界就可以逍遥法外这就为帮会活动、黑社会的滋长提供了温床最具代表的就是“上海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亨里,要说名头最响,声望最高,实力最强,非
杜月笙莫属,他有“三百年黑帮第一人”和“上海皇帝”之称。
图为周润发在《大上海》电影中饰演杜月笙租界对上海到底是好是坏很难断言,用上海老话讲,近代上海更像“开无轨电车”,并不知路在何方,更多时候是被迫性的探寻与摸索 三 旧租界的新时代魔都路向何方20世纪90年代,上海又掀起一波“造楼运动”。
浦东新区的摩天大楼开始冲刺新的高度,按照新的“排位赛”,排在第一位的是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第二位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第3位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东方明珠……而昔日的租界大楼早就不知被甩到哪里去。
滚滚流淌的黄浦江,见证着新旧之间的转移和盛衰曾经的摩天大楼都被放到了“优秀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当中然而,旧租界也并没有就此荒芜荒废下去,反而以另一种姿态参与到新的历史当中那些旧马路、旧洋房里,保存着历史最立体的味道。
外滩的万国建筑依然获得最高的礼遇,经过部分翻修和整治之后,犹如老树逢春,开放的愈发漂亮。老建筑镶嵌在新的城区里,更增添余韵。
如今的万国建筑群 摄影@Ferdinand Feng当然,如果只是走马观火,也顶多是看个热闹新近两年CityWalk开始流行,跟着“老克勒”故地重游,踩一踩旧租界时期的老马路,听一听那些还未远去的趣事旧闻,仿佛今昔之间也并非隔绝的那么远。
网上一检索,值得一走的老马路可是越数越多,淮海路、思南路、复兴路、甜爱路、五原路……如果只选1条的话,武康路大概率获选武康路建于1907年,原名福开森路,网友戏称是“不开心路”,它被誉为是“浓缩了上海近百年历史的”名人路。
武康大楼已非常网红,黄兴公馆更值得逗留缅怀,此外还有不少洋人别墅和名人故居
武康大楼夜景 图片@wei zhu在Pixabay上发布不过,老马路也是越走越少,随着城市的扩张,老旧的里弄、房屋都成了碍事的,几日不去,这里或那里的街巷可能就不见了曾经热闹的金陵东路,早已不复往日风采,随处可见的“拆”“拆”“拆”,曾经“走走逛逛其他路,买卖请到四川路”也出现拆迁整改……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路过这些地方,常常唏嘘不已。
对此,《繁花》的作者金宇澄感慨最深,他对老上海那种“毛茸茸的细节”是如此着迷,但又无奈它们的消逝,所以写了这本书,用上海方言来留住老上海的日常可期的是,王家卫导演已计划把《繁花》搬到荧幕上,不仅有电影,而且有30集电视剧,主演都是上海人胡歌。
墨镜王又如何再现老上海,我们拭目以待
旧租界,老上海,其实满打满算才一百来年的历史,但是感觉时间被拉长了从近代开始,上海就被提速了,浪奔浪流得很快,以致于恍惚之间,浅浅的百年岁月里装了太多的东西,有革命维新,有江湖打杀,有摩登时尚,有欲望横流,有屈辱奋斗,有小资精致……。
当我们驻足某个角落时,不同的人可能会想起不同的事,这正是魔都魔幻的地方吧!今日互动#你与魔都的那些故事#,欢迎下方留言区互动哦~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太疯狂了法租界(法租界是好是坏)
天津滨江道以劝业场为中心,近百年来,一直是天津第一商业中心。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到法租界经商的中国人,多数是广东帮和宁波帮,少数是…
-
新鲜出炉inch换算(厘米和feet、inch换算)
“崔捧丽名班主任工作室”在县教体局和紫云镇教管办的支持下,于2019年10月成立。工作室以紫云镇孙祠堂中心小…
- 居然可以这样参加工作时间(参加工作时间日期录入不完整)
- 这都可以参加工作时间(参加工作时间日期录入不完整)
- 怎么可以错过鬼子姜(鬼子姜的功效与作用图片)
- 快来看鬼子姜(鬼子姜的功效与作用图片)
- 难以置信左宗棠简介(左宗棠简介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