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爽约(爽约了怎么高情商说话)
学会好好说话,为了他人也更是为了自己
其实,你很容易知道一个人的情商高不高,因为情商高的人常常面带笑容,充满热忱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总是让你觉得心情舒爽,如沐春风巴西小说家保罗·科埃略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原罪不在于夏娃吃了禁果,而在于她如果不跟亚当分享这项发现,她就会孤独。
”人为了变得更加亲密,而非疏远,所以才会学习道谢,学习道歉,甚至学习道别人为了消弭情感纠纷,化解利益冲突,所以才会学习沟通,学习谈判,学习说服人为了表达爱─发自内心的爱,所以才会想要试着袒露、分享、告白。
高情商的奥秘就是能深深地品味“做人的滋味”,也能把这种奇妙的体验,分享给其他人,让人感谢言语的存在生活中高情商的行为会让你发现别人透过你的沟通,而变得释怀、欣慰、体谅,变得松开拳头,或是寻求拥抱,变得恍然大悟,或是有了共鸣……。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这本书就阐述了许多生活中高情商的表现,下面几个例子或许能让你对“做人的滋味”有一些更有意思的思考:巧妙化解自己的尴尬
被人戳中痛处,怎样提醒下不为例
家庭聚会时,亲戚长辈总爱提到我的前任我很不高兴,又不好当场翻脸给长辈难堪这种时候该怎么说,才能让他们消停一些呢?常见的说法:“我真的不想再提到他了!别说这个了”更好的说法:“我想到就难受,别说这个了”每个人都有不想被提起的过去。
而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当别人戳到这些痛处的时候,勃然大怒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会让那些本来就想伤害你的人窃喜,让那些只是无心之失的人觉得受到冒犯可是另一方面,你也可能会觉得,如果情绪表达得不够激烈,别人还是不理解问题的严重性,万一下次再犯怎么办?难道就没有既不反应过激,也不留下后患的办法吗?
当然有,那就是:强烈地表达感受,而非激烈地表达想法比较一下刚才提到的两种说法“我真的不想再提这件事了,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这是一种激烈的情绪,表达的是你的想法,是对于他人的要求,容易激起对方的反弹,觉得你小题大做。
而“我真的很难受,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虽然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表达,但它表达的却是你自己的感受,就算同样也是在提要求,听起来却会好受得多因为这时候你的请求,是希望对方体谅你的痛苦,而非被你强烈的情绪胁迫也就是说,听你的,是因为爱你,而不是因为怕你。
你要知道,越是难过,越不要用言语暴力逼对方屈服因为敌意只能激发敌意,求助才能收获善意即使你有非常强烈地阻止对方继续说下去的冲动,也不能抓狂,而是要照顾对方的感受,用他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你的要求想要耳根清净,就得接受一个事实——有时候,用枪得不到的东西,却可以用鲜花得到。
其实在任何提到让你不舒服的话题的场合,都可以这样做比如,老同学拿你当年的糗事开玩笑,其实你心里仍耿耿于怀与其自己憋着装大度,倒不如真诚地表达你的感受毕竟,装是装不长久的,你自己难受,最后却只能换来对方一句“你介意的话怎么不早说?”这又何必呢?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软弱的一面,也都有不想提及的伤口,需要彼此细心呵护。
你暴露出自己受伤的弱点,不用觉得丢脸。倒是对方会觉得,自己居然没有关注到你的感受,需要你把话说得这么明白,这是他自己的失礼。
学会提问,和老板单独相处不尬聊
我最近常常需要跟老板单独出差,但每次我都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该聊什么老板也感觉到我很拘谨,要我放松一点,把他当朋友看,这反而让我更紧张了我到底该怎样跟老板自然地相处呢?常见的说法:没话找话,强行尬聊更好的说法:“老板,我刚出社会,有些事实在不懂。
不知道能不能请教老板,像××××一类的事情,换成是您,会怎么应对呢?”跟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单独相处,大多数人有两种表现,要么是拘谨,要么是没分寸就拿员工跟老板的私下交流来说,有些人紧张得要死,什么都不敢说,惹得老板嗔怪;有些人则是真把老板当成了朋友,什么都敢推心置腹,却往往言多必失。
其实,当老板跟你说“放松一点,拿我当朋友就好”的时候,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真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吗?当然不是!如果真是这样,他大可以平时多关心你,或者是在工作之余多带你去见世面,不用等到气氛这么紧张的时候,才说这种话。
事实上,老板之所以会这么说,潜台词是在责怪你让他觉得不舒服一方面,没人喜欢气氛这么僵;另一方面,老板也想展现出平易近人的形象,而你太拘谨,其实就是不买这个账所以,老板嘴上说是要“交朋友”,其实只是在暗示你,要你想办法让气氛轻松点,彼此能多聊几句就好。
明白了这一点,接下去应该怎么做呢?很多人就会说:“当然是想办法找话题啊!”但是难就难在找话题上了,因为你们本来就不是朋友,很少有什么共同话题,而且身份地位又不一样,小伙伴聚在一起喜欢聊的私人八卦、私下吐槽什么的,跟老板聊起来都很容易失控。
所以,强行找话题,就很容易陷入尬聊,让气氛变得更加诡异但是,有一类话题是永远有得聊,而且绝对不会出问题的,那就是“请教问题”首先,可以提出你自己的人生疑问,让老板有机会做你的“人生导师”因为平常老板只是指导你的工作,但是这时候,正好可以请教工作之外的疑问,让老板有机会展现他的人生阅历,跟你分享他的价值观。
比如你可以提问:“老板,工作以后,总有朋友会来跟我借钱,这让我很困扰,是您的话,会怎么应对呢?”这时候,老板就可以分享他的经验来开导你,甚至日后还可以拿这件事开你玩笑总之,不管老板怎么答,也不管你到底有没有觉得受用,你跟老板的关系,肯定会因此热络起来。
但是要注意,当地位比你高的人分享个人故事的时候,气氛再好,你也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反过来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细致地追问对方没主动提到的事情因为这样可能会让人觉得你有些得意忘形,没大没小了。
正确的道歉
只是“对不起”,换不到“没关系”
我跟朋友开了一个比较过分的玩笑,他很不开心,我该怎么跟他道歉,才能让他原谅我呢?常见说法1:“好啦,我道歉就是了,别生气啦!”常见说法2:“如果你觉得不舒服,那我可以跟你道歉”常见说法3:“我很抱歉,但我不是故意的,我不知道你这么在意。
”更好的说法:“我知道我的话伤到你了,真的很对不起”诚挚的道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通常会觉得,说出“对不起”这三个字,是件特别尴尬的事而为了降低自己的尴尬感,道歉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陷入三个误区,致使被道歉的人接收不到我们的歉意。
第一个误区,是硬要在道歉最后加上一句“尾巴”,让道歉听起来比较轻松比如在表达歉意之后,劝对方“别生气啦”之类的而这个“小尾巴”,其实是会让人很抓狂的因为在被你冒犯的人听起来,这是在暗示问题出在他身上,是他不懂放轻松,喜欢小题大做,才导致关系紧张的。
可是,被伤害的人明明是他,你凭什么要求他就必须大气一点,必须看开一点呢?第二个误区,是在道歉的时候,加上了“前提”比如“如果你觉得不舒服,那我可以跟你道歉”,这个逻辑听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毕竟对方的“不舒服”,是你道歉的直接原因。
可是归根结底,对方的不舒服,是因为你做错了你是在为你的错误道歉,这时候强调“对方不舒服”这个前提,只会让人觉得,你是在怪罪他太敏感脆弱第三个误区最严重,是在道歉时还要加上“但是”,试图为自己开脱最常见的情况,是说完抱歉之后再加一句“(但是)我不是故意的”。
从你的角度想,这是为了让对方心里好受些但是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完全不是这个感觉,他会觉得你不是在道歉,而是在自我辩解,甚至是找借口以上这三个误区,并不一定是因为道歉者存心狡辩恰恰相反,这很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内心被羞耻感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才会找各种机会,给自己缓和一下气氛。
但是,如果你要让对方感受到真挚的歉意,就必须克制这种本能的冲动不要怕,让你的羞耻感自然表现出来就好美国的沟通专家约翰·卡多(John Kador)指出:“对不起”之所以会有力量,其实不在话怎么说,也不在内心怎么想,而是在于你是否充分展现出“羞耻感”(Shame)。
羞耻感展现得越多,道歉就越有力量。也就是说,你越是让自己显得尴尬,就可以得到对方越多的谅解。道歉最大的诀窍,就是“不要怕尴尬”。
惊喜比承诺更能表达歉意
最近工作特别忙,好几次约会都泡汤了,另一半很不开心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好好补偿她呢?常见的说法:“亲爱的,对不起,下个周末我一定陪你去那家你喜欢的餐厅吃饭!”更好的说法:“亲爱的,上次爽约之后,我心里一直很抱歉。
今晚刚好我们都没事,我定了你上次说很想去的餐厅车已经叫好了,我们准备出门吧!”计划赶不上变化,总是特别让人失望无论多么周密的计划,都可能遇上变故临时要取消约会、聚会,不仅让被约的人很失望,也让爽约的人很内疚,想要补偿对方却找不到方法,很多人最后就只有救命的一招:给承诺。
“用承诺化解失望”,这就是想要修复因为爽约造成的关系破坏时,人们通常的思路潜台词是:“下次一定如何如何,所以这次能不能先原谅我?”可是,开出承诺,就一定能用“期待”取代“失望”吗?通常都是行不通的因为人们往往忽略了两点:
第一,期待越大,失望也会越大;第二,就算承诺能够安抚对方的情绪,也不是因为承诺本身,而是因为上一次你兑现承诺时的“信用记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试图用承诺来化解这一次爽约带来的尴尬时,对方第一句话通常是:“真的?”而第二句话往往就是:“那上次那个×××的约定,你还没有兑现呢!”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当你为了解决当下的尴尬,把“给承诺”当成救命稻草的时候,对方会本能地觉得,你的态度是很不真诚的,只是一时着急才这么说。
另一方面,由于这个世界上几乎没人真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所以一旦对方不相信你的诚意,开始翻旧账,就会想起之前你还有很多承诺没兑现不但这次不信你,而且以后也会对你的话打折扣了如果“许诺补偿”效果并不好,又该怎么办呢?有一种更好的做法——
用“惊喜”取代“承诺”,也就是靠意外之喜去补偿对方比如说,同样是约会告吹,一种补偿对方的方式,是八字还没一撇,就跟对方拍胸脯保证会带她去更棒的餐厅可是,就算你确实履行了承诺,那也只是完成了说好的事,并没什么了不起的。
而另一种做法则是,当下先道歉,但是不说下一步你会怎么做等到确定你们俩都有时间的时候,再告诉对方,你一直对上次爽约的事耿耿于怀,所以现在预定了她一直都想去的餐厅,想好好补偿这样做,在对方心里,不仅对你上次爽约的疙瘩没了,还会获得意外之喜的快乐。
不给承诺,反而让自己的承诺更有信用,这就是用“惊喜”取代“承诺”这个技巧的绝妙之处同样的道理,这个方法也适用于爸妈对孩子爽约,比如爸妈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带小孩去游乐园,这时候父母该怎么弥补呢?最有风险的做法,就是承诺孩子,你要买玩具给他,或是等你有空了,要带他去更棒的地方玩。
可是,如果这次是因为工作繁忙而爽约,你又怎么保证下次一定会有时间给孩子买玩具,或者是带小孩去游乐园呢?但是,这时你的支票已经开出去了,孩子在家肯定是期待得不行,如果你再次让孩子失望,他的痛苦很可能会加倍。
而一个安全又聪明的做法是,把这件事先放在心上,等你哪天有空的时候,去商场挑个玩具,回到家里把这个玩具当作“惊喜”送给孩子,他收到礼物的快乐,可能大大超过上次的失望我明白,你的心里也住着一个小孩
倾听最好的方式就是“我知道你很难过”
小孩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跑来跟我抱怨,我该怎样安慰他呢?常见的说法:(1)“你不用难过,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去在意这种事啦”(2)“为什么老师不批评别人,只批评你?你有没有反省过自己呢?”(3)“你怎么能抱怨老师呢?老师肯定是对的!”。
更好的说法:“嗯,我感觉到你是真的很难过我能做些什么让你心情好一点吗?”小孩的情绪特别敏感,当他抱怨的时候,如果没有正确回应他的情绪,就可能变成人际互动的错误示范,并且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研究发现,。
家长在安抚小孩的时候,非常容易犯下三种错误:否定、说教、偏袒,而这很容易破坏亲子之间的信任首先,所谓“否定”,就是不承认小孩的感受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小孩子喜欢对自己的感受小题大做、夸大其词;甚至会觉得,孩子的很多负面感受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那么下次,小孩又有什么情绪,就会不想跟大人多说大人问起的话,他也只会敷衍说“没事”因为上一次的经历,让他形成了一个印象,那就是大人根本不会认真看待他的情绪所以说,否定别人的感受,不会让这种感受消失或是让他变勇敢,而只是会让他学会隐瞒而已。
其次,所谓“说教”,就是讲大道理教训人比如,小孩说他在学校被同学嘲笑了,结果你却说:“为什么别人没被嘲笑,就你被嘲笑?你有没有反省过,是不是你哪里做得不对呢?”其实每个人都讨厌别人说教,但是家长在小孩面前,很难克制自己教训人的冲动。
因为彼此之间的身份关系,让家长觉得自己有义务、有权利随时说教,尤其是小孩在吐苦水的时候,他都是呈现出很脆弱、很受伤的那一面,这时候家长就更容易把自己当成心灵导师,要对他好好开导一番,但结果却只是让小孩更讨厌跟家长交流。
最后,所谓“偏袒”,就是非理性的站队你毕竟不是当事人,很多情况都不了解,第一时间就站队,肯定是在偏袒比如小孩跟你抱怨:“老师太可恶了!”结果你却数落他一顿:“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老师!老师总比你懂得多!”这就是在偏袒老师,你像这样胳膊肘向外拐,小孩当然会很失望。
否定、说教、偏袒,都是“聆听抱怨”时的大忌而真正适当的安抚方式,应该是“观察”和“描述”对方的感受,让他知道,你有接收到他的情绪,并且有耐心认真听他说下去但其实有句话这样说,“每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内心深处其实都住着一个需要安抚的小孩子。
”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你也要尽量用观察和描述,来取代否定、说教和偏袒比如朋友抱怨工作压力,你不应该说:“工作就是这样,你不要想太多,好好做就是了”而应该说:“听你这样说,压力肯定很大吧,你是觉得老板偏袒同事,对吧?”。
这样,对方才会愿意跟你深聊下去。学会聆听,在别人感到孤独、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或者迷茫失落的时候,你都能走进对方的心里,告诉这个不安的小孩:“别担心,有我呢。”学会深度沟通
不预设对方的意图
跟人聊天的时候,经常发生鸡同鸭讲,跟对方聊不下去或是聊不深入的情况该怎样沟通,才能好好说话不吵架呢?常见的做法:预先揣测对方的目的更好的做法:避免预设对方的意图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的脑子动得比嘴快,常常会急着想要知道对方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
也就是说,当别人的话还没说完,有时才说了开头,你的脑子就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于是你就预先揣测对方说的这些话,目的是什么,并且根据你的揣测进行回应人家话才说到一半的时候,你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帮对方得出“你就是这个意思”的结论。
比如,对方找你诉苦,很可能只是想倾诉,可是你会觉得:“你说这些话就是为了要抱怨!”然后就聊不下去了又比如,同事只是说了几句你在工作上的问题,你马上在心里总结:“他就是想要让我背锅!”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这种行为,就叫“预设对方的意图”——在真正的沟通还没产生的时候,大脑就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理解这一切,想要为这段对话定调了。
正因为如此,生活中有很多沟通都是表面的,并没有真的有效交流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在跟别人叽叽呱呱、你来我往地聊天,但事实上,他从头到尾可能就只是在跟他心中所预设的、所假想的那个对象在说话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只听到自己想听的,那你就根本没在听。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沟通时,会经常讲这样一句话:“你等一下,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没有弄懂我的意思……”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其实是很少见的我们都是一边听对方说,一边在预想:你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大部分的对话,都是在跟自己的想象对话。
而那个正在跟我们说话的人,他其实只是个道具,负责“扮演”某个正在指责我们的角色、正在推卸责任的角色、正在提出要求的角色、正在炫耀他自己的角色……但是,这很有可能并不是对方真实的样子什么是情商高?很多人认为沟通时应该“对事不对人”,但事实上,“对人不对事”才有可能做到深度交流。
对事不对人的时候,我们会一直在想:“你现在跟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这时候,“你”不重要,“什么意思”才重要我们会一边听一边想:“你是不是要告诉我这个……你是不是希望我如何如何……”这时,我们是在跟自己的想象对话。
而对人不对事是指,比起“事”,我们更在乎“人”不预设你的任何意图,而是关注于跟你的沟通,通过交流一步步了解你在想什么、你有什么样的需求、此刻有怎样的感受。
用“情绪碰情绪”跟长辈聊天
逢年过节或者家族聚会的时候,长辈们总是要上来尬聊一番,问工资、问感情我不想多说,但简单回应他们又不是很满意,我该如何跟长辈聊天呢?常见的做法:提供自己的信息更好的做法:回应他们的情绪长辈打听你的近况,其实并不一定是真的想获得“信息”,而是希望你能回应他的“情绪”。
没有理解这点,就很容易让人觉得长辈问东问西很烦人,而长辈也没有获得他们希望的反馈,当然就不会满意了所以,跟长辈聊天的秘诀,不是给信息,而是要在对话中“情绪碰情绪”,不仅你的话要给到,情绪也得给到比如,长辈问你有没有谈恋爱,他除了想知道你是不是单身,更重要的言外之意,是表示一下他把你放在心上,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而询问你的近况,就是他传达关心、传达热情的方式,他当然也期待你能回应他释出的情绪这时候,你如果是规规矩矩地报告,说:“最近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谈恋爱”长辈就会觉得他热脸贴冷屁股——他是想跟你聊天,又不是来面试你,你怎么能交代一下就完了呢?所以这个时候,他往往会觉得是你不太会聊天,不懂人情世故。
更要注意的是,由于长辈没有收到你的情绪,他的期望没有被满足,所以为了逼出你的情绪,他往往会继续追问:“怎么还不着急啊?是不是眼光太高了啊!”换句话说,你以为长辈都喜欢问东问西,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你没有适当地回应他们的情绪。
相反,如果想让长辈满意,你应该带着相同的情绪“浓度”去回应长辈长辈如果很热情,你就要以同样的热情去回复,长辈如果很殷切,那你就要以同样的殷切来回应长辈这样一来,你就能跟长辈聊得开了比如,你可以说:“三姑啊,幸好还有你惦记着我!人家现在还是单身呢!”或者:“唉,我也发愁啊!不过呢,与其找个人来管着我,还不如一个人过自在呢!”这里的关键,是不只要表现你的信息,更要表现你的情绪。
也就是说,你是不是单身,想不想脱单,需不需要对方给你介绍,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此有什么感受”这种跟长辈聊天的诀窍,对于促进和父母的感情也很有帮助举个例子,假如你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父母打电话来问你:“最近工作忙不忙?好好吃饭了吗?”那么爸妈的言下之意不是在问你“工作的繁忙程度”“午餐的菜谱”,而是在委婉地表达:“宝贝,爸妈想你了,我们想知道你最近过得好不好。
”所以这时你就得回应他们的情绪你可以说:“妈,最近我工作都忙死了!老板看我能干,交给我好几个大项目,你女儿厉害吧!”你也可以说:“放心,我有好好吃饭,公司每天都有四菜一汤,不过比起您的手艺可差远了!”另外,反过来关心爸妈的近况,也是一种给情绪的回应方式。
小结一个人的话语中,往往埋藏着他的思考与企图,情绪与欲望,包含着他对外界的猜测与理解,期待与恐惧高情商的奥秘往往就在于说话的艺术以及对人的理解,学会好好说话,为了他人也更是为了自己延伸阅读《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
》
4800个真实读者的问题,你一定也遇到过在第一季销量破百万册的日子里,除了高兴,说话天团只做了一件事:继续研究说话耗时两年,收集研究4800个真实读者的说话难题,走进每一个生活瞬间,找到每一个表达痛点,打造出一套全新的高情商沟通术。
我们相信,书里提及的问题,你一定也遇到过《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情商》一书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智商的天生决定论,更为心理学界探讨已久的“情绪智慧”问题提出关键性的解释丹尼尔·戈尔曼认为,由于没有考虑到对人类行为产生重大作用的一系列关键能力,我们对人类智力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
作者利用大脑与行为科学的突破性研究,说明了高智商的人表现不佳、普通智商的人表现出色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自我意识、自律和同理心,它们不是天生固有的,却能为我们提高智力另辟蹊径情绪智力成形于我们的童年时期,但可在成年时期得到培育和加强——这对我们的健康、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将会产生直接益处。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收录上述书单今日话题关于好好说话,你有什么妙招?我们会随机抽取1位读者,赠送20元电子书券1张!由于微信留言规则的限制,不能放出所有留言,敬请谅解(ps:听说走心的回答更容易上墙哟~)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奔走相告爽约(爽约了怎么高情商说话)
高三认识一个同学,玩的不错。毕业后她去复读了,她告诉我毕业要请我吃饭,还要陪我玩很久游戏,我起初没当真,可是她总是提及,我就信以为真…
-
越早知道越好彩虹糖(彩虹糖是哪个公司的品牌)
现如今的品牌营销,想要在第一时间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脑洞”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这群“脑洞派”之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六爷首推彩…
- 万万没想到北京人文大学(北京人文大学是正规的吗)
- 学会了吗北京人文大学(北京人文大学是正规的吗)
- 一看就会西班牙人口(西班牙人口分布图)
- 深度揭秘西班牙人口(西班牙人口分布图)
- 硬核推荐a7s3(a7s3视频格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