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这样也行?贫困县(贫困县有什么好处)

在近期的采访中又了解到了另一种乱象,有个别地方党政主官竟为了个人乌纱帽急于摘掉当地贫困帽。

这样也行?贫困县(贫困县有什么好处)

 

编者按:前些年,一些地方“抢着戴贫困帽”和“贫困帽戴上就不想摘”等现象,暴露了扶贫工作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近期的采访中又了解到了另一种乱象,有个别地方党政主官竟为了个人乌纱帽急于摘掉当地贫困帽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以深化改革为抓手,精准扶贫,让扶贫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性目标如期完成,值得探讨探索。

莫为乌纱帽争摘贫困帽不久前,北方一省份十多个省级贫困县竞相申报摘掉本地贫困帽子如果这些贫困县经过第三方严格评估和有关方面批准顺利摘帽,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竞相申报”的背后,也有个别地方党政主官为了个人乌纱帽急于摘掉当地贫困帽的小九九。

  这种做法上不符中央精神,下不合百姓期待,反映出一些贫困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观跑偏,作风不严不实此风一长,工作欠账,群众心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

  去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  这一政策深受群众拥护,得到贫困县广大党政领导干部认真执行但也有个别干部担心这一政策会影响他的“正常交流”,甚至有人因自己不能及时升迁而慨叹“时运不济”。

  这些微词听起来头头是道,实际却站不住脚  从党规上讲,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党员修养上讲,“把个人利益摆在前面,把党的利益摆在后面”“总是患得患失,计较个人的利益”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

  而平时把干群鱼水深情挂在嘴上,遇事拔腿就走,更是缺乏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朴素情感的表现实事求是脱贫摘帽值得赞赏但如果是为了个人升迁玩弄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的把戏,不仅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更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此风必须严刹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  要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建设坚强、稳定的脱贫攻坚队伍贫困县主要领导干部,要沉得下身、沉得下心,敢于担责、敢挑重担,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扎实下真功夫、做细活,增强“绣花”的能力,防止浅尝辄止。

  要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加强脱贫攻坚督查巡查,严肃查处不实脱贫现象,推动各地以问题导向改进工作,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记者:李仁虎)

链接2013年报道贫困帽子,怎么戴上就不想摘?贫困帽子为何越来越多  自1986年首开贫困县评定先河以来,我国贫困县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从第一轮评定的273个,逐轮攀升为目前的832个(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92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非重点县240个)。

  从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帽子”的性质并未随名称而改变  近些年,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扶持力度加大2010年中央财政综合扶贫资金投入1618亿元,2011年增长到2272亿元,增幅40%以上,2012年增幅仍在30%以上。

令人困惑的是,“贫困帽子”却越戴越多了  从官方口径看,贫困帽子增多的主要原因,一是参照国际标准,我国大幅提高了贫困线标准;二是基于中国国情,我国贫困人口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新特点二者结合,自然导致了贫困县数量的增加。

  “为什么连续20年都是592个贫困县呢?这个‘死数字’里藏着‘活问题’,”有关专家对此并不认同,“主要还是‘穷帽子’下面的利益链条使然”  一些贫困县的官员坦承,自从戴上“贫困帽子”后,政府的日子确实好过了。

曾获“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称号的中部某市扶贫办主任,以当地“每个贫困县每年国家至少下拨5.6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的巨大利益,向媒体解释为何将“贫困帽子”当成特大喜讯庆贺的缘由  记者不久前报道“穷县豪楼”的东北某县级市,仅近三年获得的专项扶贫资金就超过5000万元,还不包括各行业部门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以及向贫困县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

  安徽省临泉县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县之一,该县扶贫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贫困县”带来的好处不限于经济层面,对交通、水利、卫生、教育、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也相当大,甚至在一些教育招生考试中,贫困县考生也会享受加分、减免学费等政策“照顾”。

也有地方官员直言,正是因为看到“贫困帽子”里隐藏的“吸金大法”,贫困县摇身变成“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因此,每到新一轮贫困县调整评定期来临,地方各路大军上省进京,使出浑身解数哭穷公关,贫困帽子也就越争越多了。

  对此,国务院扶贫办官员表示,确定重点县并进行重点扶持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只不过是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或错误地把争取到重点县的帽子作为一种政绩94%的帽子居然摘不掉?。

  经过新一轮的开发式扶贫,至2012年,全国592个戴着贫困帽子的县(不包括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非重点县240个),只有38个县摘了帽子,但迅即这38顶贫困帽又被别的县戴上了  虽然中央为鼓励各省减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数量,曾明确表示重点县减少的省,国家支持力度不减,但各省贫困帽子顶数并未见减少,反而在国家出台扶持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后,贫困帽子总数增至832顶。

宁换帽子不摘帽子,已经成为贫困省区各级官员的共识,无论中央如何号召也决不动摇  最新数据表明,有重点扶贫任务的21个省区都坚持贫困帽子顶数不变,即使从一个县头上摘掉,也要换到另一个县头上,清晰地展现了地方和中央进行财政博弈的痕迹。

  虽然中央表明支持政策力度不减,但地方不相信,生怕哪一天有了新政策,丢了“香饽饽”,只有把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心里才踏实  此外,绝大多数重点县攥着帽子不松手,即使经济发展了,贫困人口减少了,也还要通过贫困帽子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虽然有的省也出台了鼓励脱帽的政策,但各县也是不相信  这样看来,全国592个重点县,只有38个摘掉帽子,也就不足为奇了。综合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仁虎)主编:孙爱东编辑:魏春宇

觉得不错,请点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