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越早知道越好江心坡(江心坡是中国领土吗)

被遗忘的中国领土——江心坡

越早知道越好江心坡(江心坡是中国领土吗)

 

资料图:江心坡地理位置江心坡地区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之西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一个狭长地带,长约两千里,阔约五百里,其北起於西藏察隅县,南到缅甸尖高山但通常江心坡指代缅甸北部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即台湾版中国地图与大陆版中国地图相比西南部多出的地区),约7万平方公里,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

江心坡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现由缅甸控制,依据是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目前当地主要语言为中国普通话,并非缅甸语当地通行货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币,并非缅甸货币与缅甸的英制左侧行驶不同的是,当地采用与中国相同的右侧行驶。

当地的法律采用的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类似的法律,而不是缅甸法律在当地国内是指"中国",打往中国的电话按照国内长途计算话费,打往缅甸首府的电话话费反而按照国际长途计算话费 江心坡及中缅边境划界问题的来龙去脉.

“江心坡”指的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以东的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一个狭长地带,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缅甸尖高山(北纬25度35分)不过网上流传的7万平方公里说,其实是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缅北地区(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所出版的中华民国地图,尖高山以北仍为我国领土)。

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而所谓“江心坡问题”,其实就是中缅边界问题,确切的说,主要是北段边界是如何勘定的认为江心坡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的主要根据,是江心坡地区的原主要土司,比如孟养、里麻等地土司(孟养土司的管辖地还要越过江心坡以西)曾受过明、清两代王朝册封。

说起来,土司制度确实是中国控制边远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手段,绝大多数原册封的土司领土,后来都成为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历史上册封的藩属地域极其广大,认为所有接受过中国册封,向中国皇帝名义上称臣的地区,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显然是既不现实也不客观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在近代以前,四周边界一向多是模糊不清的,而在很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如西南,统治方式又多是采取流官制度加以“羁縻”,更加剧了固有领土确切范围的模糊程度,往往只有一条所谓的“习惯线”而这种“习惯线”又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土司、头人与中原王朝的亲密、认同或者说同化程度。

一般来说,离开中原王朝直接统治区域越远,文化认同性越少的势力,其独立性就越强,与中国的联系就越淡漠(包括中国自身对其的重视程度)有的遥远地区的流官在当时究竟是属于“内藩”还是“外藩”,本身就是大可置疑的。

而具体到中缅边界地区,情况就更为复杂  中缅边境地区,数百年来一直有着大小不一的争夺战明代开设三宣六慰,1531年(明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缅甸,并不断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载:“缅甸(东吁王朝)统一的最后完成,是在莽应龙统治时期(1551-1581年)。

莽应龙先于1555年占领阿瓦,1556至1557年建有征服了北部掸族诸小国,东部国境到达泰国境内经过三次战役,先后占领【孟养】、孟拱、蛮莫、孟密、伽沙、猛别等地......”《明史》中的记载如下:万历元年,缅兵至陇川,入之。

岳凤遂尽杀士宁妻子族属,受缅伪命,据陇川为宣抚乃与罕拔、思哲盟,必下孟密,奉瑞体以拒中国伪为锦囊象函贝叶缅文,称西南金楼白象主莽哒喇弄王书报天皇帝,书中嫚辞无状罕拔又为缅招干崖土舍刀怕文,许代其兄职怕文拒之,与战。

适应里率众二十万分戍陇、干间,以其兵骤临之,怕文溃奔永昌遂取干崖印,付罕拔妹,以女官摄宣抚,召盏达副使刀思管、雷弄经历廖元相佐之,同守干崖,以防中国于是木邦、蛮莫、陇川、干崖诸蛮,悉附缅,独孟养未下金腾副使许天琦遣指挥侯度持檄抚谕孟养。

思个受檄,益拒缅缅大发兵攻之,思个告急会天琦卒,署事罗汝芳犒思个使,令先归待援,遂调兵至腾越个闻援兵至,喜,令土目马禄喇送等领兵万余,绝缅粮道,且导大兵伏戛撒诱缅兵深入个率蛮卒冲其前,而约援兵自陇川尾击之。

缅兵既败,粮又绝,屠象马以食,瑞体窘甚会有陈于巡抚王凝,言生事不便者,凝驰使止援军汝芳闻檄退,思个待援不至岳凤侦知之,集陇川兵二千兼程进,导瑞体由间道遁去思个追击之,缅兵大败,当是时几获瑞体六年,廷议遣使至孟养,俾思个还所俘缅兵象,并赉以金帛,好言慰谕之。

瑞体不谢七年,永昌千户辛凤奉使买象于孟密,思忠执凤送缅,缅遣回是年,缅复攻孟养,报戛撒之怨思个以无援败,将走腾越,中途为其下所执,送瑞体,杀之,尽并孟养地八年,巡抚饶仁侃遣人招缅,缅不应......近代以前,清朝与缅甸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

第一次是为了消灭逃入缅甸的南明残余力量结果就是缅甸将南明永历帝交给清军,李定国病死,南明在缅境内的最后残余力量瓦解清军达到目的即返回云南,随后清廷与西南清军主将吴三桂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内部权力斗争上,由于此次战争目的本身不在缅甸,所以对于边境没有多大影响。

第二次是在乾隆年间,(《还珠格格》、《乾隆王朝》里都提到过这次战争,不过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美女倩男,呵呵),清军再次击败缅甸(至少在战略上,缅甸不想打下去了),缅向清廷臣服,成为中国的外藩(这导致英缅第三次战争后,缅本部全境沦为英殖民地,但正式的吞并条约居然是在中英之间签署的)。

由于当时的条件,缅北地区对于清朝既过于遥远,又没有多少经济和战略价值,所以清军“将木邦蛮莫孟拱【孟养】诸部人口,还付缅甸”,立即退兵,未在当地设立行政管辖甚至,原来辖制江心坡的土司所在的里麻,在明代尚被称为“里麻司”,而在清代则已被称为“里麻”,一字之差,却反映了在清代,这里甚至已经不是中国名义上的行政管辖范围。

但是,由于整个缅甸在名义上也都是中国的属藩,这些当地土司往往也同时接受清廷的册封,有点象是一仆二主,不过实际上,两方面都指挥不动他们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进入缅甸,逐渐向北推进,1885年英国全部吞并缅甸本部,与中国直接接壤。

原来模糊的习惯线,成了有利于英人不断侵吞的格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一直希望与英国完成划界(根据1886年英国人对中缅地区的区划地图在当时英国人眼里,不但江心坡被标为不受他国统治的部族,而且把怒江上游地区也标为不受他国统治的部族,也就是今天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全部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部分,可以说金沙江上游以西地区全被划出中国,就连片马也被划出中国。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那是中国的属地,不过,在那个中国现代版图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中国的国势处于最衰弱的时候,能保住认同感较强的地区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无力与英国争夺这些事实上独立、半独立的部族)

资料图:勐卯三角地区经过1894年中英伦敦条约、1897年续议缅甸条约两次订约,1898、1899年勘界,中英划定了北段自尖高山向南至南定河、南段自南卡江至澜沧江的两段边界;中缅(英)南段边界大走向基本定型。

当然,总的来说,在这两次划界中是中国吃了亏,但是,在当时条件下,不定约,只会给英国人不断入侵蚕食制造机会,事实上,英国人后来的做法完全证实了这一推测由于边界条约条文对于阿佤山区的规定有模糊之处,英军就于1934年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以求造成既成事实。

遭到了当地佤族土司的抵抗,就是近代史上“班洪事件”1941年,英国借中国抗战处境艰难,对英缅控制的滇缅公路有着很大仰赖的时机,以关闭公路的威胁为施压手段,于1941年6月18日通过政府换文形式,在阿佤地区划定对其有利的边界线,将部分班老、班洪地区划给缅甸,史称“1941年线”。

南段边界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南坎问题”,“南坎问题”是指位于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的归属,又名南畹三角地区,面积约二百五十平方公里勐卯三角地区主权原来属于中国,这一点没有疑问但在1894年前(即第一次中(英)缅边界划分),英国人就已经强行修筑了从八莫到南坎的公路。

到1897年,中英两国再次签订有关中缅边界条约的时候,英国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中国的这块领土的管辖权。相传诸葛亮曾靠鬼灯檠躲避野人山瘴疠的攻击,在野人山七擒七纵孟获。南坎的大佛寺

南坎的风景

聚焦中缅文化了解中缅市场行情洞察中缅国际政策促进中缅贸易发展请关注我们--【大洋之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