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写你所知,知你所写
“写你所知道的”是什么意思文/陆生作这篇文章很重要我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写你所知道的”,第二个是“知识的诅咒”讲这两个问题并不是根本,当然它们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想借这两个问题来揭示“鸡同鸭讲”。
这个问题【一】名为《写作脑科学》的书,有两本,都在2022年出版它们的主标题都是“写作脑科学”,但副标题是不一样的:一本叫《写作脑科学——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故事》,另一本叫《写作脑科学——屠龙的高效写作指南》。
《写作脑科学——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故事》,是一本译作,早在2014年就已经有中文版,名为《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它是英文名是《Wired for Story》(故事连线:作者使用脑科学从第一句话吸引读者的指南),出版于2012年。
我不懂英文,不懂哪个译名确切,但能以“写作脑科学”为名,这更多是一个市场行为,大概是看到了近年来各种以“脑科学”命名的书以及《考试脑科学》的大卖但购买看中的是功利的“考试”,并非“脑科学”所以,“写作脑科学”还不如“你能写出好故事”来得简单粗暴。
【二】《写作脑科学——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故事》与《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虽同为《Wired for Story》的译作,但译者不同,行文也不同举个例子,将第三章的同一内容摘抄如下:。
2022版——如果你的主人公会吹小号,之前是神经外科医生,现在是美国中情局驻南极洲的特工,当然你最好都要有所了解但是从更大的意义上说,“知道什么写什么”指的是你在情感层面的认识,而不仅是对事实的认识简言之,你知道什么东西能让人兴奋。
《知识的诅咒,作文为什么要展开来写?》2014版——假如你的主人公会吹小号,原先是个神经外科医生,现在则是美国中情局驻南极洲的特工,诚然,你最好对这些事情都能有所了解但是从更大的层面而言,“写你所知道的”与其说指事实性的内容不如说更多地指你在情感方面的认知,后者换个说法就是你得知道是什么让人们作出选择。
《陆生作讲“读者意识”》如果我懂英文,我就去读作者莉萨·克龙(丽萨·克龙Lisa Cron)的原文,会更准确地知道作者所表述的事实以及事实背后的观点但读译作,就像抽二手烟,很可能会偏离原味,打了折扣如果把原作比作一头大象,不同的译者去摸象,文句上天然带着译者自身的理解,那么,综合不同的译文,横看成岭侧成峰,或许能拥有更多的视角。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在文字表面,而在字里行间【三】“知道什么写什么”“写你所知道的”这标志性的短语已是惯常语,在西方“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体系化教学里的标志思想以及创意写作的重要准则。
(见《创意写作的兴起》)”那么,该怎么理解“写你所知道的”?第一,巧妇难为无米炊,你不知道的,就写不出来比如,我常常举例的“朵特”,要你写篇作文介绍下“朵特”这样东西,你便写不出来了,因为你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鲁迅想去打巡警】所以,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在考试的作文题目中,常会出现“写写我们身边的”“写写你熟悉的”一类提示第二,光“知道”还不够,还得“了解”“熟悉”,还得“理解”比如费曼,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一次采访中讲起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孩子问我:“看见那只鸟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我回答:“我一点都不知道”他说:“那是一只褐色的、会发喉音的画眉,你父亲什么也没教你吗?”费曼说:“完全不是这样,父亲教了我很多”父亲说:“看那只鸟!它的名字叫斯宾赛鸣鸟(我知道父亲其实并不知道这只鸟的正确名字)。
父亲又说:在意大利它叫×××;在中国它叫×××;在日本它叫×××;你可以知道用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如何称呼这种鸟,但是,学完了这些,你实际上根本不了解这种鸟,你只知道世界上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对这种鸟有不同的称呼。
所以,让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只鸟,看看它在做什么,那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我很小就知道,知道某个物体的名字和知道某个物体之间的差别)知道一个物体的名称和真正懂得这是个什么东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写你所知道的”这个“知道”,你把它理解到哪个层面?是“知道一个物体的名称”,还是“真正懂得这是个什么东西”?或者,还包括这个物体背后的原理?。
如果对“知道”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一”,就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第三,“写你所知道的”,不仅在说“写什么”,也包含了“怎么写”——“写你所知道的”但,却不一定是所知道的都能写出来,都容许你写出来,因此,就不能不牵连到怎么写的问题了。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郑伯克段于鄢”借古喻今,托物言事,寓言故事不也是这样吗?第四,“写你所知道的”,就像做加法题一样,两个“1”会加出一个“2”,就像老树发新芽,有中可以生无所以,要“写你所知道的东西中那些你所不知道的”。
我们写东西超不过“自己”这个范围,但可以把这个范围扩大,“写你所知道的”是舒适区,但延伸开去,可以走出舒适区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延伸开去,可能就抵达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领域第五,对一些作者来讲,与“写你知道的”相比,他们更想“写一个‘一直想写的故事’,且不那么在意这个故事是否被一万个人写过,像誓要完成一个夙愿”。
怎么办?去调查,去经历,用上自己的同理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不知道的”变成“知道的”
第六,在莉萨·克龙的另一本书中,《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有这样一句话:“写你所知道的事”的意思是“写你从情感上所能理解的事”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有一点我们要清楚,尽管在每一个情节起伏之处,读者都需要知道主人公的感受,但这不意味着你要把什么都说出来。
比如,一想到以后的生活将没有亨利的陪伴,鲁比就感到肝肠寸断、痛不欲生表达人物的感受不是要去写他开心、悲伤、气愤、嫉妒、痛苦之类的为什么?因为这些是你在总体上的推测它们是“什么”,而读者想知道的则是“为什么”。
所以,写你所知道的,知道你所写的,在“写你所知道的”里面,包含着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四】“知识的诅咒”是指一旦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或技能,就很难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或技能的人会如何思考和行事在我们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之前,我们可能会认为这种知识或技能很难,但是一旦我们掌握了它,我们就可能会觉得它很简单,忘记了我们曾经拥有的初学者的思维和行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会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概念”,确实讲得很清楚,但是学生心里没有相应的概念,听得糊里糊涂,这又是一例“鸡同鸭讲”所以,有教无类,但要因材施教老师需知道学生的底细(前概念),知根知柢才好。
那么,怎么打破“知识的诅咒”的思维局限呢?第一,有同理心,能够理解和共感他人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大脑中有一种叫“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是人类产生同理心的关键第二,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自己的喜好而一刀切。
第三,使用工具:比如问卷调查,了解情况比如用降维的方法讲解知识比如善用类比,靠的是故事的力量【五】概念是自由的原则(黑格尔)汉语模糊性强,但,还是要尽量搞清楚一些概念的定义、边界,然后多练,唯有如此,写作才自由。
讨论问题的话,更需要“平起平坐”不然的话,很容易鸡同鸭讲,看似同名,其实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举个例子,比如“怂”这个字董宇辉讲:“骏马面前无沟壑,怂人面前全是坎……什么叫怂?怂就是follow,跟随你的内心。
什么叫follow your heart?放弃是人性,认怂是人性……但人为什么在修炼?人的修炼就是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人性的缺点,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如果你总说第一时间顺从自己的内心,那就是认怂与自己抗争,跟自己修炼……”——这段话打动了多少人啊。
但“认㞞sónɡ”应该这么写才对怂sǒng,第三声即使写作“认怂”,董宇辉的这段话实在跟“怂”字无关在这里,“怂”只是一个“形似”的工具而已孔夫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把这里面的“从心”二字摘出来,不也组成一个“怂”字吗?但它与董宇辉讲的“怂”完全不同了。
关键就在对“心”的定义(内涵与外延)就像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他们讲的是同一种“人性”吗?虽然“鸡同鸭讲”不可避免,但能少一点总好一点【六】解释“概念是自由的原则”AI的回答如下:概念是自由的原则,这个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述世界的重要手段在哲学中,自由通常被理解为自主选择和行动的能力,而概念则可以作为这种自由的基础人们通过概念来理解世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行动,这体现了人类的自由。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概念是人们思考和决策的基础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自由得到了体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判断,自主地选择和行动,这种自由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
最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概念是社会交往和沟通的基础在社会中,人们通过概念来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些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自由也得到了体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判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种自由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
综上所述,概念是自由的原则,这个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无论是从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概念都与人类的自由密切相关。人们通过概念来理解世界、思考决策、表达意见,这体现了人类的自由。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干货满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首先,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就没有一定的财政实力,农业的更多投入就成为一个问题。被简化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能干的妇人没有米…
-
这样也行?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年轻人具备“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本事,符合“一代新人换旧人”的历史规律。
- 干货分享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这都可以尊敬(尊敬的反义词)
- 这都可以尊敬(尊敬的反义词)
- 居然可以这样阳光明媚(阳光明媚吗刘桑什么意思)
- 干货分享中学生(中学生心理疏导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