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越早知道越好古人(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越早知道越好古人(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

译文一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二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三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好:喜好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厌:满足诲:教导谓:说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重要盖:在句首,发语词士人:泛指知识阶层恒:恒心下流:下等,劣等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古人谈读书》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3、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从朱熹的话中,我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从曾国藩的话中,我懂得了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这启发我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要持之以恒。

自动获取更多教材文章底部留言数字:1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