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讲的什么故事)
它是青春的史诗,反抗成人世界的宣言。
"有一种长得十分漂亮的家伙,或者一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物,他们老是要求别人大大帮他一个忙他们因为疯狂地爱着自己,也就以为人人都疯狂地爱着他们,人人都渴望着替他们当差”——《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是什么?(文末听书)正文/很久以前,就知道有一本小说叫《麦田里的守望者》,但一直没有看过书的名字很美,想像中觉得它应该是讲一个稻草人如何吓走小鸟,从而保护金色的麦田的故事;或者比喻一个有爱心的智者,。
怀着某种期待,静静地守候着心中的一份执念与美好的田园然而,最近看过这本书后才知道,完全错了那么,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内容真的如它的名字一样美吗?对这些疑问,让我们先从小说带来的社会影响说起吧。
一、小说的影响力The Beatles(甲壳虫乐队)是一支发端于英国、颇具传奇色彩的摇滚乐队从成立到解散,他们仅仅存在了10年时间,但带来的影响是深远又不可估量的20世纪60年代,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披头士狂热”。
乐队成员以反传统的人格魅力与行为做派,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趣味、服装发式和人生态度,摇滚乐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期。
披头士乐队如果您不知道这支乐队,不妨想想风靡至今的经典老歌《Yesterday》,它就是The Beatles乐队的代表作之一约翰.列侬是四位成员中的灵魂人物然而,正当披头士的歌声袭卷全球之际,1980年12月8日,在纽约,约翰.列侬被人枪杀。
凶手是他的粉丝-查普曼,年龄也就30岁左右这位年轻人开枪之后,不慌不忙地坐在街边,读起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后面据说,他入狱后,还给报社寄去一张纸条,声称:“希望有一天你们都能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因为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许多答案。
我真心希望的是,你们在寻找这些答案时,会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谢谢”后来,在法庭上,对本书的疯狂和迷恋再次升级,受审的查普曼当场朗诵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经典语句,并解释称列侬已被商业主义腐蚀,所以他为保护列侬的纯真而射杀了他。
意思是说,他要做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去清除世上的伪君子。忠实的粉丝枪杀了自己崇拜的歌手,而引发这场血案的核心在于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多么悲哀而意外的事情!
无独有偶,几个月后的1981年3月30日,里根总统在华盛顿的希尔顿饭店发表演说之后,刚走出饭店,就被一位青年连开6枪刺杀事后,在凶手约翰·大卫·欣克利的旅馆房间里,发现了同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就是作家塞林格(1919.1.1-2010.1.27)的小说,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或者说它的魔力体现。
塞林格这本书于1951年面世后,迅速热销,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共鸣他们夜晚钻在被窝里,用手电照亮,背着家长偷偷阅读不久,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潮,年轻人们效仿主人公霍尔顿的样子,冬天里穿风衣,帽沿向后反戴一顶红色的鸭舌帽,痛恨着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心里呼唤着他们的偶像。
“亲爱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小说的主人公),我做的像不像?”这是一本宣扬反叛精神的书,被捧为青少年的圣经,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担忧和强烈的不满19世纪70年代,一些大学图书馆把它列为禁书,严禁年轻人接触它;有数名美国高中教师因为在课堂上教授《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迫辞职。
早期,国内翻译引进这部著作时,据说也是按内部发行定调的,封面为黄皮,而且读者范围很明确:司局级以上干部和著名作家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小说的价值和地位才得到广泛认可如今,它已经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至今全球销量超过6000万册,。
作者塞林格也被认为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领袖。
有人说,偶像的最高境界就是为崇拜者重塑世界观相信作者写这书、塑造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世界观的时候,可并没有让人去开枪、犯罪的想法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会让人如此着魔,并对社会引起这么大的影响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
二、塞林格的一生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这是一个家境相当富裕的中产阶层15岁时,他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这所学校为背景的。
1936年,塞林格在军校毕业,取得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因为他就像小说里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对学习从来不太感兴趣,考试总是不及格二战爆发后,23岁的塞林格入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任务4年后,退役并定居在纽约,从此开始专心创作。
1951年发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从而在文学界一举成名其实此前10余年的时光中,他还写出20多个短篇谁也没有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会成为美国战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一经面世,就受到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间美国的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在模仿小说的主人公、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和动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阅读这本书成为美国青少年长大成人的基本标志之一由于小说体现的反叛精神,适应了战后美国的社会形势和人们的心灵需要,塞林格也被认为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领袖塞林格成名成功后,并没有一鼓作气到处亮相,而是随即抛下名誉和财富,在近60年里一直隐居在一个偏远而又狭小的屋子里。
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从不公开露面,直至91岁离世。
塞林格1953年,新罕布什尔州康沃尔,有一处占地90英亩的土地上,树木繁茂,乡野宁静,河水潺潺,不被人惊扰34岁的塞林格搬到这个小山坡上的新家,从此彻底从文学世界中消失他的小屋前,常年贴有一份告示:“私人财产。
严禁打猎、钓鱼、设陷阱及不论任何原因擅入,违反者将被起诉!”这与其说是塞林格想远离尘嚣、警示那些不速之客不要打扰,不如说他是在履行小说中霍尔顿的愿望:“我要赚钱建一个自己的小木屋,余生就在那里度过……我要订个规矩,谁都不能在这做什么虚伪的事,谁要做,谁就滚。
”本来,过一种隐居遁世的生活是他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些举动反让人们对他越来越好奇,都想探索这位作家的神秘生活正因为这一点,越不想出名,名声反而越大以至于后来,有关他的每条消息,无论大小,都能登上美国主流报纸的头条。
1974年,塞林格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不再出书,使我得到了一种美妙的宁静出版对我的隐私是一种严重侵犯我喜欢写作不过,只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快乐而写作”从此之后,他再未接受过任何的采访,也从未放弃写作,但1951年以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2010年,塞林格逝世。按照他的遗愿,没有公开的追思仪式,他平静地离开了世界,离开了他未曾离开过的小屋。
至今,近60年的隐居生涯仍然是他留给人们的一个迷,期间他又写出多少作品也是不得而知他活着的时候曾表示,“我活在这个世界中,但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也许是他远离人群、留下謎团的最好理由 “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理想悲壮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则愿意为理想苟且的活着。
”他虽离世,但在文学的世界里,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仍然在影响着世人,引发人们去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仍然活在这个世界里三、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什么?看了上面的介绍,我们会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半自传性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美国刚刚赢得二战胜利,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社会的一个缩影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是麦野的葱绿,而是荒原一片,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
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这就是小说的创作背景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了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的故事在圣诞节前,因为5门功课里有4门不及格,霍尔顿被学校开除3天后家人才会收到学校寄达的通知,可他已经提前离开了学校,不敢让父母知道,怎么办?此前,他已经被中学开除过三次,这是第四次。
在极度压抑、颓废中,他度过了矛盾彷徨、忧郁苦闷的圣诞前的3天出入宾馆酒吧公园、歌厅影院夜总会、令人眼花缭乱的百老汇,抽烟喝酒见妓女这样无所事事,到处游荡,只为捱到3天后能正式回家的日子期间,霍尔顿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和虚伪,沉湎于童年世界无法自拔,一直幻想能做个“纯真”保护神,最后精神几乎崩溃。
无助无奈之下,他决定独自到西部去谋生临走前,他想与妹妹菲比见一面,算是与家人的最后告别,他不想也不敢与父母见面在那个淋雨的下午,在约定的地点,菲比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很大的行李箱霍尔顿顿时心里发酸,激动的流了泪,没想到妹妹会这么无微不至,知道体贴身处困境的哥哥,还给他送来远行的用品与温暖的告别。
他这样没有遗憾地欣喜着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妹妹也准备逃学,逃离家庭,与他一起去西部可她才是一个10岁的女孩子呀,霍尔顿该怎么办?这部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褒贬不一正面评价是:塞林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50年代“跨掉分子”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带点叛逆激烈,却又是极其善良的。
他有时像个孩子一样,把事情想的太简单,太完美化,他有点单纯然而,这种单纯里,却少不了正直和善良的一面,因而处处愤世嫉俗其实,这正是《麦田的守望者》以它的社会背景所真正想展示给我们的东西小说的另外一个出众之处是心理描写很细腻,在语言运用上独创一格。
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后世有许多作家效仿这种写法。有评论家认为,没有塞林格,就没有中国的王朔和王小波,意识流小说之风得到了传播与升华。
“意识流”本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最早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所以称之为“意识流”后来,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把这个词引进了文学世界。
其突出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通过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构建篇章和塑造人物的形象它可以打破时空上的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因而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意识流小说总的特点。
它们与正统的文学作品比起来,有些格格不入《麦田的守望者》出版后,不喜欢的同样大有人在他们认为,文中充斥着粗言秽语,不堪入耳、愤世嫉俗、荒诞放纵的作派有人专门对小说里的粗口进行了统计:全书共有237个“Goddamn”、58个“bastard”、31个“Chrissake”和6个“fuck”。
如果您读过这本书,仔细想想会发现,书里每一页上都有低俗难听的粗语,仿佛主人公就是一个满口脏话、厌世又心怀爱心的小痞子不管有多么大的争议,经历几十年的岁月考验,如今《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经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什么样的小说才算得上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我觉得,能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首先要有思想与灵魂,才能赢得世人喜爱。进一步说,如果作品能够重塑人类的心灵,引发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定会流芳后世。
说到底,所有的文字、语言都是外在的形式,包括意识流的表现形式,都是为小说的内容与灵魂服务的当然,如果语言美,会让读者阅读起来更为轻松而《麦田里的守望者》读起来并不轻松,语言粗俗不美,故事像流水帐,又处处流露着浓厚的阴郁、困顿和沉闷感,但它所折射出的内在思想仍然是发人深思的。
这也许就是塞林格的伟大之处其实,他的心中有个梦,正如笔下主人公霍尔顿那个发自心底的誓言、那个永不褪色的梦想一样“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守望什么呢?我觉的,就是要守望人性中的那份的美好纯真、希望与善良,做一个有社会公德和人性良知的守护不让年轻的孩子们误入沼泽迷滩,坠入悬崖,而是开心快乐地驰聘在或葱绿、或金黄的麦野,这就是小说的根与灵魂。
《纽约时报》对本书的评价极高: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也有评论家说它是青春的史诗,反抗成人世界的宣言;它已经影响了几代人,必将影响更多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让青少年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和发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声听书 / 漫长的告别 第七期“夏日破晓前,你没事可做,能睡就睡,有烟抽就抽,如有什么事可想又没有发呆难熬,就思考吧。”
主播:东东/精彩节选/重犯牢房区三号房有两个床位,像卧铺车上那种,可是没住满,三号房只有我一个人......人在监狱里是没有人格的他是个要处置的小问题,报告上的几个条目没有人在乎谁爱他或恨他、他长得什么样子、他的人生如何过的。
除非他闹事,否则谁也不会理他......你指控我是骗子?他伸手把香烟蒂在桌子底下按熄。......编辑:筑城工匠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精彩回顾://【百筑鉴赏】贵州省著名油画家——陈启基(一)【工匠】贵阳地铁一号线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工匠】宁允展:精益求精破难题,列车驰聘利民生【工匠】张冬伟:时间从不负苦心,年轻也可技超群
【工匠】桥上有你 何其有幸【景点】从荒烟野树到旅游胜地,黔灵山经历了什么?【好书好荐】能将你带入天堂的,也能让你堕入地狱【好书好荐】《古都》中回归传统的川端康成【好书好荐】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否只是一种表象?
【好书好荐】弗洛伊德告诉你梦境到底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四步设置星标每晚十点半不见不散/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一看就会《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讲的什么故事)
比尔·盖茨曾说:“我直到13岁时才开始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从那时开始我就一直说这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
干货满满2024年春节(2024年春节是几月几号)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有意义的传统大节,历史悠久,古已有之。是从上古时代,人们会在新年岁首进行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 学到了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自动生成器)
- 一看就会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自动生成器)
- 深度揭秘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小学奥数)
- 不看后悔夜空中最亮的星歌词(夜空中最亮的星歌词表达什么感情)
- 硬核推荐夜空中最亮的星歌词(夜空中最亮的星歌词表达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