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奔走相告府谷县(府谷县属于哪个市)

了解府谷历史,弘扬府谷文化!

奔走相告府谷县(府谷县属于哪个市)

 

府  谷  简  史

文/张怀树

府谷县地处陕西省最北端,东倚山西,北临内蒙正如雍正《府谷县志》说的那样:“黄河带其南,长城绕其北,地据上游,势若建瓴,实秦晋之咽喉,关陕之险要也”在这片32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5万人民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府谷县的历史变迁

府谷很多地方经常有农民挖到“土龙骨”,过去都当药材卖,现在已经被禁止了府谷人说的“土龙骨”,其实就是远古生物的化石老高川镇王大夫梁村的刘毕业筹建的古生物化石馆整理收藏了部分古生物化石,有三趾马、萨摩麟、剑齿虎、巨鬣狗、大唇犀等。

这些被专业人士复原的古生物化石体型庞大,一截腿骨就差不多有一人高,要仰着脖子才能看到它们的脑袋可想而知,那时候的府谷一定是气候温暖湿润,植被高大茂密——现在养一群羊,还得三四座山头呢这么多成群结队的庞然大物,如果没有充足的食物,怎么可能生存那么长时间。

新石器时代,府谷一带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根据《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榆林卷·府谷文物》统计,府谷境内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多达598处相当于现在每两个村庄就有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可见新石器时代,府谷一带村落众多,人烟稠密。

这里说的“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时间区段更早一些的旧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棱角尖锐的打制石器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相对精致的磨制石器,比如石刀、石斧之类,有了陶器和农业府谷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主要属于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约5000至4000年龙山文化。

府谷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寨山石城遗址,位于府谷县田家寨镇王沙峁行政村寨山自然村,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距今大约4500多年,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石城遗址2015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进行徒步踏勘、研究陶片和实地测量。

2016年进行了小规模发掘,清理了南部城墙外立面,发现两座保存较好的马面,初步了解到寨山城墙的年代、结构和砌筑方式2020年,发掘清理墓葬21座,成为当年陕西省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称府谷县“夏、商时期为要服地,在雍州翟族境内。

西周属固阳榆中地,为荒服,属雍州白翟的一部分”雍正《府谷县志》记载,府谷“禹贡为荒服,周为藩服”按照《尚书·禹贡》的说法,天下分为五服:王畿四周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绥服,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做要服,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做荒服。

而按照《周礼·夏官·职方氏》的说法,天下分为九服:王畿四周五百里的区域叫做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男服,男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做采服,采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做卫服,卫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做蛮服,蛮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做夷服,夷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做镇服,镇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做藩服。

其实这只是一个大概的划分,那时候的府谷一带,应该还是薰粥、鬼方、白翟这些游牧民族或者半游牧民族的天下西周覆灭后,周平王把都城迁到现在的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段是春秋时期,府谷一带是少数民族白翟、林胡的聚居地,后来成为晋国的地盘。

白翟,也写作“白狄”,春秋前期主要分布在陕北一带公元前550年,受到秦国向北扩张的压力,再加上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渡过黄河东迁至河北省石家庄一带公元前507年建立了中山国,中间被魏国灭国后又顽强地复国,直到公元前296年才被赵国彻底灭国。

林胡,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到晋北山地森林区,因为生活在树林中,所以被称为林胡公元前453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中国进入战国时代,府谷一带先属魏国,后属赵国乾隆《府谷县志·卷之七·古迹》记载:“赵武灵王马迹,在县东北花石山。

山半石坡上有马蹄迹,相传赵武灵王胡服入秦,过此所遗”花石山就是现在清水镇的大石山,石头上的马蹄印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并不是赵武灵王去秦国的遗迹,不过府谷一带曾经属于赵国却是事实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府谷一带属于上郡。

上郡的郡治在现在的榆阳区鱼河镇,还有说在绥德的府谷一带在秦朝属于哪个郡管辖,有着不同的说法雍正《府谷县志》曰:“秦为上郡”乾隆《府谷县志》曰:“秦榆中地,属九原郡”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考证属上郡,从其说。

地图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府谷属西河郡富昌县,富昌县治在现在的府谷县古城镇前城村,也有人说在现在的府谷县古城镇郝家圪台村,这是府谷县境内设置的第一个县治,一度曾经是西河郡的郡治,管辖范围应该是现在府谷县的一部分和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一部分,和现在的府谷县并不一致。

地图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富昌县并入平定县,县治在现在的府谷县西北或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是三国争雄,后来西晋统一,府谷一带成为少数民族羌胡的聚居地公元316年,西晋被北方少数民族灭亡,司马氏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府谷一带最初属于苻坚建立的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兵败后,姚苌在长安建立了后秦,府谷一带属后秦匈奴人赫连勃勃在统万城建立大夏后,府谷一带属大夏,统万城在现在靖边县的白城子公元420年,刘裕篡夺东晋的帝位,建立了刘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方则而先是被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府谷一带属于北魏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府谷一带属于西魏再后来,高洋篡夺东魏政权建立北齐,宇文觉篡夺西魏政权建立北周,府谷一带属于北周。

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乱哄哄的分裂局面府谷县的南部属银城县管辖,北部属富昌县管辖银城县的县治在现在的神木市西南唐朝建立以后,府谷一带分别属银城、新秦管辖新秦的治所在现在的神木市北部。

史料中第一次出现了府谷这个地名:府谷镇,属麟州地图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过去一般认为府谷镇建于唐末,依据是“李克用为晋王,知太山公可以付事,以其地为府谷镇”但实际上应该更早《刺史折嗣祚碑》说他们府州折家“自武德中诏府谷镇遏使,不改善政。

”武德是唐朝第一个皇帝李渊的年号,可见至少唐初就有了府谷这个地名府谷镇的治所不详民国《府谷县志》载:“镇子峁在县西二十里,山自西北来,峻岭之下,重冈平坦处,有墙壁遗址,俗传即唐末之府谷镇”镇子峁在现在府谷县府谷镇温李河村西南,转龙湾收费站前面,木瓜川和孤山川的交汇处。

我找到的另一条线索是府谷县文管所收藏的《唐故河东郡卫府君墓志铭》,碑文写着墓主葬于“府谷镇北廿里端正烽之左麓”,这块墓碑是在现在的府谷县府谷镇任家墕村发现的,由此推断,唐代的府谷镇治所应该距府州古城不远。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府谷地方豪强折从阮依附晋王李克用后唐天祐七年,升为府谷县唐朝到天祐四年就灭亡了,怎么会出现天祐七年呢?那是因为盘踞山西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拒绝承认后梁政权,坚持沿用唐朝的年号。

“以契丹侵扰,移州于留得人堡,即今州理”,府谷县的县治搬迁到了现在的府州古城,当时叫“留得人堡”按公元纪年,这一年是910年,府谷县的名称、治所、管辖范围终于确定,从此以后再没有大的更改到现在已经过去1112年了。

折从阮可以称为“府谷之父”折,当姓氏时读作shé折氏家族是党项羌族,也有人说是鲜卑族从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数百年间世居府州,“内屏中国,外攘夷狄”,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武将世家,传说中杨家将的佘太君,就是折德扆的女儿。

府谷建县的第二年,升为府州后唐、后晋时期,府州地位未变后汉、后周时期曾设永安军,因此府谷镇一度曾经叫“永安镇”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府谷县仍为府州,领府谷县宋徽宗崇宁元年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赐郡名荣河,又改为保成军,设麟府路军马司,归太原府代州路管辖,属河东路。

后来的荣河书院名字就来源于宋荣河郡地图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金兵入侵,北宋灭亡,赵构跑到南方建立南宋,把麟州、府州、丰州割让给了西夏,但是折家和西夏是世仇,不愿意归附西夏,折可存就投降了金国宋高宗绍兴九年,西夏攻陷了府州,掘了折家的祖坟。

后来府谷又被金国收复,再一次设立府谷县,并且在县境内增设了建宁县据记载,建宁县的县治在府谷县城西北七十里,有人认为是现在府谷县新民镇镇羌古堡的前身,也有人主张当时的建宁县应该在现在的府谷县木瓜镇古城村元朝初期,再次设立府州,领府谷县。

至元六年,废除府州,保留府谷县,将建宁县并入府谷县,属葭州管辖葭州就是现在的佳县明朝建立后,仍然为府谷县,属葭州洪武六年,废除府谷县洪武十三年,重新设立府谷县,属延安府葭州明朝末年,府谷县出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人物王嘉胤。

王嘉胤,府谷县黄甫镇大宽坪村人,崇祯元年十一月在清水营发动起义,一时声势浩大,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都曾经汇聚在他的麾下崇祯四年,王嘉胤在山西阳城遇难,农民军分为数股,最终推翻了明朝清朝时期,仍为府谷县,前期属延安府葭州,乾隆元年改属榆林府。

府谷人的主要来源明朝建立之初,饱受战火蹂躏府谷县户口锐减,人口稀少,一度曾被裁撤以致宋代史料中记载的府谷地名,如安丰寨、宁府寨、百胜寨,河滨堡、斥堠堡、靖安堡、西安堡,民间已不能记忆现在的府谷人,绝大多数是明朝从别处迁徙来的移民。

唯一有证据可能是府谷土著的,是县川刘氏县城南门外的渡口叫刘家川渡,据民国《府谷县志》记载,县川刘氏“先世应本县船户,子孙世食其业至今县川渡口前悬有宋宣和年刘氏古渡匾额”,作者应该亲眼见到过这块宋朝宣和年间的匾额,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人说县川刘氏也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榆林迁来的明朝迁徙到府谷的人,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军屯明朝的规矩,军人属于军户,每一代都要出一名成年男子当兵,称为“旗军”;再出一名成年男子到军队当辅兵,称为“余丁”;如果没有成年男子,就报幼儿为“幼丁”,待成年后当兵。

军户耕种的田地称为军田,三顷以内者可免杂役﹔三顷以上者须与民户一起承担杂役;军户不许将子侄过房与人,脱免军籍现在府谷长城沿线的村民很多是明朝军户的后代据记载,明朝时期,长城上的每一个墩台都要至少配备5名士兵。

2007年5月,陕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队在榆林市府谷县木瓜镇阳坬村实地调查时发现一块石碑,命名为“阳坬墩石碑”碑文记载了守卫这个墩台的5名守军和妻子的名字,以及配备的生活用的锅、瓮,战斗用的盔、甲、弓、箭、刀、炮、铳,报警用的旗、火草、火线等物品。

军人带着家属,一边守边,一边种地,称为“军屯”几代人以后就在当地生根了后来改朝换代,就成了普通的老百姓二是民屯为了屯田生产,充实边防,明朝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将大量居民迁移到人烟稀少的地区,耕种纺织,就近部分解决守边军队的后勤补给问题。

现在府谷很多家族的历史记忆,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迁徙过来的三是商屯古代陕北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粮草运输损耗很大明朝规定:商人向前线运输物资,可以获取一定数额的盐引,贩卖食盐后来,商人们为了节约成本,不再从后方买粮运到前线,而是直接在前线购买土地,雇人耕种,收获粮食后交给军队,称为“商屯”。

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因为投亲靠友、逃荒流亡、边境贸易等在府谷落户的家族为了便于管理,明、清实行“里甲制”,全县编为若干个“里”,每个“里”又分为若干个“甲”按康熙《府谷县志》及乾隆《府谷县志》记载:府谷原来有六个里,分别是大堡里、太平里、合河里、辑和里、丰衍里、宁镇里,每个里又分为十甲。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裁撤了丰衍里和宁镇里,只剩下大堡里、太平里、合河里、辑和里“里”也称“都”府谷人除了古城镇部分地区原来属于河曲县管辖外,几乎都分属大堡都、太平都、合河都、辑和都,只不过老人们习惯把“大堡”读作“dài堡”。

府谷这片热土,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府谷人,孕育了悠久厚重的府谷文化我们的祖先在这里修长城,守边疆,抗暴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息繁衍,世代传承作为府谷人,我们有必要了解府谷历史,弘扬府谷文化往期回顾NO.1

01王建领|陕北民歌之韵02蒲松龄|《罗刹海市》原文欣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