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一看就会烽火台(烽火台图片)

阳原县是张家口市唯一没有长城的县,但在内外长城之间的阳原县有70多座遍布全县的长城附属设施烽火台。烽火台又名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设施,白天燃烟,夜间点火。阳原有“三里一墩、五里一台”的说法。

一看就会烽火台(烽火台图片)

 

点击关注订阅我哦

阳原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早在20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远古人类经过进化,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逐渐形成村庄聚落考古发现的姜家梁住房遗址距今约有6800年,成为阳原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村落今之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安阳邑,则是阳原境内有明确记载的最为古老的村庄。

阳原县域曾经变化,特别是东西两端,与宣化、蔚县和山西阳高、天镇有过交错,村庄情况因此较为复杂清以前,全县村堡史籍无考同治十二年(1873年),杨笃纂《西宁县新志》始辟《村堡》,记录其时全县四路区划和188个村堡。

2019年,阳原县辖5镇、9乡,301个行政村,379个自然村全县南北两山、中间河川的独特地形,造成了河川村庄、丘陵村庄与山区村庄并存的分布格局阳原烽火台 池 涌阳原县是张家口市唯一没有长城的县,但在内外长城之间的阳原县有70多座遍布全县的长城附属设施烽火台。

烽火遗迹烽火台又名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设施,白天燃烟,夜间点火汉代称烽火台为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烽台,并把“烽燧”一词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称烟墩或墩台汉代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有的墩台距离。

不足5里阳原有“三里一墩、五里一台”的说法(墩小台大)这些烽火台,少数为汉代建造,如葡萄湾村两个烽火台(尽管明代重修,但风化极为严重,其中一个已成土丘)大部分烽火台为明代所建,用土夯成重要关口要塞的烽火台(如南口、水峪口、千家营、鳌鱼口等地烽火台)外部夯土经过筛选烘炒以免滋生杂草,拌以糯米浆以增加强度和硬度,至今仍很坚固。

现存烽火台最大的东西长16.2米,南北长17.2米,高10米,小者东西长4.3米,南北长4.9米,高5米。

辛其烽火台全县烽火台的分布,主要呈东西走向三条线:一条在桑干河南,东起葡萄湾,中经保伸观,西达火石岭,沿南山坡或坡底排列,称为南线一条在桑干河北,东起赵家坪,中经虎头梁,西至下滋铺,建在桑干河北岸梁台或高地之上,称为中线。

一条东起大黑沟村,中经鳌鱼口,西至灰泉子山,大都建在峪口山巅或高台之上,称为北线,此线烽火台数量最多此外,在一些开阔地带,如一吐泉、黄粮坡、嘴儿图等地,也建有烽火台阳原烽火台是长城的附属设施,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遥相呼应,被称为

“软边”(软长城)中线烽火台除传递军事警报信息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瞭望看管马群顺圣川(阳原县明代称谓)是朝廷驯养军马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十个马坊村,每个马坊附近都建有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一马平川尽收眼底,当地人因此又称烽火台为瞭马台。

马家庄烽火台清代以来,疆域一统,民族融合,烽火台失去了往日作用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风雨侵蚀或人为破坏,有些烽火台连痕迹也难以找到现存较为完整的有马家庄、西窑头、九马坊、西六马坊和朱家庄等地的烽火台,胡家台烽火台顶部还有女儿墙等设施。

所有烽火台都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范围(作者系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理事,阳原县泥河湾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end

文章来源:阳原文史资料第十二辑《阳原村庄史话》诵      读:李帼英编      辑:唐晓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