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太疯狂了易群先(易群先原型简介)

历史正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观看门槛的电视剧类型,这里的门槛主要是受众人群年龄的局限性。通俗来讲就是“父母”那辈的专属剧场。但是今年一部历史正剧的横空出世,则让这一类型剧成功“出圈”,让90后、甚至00后都为之摇旗呐喊。

太疯狂了易群先(易群先原型简介)

 

历史正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观看门槛的电视剧类型,这里的门槛主要是指受众人群年龄的局限性,通俗来讲就是“父母”那辈的专属剧场但是今年一部历史正剧的横空出世,则让这一类型剧成功“出圈”,在各个年龄层圈粉无数。

这部剧就是由知名导演张永新执导的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豆瓣评分高达9.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这部《觉醒年代》正是讲述了100年前,那段布满荆棘的历史岁月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艰难探索阶段。

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位中共创始人为主线,为我们超燃回顾了那一段黎明前,风雨飘摇的至暗岁月电视剧从1915年,以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合约为开始,展现了在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之下,《新青年》创刊引领的新文化运动思潮,“五四爱国运动”(整个电视剧的高潮部分),直至

1921年建党这一段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除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的剧本内容、震撼的镜头细节以及配乐等,就是“全员演技派”的演员阵容了正是这些演员敬业的演出,让我们这些成长在和平当下的观众感觉到了那段真实的历史岁月,而那些叱诧风云的。

历史人物也不再是我们记忆中,高中历史课本的二维图片,而是真正地、鲜活地向我们“阔步而来”。由于剧中人物众多,文章篇幅有限,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人物。

李大钊的饰演者是80后演员张桐,是演艺圈一位颇为低调的实力派演员张桐之前最让人熟悉的角色应该是《亮剑》里面的“和尚”一角但是这次扮演的李大钊,丝毫没有受限于之前的角色印象而且作为非特型演员的他,这次竟然在剧中的扮相和李大钊本人的气质也是颇为吻合。

导演张永新评价张桐扮演的李大钊:“燕赵慷慨悲歌之男儿,他像一座塔一样,矗立在画面中”。

面对腐败政府的不断压迫,他表现出了李大钊的“刚”,永远冲在革命的最前面,永远可以看到他在最危险的悬崖边缘“振臂高呼,启发民族觉醒”尤其是当巴黎和会处于不利之时,他在长辛店奋力高喊的那句“中国是我们中国人的中国,我们的祖国,我们不爱,谁爱!”。

据导演张永新回忆,拍完那场戏之后,不论是在场的演员还是工作人员,大家的眼睛全都是湿润的。一瞬间,“他们”不再相隔百年,“中国人”将每个时代的国人之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导演张永新对于这部剧中“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形象要求就是:他是一个普通的丈夫,普通的父亲所以我们在剧中看到的他,不再是历史课本中那个威严的照片形象也正是这种“普通”化形象的塑造,使“李大钊”这个角色真正生动了起来。

面对敌人刚正不阿,永远冲锋在前但是在面对劳苦大众以及自己的学生,李大钊先生永远充满了“春风”一般的人文关怀,张桐的演绎是十分“接地气”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李大钊”,才使得中国找到了最切合实际的救国道路。

陈独秀的饰演者是最近风头强劲的演员于和伟相对于张桐来说,于和伟对于观众似乎更熟悉一些很多人都是通过高希希版《三国》中的刘备认识了他,到现在很多人见到他出场时还会亲切地称呼他为“主公”尤其是最近在B站出圈的视频,更是让他声名鹊起。

而就在《三国》播出将近十年之后,他又为观众奉献了《军师联盟》中的曹操一角,风头甚至盖过了主角“司马懿”,并一举拿下了当年电视剧届奖的至高荣誉“白玉兰”最佳男配所以就演技而言,于和伟不需要过多赘述但是由于最近他的作品较多,我开始看陈独秀这个角色是没有入戏的,开始总觉得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少了一些那个时代的文人气息。

直到从陈独秀和延年、乔年三人“父子间对手戏”的展现中,我才感受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于和伟版陈独秀从最开始的误解与疏离,再到后来的理解与包容,这既是最普通不过的“父子情”,也是一种家国情怀的情感展现而这部剧中,于和伟也贡献了几场。

演技炸裂的时刻。

比如迫于无奈,北大与北洋政府当局达成协议后,蔡元培和陈独秀等人去监狱解救因“五四运动”而被捕的学生这场戏面对同学们坚决不出狱的誓死抵抗,陈独秀突然间“边哭边笑”的这段情感大爆发“笑”既是出自对于这些国之少年拥有强大社会责任感的欣慰与高兴,看到了一种。

未来可期,同时也是感叹于他们年纪尚小,很多思想尚不成熟,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与长远“哭”则是实实在在地心疼这些少年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以及对他们思考问题尚不够成熟的担心那种欣慰中夹杂着痛心与担忧的复杂情感,通过一场戏全面展现出来,也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对这些国之少年产生了强大的钦佩感,为国家拥有这样一批敢于冲锋在前的新生代力量而无比地自豪。

还有一场戏,是他本人被捕,拒绝了政府当局的威逼利诱后,在监狱中放声大唱苏轼的《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是苏轼在一次野外途中,突遇风雨感慨而发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

,这恰恰与此时陈独秀的境遇不谋而合,陈独秀在狱中究竟有没有唱过“定风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得人物更加丰满,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解读人物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但是尽管有很多值得称赞的演技场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莫过于这场引发全网爆哭的“父子别离”你真的难以想象,三个大男人抱在一起,是那么的令人动容而随着这段剧情背景乐的逐渐消逝,最初强忍着眼泪的陈独秀,也在儿子们渐行渐远,再也没有转头回望父亲后,眼泪。

猝然掉落下来这种外表克制,内心汹涌的人物情绪节奏,相当地令人难忘于和伟尽管在观众眼中是那么熟悉,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诠释这个角色,但是出色的演绎依旧使他撑起了一个全新的“陈独秀”尽管该剧大部分时间线是建党前的时期,但是另一个角色的出现,同样丰富了剧情中所展现的历史画卷,起到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个人物就是由侯京健饰演的青年毛泽东侯京健是作为青年领袖特型演员被观众所熟知的,他主演的优秀作品包括历史巨制《毛泽东》《秋收起义》《伟大的转折》等等虽然不是第一次演绎“毛泽东”这个角色,但是侯京健还是下了十足十的努力与准备。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青年毛泽东雨中出场片段)这部剧集中,有两个人物的出场堪称经典,其中一个就是青年毛泽东的出场这场重头戏应该是全剧中包含隐喻最多的一段,堪称密集(可点击上方视频观看)。

导演张永新曾说过,一个真实的民国,并不是很多人眼中的风花水月而一个真实的、惨绝人寰的民国群像,则通过青年毛泽东写意写实的出场,真实生动化地描绘了出来一段火爆全网的网友评价这样写道:他来了,他看见了,他改变了。

作为剧集中重点展现的“新文化运动”,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胡适当年在高中学习那段历史的时候,“胡适”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着重介绍这个角色的饰演者是演员朱刚日尧,这个演员之前了解不多,不过每当出场的时候,还是会引发一波关于“胡适”的弹幕流。

最初,他是《新青年》杂志的核心三剑客但是随着剧情中后期的展现,关于胡适本人的嘈点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很多群戏的演绎中,比如《新青年》杂志的同人编辑开会,还是清晰地通过各色人物的表情和台词细节,展现出了胡适这个。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他的伯乐陈独秀及其他同人渐行渐远的过程虽然《文学改良刍议》在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可以说是一面特色鲜明的旗帜但是正如剧集后期“陈独秀”痛心评价“胡适”的那句:“中国之所以这么窝囊,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了!”,基本概括了胡适这个。

“学术精英派”毁誉参半的人生。这个剧集对于胡适的刻画还是相对客观的。相对于新文化派,与之对立的复古守旧派同样是一股重要而且精彩的剧集力量。

剧集最亮眼的角色莫过于“伪反派"辜鸿铭,饰演这一角色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老戏骨毕彦君。

历史上辜鸿铭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虽然在西方生活游学多年,却对西方文化嗤之以鼻。

毕生都在大力宣传中国文化的精髓,永远留着那条象征民族“根基“的辫子。

辜鸿铭是个相对于复杂的角色,既有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硬一面,但是在爱国的大是大非面前又是非常具有大将之风,是个让人非常喜爱的角色。

虽然行事作风特立独行,甚至古怪,但是由于正确的大局观,幽默的谈吐以及难以企及的学术高度,这个角色依然是全剧最出彩的角色之一毕彦君也把这位“清末怪杰”的“怪”成功演绎了出来,让这一角色圈粉无数,他的每次出场都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就不逐一列举了)。

而说到新文化运动的坚实阵地,就不得不提到北大那时候的北大可以说是培育“新青年”的一片沃土而北大之所以能在今天的世界学术界中占有一席之地,蔡元培的改革功不可没相比腐朽不堪的“旧北大”,蔡元培真正开创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大学”的“。

新北大”,使之逐渐在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迈进。

蔡元培的饰演者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马少骅老师,(图出自蔡元培入职北大的演讲片段)

设想一下,当年的北大卧虎藏龙,如何在不同文化信仰的“大家”中平衡各方势力,同时又能创造出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蔡元培这个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马少骅这版的蔡元培可以说是在激烈交锋中,充分发挥了。

“端水大师”的巨大作用,请注意,这里的“端水大师”绝对是对蔡元培超强能力的一种肯定他对于不同文化间的“唇枪舌战”始终是保持着客观理性公正的观点和态度每次北大内部会议,总能看到各种大佬“神仙打架”的激烈场面。

马少骅饰演的蔡元培总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架势平息内部矛盾,引导文化观点多样性的良性发展马少骅老师有三场戏让我感觉印象深刻,一是“北大校长就职演说”(如前图所示),一字一句还原一个教育先驱的伟大开篇时刻

二是给辜鸿铭下达保证课程质量的最后通牒(这场戏我觉得是两位老戏骨的演技巅峰对垒时刻,真的超级精彩)。

三就是在五四运动后挽留陈独秀继续留任北大其实除了蔡元培这个历史角色,马少骅老师也出演过孙中山和邓小平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但是每次看到老师的表演,真的很不一样而且,不要觉得马少骅老师是只能诠释这种历史高度的人物,在黑色喜剧《疯狂的赛车》中他同样贡献了极佳的出色演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在这些正面力量的对立面,其实出现的角色不少,但是让我真正刮目相看的则是由尹铸胜老师饰演京师警察厅厅长吴炳湘。

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人物,表面上,他是充当了一个北洋政府冲锋在前镇压各种正面力量的鹰犬角色但是通过尹铸胜老师的演绎,你会发现这个“反派”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充当了政府的“工具人”角色这个角色在履行政府职责的同时,内心其实是。

“无比清醒”,在很多关键时刻,他都发挥了一定顾全大局的作用。

尤其是在陈独秀和蔡元培在解救被关押学生(包括陈延年、邓中夏等人)的那场戏,吴炳湘看似是使用了一些手段,因而让蔡元培等人被迫暂时妥协,但是如果你听到老师演绎的那句“蔡先生,平心而论,您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栋梁之才”。

看过剧集,就会发现,这句话绝非违心和流于表面。

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吴炳湘这个人物其实在大局观上是一个清醒之人,包括微表情的细腻展现,我觉得吴炳湘可以说是层次最为丰富的角色之一尹铸胜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被媒体称为“话剧教父“,在话剧界领域几乎是囊括了全部的分量级奖项。

剧中的“大家”也是不胜枚举,但是细心的观众却发现,有一个角色导演是特别的偏爱,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文学斗士--鲁迅先生鲁迅在大家的印象中,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给人的印象总是出现在语文课本里,人们更热衷于去谈论阿Q、孔乙己、闰土这样的书中人物。

对鲁迅本人的印象除了严厉的面孔,知之甚少,一个鲜活的鲁迅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演员曹磊给了我们一个鲜活的答案。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鲁迅出场片段)《觉醒年代》有两个人物出场的设计堪称寓意深刻的经典,除了前面提到的青年毛泽东的出场,另一个就是鲁迅的出场(可点击上方视频观看)。

那时的他还是周树人,是同人口中的豫才出场片段以“人血馒头”---《药》为引入,带入了一个严肃、深沉、同时又充满刚硬热血的鲁迅先生而且在展现鲁迅出场时“药”的这个画面中,画面采用的是黑白色彩,这就具有了一个更加

真实的历史观感,这个画面细节也很出色。

在时代的浪潮下,鲁迅作为《新青年》杂志的重要一员,在很多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狂人日记》在杂志上刊登所造成的影响力堪称轰动,在当时的革命思潮中成功逆转了当时不利的思想斗争形势在拍摄《狂人日记》的片段中,导演还让音乐制作人亲自制作了原声配乐,名字就叫《狂人日记》,与历史背景和人物节奏相得益彰。

曹磊这个演员除了人物传神之外,细节也是拿捏准确,其中一个细节是鲁迅写字,因为曹磊本身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所以你看到的,都是他亲自“模仿”了鲁迅本人的真实字迹,这里真的要不由得赞叹一声。

关于鲁迅的另外一面就是《觉醒年代》很多交代历史真实事件的镜头转场,我们会发现都是通过版画形式而完成的,这其实也是鲁迅先生的一大艺术贡献。

都说“少年强,则国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更是如此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莫过于陈独秀的两个孩子:陈延年(张晚意 饰)和陈乔年(马启越 饰)当陈延年在剧集中坚定地说出那句“我随时准备为国家牺牲自己”,有多少人为了这句而触动良多。

这两个角色同样在很多历史剧中涉猎不多,但是这部剧集播出后,在今年的清明节,很多人都自发地前往延年和乔年的墓地献花,悼念先烈因为,他们在最好的年华,把一切献给了国家上图这场震撼人心的戏是在横店拍摄,当时还处于很冷的时期,饰演陈延年的演员张晚意回忆说:演这个戏之前从没受过冻,但是拍完这场戏,全都经历了一遍,也正是这五个小时的不断走场,身体的透支,才让他一步一步更接近了人物的状态,与陈延年“合二为一”,从而贡献了这场精彩的平行时空的交错穿越。

感谢两位演员的演绎,让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虎父无犬子”,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坚定姿态。

还有两个印象很深的学生角色,一个是赵世炎(林俊毅 饰),一个是邓中夏(査文浩 饰)。

邓中夏作为李大钊的得力干将,跟着他走向基层,尤其是组织领导了工人运动,促进工人阶级的觉醒,而且邓中夏的讲话同样具有着极强地感染力。

赵世炎那时还只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的学生,但是能力和信念感丝毫不亚于北大的学长,赵世炎领导了后来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也是不择不扣的工人运动领袖两个演员把角色都诠释得特别到位,身上既有意气风发的少年感。

,同时又具备背负国家历史使命的强大责任感,令人印象深刻。当然,还有一个学生领袖的角色也特别重要。

这个人物就是当时在天津学生运动的领袖--青年周恩来(夏德俊 饰)。而提到周恩来,还有一个同时期出现的人物,也让观众朋友们欣喜不已。

这个人物就是学生时期的邓颖超(卢佳 饰)当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的消息传到天津时,当时正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邓颖超(当时还叫邓文淑)和女子师范的同学们一起,共同投入到了这场伟大的学生运动周恩来在当年从国外回国后,也是积极地投入到爱国运动中,作为邓颖超的战友,和很多爱国学生一起在天津开展了持续不断的战斗。

所以,通过演员对于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个人物的角色刻画,不仅仅是让大家重新感受到了这对革命伉俪曾经的美好时光,更是记录了那一段斗志昂扬的激情岁月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剧中能给到的历史女性角色刻画其实并不多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剧中几位女性角色中,去发现那个时代

女性无可替代的魅力。那么,我也来谈一谈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代表性的角色)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由周显欣饰演的陈独秀的妻子高君曼,每当剧集中高君曼出场,一个特别高频的弹幕就是“娶妻当娶高君曼”高君曼作为一个同时代的高知女性,成为了陈独秀背后最为坚实的后盾,但正如当初陈延年不谈感情的誓言一样,他看到了太多“革命者”背后的家庭艰辛。

周显欣把待人接物的温婉大气,强撑家庭的坚强,面对敌人的冷静果敢,以及丈夫被诋毁的心疼与心酸,演绎得特别细腻,可以说是一个在以男性角色为主的剧集中,一股温暖的春风。

剧集开篇中,有一个情节,我想是很多人过目不忘的,就是流亡日本的陈独秀第一次回国回家的情景,大雨中,他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妻子和孩子,剧照中的这一幕在剧集中并没有展现,而是周显欣的微博发出来当时大家所不了解的拍摄的另外一面。

也体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无限的浪漫人文情怀周显欣在微博中写到:“记得那天拍得美极了,大雨中拍了3个多小时,我的摄影师只抓拍到了这一张但,一张足以,足以表达革命者的浪漫情怀这也是“君曼”对“仲甫”的爱”

说到陈独秀的妻子高君曼,那么又不得不提一下由刘琳老师饰演的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我前面说张桐饰演的李大钊,我用了一个词,叫“接地气”,就是李大钊不再只是历史课本中坚毅的严肃形象,他的“生活化”,很大程度也得益于赵纫兰的衬托,尤其是赵纫兰口中的那句。

“憨坨”,李大钊先生的“可爱”一面,也被衬托了出来,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刘琳和张桐的对手戏,没有因为历史上两人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差距显得突兀,是那么的相得益彰,让我们看到了最好的爱情的模样虽然剧集出场不多,但是刘琳老师仍然凭借着“赵纫兰”在今年竞争激烈的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当中获得了一席。

此外,学生力量中的女性角色诠释也是十分出色。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柳眉和易群先,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角色在历史中并没有确实记载,应该是融合了很多当时女性进步青年的身影。

我个人特别喜欢演员杨杏刻画的“易群先“这个角色,虽然是高官子弟,但是为了逃避包办婚姻,毅然决然逃离了原生富足的家庭,她坦诚、勇敢、不畏恶势力的压迫与刁难在社会的不断磨砺中,提升了个人的思想意识,不断成熟。

在长城上勇于告白,“逼婚”的戏码,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敢爱敢恨的力量这个角色没有交代未来的走向,但是,当她与延年、乔年一起并肩向留学的道路前进之时,我想,这个勇敢的女子,已经做好了投身未知的革命之路的准备。

另外一个柳眉(张思乐 饰)的角色,虽然开始因为“爱情”而追随延年一路革命前进,但是在任何需要牺牲的时刻,也从未退缩,但是正因为有着延年的牵绊,她的革命之路也或多或少都受着一定的影响这个角色的设定,其实不仅仅是凸显了那个时代女性革命力量的重要性,她和延年无疾而终的爱情,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者为了光明而牺牲自我的一种。

坚定与无奈。陈延年即将踏上的是未知的、布满荆棘的道路,他不想让“爱人”共同承受。正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还有一个出场不多,但是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

这个角色就是毛泽东好友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迟蓬 饰)葛健豪原名葛兰英,是中国早期女权活动先驱,女子教育先驱,女革命家她五旬求学长沙并伴子女(蔡和森、蔡畅)赴法勤工俭学,被传为佳话当时舆论界称誉她是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

她热衷于女学教育,善于教育子女,并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自己亦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活动十年前,同样是高分的民国历史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由吕中老师饰演的瞿妈妈的原型就是葛健豪说完了一些剧中的关键角色群像,那么再聊聊支撑这部剧。

成功出圈的其他要素。现在好剧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否禁得住细节的刻画,这个剧的细节更是不胜枚举。我也只是列举一些,但是好剧,还是要大家自己去品位。

光是用动物去刻画细节寓意的就有很多,比如:陈独秀家的“三只兔子”,经常在大街上出现的骆驼,延年从水中救助的蚂蚁,陈独秀出狱前放飞的鸽子。

其他的包括鲁迅准备“战斗之前”手中的刻刀,刻刀的下面就是关羽的大刀,细节寓意不言而喻。

包括陈独秀和胡适的第一次见面,无论是火锅上方被炉火隔开的两个片,还是看似不经意的台词设计,其实都预示了二人将来理念不同,最终“分道扬镳”的结局走向这部电视剧的摄影同样是电影级别的呈现剧集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经常运用。

各种分镜加音乐的形式去推动情节发展和渲染人物情绪,有很多震撼人心的场面,并没有什么振聋发聩的台词,就是单纯地通过各种分镜,去刻画和凸显人物。

无论是陈独秀与钱玄同、刘半农在陶然亭的首次见面,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大气浪漫。

还是蔡元培与陈独秀时隔多年,在驿站的重逢时,彼此看向对方的“一眼万年”这就是电影级别的镜头语言的魅力很多时候,感觉明明看的是历史正剧,但总是莫名地被无尽的浪漫人文气息感染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延年、乔年就义前片段)剪辑方面,有几个重要场面都是运用到了蒙太奇的剪辑形式,其中最最让人动容的就是这场“父子送别”这场戏采用了平行剪辑(蒙太奇)

的方式(可点击上方视频进行观看),将陈独秀送别延年、乔年的戏份与二子牺牲前的悲壮场面结合,烘托出了强大的剧集主题基调这段剪辑中,无论是人物外在和内在的节奏展现,还是镜头调度的细节呈现,包括背景音乐的情绪渲染。

,都将整个剧集的水平和观众共鸣提升到了一个最高点在延年和乔年的老家安徽,合肥有一条路叫“延乔路”,延乔路旁有条集贤路,二人父亲陈独秀就葬在安庆集贤关这两条路虽然没能汇合,但延乔路和集贤路都通往同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繁华大道”剧本方面,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历史的回顾,但是如何将其更加流畅地通过生动的剧集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又尊重史实,编剧真的功不可没而这部剧集的编剧就是龙平平老师,来看看他的一串介绍就知道他有多么利害了:中央民族大学法学硕士,研究员,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理事,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特邀研究员。

编剧作品有《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但是尽管有如此多丰富的阅历,《觉醒年代》的剧本仍然打磨了六年有余,而这恰恰也是剧集所展现的时间跨度(1915年---1921年),这份严谨真的是用心了。

这部剧除了前面提到的镜头语言的丰富,配乐在其中的氛围渲染也是功不可没负责这部剧集配乐的就是著名音乐人阿鲲,他之前负责的比较著名的项目比如像《舌尖上的中国》、《流浪地球》等这次配乐除了为电视剧原创的BGM,比如《觉醒年代片头》、《觉醒年代片尾》、还有像为特定情节,比如蔡元培“三顾茅庐”邀请陈独秀而设计的《雪中来访》、时常在紧张时刻出现牵动人心的《存亡时刻》,引发全网爆哭的延年和乔年就义时候的BGM,还有一首主题旋律也是让人印象深刻,就是改编他的另一部作品,曾经在《华胥引》中出现的《十三月》,经过编曲改编,放在这部剧集中也是毫无伪和,平添了些许浪漫情怀。

比如陈独秀第一次回国,在雨中见到君曼时候这首配乐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无畏的革命者,同时也是有着浪漫情怀的普通人。最后聊聊这部剧集的第一功臣,那么当仁不让的就是导演张永新。

“更精准一些、更生动一些、更丰满一些、更立体一些”这是导演张永新对《觉醒年代》这部剧的拍摄要求总结了四个“更”字而起初,当接到制片人的邀请之时,他和张桐一样都是非常抗拒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部剧集真的太宏大了。

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的民国环境,这部戏,主要场景就包含了大大小小三百四十多个。”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在《觉醒年代》中,1:1.2复原的北大红楼。

北京的前门大街、《新青年编辑》所在的箭杆胡同、李大钊避难的韩文公祠、长辛店工厂和棚户区等重要场景在北京“前门大街”的置景中,为了营造一百多年前老北京尘土飞扬的真实状态,《觉醒年代》制作团队在横店二百多米将近三百米的水泥地的街面上,全部垫上沙土。

整个工程,用了几百台车,每台车载着8吨的土而且这些土都是从张家口特意运来的,而且要用筛子筛,每当看到师傅们辛苦晒土的时候,饰演李大钊的张桐,就会更加努力的诠释角色昨天2021年白玉兰奖在上海落下帷幕,前段时间刚刚公布的。

白玉兰奖提名中,《觉醒年代》这部剧一共获得了八项提名,有最佳男主,男配和女配角,还有最佳导演、原创编剧、摄影、美术和电视剧虽然提名时有着《山海情》、《大江大河2》这样的佳作共同角逐奖项,但是“觉醒年代,yyds"。

还是第一时间冲上了热搜在昨天公布的得奖结果中,《觉醒年代》一共获得了包括最佳原创剧本(龙平平)、最佳导演(张永新)、最佳男主角(于和伟)三个重要奖项同期PK的《山海情》则拿下了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电视剧。

两大重量级电视剧的正面PK算是平分秋色吧,确实都很优秀而且提名时还有一个热搜是关于张桐的,大家愤愤不平的还有为啥饰演李大钊的张桐没有提名最佳男主当然,为了电视剧市场文化繁荣,作为业内顶尖权威的白玉兰奖也不得不作出鼓励之势,多方面平衡提名,其实确实还是有很多优秀的演员并没有在提名中获得认可的席位。

就拿《觉醒年代》来说吧,马少骅老师没有拿到最佳男配,我其实还是很为他遗憾的,在我看来他饰演的蔡元培演技堪称封神,包括饰演辜鸿铭的毕彦君老师和饰演吴炳湘的尹铸胜老师,虽然昨天拿下最佳男主的是于和伟,但是在我看来,马少骅、毕彦君和尹铸胜三位老师的演技在《觉醒年代》是要比于和伟的层次要高出一截的。

所以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奖项的成就确实是需要恰当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昨天于和伟得奖我还是很高兴的,我也是从《新三国》开始关注他的,我本人并不是《三国》这类电视剧的剧迷,我之前也不喜欢刘备,但是我很喜欢他演的刘备,打破了我之前对于这个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于和伟算是高希希带出来的演员,当年于和伟还没有大火的时候,高希希对他的评价就是两个字----“大才”,只可惜后来一直没有遇到可以让他获得太多关注的重量级角色,直到《新三国》之后十年,他遇到了《军师联盟》的曹操,当时也是在业内产生了一个现象级的关注度,都说他差一个孙权就可以自己演一个《三国》了,玩笑归玩笑,这样量级的演员我想在业内也是极少数的,在五十岁,他终于迎来了一个属于他的巅峰时刻。

除了以上谈到的方面,其实鉴于篇幅的考量,我还有很多想写的东西没有呈现。比如同样在剧集中很出彩的几个角色。

这些在新旧文化的博弈中贡献着“百家争鸣”盛世的历史见证者。

多想再看看他们的:“大佬云集,神仙打架”的名场面啊。今年高考语文刚刚结束时,“觉醒年代,yyds”又再次登上了热搜(感觉真的要成专属了)。因为据说,《觉醒年代》压中了所有的高考作文题。

还记得《觉醒年代》第38集,大家集体登上长城齐声朗诵的那首《青春》吗(片段为节选内容)《青春》正是李大钊先生于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合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

(节选)

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地前进但是,请不要忘了这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过努力,甚至奉献生命的人们因为,他们的伟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重更多我是跳舞的魔豆,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字和内容,欢迎分享或者轻轻点击“在看”支持一下,每一次支持都将成为我继续创作的强大动力。

再次感谢您的耐心观看,我们,下期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