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一看就会汉朝首都(汉朝首都是哪里)

历史照进现实。

一看就会汉朝首都(汉朝首都是哪里)

 

温乎曰:这是一篇旧文,最近新来的读者都没看过,而且新书进入印刷阶段,不到一个月就出来了,这篇文章是主打之一,所以就重新发一下,新老读者都可以瞅一眼哈壹·经济中心在西部最近几年在网络上,说起明朝总有句话:“天子守国门。

”这句话没错,但也不是很精准因为明朝在长城一线设立九边重镇,防御来自蒙古的威胁,北京离边关很近,可以直接指挥和调配资源确实是天子守国门,没毛病但是话说回来,除了宋朝以外,历代王朝几乎都是天子守国门,所以这句话其实是万金油,怎么说都没错。

我们把故事从头说起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关中迅速提升经济实力,曾经戎狄杂居的牧场,被改造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那么秦汉帝国的首都,其实是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地缘板块的集大成者朝廷只要定都咸阳或长安,就可以凭借发达的经济,以及优质地缘环境来制衡天下,不怕任何关东的挑战。

除非堡垒从内部攻破但是“守国门”的意思是防备外患,秦汉的外患在哪里呢?西方和北方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就可以看出来,匈奴经常从北地郡、上郡侵略汉朝,汉军也经常从上郡出塞这两个郡就在如今的陕北彼时的陕北依然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不论匈奴或者秦汉,谁得到都能养活庞大的骑兵。

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修建了咸阳直达河套的驰道,可以快速运送兵员和物资到达前线蒙恬可以“逐匈奴七百里”,这条重要的后勤保障线路功不可没匈奴强大以后,势力一度延申至河西走廊,原本自由自在的部落,也被纳入匈奴管辖。

西方也不安全了后来霍去病向西出击,占领河西走廊,卫青也屡次向北出塞,他和匈奴争夺的高阙、河南......都在长安西北两个方向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秦汉帝国的经政军中心都在关中,而逐水草而居的匈奴王庭也在河套以北。

从长安到王庭,可以画一条垂直线也就是说,当时的经济中心靠近西边,农牧民族纷纷在经济中心建都,或者说只有处于经济中心的势力,才能获得建都的机会那么定都关中的秦汉,是不是天子守国门呢?这也可以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李广总是二线部队?他经常坐镇北平和渔阳,明显不重要嘛。

这是不以英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白山黑水间的东胡死翘翘了、关东六国也被干趴下、就连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也扛不住刘邦恐怖的后勤投送。这种看似偶然的巧合,其实有脉络可循。

贰·山西贸易线草原民族没有农业和手工业,唯一的资产是牛羊,几乎比农业都要讲究靠天吃饭哪里的河流多、哪里的草茂盛,各个部落就向哪里汇聚为了争夺水草,战争不可避免水草的变迁,又决定了游牧部落的实力消长经过千年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之后,草原终于角逐出最强大的胜利者:匈奴。

匈奴发迹于何处,已经不可考察,但匈奴祭祀的地方在鄂尔多斯,说明王庭也不会太远虽然王庭的游牧经济发达,但自然资源极度缺乏套马大哥每天吃烤全羊,就算没有孜然也得撒点盐吧,不好意思,草原没有这项技能他们也不会炼铁,导致烤羊的叉子、捕猎打仗的箭头都没有,只好把野兽的骨头磨锋利点,凑合用吧。

一旦汉朝搞贸易战,匈奴就得喝西北风匈奴单于想改善牧民的生活,于是号召大家去抢劫......向南,越过长城,抢钱抢粮抢铁抢盐而陕北是草原,实在没什么可以抢的所以抢劫的地点集中爆发于山西,比如雁门、大同等等,至于河北只是捎带,不算重点照顾对象。

可汉武帝雄起以后,把匈奴抢劫的路也断了。

到底怎么办呢?没事,咱们要文斗不要武斗,不能抢劫可以做生意么匈奴用牛羊、马、皮货做资本,交换汉朝的盐铁等物资总体来说,这条贸易线路是顺畅的除了交战时期会暂时关闭以外,平时都是官方贸易和民间走私同步进行既然是做生意,总要有交易地点吧。

我们在前边说了,陕北是草原,城镇不多,很不适合商人存放货物和摆摊,而河北又太远,于是最佳贸易路线就是山西汉朝商人带着货物汇聚到太原,然后继续向北参与贸易,汉匈双方各取所取,维护了很多年的和平那时的山西是农牧交流的通道,数不清的财富沿着汾河流过,成就了太原千年的辉煌。

这点和新加坡、香港很像只要有海量资金经过,就能吸引各方人才到山西定居,而人才和资金的结合,又能带动本地的全方位发展发现没有?史书中的山西人物很多,但几乎都来自第一个千年,宋朝以后,山西豪杰的档次就要降一等。

比如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三国的张辽、唐朝的王勃、王维、郭子仪、薛仁贵、狄仁杰等等宋朝以后呢,还有谁?这些人杰的出现,其实是贸易路线的产物那些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很难培养出具有宽广视野的人才,这一点可以类比近代的湖南、现代的北上广。

钱在哪,事就出在哪,人才就生在哪而繁荣贸易成就实力强大的地区,所以北魏建都大同、高欢在太原成立霸府、李渊和李世民也在太原起家与其说是英雄成就地域,不如说是地域的经济造就英雄那些英雄和传说,只是时代大势的点缀。

当李世民荡平突厥后,这条贸易路线在唐朝更加繁荣,南北方的物资在太原交换,西域葡萄酒在山西扎根太原也和长安、洛阳一起,组成大唐的核心城市群,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正因如此,只有2、3万人的沙陀部落在占据山西后,足以横行黄河南北几十年,五代十国中的四个王朝,都是沙陀势力成立的。

从根本上来说,赵匡胤是沙陀势力出身。但是赵光义却亲手终结了太原的辉煌,而在此之前,长安也已经失去首都的地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叁·长安落日恐怕再也没有比长安更辉煌的城市主要是关中的地缘板块太优秀了北方是茂盛的草原,南方是四川粮仓,西方又是陇西大山,秦汉帝国只要坚守潼关,就可以成就万世基业当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长安则是中原和西域贸易的中转站,铜钱唱着歌跳着舞就跑到皇帝的兜里。

比广东的房东大爷都狠汉唐的长安不仅是最优秀的地缘板块,也是链接四面八方的枢纽,如果画一个十字的话,就会发现长安处于最中间这是汉唐帝国的天赐王座而渭河灌溉的关中平原,又是王座的天然基石那些朴实的农民是最强战士,拥有万亩良田的豪强,则是累世勋贵的军功地主。

经济和军事,一起撑起汉唐帝国的政治秦国改造关中,可以出关征伐六国汉朝占据关中,也让国号成为民族的尊严后来的关陇门阀,先后两次统一天下,一次统一北方但是话说回来,成也地缘败也地缘随着定都长安的时间越长,关中越来越不能承载巨大的压力。

无数良田被贵族改造成宅基地,水利设施也荒废日久西汉时还没什么,到唐朝就出事了曾经能灌溉秦汉帝国4.5万顷田的水利系统,到唐朝时,只能灌溉6千顷富裕的关中已经不能养活大唐的长安而陕北草原也逐渐退化成黄土高坡,不仅没有畜牧产品供应,也不足以驯养骑兵的战马。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繁荣的河西走廊被吐蕃霸占,长安又失去坐地收租的资格,从此以后,长安的经济来源只有东、南两个方向可事实证明,东面的路也被堵死了要说这件事,不得不说隋炀帝隋炀帝为了促进内需,大力修建了京杭大运河。

这条运河北起涿郡,南抵余杭,中间还能联通洛阳,基本把河北、江南、中原连接起来这三个板块组合,随唐帝国也跃然纸上所以隋炀帝刚刚登基就迁都洛阳,就是要占据交通枢纽,能够快速消化河北和江南的资源但是李渊为了获取关陇门阀的信任,一定要表现的拨乱反正,于是就重新定都长安,实行关中本位政策。

那么就不能把运河修到长安么,反正也不远说实话,还真不行长安和洛阳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根本不可能手动挖河道,而且其中的一段必经之路全是石头虽然仅仅几公里,但直到唐玄宗时代都没通当长安的物资不足时,唐朝皇帝只能巡幸洛阳,到物资丰富的地方“就食”,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都做过。

“安史之乱”后,河北的资源彻底断绝了,洛阳又离敌占区太近,大唐朝廷只能仰仗江南运来的粮食吃饭有一次江南运粮船晚点,唐德宗差点被饿死而由于战乱和河道改迁,从江南而来的粮食和物资,纷纷在汇聚在开封,然后再到洛阳,最后才能运送到长安。

仅仅依靠四川,不足以支撑长安复兴一座新兴的开封,出现在世人面前既然开封成为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就足以解释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朱温占据开封,就能做实力最强大的节度使,并且把唐朝皇帝拉下马除了以复兴唐朝为己任的后唐,其他四个王朝都定都开封,为的就是在经济中心重建军政中心。

继承后周的宋朝,也定都开封甚至赵匡胤想迁都洛阳,却被满朝文武怼的无话可说,只好闭嘴也就是说,经济中心向东移动西边不再是财富汇聚的经济中心,长安也永远失去成为都城的条件,只能做地域性质的省会依附于长安的太原贸易线,也不可避免的没落,此后千年只能以种地经商为生,本土再也没有璀璨风流的韵味。

只有洛阳离开封近,才能延长寿命。所以我们会看到,北宋的很多宰相将军都来自河南,虽然不是全部,但是比例相当大,北宋末年还有岳飞出头。还是那句话:钱在哪,事就出在哪,人才就生在哪。

肆·从汴梁到北京伴随中原经济中心东移,草原的经济中心也向东移动记得匈奴王庭在哪里吗?河套和阴山附近而比北宋早几十年崛起的契丹,却处于内蒙古东部,离辽东和北平都不是太遥远,画一条不太垂直的线,正好可以连接开封。

本来就游牧经济中心东移,再加上燕云十六州的农业区,两大经济区的结合让契丹如虎添翼,经常南下欺负北宋赵官家:“我太南了”但是北宋没有燕云十六州,外患又来自东北和西北,根本没办法天子守国门,北宋不得不在河北和陕西屯驻重兵,防御契丹和西夏。

海量的军费和资源流向不同的方向,让本来就有既得利益集团的朝廷,更加雪上加霜,财政永远是无底洞般的投入糟糕的财政,最终拖垮富裕的北宋其实苗头在唐朝已经出现武则天经常和契丹开战,唐玄宗时代更是疯狂在东北、西北打仗,最终发展出河西、范阳两大军事集团。

安禄山出自东北,哥舒翰、李嗣业、高仙芝出自西北......后来范阳的安禄山造反,负责平叛的主力就是西北军队历史兜兜转转,又在北宋回到原点所以我一直觉得,宋朝其实是历史的过渡它没有建立新的国内外秩序,却延续了旧王朝的包袱,并且孕育出下一个时代的内核。

北宋亡于靖康之变虽然契丹的实力强大,但是被更东边、更野蛮的女真灭亡......女真又沿着河北平原南下,一路攻入开封这个时间点也很巧合先是定都于东蒙的契丹,后是定都于开封的北宋,相隔仅仅几年,都被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一锅端。

女真先是继承了契丹的胡汉政策,后期又继承北宋的制度建设,还没有消化完毕,就和南宋一起被生猛的蒙古乱炖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北宋和契丹都是历史的过渡,女真则是下一个时代的前哨,历史最终的走向是元明清当然这是废话,但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既然是经济中心东移,那么以长安为中心的农业经济结束后,即将开启的就是东部沿海经济北宋和契丹不东不西,明显不是东西么而元朝定都北京以后,至今已经800年,中国的经济、军政、地缘格局几乎没有变过这座城市曾经是燕国都城,已经存在2000多年,但从来都是地域型城市,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存在感不多。

自从元朝定都以后,瞬间高大上起来从地缘来看,北京是东北、蒙古、华北、海洋的交汇点,定都北京就可以有利控制海陆的万里江山而且江南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后,资源可以通过重修的京杭大运河,直通帝国的首都这样一来,定都北京的朝廷拥有东北、蒙古、华北、江南的资源,收钱方便,花钱也方便。

但是元朝的统治术太差了。不到百年就被朱元璋赶回老家,可新崛起的明朝也不能改变经济规律,即便是朱元璋也得照章办事。

朱元璋的朝廷定都南京,接受江南财富的养分,但北方的地缘板块和对外防御不能放弃啊除了遍布各地的卫所屯军,朱元璋又把儿子们分封出去朱家军和子弟兵一起上,双保险沿着长城,朱元璋分封了辽王、宁王、燕王、代王、晋王、秦王......向南的中原有齐王、周王、鲁王......再往南则是湘王、楚王等等。

这些藩王不仅有地位,还有兵马一旦发生战争,藩王可以调动亲兵出征,也可以做各地军队的统帅,保卫大明江山永不变颜色里三层外三层的藩王防御线,是朱元璋留给孙子的遗产,也是经济中心的都城对地缘板块的对策这套制度好吗?

好但只有朱元璋能玩的转,反正都是亲生儿子,自己又是光复江山的开国皇帝,谁吃饱撑的和他找麻烦传到朱允炆手中就玩不起来了外地藩王都是手握重兵的叔叔,年轻小伙子心虚啊,于是开始削藩咣,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这场战争有很多悬念和巧合,没有太多的理所当然,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此。

问题在于朱棣胜利之后,依然要面对藩王和蒙古既然朱老四能起兵造反,虽然现在不敢和你打,可说不定以后有机会啊,对不对?所以对于朱棣来说,藩王制度不能留了他用了20年时间,把曾经反对的事情又做了一遍......蒙古的威胁依然存在,怎么保证大明江山的安稳呢?。

藩王不能分封了,卫所大将又有变成安禄山的风险,朱棣只好迁都北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也就是天子守国门所谓的南京没有王气,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中心和地缘板块的割裂想要经济中心,必然要放弃地缘板块,而拥有地缘板块,则可以把经济中心收入囊中。

秦汉不存在的问题,明清以后是大问题。

伍·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是很划算的买卖除了直接管理、方便分配资源、不容易出安禄山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首都的地位,汇聚全国资源用于外战国家什么地方最尊贵?当然是首都那么全国的资源必然会汇聚到首都,如果首都不在地缘板块的交汇点,来回运送分配的成本实在太大。

而事情却必然会发生在那里以古代落后的运输条件,运送100斤米到前线,能留下10斤就不错了而建都北京的明朝,可以及时给九边重镇援助节省来回运送的成本环节而且外敌来袭时,可以利用首都的地位凝聚人心,更容易保住重要的城市,毕竟没人希望首都陷落。

如果明朝一直定都南京,会发生什么?北京恐怕是蒙古的后花园,还有山西、河北也是抢劫的最佳地点,围城以后也不会有大军援救。勤王?嘿嘿,王在南京呢。

陆·新的贸易线根据经济中心东移的规律,王朝选择北京做首都,几乎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而新的经济中心有新的贸易线长安、洛阳、太原是汉唐帝国的铁三角,经过宋朝的开封、泉州过渡之后,明清帝国形成更大的铁三角北京做为军政中心,当然是最重要的地方。

扬州和苏杭逐渐形成长三角经济区,曾经的贸易城市广州也做大做强虽然个别城市有变化,但基本是北上广的格局这些城市都在沿海,根据我们之前的说法,钱在沿海,很多事情也必然发生在沿海明朝的倭寇发生在江浙、郑芝龙的霸业在福建和日本、葡萄牙人到了澳门、太平天国起自两广......明朝后期的法定货币是白银,也自大海而来。

当然,沿海的不止东南,还有东北中原的经济中心转移到江南,草原的经济中心也转移到东北,此时的蒙古已经十分落伍了满洲是渔猎民族,但水草丰美的地方总是有更多资源,比如人参、貂皮、狍子等等,蒙古压根没有,可这些东西是稀缺品。

这也是满洲超越蒙古的重要经济原因满洲用东北特产和朝鲜、晋商开展贸易,赚了很大一笔钱,他们用这些钱来武装军队,然后和蒙古、明朝打仗晋商有钱很好理解,贩盐和贸易嘛那么朝鲜的钱从哪里来?其实是从海上来的西班牙发现特大银矿,其中一部分流入明朝,除此之外日本也有银矿,朝鲜在中日朝的贸易中赚到不少白银。

当时的世界已经形成巨大的贸易线,满洲也不可避免地参与进去,并且用贸易赚到的钱抢劫中原越抢越开心,越开心越抢,最后抢到整个中国清朝定鼎后再次建都北京,玩的风生水起东北就不用说了,人家就从那里来的,蒙古也先后归顺,并且尊满洲皇帝为蒙古可汗,1644年满蒙入关迅速吞并华北。

三大板块被清朝牢牢握在手里,分散的汉人怎么斗啊?1645年5月,多铎大军就攻破扬州和南京了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经济中心东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由关中到江南这么简单,而是脱离大陆转移到海洋但是明清却违背经济规律,止步于海岸线。

既然没有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线,那么衰落是必然的只不过曾经衰落的是山西和关中,如今衰落的是整个中国明清的封闭和落寞,脱离世界贸易是重要的经济原因,而那些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的国家,无不是未来的强国之一天子,再也守不住国门。

柒·历史的规律说了这么多,做一下总结吧史书热衷于记载帝王将相,仿佛英雄人物的心头一计,就能决定胜负成败,但这些只是史书的演绎如果只迷恋英雄的传奇故事,恐怕永远都得不到历史规律而历史规律又特别强大,那些英雄人物几乎没有违背的本钱。

幸亏李渊在太原做官,如果在其他地方恐怕也没有唐朝......赵匡胤贵为开国皇帝,却没有能力迁都......朱元璋百般算计,也料不到身后事那么历史规律仅仅如此吗?恐怕也不是经济中心东移的原因是气候和环境秦汉的关中非常适合农业耕作,周围的地理环境也特别好,就连河西走廊也很适宜人类居住。

可以农耕可以放牧,简直是开局的好地方唐朝的环境也很好,长安周围有很多湖泊和鱼塘,和现在的江南没什么区别别看现在的山西是黄土高坡,可唐宋年间的太原南边有一个湖,和如今的太湖差不多大小这说明汉唐的平均气温比较高。

我们从流传下来的壁画、侍女图中可以看到,唐人的衣服雍容大方,根本不是严严实实的除了风气开放,主要是温度高啊正是从唐朝开始,中国的环境和气候逐渐恶化......山西和关中的湖泊消失了,甘肃和陕北的草原逐渐沙化、气温越来越冷。

在农业时代,这是很要命的田里不长庄稼,人们吃什么呢,所以大家不得不向东南转移,寻求更适宜生存的地方这种气候变化也影响草原看看现在遍地沙漠的西蒙,怎么都不像草原的经济中心嘛,所以东方的游牧民族势必崛起而且气候变化造成物种减产,不得不屡次发动战争。

气温在1644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也正是在那年,北京城鼠疫盛行,李自成兵不血刃的进入北京,一个月后江山再次易主那么顺着思路捋下去既然西边不适宜生存,人们不得不向东方迁徙,大力开发东部沿海的土地之后,可不就是面临着大海么?。

止步或者前进,是两难的问题所以读历史的时候,总有一种天地大势尽在我手的感觉,一不小心就觉得孙连城区长可以理解那些王侯将相的传奇,屈服于历史和经济规律,而历史和经济规律又受制于地球的变化莫测说什么人定胜天,鸡汤而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