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文学欣赏(文学欣赏的社会差异性表现为时代的差异性)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章节回顾】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章节回顾】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心理图式,就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1.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表现形式[1]文体期待;[2]意象(形象)期待;[3]意蕴期待;深层价值期待(主题期待)2.期待视野的分类[1]个人期待视野;[2]集体期待视野;二、接受动机它是读者接受、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它直接影响着接受效果。
1.审美动机,追求娱乐功能;2.求知动机,探求认识价值;3.受教动机,寻找人生答案,接受作品再教育,挖掘作品的教育功能;4.批评动机,文学研究、探索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本身规律的需要;5.摹仿动机,获得入门知识,提高创作水平的需要。
三、接受心境接受心境就是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接受心境,即欣悦、抑郁和虚静1.接受心境产生的原因[1]社会生活状况;[2]个人境遇;[3]身体状况;[4]自然环境因素等2.接受心境对文学接受活动的影响作用(关系)。
[1]影响接受效果;[2]影响接受境界、接受目的当然,接受活动效果也影响着接受心境的变化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1.对于“隐含读者”的理解“隐含的读者”是由伊瑟尔在《阅读活动》中提出的,它指的是作品文本结构中已经暗含着读者可能实现的种种解释的萌芽,即包含着读者解释的多种可能性。
“隐含读者”的存在与作品存在“召唤结构”有密切关系另一种解释为:它是相对于读者而言的,指能够按照作家的创作动机,理解作者的本义,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和实现的读者,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隐含读者”形成的原因[1]作家的创作动机,鲁迅的《阿Q正传》的创作等;[2]作品特定的思想内涵,如《祝福》等等;[3]作品的选材及文体特点:如朦胧诗只能面向文化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1.理论的提出“召唤结构”它是由伊瑟尔提出的:文学作品使用描写语言,它必然包括了许多不确定意义和意义空白点,而这些不确定的意义和空白点是产生艺术效果的根本出发点,成为“召唤结构”“空白”来自于英加登的现象学理解。
“对话”、“交流”来自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兴味”来自中国古代的“意境”理论2.“填空”、“对话”、“兴味”理论提出的意义[1]利于研究文学接受的主观差异性;[2]对文学史的研究具有启示价值3.文学接受具有“再创造”性的根本原因。
[1]文学的文字符号性特征(间接性);[2]文学语言的描述性(形象性)特性二、还原与异变1.文学接受过程在于还原客观形象,但不可避免包含有异变现象2.异变的表现形式[1]形象异变:如对林黛玉、东家邻女的解读。
[2]情感异变:如对三仙姑、爱情题材剧的理解[3]思想观念的异变:贞女、无后观念的理解3.产生异变的原因客体方面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的间接性、形象性特征乃至其所造成的不确定性,但接受主体因素也不可忽视[1]预定政治观念,如《诗经》等;
[2]文化观念(思想方法):忠孝观等;[3]文化视野(文化传统),如西方的“探险主题”;[4]个人经验(自身经历与接受目的),如老、中、青年对《红楼梦》的接受;[5]文学欣赏能力(艺术素养和实用出发点)
4.还原与异变并存,使得接受活动既具有客观一致性又具有主观差异性,是个人差异性与社会共通性的统一三、理解与误解1.文学接受过程的理解在艺术感受的基础上对作品形象的总体把握,它是艺术感受的深化,最终达到对接受对象的理解、接受。
理解是复杂的,作者的创作动机(意图)与读者的还原是否一致2.理解的几种情况[1]正解:创作动机与接受还原一致,表现为接受者的同化与双向交流[2]误解:创作动机(意图)与“期待视野”不相一致,出现主体对客体的异变。
A正误: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即“想象大于思想”,如西方人对“三仙姑”的理解、现代人对《水浒传》的解读等等。
B反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阐释“隐含读者”与“期待视野”之间关系,意在指出接受效果与其之间必然联系1.两相一致,理解顺利进行,但兴趣索然。
如“文革文学”的模式化创作2.期待遇挫,理解顺利、正常,艺术魅力产生既符合常规,又有突破、新意3.两相完全不一致,理解不能正常展开,艰涩难懂,兴趣皆无有时创新价值较高真正价值较高的作品就在于第二类,在接受过程中既有顺向相应,又有 逆向遇挫;对于读者,既能唤起其期待视野,有能打破期待遇挫,所以读者能全身心投入,阅读效果好。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一、共鸣1.共鸣的内涵共鸣在文学接受中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使其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想作者所想。
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甚至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的时候,也可能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的现象2.共鸣产生的条件[1]客观方面: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主观方面: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有某些相似、相通之处A思想观念相通,如苏轼《题西林壁》、王之涣《登鹳雀楼》等等;B情感经验相似的处境,如阅读《游子吟》、《虞美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C意志愿望、人生理想、人生态度等,如屈原、曹操、毛泽东的作品,表现朋友之间真挚感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等等;D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处境等,如抗敌御侮的作品《满江红》、《示儿》等等二、净化1.“净化”的内涵。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经由对文学符号的理解,不由自觉地进入某种艺术的想象天地和情感状态,使精神得到调节,使情绪得以排遣,使人格得以提升的特征即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它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的2.文学接受“净化”功能的具体体现(作用)[1]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抛却人生烦恼如恩格斯、叔本华等人都有论述[2]使压抑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形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圣洁和纯正。
3.净化的目的在于实现读者自我人格的提升三、领悟1.领悟的内涵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一种更高的境界,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借助文学作品所展示的意象,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相,得以提升人格精神境界的过程。
较高的境界2.领悟的特征(与共鸣、净化相比较)[1]读者与接受对象所处地位不同、关系不同;[2]在接受活动中的效果不同,领悟能扩展,读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3.领悟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认识,扩展其知识,使其加深对生活的思考。
四、延留1.延留的内涵文学作品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导致了读者情感的净化或使之领悟了作品的内涵之后,作品的具体形象、情景及其内蕴神韵以及表象形式留于脑际,不断加以回味的那种状况即作品“韵味无穷”特征留给读者的充分想象,使之不断回味、难以忘却的现象。
2.延留的意义、价值[1]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使之不断回味,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读诗有感[2]对读者审美趣味、精神气候、人格规范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豪放、浪漫诗作或婉约的形式对读者的影响是不同的[3]延留的长短及效果还是评判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
【知识要点】1.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 文体期待 、形象期待与 意蕴期待 这样三个层次2.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我们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之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情感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让我们再三回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这种情况,就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延留 。
3.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过文学只是一个不确定性“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4.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5.文体期待: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存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会期待着波澜起伏的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6.形象期待: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7.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深层的审美意味、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期待8.接受动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包括:审美动机,即获得情感愉悦的动机;求知动机即力图通过作品发现人类生活了解各种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那儿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
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借鉴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摹仿借鉴他入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正是由于接受动机不同,必然导致读者不同范围的阅读选择;即使面对同一部作品,读者的着眼点也会不同,但是,阅读活动中,不同的阅读动机是相互联系的。
9.接受心境:即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人们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会伴随读者进入到阅读进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状态就叫接受心境10.隐含的读者: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这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获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11.填空:由于文学作品是一种话语现象,带有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的,所以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过文学只是一个不确定性“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英加登的“填空说”,与加达默尔的“对话说”,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12.还原与异变: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固在本文中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在特定语词序列的串引下还原原作家心自中时形象、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本文“中,虽然或多或少包含着还原的客体内容,但由于充满着读者的个性创造,因此,“第二文本”必然会产生异变包括 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和思想观念的异变13.共鸣:这是文学接受进人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弋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激动和审美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接受活动中,“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这样的作品可能引起读者属于情感评价性质的喜爱,或属于理性判断性质的理解,还不一定能够使读者产生全身心震动的思想情感的共鸣。
共鸣的产生还要有第二个条件,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14.净化: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净化一语,最早见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指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用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
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的自我教育效果。
15.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僻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由此可见,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16.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我们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之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情感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让我们再三回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这种情况,就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延留。
实际上,所谓延留,是文学接受进人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地回味的状况17.什么是期待视野,其有哪些层次?答: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存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会期待着波澜起伏的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深层的审美意味、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期待。
18.接受动机主要有哪些?答:接受动机:即读者的阅读动机,包括:审美动机,即获得情感愉悦的动机;求知动机即力图通过作品发现人类生活了解各种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鼓舞的动机。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曾力图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探寻生活的航向,求索人生的答案,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求成人成才;批评动机,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那儿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
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借鉴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摹仿借鉴他入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因此,对于自己特别崇拜的作家及作品,他们往往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甚至摘录抄写,记忆背诵。
正是由于接受动机不同,必然导致读者不同范围的阅读选择;即使面对同一部作品,读者的着眼点也会不同,但是,阅读活动中,不同的阅读动机是相互联系的19.什么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还原与异变?答: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固在本文中。
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在特定语词序列的串引下还原原作家心自中时形象、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本文“中,虽然或多或少包含着还原的客体内容,但由于充满着读者的个性创造,因此,“第二文本”必然会产生异变。
包括 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和思想观念的异变20.共鸣是产生的三个因素是什么?答:“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这样的作品可能引起读者属于情感评价性质的喜爱,或属于理性判断性质的理解,还不一定能够使读者产生全身心震动的思想情感的共鸣。
共鸣的产生还要有第二个条件,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21.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与净化、领悟有什么区别?答: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僻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自由独处”,赞美“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这便是共鸣,同时会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明彻幽静的荷塘月色之中;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解放的快慰,这是净化。
继而,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经过思索,我们会体味到: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浩的明月中,寄寓着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表明了一位正直的中围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这种基于思索理解的体味,便是领悟。
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下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而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由此可见,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所以,从文学史上看,那些饱含诗情又深蕴哲理,能够诱人进入领悟之境的作品,往往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优秀之作那些在诗意盎然中作品中充分凝铸哲理意缚的作家,也往往被视为伟大的作家。
【课后习题】基本概念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包括:审美动机,即获得情感愉悦的动机;求知动机即力图通过作品发现人类生活了解各种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鼓舞的动机。
批评动机,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那儿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借鉴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摹仿借鉴他入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正是由于接受动机不同,必然导致读者不同范围的阅读选择;即使面对同一部作品,读者的着眼点也会不同,但是,阅读活动中,不同的阅读动机是相互联系的。
3.隐含的读者: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这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获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4.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5.共鸣:这是文学接受进人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弋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激动和审美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接受活动中,“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这样的作品可能引起读者属于情感评价性质的喜爱,或属于理性判断性质的理解,还不一定能够使读者产生全身心震动的思想情感的共鸣。
共鸣的产生还要有第二个条件,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6.净化: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净化一语,最早见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指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用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
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的自我教育效果。
7.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僻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由此可见,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8.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我们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之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情感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让我们再三回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这种情况,就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延留。
实际上,所谓延留,是文学接受进人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地回味的状况思考问题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答: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答:情绪状态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而且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两者相互作用。
4.隐含的读者怎样形成的?答: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5.文学接受为审美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答: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形象。
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答:因为有读者的再创造,即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答:误解是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创作动机、作品意蕴相悖,这是必然现象误解份正误与反误正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而反误,包括穿凿附会甚至歪曲,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及至粗暴践踏。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答:作品出人意料的造成期待遇挫,能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在遇挫愈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完全遇挫会大大减少作品的魅力。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没想到文学欣赏(文学欣赏的社会差异性表现为时代的差异性)
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的共性和差异差异:在我看来,文学欣赏是感性的,文学批评是理性的。感性让人发现美,感受美,从美中获得力量,灵感等创造…
-
干货分享仿佛的近义词(密密麻麻的近义词)
三年级下册语文近义词反义词汇总第一单元1、近义词俊俏—俊美轻快—轻捷 活泼—活跃 鲜艳—艳丽聚拢—聚集 偶尔—有时 姿势—姿…
- 这都可以先抑后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的区别)
- 干货分享夸父逐日什么意思(夸父逐日用来比喻什么意思)
- 奔走相告夸父逐日什么意思(夸父逐日用来比喻什么意思)
- 怎么可以错过喝利尿剂狂喝水不让尿作文(尿急)
- 干货分享给环卫工人的一封信(给环卫工人的一封信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