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快来看秦淮河畔(秦淮河畔的文案)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面滔滔江水,枕巍巍钟山,龙盘虎踞,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有“石头城”之称。

快来看秦淮河畔(秦淮河畔的文案)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夜泊秦淮之作,在使得秦淮河千古留名的同时,也成了大唐帝国衰亡的预言这首诗是杜牧夜晚泊船在秦淮河畔,听到歌女们的靡靡之音时的感怀之作。

迷离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与白沙,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畔,靠近岸上的酒家。歌女们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后庭花》的作者是南朝皇帝陈后主,据说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陈后主却仍然沉湎声色,作此曲与妃嫔玩乐,终于招致身死国灭杜牧由此揭出一个残忍而冷峻的现实:而今我们的大唐帝国,同样是在旦夕危亡之间,那些达官贵人们却依旧在莺歌燕舞中,享受自欺欺人的繁华。

然而,秦淮河边,并不只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明清时期,还有心存民族气节、明晓家国大义的八位奇女子——“秦淮八艳”她们虽因身世凄苦,不幸沦落风尘,却有着许多男儿都不及的气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眷怀故国,显示出难能可贵的情操。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面滔滔江水,枕巍巍钟山,龙盘虎踞,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有“石头城”之称。

历史上,南京以其六朝古都的名胜享誉海内外,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所谓六朝,指的是三国时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而南京也自然地成为了六朝文学的中心东晋永明八年(409),著名山水诗人谢朓写就了一曲《入朝曲》,细致地描摹了金陵帝都的繁华,表达了自己心系功名的进取精神。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江南美丽富饶,人杰地灵,多的是钟灵毓秀、玉韫珠藏的才子佳人,金陵更是被许多帝王作为都城。

城墙环绕着蜿蜒曲折的护城河,绿波荡漾,风光旖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气势轩昂的屋脊夹着御道,杨柳的垂荫遮着御沟,王气逼人此后,南朝梁昭明太子在这里编纂了《文选》,刘勰在这里写下了《文心雕龙》……到有唐一代,金陵虽不再作为皇都,却仍旧是深深吸引着文人墨客们的目光,甚至由此形成了唐诗的一大体裁——金陵怀古诗。

据统计,大诗人李白写南京的诗歌将近200首,仅题目含有“金陵”二字的就不下二十首,最有名的如其《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是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山上的凤凰台后所作,诗人以登临凤凰台的所见所感来起兴唱叹,将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气韵高古,格调悠远说到南京,除了李白外,还有一个诗人不得不提及,这便是中唐诗人刘禹锡。

公元824年夏,刘禹锡被调任和州刺史,途中经过西塞山,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慨历史兴亡的名篇——《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西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以这件史事为立足点,阐发自己对兴亡的感叹:从秦朝以来,统治者们便纷纷迷信金陵有“帝王之气”,六朝相继建都于此,自以为凭着王气护佑及地势天险,就可以维持自己的帝王享乐生活却不知,在敌人摧枯拉朽的攻势面前,所谓王气,所谓虎踞龙盘的地势,都不堪一击。

诗人以六朝覆灭的教训,来警示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国家的兴亡,不在地形,而在人事。

刘禹锡的咏史诗写得极好,尤其是金陵咏史诗,这在他的系列组诗《金陵五题》中有集中体现《金陵五题》分别吟咏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和江令宅,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侧面着笔,对“历史兴亡”这一主题进行反复咏叹。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今为南京市这是组诗的第一首,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显古城的荒凉和寂寞。

山城依然,明月依旧,淮水无语东流,唯有那六朝时的繁华富贵,俱归虚无。在莽苍的格调、阔大的境界里,寄寓着诗人深沉的感慨,希求大唐的君主能够以此为鉴。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乌衣巷,位于秦淮河指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设下军营,作为禁军的驻地因着当时的禁军统一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称乌衣巷。

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这两家的子弟也被称为“乌衣郎”唐以后,乌衣巷沦为一片废墟

《乌衣巷》是系列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诗人采用对比衬托的写法,通过乌衣巷与朱雀桥昔日的繁华鼎盛与今朝的杂草丛生、荒凉冷落形成鲜明对照,感慨沧海桑田,人世浮沉变幻 “一声孤棹响,残梦落秦淮”,秦淮河仍是那样静默地流着,千年百年,见证着一个个王朝的衰落与繁华,也为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添就了一抹抹风韵与沧桑。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