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越早知道越好花非花雾非雾歌词(花非花雾非雾歌词完整版)

唐白居易词,民国黄自曲。民国时代在学堂里广为传唱,成为著名的学堂歌,颇有时代新意,但由于旋律采用了唐代《清平调》的曲调,亦深具古风。由吴门琴家吴兆奇先生发掘移植为琴歌。

越早知道越好花非花雾非雾歌词(花非花雾非雾歌词完整版)

 

听弦歌唐白居易词,民国黄自曲民国时代在学堂里广为传唱,成为著名的学堂歌,颇有时代新意,但由于旋律采用了唐代《清平调》的曲调,亦深具古风由吴门琴家吴兆奇先生发掘移植为琴歌赏词花非花唐 · 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从而使诗的意境蒙上一层“朦胧”色彩但我们仍可对诗人的所喻之物揣测一二此诗被作者编在其诗集的“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同样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美好人与物的追思、惋惜之情。

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似是关于此诗归趣的暗示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

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变,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说曲

(黄自先生像)黄自先生是民国时代的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他非常擅长运用民族化的和声复调写作歌曲原作《花非花》中,由钢琴伴奏,调式是D宫调,作品结构完整,旋律和声平稳创作中,黄自在低声部安排旋律音重复,和声在内声部,旋律声部采用了唐代《清平调》的曲调,使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风格,勾画出白居易诗词中“花非花,雾非雾”的飘渺意境。

淳朴的五声音阶旋律、淡雅的和声、重复的低声部旋律音,旋律和声的稳定与歌词朦胧的气氛相融合为一体

(吳兆奇先生抚琴照)吴兆奇先生字湘琪,生于蘇州吉庆弄後隨父母迁居盘門珡園虞山派吴门琴传人,自幼隨父親吳建(字蘭蓀)學珡,父親珡風古朴敦厚澹泊善陽春、白雪、平沙等操稍長父親又延請吳浸陽(字觀月號纯白)道人來园教授珡道。

其师,洪都人幼入四川青羊宮學道,珡風流美洒脱兼蜀熟之長,尤善潇湘、渔歌、普庵等诸操还时常受教于过房爷大休开士(新浙派徐元白的恩师)的指点吴兆奇先生,解放后定居南京,任南京市工人文化宫主任曾将在扬州生活囧困中的广陵派传人刘少椿安排到南京工人文化宫以教授珡艺为业,为照顾好其生活起居,又将其女儿调来文化宫工作。

后再经吴兆奇先生及其他珡人多方面努力才将刘少椿调到南京音乐学院工作吳兆奇先生珡風中正平和 静逺澹逸喜奏良宵、鸥鹭、阳关、阳春、白雪、渔歌、普庵等操也善三絃常唱苏州评弹珍珠塔也喜唱民国学堂乐歌他对黄自很推崇,曾告左右弟子:"我将黄自谱曲的《花非花》移植在珡上了,你们来听听"。

说完便于琴座前静虑片时,开始按弹抚唱唐代白居易的词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  天明去 ……  珡唱悠悠扬扬飘飘渺渺众人一时神驻想来吴先生也是思念先妻及如烟往事了罢

全國首家絲絃琴社"深圳市古琴社"是合法成立的公益性社團組織琴社的宗旨與任務是以琴會友探索與研究絲絃琴學承傳古琴樂道研習琴藝交流琴學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