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京俚语(北京俚语本儿精神)
普通话中,卷舌韵母“er”不与声母相拼,单独含“儿”韵的字很少,而且也只限制在名词方面。乌兰察布方言中的儿化现象除名词外,还大量地表现在形容词、
作者收藏的方言专著文/孟泽辉 辛丑年五月廿八 乌兰察布方言中儿化词汇运用相当广泛,且从语音和词采上显示出一个地区的方言特色普通话中,卷舌韵母“er”不与声母相拼,单独含“儿”韵的字很少,而且也只限制在名词方面。
乌兰察布方言中的儿化现象除名词外,还大量地表现在形容词、代词、方位词、副词、量词以及象声词等方面,动词通常不儿化 乌兰察布方言中的韵母都可以儿化,只是可以儿化的有多寡的不同所谓的儿化词汇一般是词尾儿化式,词尾儿化不仅可以使词尾发生特殊的读音,而且能够显现出方言词汇的特有韵味,但儿化词多用于本地话口语表达。
1.名词儿化 名词儿化包括一般儿化和特定儿化一般儿化在方言中随处可见,而且也好理解,去掉“儿”后,仍可读通,如“事儿”“桃”,去掉“儿”后可读“事”“桃”但是以方言而论,特定儿化若去掉“儿”,读起来就感觉非常别扭。
如:“过生儿”“电棒儿”“鱼鳞甲儿”,若要去掉“儿”,就连当地人也难以理解;“五哥儿”(乳名)说成“五哥”,“轱辘儿”说成“轱辘”则失去原意;“饭馆儿”说成“饭馆”“扑克儿”说成“扑克”“雀儿”说成“雀”,便失去方言的色彩;“白毛儿糊糊”则是后山地区暴风雪的特定方言。
(1)一般儿化 例如:台价儿、手套儿、媳妇儿、手绢儿、裤衩儿、梅花儿、眼镜儿、礼帽儿、皮包儿、墨水儿、毛毽儿、麻花儿、胡燕儿、裤儿、袄儿、桃儿、杏儿、梨儿、鸡儿、兔儿、猫儿、猴儿、气儿、事儿、窟儿、官儿。
(2)特定儿化 例如:身儿(指衣襟)、子儿(指钱)、真儿(今天)、魂灵儿(灵魂)、饭馆儿、扑克儿、过生儿(过生日)、面片儿(一种汤煮面食)、电棒儿(手电筒)、轱辘儿(擀面杖)、鱼鳞甲儿(鱼身上的鳞片)、五根儿(人名)、羊倌儿(牧羊人)、片儿汤(除表示汤煮面食外,还表示不诚实的许诺)、白毛儿糊糊。
2.形容词儿化 一般表现在单音节词汇重叠后,“儿”后多跟助词“的”,形容词儿化后,一般加深性质的程度 例如:悄悄儿的(~进去,别刮醒孩子)、严严儿的(把盖子拧得~)、圆圆儿的(画得~才好看)、死死儿的(他叫老婆拿得~)、黄黄儿的(碱大了,馒头蒸出来~)、白白儿的(~跑了一趟)、粉粉儿的(这件裙子~)、寡寡儿的(没熟透,吃见~)、慢慢儿的(~走哇,我乏了)、绵绵儿的(这瓜~,正好老汉吃)、紧紧儿的(把螺丝拧得~)。
3.代词儿化 代词在方言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最常用的可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 例如:今儿个(今天)、夜儿个(昨天)、明儿个(明天)、家合儿(我把钥匙丢了~啦)、自个儿(我~去哇,不麻烦你啦)、这儿(也说这儿这儿、这号儿、这忽轮儿)、哪儿(多表示疑问,也说哪儿哪儿、哪合儿、哪忽轮儿)、多会儿(我该~去,时间不确定)、这会儿(你~就去哇,时间确定)、咋地个儿(今儿个天气~?也说咋格儿)、这么格儿(你得~做,不然太费劲,也说这样儿)、那么格儿(~走你就多绕路了,也说那样儿)、这些儿(~事儿还挺烦心)、那些儿(你把~垃圾倒了吗?)。
 4.副词儿化 副词有表示范围的,也有表示时间的,还有表示肯定、否定以及语气的一般在单音节副词重叠之后儿化,有的“儿”后跟助词“的” 例如:光光儿的(一笼莜面吃得~)、净净儿的(把院子打扫得~)、准准儿的(你看,我猜得他~)、全全儿的(我修理手表的工具~)、刚刚儿(小赵~走了)、将将儿(小李~进来)、偏偏儿(不叫你说话,你~要说)。
5.方位词儿化 方位词是表示地点的副词,在方言中相当于普通话中“里”的儿化方位词,汉字姑且写作“合儿” 例如:家合儿、院合儿、锅合儿、房合儿、碗合儿、柜合儿、盘合儿、抽屉合儿、学校合儿、车库合儿、山沟沟合儿。
6.量词儿化 一般是直接儿化,也有和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结合后儿化 例如:一遍儿、两过儿、三碗儿、四面儿、五片儿、六盒儿、七块儿、八层儿、九根儿、这本儿(书)、那碗儿(面)、一圪卷儿(纸)、一会儿会儿(你稍微等等我,我~就来了)。
7.象声词儿化 一般表现为单音节象声词儿化后重叠,口语表示在第二个重叠“儿”后跟助词“的” 例如:咕儿咕儿(肚子饿得~的)、呜儿呜儿(风刮得~的)、吧儿吧儿(拳头攥得~的)、吱儿吱儿(小鸡叫得~的)、嘻儿嘻儿(哭得~的)、哈儿哈儿(睡得~的)、哞儿哞儿(牛~地叫唤)、忒儿忒儿(小雀儿飞得~的)、达儿达儿(多指吆喝驾驭马车的牲口)。
儿化不仅是一种语音现象,而且在方言中有修辞和一定的语法作用儿化方言听起来温和柔顺,富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如:“花儿”“女孩儿”“电影儿”等;也有形容细小轻微的状态和性质,如:“小鱼儿”“冰棍儿”“沒事儿”等。
并由此引申,也可以表达轻蔑和鄙视等的感情和语气,如:“小偷儿”“不进眼儿”等等个别词汇经过儿化后,词义发生了改变,如:头(脑袋)—头儿(领导);白面(面粉)—白面儿(毒品);信(写信)—信儿(消息);动词儿化后即转为名词,如:盖—盖儿、画—画儿;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如:尖—尖儿等。
在具有区别词义和辨别词性作用的语境中,该儿化处理的地方一定要儿化,否则便会产生歧义,如:“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八吊”表示旧时钱币的数量,“八吊儿”作名词,是捻毛线的一种工具。
儿化词汇在乌兰察布后山地区方言中应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民间俗语、谚语、俚语以及串话中更是大量地出现,作者曾在《今日头条》中发表“内蒙古中部地区民间俗语与俚语”(1~6),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说明:1.文中方言直接用读音相似的汉字标明,不标注国际音标。
2.凡涉及方言词汇仅此例举,括号中例句引用原词用波浪线~表示。3.乌兰察布市北部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化德县、商都县为后山地区。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zuo是什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这款专为医生打造的输入法拥有海量医疗词库,拥有超10万个包括中、西医在内的医学词汇,还针对医生场景进行了优化。…
-
惟一是什么?惟一拼音?
用一首歌的时间陪你入睡。
- 惟一是什么?惟一拼音?
- 心的笔顺是什么?心的笔顺是什么写的?
- 高洁是什么?高洁丝卫生巾安全吗?
- 驼峰是什么?驼峰桥的标志图片?
- 电场强度是什么?电场强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