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木府风云结局(木府风云结局是he吗还是be)
作者 | 南风窗特邀记者 魏含聿近期,暑期热播剧《大宋少年志2》收官,豆瓣评分8.0大宋秘阁七斋的6位少年,终于在离开学院后,于现实的残酷中,完成了一次打怪升级而八斋的少年
作者 | 南风窗特邀记者 魏含聿近期,暑期热播剧《大宋少年志2》收官,豆瓣评分8.0大宋秘阁七斋的6位少年,终于在离开学院后,于现实的残酷中,完成了一次打怪升级而八斋的少年们,天堂上的团聚,也算是终极BE中的HE了。
相比于第一部轻松幽默的氛围和快乐成长的故事线,第二部仅27集,却充斥了太多的意难平。不少网友隔空喊话编剧:“王倦,哭死我对你有什么好处?”“王倦,你睡了吗?我睡不着!”
《大宋少年志2》豆瓣评分8.0“我现在可以回答,我没睡着”带着幽默与严肃并存地,王倦在专访中告诉《南风窗》记者,观众看到角色下线后对编剧感到愤怒,本质上其实是他们真的接受了这个人物的设定,甚至是喜爱他,不然不会有这样的反应。
“我希望每一个角色不论下线与否,不管戏多戏少,都能保有一些这个角色自己的模样,能拥有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关键是观众能看到他是谁,剧集过后,还能想起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话人物就立住了,作为编剧的一部分责任,我也就算是做到了。
”延续观众喜爱的格调去创作续集,一般是最保险的创作思路但《大宋少年志》第一部的好口碑,并没有促使王倦去打一副安全牌在美好的童话之后,少年们应该接触世界真实的一面了这是很早以前就定好的主题方向“用一个好的作品去回应观众的需求,这样的压力我永远都会有,但我不会因此背负创作的包袱。
”
《大宋少年志》第一部剧照作为曾经获得过白玉兰奖最佳编剧(改编)奖项的王倦来说,他对于编剧的工作和职责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从早期《木府风云》等精品国剧,到近期的《大宋少年志》《庆余年》等系列IP剧集,王倦的笔下诞生了很多精彩故事。
但这些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和情节,将有什么样的故事结局,他也时常保有着自己的态度与坚持以下是王倦的讲述:
反转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大宋少年志2》的编剧工作其实是个难题因为在第一部中,主角团的6个少年,他们的形象基本已经塑造完成了,而且在第二部中他们的本质性格没有变化幸好,我们的故事有三年的留白,还有一个少年们离开学院单独面对世界的故事背景。
在这样的设定中,他们不得不更快地成熟、长大,同时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少年本质从这个主题出发,现在的他们既和第一部相同,但又有了变化
《大宋少年志》的6个少年在《大宋少年志2》里,西夏的皇帝元昊残暴,为保大宋和平,七斋六子决定入夏刺杀元昊途中遇到已提前领命的八斋同学在多方势力中周旋,面对不同个体的不同选择,他们如何面对亲朋间的背叛与信任,如何保持少年的初心,进而舍生忘死地完成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少年离开象牙塔之后,独立进入社会面对困难和曲折,身份转换带来的痛苦和挣扎,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现实映射的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共情但大宋这个时代背景本身又是沉重的,民族的大义要担在肩上,亲朋的离世要藏在心里,所以我们就算冒着一点也不被观众接受的风险,也想要把童话故事背后的现实一面,在第二部中展现出来。
《大宋少年志2》剧照在最初的策划中,《大宋少年志2》被设计成60分钟一集的长剧集,总计十几集在体量相对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有些情节确实加快了,每场戏的衔接也更紧了但是情节的加快与人物的塑造是不冲突的,甚至是相辅相成的,每场戏本质上还是在塑造人物、展现角色,如果连续几场戏都只有情节而没有为人物服务,就有点失败了。
这其实也是我从事编剧工作以来的一个重要转变我刚开始做编剧时,特别喜欢专注于对情节的设计,通过情节的密度让节奏紧张,甚至极致地追求作品的节奏要快、台词要快、情节要快,希望让观众目不暇接后来才逐渐发觉,电视剧的灵魂是人物。
电视剧的灵魂是人物/《大宋少年志2》剧照具体来说,一部剧看过几年之后,问观众它讲了什么?那些所谓的巧妙情节,可能都被忘干净了,但是被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会留在观众脑海里的《大宋少年志2》中,八斋同伴的牺牲绝对不是。
“刀观众”,当楚袅被元昊的长戟刺穿并挑起,她个性中的单纯可爱与坚韧勇敢会被衬托得更加鲜明;文无期死前的一句“我聪明了这么多年,偶尔傻一次,可以理解”,点破了他为了大义和使命而伪装出的理智而这些人物形象上的重要时刻,也是彰显主题的关键之处。
所以,不是说情节不重要,是所有情节都会因为某个人物的鲜活而鲜活因此,我更专注的是人物的塑造,很多情节是为人物服务的想通这一点,我就没有那么急躁了,很多时候愿意稳下来,让情节缓下来,因为对人物的塑造来说,缓下来的过程能让观众更清楚地记得人物。
很多情节是为人物服务的/《大宋少年志2》截图有人评价我很会写故事,尤其擅长反转经过这么多年的写作练习,我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收获的,但我并不觉得自己非常会写故事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看的书比较多,但我的作品根本没法和金庸、古龙、阿西莫夫相比。
至于反转,我也并没有刻意让自己写的剧有很多反转那些反转的出现,是因为我会在写情节之前把每个人物在整个故事中所处的每个环节都梳理清楚北河星到底是谁?他为什么给七斋每个人一个乍看奇怪的任务?元天关想不想元昊死?他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这些看似悬疑的情节,我其实已经安排好了发生背景。
《大宋少年志2》剧照有了这些背景,我的切入点会直接放在故事的一半之处,从人物的伪装开始展现,再一点点地让人物抛开伪装,逐渐看到他本质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观众看到的所谓的反转是这么来的把表面的伪装去掉后,让人物表现出真实的内在,这样既有了情节上反转的效果,观众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认知也会更深刻。
所以我并不会专门为反转做计划,更多的还是想要把人物塑造得更完善,让故事自然而然地出现反转
找一个平衡点剧本创作和小说创作是不一样的,很多小说上有美感的对话,放在影视台词中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我在写台词时会尽量削除长段,并选择口语化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良好的节奏感,就会让观众更容易将情绪和情感带入到情节和人物之中。
实话实说,我剧本中的几乎每一段戏都有经过我的反复调整,有时候,那句台词可能只是一个“嗯”或者是一个“好的”,但这个词放在哪个节奏点上最合适,得自己多念几遍才能对比出来。
《大宋少年志2》截图我是非科班出身的编剧,刚入行时刷了很多过往的影视剧作品,不管是国产剧也好,美剧英剧也好,很多台词的节奏掌控,都是从过往的作品中学来的在别人的作品之下,去研究这场戏为什么这么写?打点为什么打在这里?台词的量大概是多少?观众能够接受哪些?从实际作品出发,进行分析和总结。
后来,自己的剧本被拍出来以后,我也会去看实际效果,就会发现有些词和有些很长的句子,观众听起来很拗口,节奏也不好,情节就会卡在那儿,观众会被长长的句子或者跳出去的情绪影响到观剧的感觉我认为作为编剧,必须去看自己编的剧本呈现在视觉效果上的真实情况,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进而改正,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做编剧需要考虑呈现的视觉效果/《大宋少年志2》剧照我从入行开始到现在,变化肯定有,但是风格基本是一脉相承的,不管是什么主题,都比较有自己独特的台词习惯和语言风格,有点轻幽默,背后又总会藏着些内涵我的运气也很好,刚好有一部分观众喜欢这类风格的作品,也接受了我的创作。
但是,我既想有自己的表达,同时还想照顾到观众的感受,因为电视剧创作如果是抛开观众的喜好来做的,出发点就错了,会变成完全的自嗨,编剧不为观众而写是为谁而写呢?所以我很希望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观众们也get到了,那就最好不过。
在自己的表达和观众的喜好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很重要/《大宋少年志2》剧照我非常喜欢“弹幕”这个功能,它可以让我在第一时间看到观众们的第一反应,对我来说这就是让电视剧拥有了话剧的魅力,就是让创作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
我在故事里埋着的情绪或是隐藏的内容观众有没有感受到?能不能接受?我认为这对编剧来说是很重要的当然,如果内容藏得太滞后,或者对故事的掌控出了问题,不符合观众想看的风格和格调,在观众给出与期待相反的反馈之后,编剧就该问一问,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必须要梳理清楚,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什么?自己想表达的又是什么?然后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冲突点在哪里?能不能够做调整?调整的方向是什么?我每部剧都会做这样的总结。
《大宋少年志2》截图遭受批评心情肯定不好,哪有人被批评了还特别高兴呢?!但是有批评说明观众有情绪要宣泄,不管是对台词也好、对人物也好、对剧情也好,他一定有什么地方看不下去了,无法接受了如果只是因为被批评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不如去想想观众为什么生气,否则,长此以往,错误可能会越累积越多。
当然,这是一个自我审查的过程,会思考自己哪里做错了,但也不是说以后就会完全按观众的建议去改,我只是会去分析他们想看到什么,以及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呈现方式
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的人生是相对比较平顺的我是知青子女,小学三年级之后离开父母生活,但是亲戚又对我很好,生活挺幸福的虽然我的性格不是很外向,但是与人相处时不会给人很有隔阂的感觉,属于那种一看就没有被社会打击得太狠的那类人。
生活中的我完全没有什么追求,吃好喝好有点娱乐就行,没有目标,也不希望有太大的波折,基本就是躺平的状态我做编剧其实并不算是我个人选择的当时我的本职工作是做网页设计,有一家公司在做情景喜剧,剧本需求量比较大,需要很多人一起完成,我有个朋友是做这一行的,就把我拉去凑数。
就这样,机缘巧合下,通过《都市男女》这部都市情景喜剧,我成为了一名编剧
《都市男女》剧照开始的时候毕竟是兼职,不是专业出身,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突然就写不出来了,抱着随时可能退出的态度,想着能写到哪儿是哪儿吧写着写着,了解得更多了,感觉这一行还挺适合自己的,就成为了全职编剧《侦探成旭》这两部系列剧的成功,给了我契机,转型到长篇电视剧领域,一路走到现在。
2007年开始,早期密集参与了《舞乐传奇》《木府风云》《南侨机工英雄传》等作品,现在已经二十多年,我还是会经常担心自己可能随时就写不出来了,但是往最坏了想,写不出来就被行业淘汰,大不了不干这行了呗,实在不行就转做幕后,没关系。
我的性格非常随遇而安,心态一直都很好
《木府风云》剧照可是到了具体的工作内容,我反而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一些压力,希望每一个桥段、每一段对话都能做到相对最好,一是对观众负责,二是对导演和演员负责,因为他们需要对角色进行二次创作,也是很消耗精力的,要对得起他们的付出,所以这方面压力还是有的。
工作上确实太累了,所以我喜欢不工作,生活躺平多舒服,但是没办法,欠的工作债太多创作的过程很折磨,每一段台词都要反复想,甚至是写完好久以后想来想去还要再改,一处改动又可能影响到前前后后很多处都要重新思考一遍。
我知道观众们的期待,所以确实只能说对不起观众,在创作上是花了比较长的时间这是我的问题,没有那么快的手速
《雪中悍刀行》剧照作为编剧,才华和内涵之外,幸运特别重要我是幸运的,《庆余年》《大宋少年志》和《雪中悍刀行》这些编剧作品能被一些观众喜欢,获得不错的市场效果,接着就会有类似的创作需求找过来,形成了工作上的良性循环,让我在这个行业中站稳脚跟。
我确实蛮喜欢古装剧的,但关键还是古装剧的创作需求喜欢来找我如果有机会,我当然想要尝试各种题材的创作
《庆余年》剧照我创作的时候是比较孤独的,就把门关上自己写字我特别少参加所谓的圈内聚会,大部分时间我都不觉得自己是在这个圈里的人,我只是觉得自己算是个文字工作者说实话,我明明是在这一行里,但我知道的八卦大概率比你们都少。
于我而言,编剧既是稳定的工作,也算是自己喜欢的一份工作,因为确实有自己想通过剧本表达的东西。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无论是故事创作还是人物创作,我的灵感大多源于自己对世界名著和杂文小说的积累,就是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我就是个普通人,很正常的成长经历,成绩不好不坏,人不聪明也不笨所以如果要靠自己的经历来创作剧本和角色,我大概率什么都创作不出来,因为完全没有故事性,也没有可读性。
到现在为止,我自己编剧的每部作品我都很喜欢,因为我在写每部剧的时候都投入了很多的精力。起码在播出的那段时间里,我都是全心全意的喜欢,哪怕播出效果不够好。
王倦和《大宋少年志2》的演员有趣的是,通常来说,我交稿之后没几天就会忘记自己写了什么,所以自己剧本的剧播出以后我会很开心,因为看之前自己都想不起来故事会发生什么作为编剧,所有我想强调的内容都在剧本上了,在剧本之外,我不希望影响导演和演员的二次创作,因为电视剧永远是一个团队的作品。
能看到演员把你写的台词,从自己的情绪中演绎出来,确实还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甚至可能像是一部全新的作品因此,所谓的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我认为不是某一个编剧、导演或演员可以思考出来的,更不是个体能决定的,与其想那么远,不如从自己的工作着手。
《大宋少年志2》剧照从我自己来说,我是个编剧,我创作的作品其实就是用笔下的台词、用我塑造出的人物把我自己的三观展示出来,把我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告诉观众,我能做到的只是这样至于能不能起到好的社会反响,这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况且我都不能确定自己的三观一定正确。
但无论如何还是要真诚地表达出来,然后由观众去做判断编剧不要隐瞒自己的三观和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因为对于作品来说,没有人可以跳出自己的认知、或者推翻自己认知,写一个完全认知之外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逃避没有意义,只有完整地把自己展现出来,然后交给观众评判,志同道合也好,不能接受也好,都没关系。
有人喜欢,可能真的是因为观点相似;有人不喜欢,除了对内容不满、对人物塑造不满之外,也可能是三观上有不契合之处,这也是编剧和观众相互磨合的过程我认为每个编剧都躲不开这一点,因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就展现在作品里。
如果越来越多三观契合的人做出相同的作品来,才可能会对社会起到一定的影响
编剧和观众有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大宋少年志2》截图每个人的三观都会随着时间发生自然而然的变化,年轻时非黑即白的想法不一定就是错的,但真诚最重要,真诚地表达自己,是不会错的编剧如果无法在作品中真诚地表达自己,这个作品本质上就是虚伪的,观众是可以感受到的。
真诚的另一种体现在于,编剧的个人表达不能凌驾于故事之上,所有的前提都是要把故事做好,根据剧作本身的背景去做一定的表达,不能强加个人表达不能强加,公共叙事也不能强加当下的社会热门话题一定是有价值的,但如果为了讨论而讨论,让观众感受到跳脱,就本末倒置了。
观众是很聪明的所以我都是尽力把想讨论的内容和想输出的情绪价值,都放在故事本身之中,不要跳脱在故事之外去迎合所谓的社会热点和个人表达《大宋少年志2》收官了,我曾说过,原本已经在现在的故事里埋藏了七斋的死亡,但最后心软了。
现在这个结局就是我想表达的,已经无需再去解释什么了
《大宋少年志2》剧照观众看完以后感受到了什么?对这个主题有怎样的想法?对人物的结局有怎样的情感?他们的第一感受就是最好的结果了,我如果在结局之后再跟观众解释我的表达意图,本质上就变成了脱离剧情去回应情绪价值。
一部剧,想要输出什么样的观点,或者说想要喊出什么样的口号,最重要的是看剧中的人物有没有身体力行地做到,然后再看这样的表达有没有让观众有所触动如果有就足够了,没有的话,就当一种娱乐去看剧,我觉得也没关系若是人物的行为与主题、台词中提到的观点不相符,那就真的只是口号了。
所以一定是观众来评判他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编剧来告诉观众自己想要他们看见什么所以我所有想表达的都在剧里,我不需要再刻意补充什么观众去做他们的感受和评判,创作者就回归在创作本身就好了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编辑 | 吴擎。
排版 | 菲菲
点击图片 即刻订阅更多资讯
年轻态演讲节目 《后日谈》 生活不ending,人生后日谈。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广告、商务合作:
Fengyx778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zuo是什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这款专为医生打造的输入法拥有海量医疗词库,拥有超10万个包括中、西医在内的医学词汇,还针对医生场景进行了优化。…
-
惟一是什么?惟一拼音?
用一首歌的时间陪你入睡。
- 惟一是什么?惟一拼音?
- 心的笔顺是什么?心的笔顺是什么写的?
- 高洁是什么?高洁丝卫生巾安全吗?
- 驼峰是什么?驼峰桥的标志图片?
- 电场强度是什么?电场强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