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感

万万没想到十万嬉皮(十万嬉皮的董二千是谁)

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兄弟姐妹

万万没想到十万嬉皮(十万嬉皮的董二千是谁)

 

想到写嬉皮是因为看见了万能青年旅店乐队的巡演——“河北墨麒麟”,进而又想到了他们的那首歌《十万嬉皮》,于是又听了一遍这首歌,又推敲了一遍歌词的含义,以及董亚千对于嬉皮的定义或者看法我不知对于董亚千来说,歌词里描述的这个人是否是他自己,但于知乎上考证,这首歌的歌词是由贝斯手在董亚千的生日上所作,但是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董亚千。

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喜欢养狗,不爱洗头不事劳作,一无所获厌恶争执,不善言说终于沦为沉默的帮凶借酒消愁,不太能喝蛊惑他人,麻醉内心浇上汽油,舒展眉头去找了一些豆瓣上的评价,还有知乎上的看法,大部分的文青们都在猛抠字眼,甚至在揣测词里包含的主人翁董亚千的心境,比如:

当时听到这首歌,醍醐灌顶,杀死从前自己,崩塌那座大厦,看完以后我的心情就是无比郁闷的,开始怀疑一首歌是否还有能启迪心智或者解脱这一说法但是我看到的评价几乎都没有联系歌名和歌曲内容来分析这首歌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自我呓语,就像我们答语文题目,不联系全文分析,仅靠个人观点,只是片面的主观答案,是拿不到分的。

哪怕你在答题栏上写个“好”,我估计老师给的分都比你瞎鸡巴扯来的多其实现在我们听歌,都往往会忽视歌曲名,我举个例子,比如痛仰的《再见杰克》,这个杰克是谁呢?万晓利的《达摩流浪者》讲的是不是一个流浪汉呢?这两个例子都和接下来我讲的内容搭上边,在后面我都会讲到

首先《十万嬉皮》,什么是嬉皮士呢?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由嬉皮士参加的,以文化的反叛和生活的反叛为主要内容的反叛运动被称作“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对应嬉皮士的定义解释,我们先来看看歌词描写的董亚千先生属不属于嬉皮士,“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喜欢养狗,不爱洗头,”是对董先生生活状态的描写,略带点戏谑“不事劳作一无所获,厌恶争执,不善言说,”符合嬉皮士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沉默寡言,远离主流世俗的特征,最后的“蛊惑他人,麻醉内心,浇上汽油,舒展眉心。

”应该是董先生麻痹自己,开始疯狂,苦闷的发泄吧所以综合分析,董亚千先生大概在别人眼中或者自我的幻想里变成了一个嬉皮士,和这首歌的介绍一样那会儿很多人在愤怒,包括后来的大骗子和假和尚他们来自石家庄,中国第一压抑的农贸市场。

周围到处是忍耐和呐喊

《垮掉的一代》《达摩流浪者》——杰克 凯鲁亚克历史上的嬉皮士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他们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他们只用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理念传统的宗教文化屡次遭受他们的嘲笑,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在他们眼中不值一钱。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他们憎恨大公司的贪婪,感叹传统道德的狭窄,反对战争的无人道性但他们却无能为力他们只能在他们的和平运动、游行中发出他们的呐喊;只能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向枪管里插上鲜花”;只能用流浪的摇滚音乐、伤感音乐表达他们的不满。

当今中国的很多摇滚乐手或者艺术创作者都受了嬉皮文化的影响,包括上个世纪的诸如“披头士”,“滚石”等等,都是受到嬉皮文化的影响,这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在当时被人称作是垮掉的一代,却创造出了那个时期的

“新文化运动”,批判权利的限制,反暴力统治,爱好和平,抛开他们放荡自由,抽烟酗酒,滥交的形象,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群嬉皮士也应该有他们自身对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十万嬉皮可能不止十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