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年十一时(陈元方年十一时的时是什么意思)
以溯源导读法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关于人物性格的褒贬问题迎刃而解。
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自愿推荐,注明出处如遇喜欢,敬请置顶;如有感想,文末留言《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短小精悍而又意味深长字面上关于内容的理解没什么障碍但因为沪教版《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上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陈元方这个小孩的性格和品质,很多时候课堂上学生意见,会分成两个阵营。
大多数学生在教师一定的导向下得出结论:故事告诫人们做人要诚信守信,以礼待人,赞扬了陈元方勇于直言、敢于批评、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会觉得,“友人惭,下车引之”,当友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元方却“入门不顾”,说明他这个小孩对人斤斤计较、不够宽容,不够大度。
因此,教师完全有必要通过溯源导读法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初步感知文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大意: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正午过了太丘的朋友没来,陈太丘不再等候便离开了,陈太丘走后,(友人)他才来。
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游戏客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朋友便发怒骂道:“这简直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
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 从这段文字中的陈元方和友人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两人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2、 你觉得故事编写者对这两个人各持什么态度,分别是赞扬还是批评?
(图片来自网络)二、运用溯源导读法学习课文,查阅语段出处、编撰者情况与时代背景、当时社会文化特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1、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学士,如鲍照等编写的,史书说“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鲁迅先生说:“《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亦未可知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起主导作用的当然还是刘义庆本人。
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被认为是宗室中最优秀的人才,十分被看重他15岁一路平步青云,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为《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
于41岁病逝于京师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又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参阅了有关论述, 加上手下才学之士的帮助, 终于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
他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品性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赐其谥号为“康王”。
2、《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汉末至魏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魏晋名士既要全身远祸,又要填补心灵上的空虚,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便转而清谈、饮酒、服药、隐逸,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尚——名士风度,也称魏晋风度。
3、《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由长短不一的一千多则小故事组成,有的数行,有的仅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它内容极其丰富,用鲁迅的话来说,它是“一部名士底教科书”;按照冯友兰的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真风流有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4、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特别推崇的一本书就是《世说新语》 。
他这样评价道:“《世说新语》里所记载的谈吐,那种清亮英发之音,那种抑扬顿挫之致,再加之以手里麈拂的挥飞,简直如同欣赏一出美妙的诗剧,怎不给人以飘逸之感,怎不令人悠然神往呢?”在他看来,人生“只要有好茶,有《世说新语》和陶渊明的诗就足矣。
”5、《世说新语》上卷中的“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四门,正是孔门四科(见《论语·先进》),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以及蔑视礼教的内容,可见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世说新语》36门中,很多都是正面的褒扬只是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是贬责;有的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
总之,编撰者只是将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采集来汇编成书,态度倒是比较客观宽容的6、《世说新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其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虽然没有虚构,但一定有所提炼《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又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7、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
这八条记录,除了《德行》之十的内容为空泛评价的话以外,其余的七条,都是七个精彩的瞬间,记载了陈元方和他的家人们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德行”篇的记录: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大意:华歆对待子弟很严肃,虽然是在家里,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庄敬严肃陈元方兄弟却是尽量实行和睦友爱的办法但是两个家庭内部,都没有失掉和睦安乐的治家准则)这一篇对于陈元方没有明显的褒扬而“政事”篇中对于陈元方的赞赏比较明显:。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大意: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这个语段中的陈元方年仅十一岁,却应答从容、有理有据、机智聪明,既很好地维护了父亲形象,又没有伤害对方尊严,表现出了一种政治家的睿智,因此被编入“政事”篇,体现了编撰者对他的褒扬赞赏。
8、陈元方的父亲陈太丘,就是陈寔,因曾任太丘长,所以称陈太丘他是东汉后期以操守严正著称的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有极高威望由于处事公正,老百姓甚至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他的生平事迹见《后汉书·苟韩钟陈列传》。
这则《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中的每一则故事都没有标题,课文标题是编者按照古代诗文以第一句为标题的惯例所加)记叙他任太丘长时的一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表现他依约行事、遵守时间的作风关于陈寔治家的故事,《世说新语》在“德行”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大意:陈太丘(陈寔)去拜访荀淑,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着车,二儿子季方手持节杖在后面跟着,孙子长文年岁还小,也坐在车里。
到了荀淑那里,荀淑让三儿子叔慈到门口迎接,六儿子慈明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说:“有才德之士向东出行,这是上应天象之吉兆”这个语段中,陈家的四个人和荀家的九个人都有重名于世,他们凑在一起连星相都要变化,突出他们的重要性。
而陈寔官位不小却为官清廉,出行时让他的孩子们驾车跟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他的“德行”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方正”的孩子陈元方就不足为奇了成语“梁上君子”出自《后汉书·陈寔自传》,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的人。
(陈)寔在乡间,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大意:陈寔在家乡间,秉心公正为人表率,若有争论是非,就到他那里求个公正判断,他一定据理详细说明对错,当事双方事后都没有什么异议。
有人甚至说:“情愿被官府惩罚,也不愿被陈先生说不是”当年收成不好,老百姓贫困,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最终到了这样的地步。
屋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小偷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应该赶紧改掉自己的坏毛病重新做个好人然而你干这行也是被穷困所迫”陈寔吩咐送给他两匹绢。
从此以后全县再没有再偷盗的人) 此故事中的陈寔,是一个善解人意、为人忠厚、宽厚大度而又普世济民的长者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样的父亲,给儿子陈元方作了很好的榜样9、阅读作品要学会先阅读“序言”《世说新语》序言部分,重在介绍名士风度的几个“外在表现形式”:清谈、饮酒、服药和隐逸,介绍名士们极为注重内在修养(把《德行》放在首篇很能说明问题),虽身逢乱世,但魏晋名士仍以德行为高,殊为感人。
魏晋名士多存高远之志,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洁身自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优良传统同时“序言”部分也介绍了《世说新语》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与较高的文学价值阅读“序言”可以更好地体会此书所倡导的名士作风10、《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题解为: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不阿,不为外力所屈服。
“贤良方正”,是历代选士的重要标准……也成为古代士子的美德之一本篇共有六十六则,记载了魏晋士人们刚正耿直、不畏强权、尽忠节孝、舍生取义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在“方正”第一篇这里列举“方正”篇其他几则: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揽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伯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
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于床下其见礼如此(大意:宗世林是东汉末年南阳人,与曹操同一时代,但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愿和他交往等到曹操官至司空,总揽了朝政大权,就委婉地问宗承道:"现在我们可以交往了吧?" 他拒绝说:"我和松柏一样,意志不会改变。
"就因为世林冒犯了曹操,故被冷落,官位一直不高,与他的德行极不相称曹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跪拜在他坐榻下,行晚辈礼他受到的礼遇就像这样)——世林并不因为曹操官位升高而巴结他,而是坚决不与之交往,以至于官位与德行非常不符。
明知稍稍妥协一下就可以享受很好的待遇,然而他却依然故我如此“固执己见”的典型“文人气节”,在当今社会恐怕已经不多见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魏文帝曹丕接受“禅让”登上帝位后,陈群面带悲苦之色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即帝位,你为什么不高兴?”陈群回答说:“臣和华歆铭记先朝,现在虽然欣逢盛世教化之治,但是怀念故主恩义的心情,还是不由自主地要流露出来。
”——敢于在皇上面前表达“怀念故国”之心,而不是一味察言观色“奉而承之”,在今人眼里恐怕会认为其“脑子烧坏掉了”夏侯玄既被桎梏,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大意:夏侯玄被戴上脚镣手铐后,当时钟毓担任廷尉,他弟弟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进行戏弄夏侯玄说:“我虽然是罪人,也还不敢遵命”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真可谓“士可杀,不可辱”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大意:和峤是晋武帝所亲近、器重的人,有一次武帝对和峤说:“太子近来似乎更加成熟、长进了,你试着去看看。
”和峤去了回来,武帝问他怎么样,和峤回答说:“皇太子资质同当初一样”) ——社会上巧言令色、逢迎拍马之人不少,敢于以坦率之心直言相告如和峤者,少之又少晋武帝时,荀勖为中书监,和峤为令故事,监、令由来共车。
峤性雅正,常疾勖谄谀后公车来,峤便登,正向前坐,不复容勖勖方更觅车,然后得去监、令各给车,自此始(大意: 晋武帝时,荀勖任中书监,和峤任中书令按照旧例,监和令向来同坐一辆车上朝和峤本性正直,一向憎恶荀勖那种阿谀逢迎的作风。
后来每逢官车来接他们上朝,和峤便上车,只往前坐,不再给荀勖留出位子荀勖还要另外找一辆车,然后才能走以后监和令分别派车,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憎恶阿谀奉承之人不稀奇,稀奇的是居然还表里如一,付诸行动山公大儿著短帢,车中倚。
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大意:山涛的大儿子戴着一顶便帽,靠在车上晋武帝想召见他,山涛不敢替他推辞,就出来问儿子的意见,他儿子不肯去当时的舆论就说这个儿子胜过山涛) ——这个儿子天性浑然、如此“无赖”,自然胜过其父。
可惜现在社会上世故如成人的“小人精”却如此之多!刘真长、王仲祖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识小人贻其餐,肴案甚盛,真长辞焉仲祖曰:“聊以充虚,何苦辞!”真长曰:“小人都不可与作缘” (大意:刘真长、王仲祖一起外出,天色晚了还没有吃饭。
有个认识他们的吏役送来饭食给他们吃,菜肴很丰盛,刘真长推辞不吃王仲祖说:“暂且用来充饥吧,何必推辞!”刘真长说:“绝不能跟小人交往”)——君子洁身自好如此!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大意:晋孝武帝问王爽:“你比你哥哥怎么样?”王爽回答说:“风雅超群,臣比不上恭,至于忠孝,这又怎么可以让给别人呢!”)——对他人与自己的评价都能恰如其分,说到自己的优点当仁不让,反而更显其可爱《世说新语》的风格是直叙其事、不作夸饰、不加评论。
不过,它虽然重在客观记述和描写,很少有直接的议论,但根据作者归类编写的意图,其感情倾向大抵还是有的从这些有关“方正”的故事可以看出,编者对这些性格刚直、为人耿直,不为权势所屈服的士人,予以了极大的肯定与赞赏。
他们个性鲜明而难以改变,不识时务而做人做事不圆滑,正直刚硬得十分可爱中国人历来盛行实用主义,“有奶便是娘”、“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样的社会里,正直不圆通的人,很容易被社会认定为吃不开的“傻瓜”,甚至觉得他们有些“顽冥不化”。
因此可以这样说,以刘义庆为主的编撰者,将其人其事汇编入“方正”,应是将其作为社会的一股“清流”视之而加以记载11、《陈太丘与友期》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
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
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如何能走呢?”)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网上有一篇题为《陈太丘友人性格探微》的博文也值得一看,对于辩证看待友人的性格特点有所帮助。
三、深入领悟文本,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与主旨,“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原文,进一步思考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重新思考:1、 从这段文字中的陈元方和友人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两人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沉着懂事、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元方机智聪明、用于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在原则面前决不妥协由此可知,陈元方是个沉着懂事、富有教养、理足气胜、机智聪明、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坚持原则的孩子“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友人直率、没有时间观念;。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无礼无信、直率粗鲁、没有教养;“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性格直率、知错就改由此可见,友人是个无礼无信、没有教养、没有时间观念、性格直率粗鲁却能知错就改的人)。
2、 你觉得故事编写者对这两个人各持什么态度?分别是赞扬还是批评?(虽然《世说新语》的故事,都站在客观的角度以叙述为主,但将某个故事编入相关的篇目,编者的用意与观点也就不言而喻《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在“方正”之首,由此可以看出,编撰者是非常推崇陈元方这一孩子的“方正”言行的,结合“方正”其他几篇的内容来看,这一篇章中都记录了一些性格刚直、为人耿直,不为权势所屈服的士人,编撰者对于他们的不识时务、做人做事不圆滑的秉性欣赏多于调侃;而纵观全书对于陈元方一家的生活和教育记录持有的肯定态度,应该来说,编撰者对于小小年纪的陈元方待人接物非常有原则而又耿直刚正的个性也是持有欣赏与肯定的态度;即使故事最后,当“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表示出道歉的诚意而“元方入门不顾”的看似“不够宽容”的这一点,编者应该是认为同其他故事中几位方正耿直的人一样,是一种为人率真刚直的体现而觉得可以被谅解。
对于友人这个“陪衬”,编者应该也没有过多的否定与指责,从对他言行的忠实记录来看,应该也是暗含批评与赞赏的“公允”态度)《陈太丘与友期》这一则故事,只用了寥寥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这不能不归功于其语言简约生动而又富有神韵,其刻画人物言行的功力非凡。
运用溯源导读法学习课文,对于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和全文的中心主旨,就不大会出现把握不定的情况,也就不太会有认识上的分歧存在 寻找真实的自我, 关注内心的真实体验, 这颗心永远属于自己, 安置好自己, 才不枉这一生。
人生最奢侈的是时间,一定要将之挥霍于最美好的事情 图文(除标注外)均为原创,有所得、有交流敬请文末留言,本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合作请联系邮箱dhy17@139.com; QQ:2727642879;
手机:18918921360; 个人微信号:yaodanhua1(为主)、yaodanhua2
长按关注“稚吟秋声文学艺术生活” 最好的打赏是转发与荐号推荐关注公众号“老子长寿”,敬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zuo是什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这款专为医生打造的输入法拥有海量医疗词库,拥有超10万个包括中、西医在内的医学词汇,还针对医生场景进行了优化。…
-
惟一是什么?惟一拼音?
用一首歌的时间陪你入睡。
- 惟一是什么?惟一拼音?
- 心的笔顺是什么?心的笔顺是什么写的?
- 高洁是什么?高洁丝卫生巾安全吗?
- 驼峰是什么?驼峰桥的标志图片?
- 电场强度是什么?电场强度的定义?